收藏 分销(赏)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5546227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释】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 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卧”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

2、并起到衬托作用。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年事已高,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解析】【分析】(1)C项,错在“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所以

3、,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故选C。 (2)答题时,先要用优美的语句简要描绘画面,然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意境的特征,从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意境的作用,“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描绘了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根据诗句中的“草丛生、残壁颓垣”可以概括出荒芜、残破的特征。看到洛阳宫残壁颓垣的景象,对于国土沦丧,诗人内心无比伤痛。结构上,该联为下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作铺垫。 故答案为:C; 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4、。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其次还要注意以

5、下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彩;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瑰丽雄壮、雄奇优美、繁华热闹等。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6、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初夏时节,草木繁茂的景象。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幽美丽的环境。B.“众鸟”一句,“欣”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用飞鸟之乐比自己之乐,相互映衬。C.“穷巷”一句,写诗人所处环境的偏僻,交通不便,目的是反映诗人窘迫境遇与心境。D.诗人沉浸在神仙传说等丰富多彩的故事之中,虽身居茅屋,却能在顷刻之间游遍宇宙。(2)有人评价此诗“尾句一乐字,总破全诗主旨”,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隐居之“乐”的具体内容。 答案:C解析: (1)C(2)首句及“微雨”两句,写环境清新可爱,是

7、诗人隐居一乐。“众鸟”及“穷巷”两句,写自己与世隔绝无杂事烦扰,有理想寄托之所,是诗人隐居二乐。“酌酒摘蔬”及读书,写诗人回归田园自食其力,身处茅屋但神思驰骋,是诗人隐居三乐。 【解析】【分析】(1)C项,“反映诗人窘迫境遇与心境”,理解错误;“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是说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表现出诗人的心灵宁静之乐。故选C。 (2)这首诗的大致内容是: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

8、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从整首诗歌来看,表达了作者的隐居之“乐”,隐居之乐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乐是诗人生活环境之乐,诗人生活在草木繁盛,环境清幽之地;第二乐是说诗人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第三乐指诗人躬亲耕作,自食其力,纵情想象,沉醉书卷。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C; 首句及“微雨”两句,写环境清新可爱,是诗人隐居一乐。“众鸟”及“穷巷”两句,写自己与世隔绝无杂事烦扰,有理想寄托之所,是诗人隐居二乐。“酌酒摘蔬”及读书,写诗人回归田园自食

9、其力,身处茅屋但神思驰骋,是诗人隐居三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

10、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注释】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B.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C.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

11、静夜长坐形成对比。D.“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 (1)A(2)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解析】【分析】(1)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中“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故选A。 (2)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12、”,“荷衣”,楚辞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活,“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而“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

13、厌烦。 故答案为:A; 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

14、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 ,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 “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C.“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

15、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D.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2)词的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貌似在描写鲜明而令人愉悦的景象,但实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下面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与这一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B.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C.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崔涂江雨望花)D.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3)“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

16、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C解析: (1)C(2)B(3)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 【解析】【分析】(1)C项,“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错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意思是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此处写风雨意在渲染凄凉的氛围。联系全诗作者意在抒发思归的愁绪,“仕途不得志的苦恼”于文无据。故选C。 (2

17、)例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意思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用令人愉悦的景象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以乐景反衬哀情。A项,以江绿、山青、花红、鸟白的清新美丽景象反衬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B项,以“懂得人情”的雁儿带走愁心和美好的月亮从山上升起衬托诗人愉快的心情,以乐景衬托乐情。C项,以“细雨迷蒙”“江水满溢”“春风和煦”“野梅飘香香”之清新优美之景反衬诗人思归肠断的愁苦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D项,以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和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美好春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以乐景反衬哀情。故选B。 (3)

18、“何日归家洗客袍?”运过自问的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何日”“洗客袍”表明作者长时间在外,生活漂泊,辛苦劳顿,抒发了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通过写“笙”和“香”这类居家事物,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既温馨又温暖,表达作者对在外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更显对家的渴望。 故答案为:C;B; 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

19、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现手法。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手法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 , 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注释】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裁:写诗(1) 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解析: (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

21、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

22、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

23、: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

24、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宋)欧阳修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注释: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

25、。(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B.“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C.“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D.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2)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 A.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B.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C.尝茶看

26、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D.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E.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D解析: (1)D(2)A,C(3)“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分析】(1

27、)D项,写宝云、日注是为了正衬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不是反衬。龙凤团和双井茶更是没有衬托关系。故选D。 (2)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A项,诗句表达的是茶之高洁不容玷污,借茶说人。C项,“问法求诗了无碍”正是茶的静心效果。B项,写春风吹拂茶园,茶树发了新芽。重在描写客观之景。D项,写的是茶的提神功效。E项,写的是饮茶时的迫切心情。故选AC。 (3)诗歌前八句写双井茶的倍受推崇,第九、十句点明了其中原因争新弃旧。最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到“君子有常德”,明确了写作意图,君子们不会像世俗之人一样与时俯仰,而是能坚持原则、固守美德。而“不改旧时香味色”的建

