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伯党乡联合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参考答案:
1.B2.D3.B
试题分析: 2.试题分析:原文中《书谱》讲到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所用关联词是“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选项中转述中变为“不仅是” “而且是”,为递进关系,句间关系错误。
3.试题分析:原文中并没有信息表示“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是“互为因果”,理解表述错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黄巢焚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C.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D.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
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E.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⑴BEA(A因为“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选择其他项没分。C项中“原本志在”概括不当。D项中“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
⑵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
⑶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点2分)
⑷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 ,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点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1+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在课间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
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阅读”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文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2.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阅读的一类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13.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C.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轻阅读”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的精彩定义,现在流行的“轻小说”属于王肖练所说的“轻阅读”的一种。
B.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说明早在九年前“轻小说”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了。
C.“轻阅读”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表明“轻阅读”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D.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人们不能因轻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参考答案:
12.B。13.D。14.D
12.B项最准确的一项应是抓住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的一项,而轻小说的特征是轻便,只有B项抓住了此特征。
13.D项是文化消费品,本质无害,这是轻阅读的特征,不是具有了这些特征就能流行。
14.A项王肖练定义的“轻阅读”是一种重质感的阅读,而现在流行的“轻阅读”是一种虚无、苍白的阅读,“轻阅读”不属于后者,因此现在流行的“轻小说”不属于王定义的轻阅读;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
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6、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密奉事以孝谨闻 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 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C.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D.齐桓得管仲而霸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9、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以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10、翻译下面语句。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参考答案:
6、D(怜恤、同情)
7、 B(A.项“以”译为“因为”,介词;B.项“则”分别是“就”“却”的意思;C项“但”是“只是”意;D.项“而”译为“因而”)
8、C(“悲恻动人”主要表现在对祖母以及自己身世不幸方面)
9、D(实现“宿愿”不当)
10.(1)我小的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2分)
(2)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①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
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 ① 觖望:因不满而怨恨。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D.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5分)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5分)
参考答案:
4.B
5.A
6.C
7.(1)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比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
(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逐渐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让他的欲望得到满足(或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官职或人名等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上”“谊”等;文言标志性词语“然”“曰”等。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翻译的能力。古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注意关键字的翻译,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同时要注意补出省略成分,调整语序。例如,侍、浸、薄、远。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句子翻译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徐谊,字子宜,又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多次升迁做到了太常丞。孝宗在位时间久,朝中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朝臣)执政大多是奉旨行事,百官下属多半畏惧观望。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比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等到谈论乐理制度,徐谊回答说:“宫调混乱就意味着荒淫,说明君主骄横;商调混乱就意味着倾险,说明臣僚败坏。”皇上立刻改换神情说:“你可以说是不因官职怠惰自己的人了。”
徐谊被委任为徽州知府,他向皇帝辞行,恰好光宗刚刚继位,徐谊上奏说:“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到郡上任,歙县上报有个人的妻子因杀夫被关在狱里,有年仅五岁的女儿作证。徐谊怀疑说:“妇女能一巴掌把人打死吗?”徐谊因此把案件搁置此案未审查批复。适逢郡里在郡衙庭院究核实物税,死者的父母和弟弟都在,(父母)于是说:“我儿子因欠租被绑时间很久,饿的大叫,衙役打他的脸,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之后蒙冤的人得到释放,相关官吏都判了罪。全郡的人都认为他神明。
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丞相留正不能采纳徐谊建议。
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姓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通过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
宁宗即位,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逐渐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赵汝愚没接受他的意见。
赵汝愚向来器重徐谊,授任官职提出建议时常常咨询他的意见,徐谊随时协助,(赵)不避讳显露形迹,怨恨的人开始增多。曾经劝赵汝愚早日抽身退步,赵汝愚自己也向皇上提出请求。韩侂胄怀疑自己将受排挤,首先去拜见徐谊,回来之后整装等待,希望回访,好留下他表达深情厚谊,徐谊没有前往。
起初,金人没有攻下州、楚州,留住兵马在濠州等待议和,常常出来抢劫,淮州人大为惊恐。徐谊白天黑夜安抚他们,更加紧张备战准备抗击金人。朝廷害