28、溪龙凤团依旧醇香。茶叶之香不会改,君子之德不能改,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故答案为:D;AC; “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

29、,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准确辨析即可。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径保暹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虫迹穿幽穴,

30、苔痕接断棱。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悲秋诗文非常之多,可本诗却借秋径赞美了秋天的清静和活力。B.诗人对秋径深处和峰顶下的层层岩洞,足可隐居的遐想,加深了意境。C.本诗由小及大、由细到粗地描写了大自然可爱的生物,语言颇见匠心。D.诗中“静极忽归僧”,与王维的鸟鸣涧描写环境,用了相同的技巧。(2)诗的首联写“闲行意有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C解析: (1)C(2)“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行”呼应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 【解析】【分析】(1)C项,“由小及大、由细到粗”说法错误,因

31、为首联先写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然后颈联用工笔的手法,细写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穴,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因此,本诗的写法是“由大及小、由粗到细”;故选C。 (2) “闲行意有凭”,从内容上,是说“我”乘闲来到这条小径,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从结构上,“行”字呼应了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从效果上讲,“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题干要求回答作用,可以把内容部分省略。 故答案为:C; “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行”呼应标题,并表明

32、移步换景的写法。“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诗句作用,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译文】 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我乘闲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 刚下过一阵小雨,迎面吹来的风儿,带着丝丝凉意;万籁寂静,忽然远远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原来是山中寺庙的僧

33、人归来。 我细细地品味着四周的一切,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穴,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 望着远方,我想到那小径深处,那高峰下层层岩洞,一定有高士隐居在苍烟暮霭。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注】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

34、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表达对知心朋友离去的伤怀,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C解析: (1)C(2)同:都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心跟友人情意相通的深情。异:本诗还抒发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自己在长安

35、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诗中还有对彼此都远离故乡外出做官的同病相怜的伤感,两人别离后虽远隔天涯却心如近邻的豁达情怀。 【解析】【分析】(1)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故选C。 (2)两首诗的相同点好把握,结合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元九后咏所怀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可知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心跟友人情意相通的深情。区别在于:别元九后咏所怀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

36、分别的时间。“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表达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故答案为:C; 同:都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心跟友人情意相通的深情。异:本诗还抒发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诗中还有对彼此都远离故乡外出做官的同病相怜的伤感,两人别离后虽远隔天涯却心如近邻的豁达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

37、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夜作韦庄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注释】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38、1)尾联通过_的表现手法,抒发_ 的情感。 (2)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解析: (1)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2)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 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感触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 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 【解析】【分析】(1)尾联写的是自己不必再做赋表达悲秋的情感,像王粲一样,离家多年早已两鬓斑白华发凋零。从手法上来看,“王粲辞家”是用典,王粲的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39、。这里作者运用王粲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的心情。 (2)首联写青篾席清凉,让人感觉暑气已消退了一半,竹帘掀动让人感受到阵阵凉风,从触觉写“早秋”的感受。颔联庭院中草叶上挂满露水是看到的景象,远处传来的做棉衣的砧杵声则是听到的,所以这一联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颈联“鸣蟋蟀”是继续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织蟏蛸”则是继续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早秋。 故答案为:用典 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 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感触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

40、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 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尾联的把握能力。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这类题答题时注意抓住该词在诗歌内容上的体现以及所展现的景象和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表达效果的掌握能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是借王粲辞家的典故,王粲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牛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

41、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叶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作者借用此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及思亲之情。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报恩寺上方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凊峭”深邃的意境。B.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视野广阔,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C.领联“喷空”,状水势之

42、大,飞泻之急,遣词用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D.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诗人眼下就要归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美景难以重逢的无限感伤之情。(2)这首诗描写景物的层次十分清楚。请结合诗歌的颔联、颈联分析本诗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D解析: (1)D(2)诗人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描写所见之景。颔联前一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悬岩飞瀑,后一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林萝绿荫;联前一句从远处写迢递群峰,后一句从近处描写盘旋山道。 【解析】【分析】(1)D项,“美景难以重逢的无限感伤之情”说法错误,尾联“清

43、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中“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久久沉浸在一种留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况味之中。通过“惜”和“难”字,表达的是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因此选项中诗歌情感分析错误。故选D。 (2)颔联“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写了“悬岩飞瀑”“林萝绿荫”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恰好一动一静,因而,考生可以确定动静结合是颔联写景的角度;颈联“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写了“迢递群峰”“盘旋山道”两种景物,这两种

44、景物一种是远景,一种是近景,因而,考生可以确定由远及近是颈联写景的角度。 故答案为:D; 诗人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描写所见之景。颔联前一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悬岩飞瀑,后一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林萝绿荫;联前一句从远处写迢递群峰,后一句从近处描写盘旋山道。【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译文】 来啊,来啊,请

45、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登临高处,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1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46、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 , 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B解析: (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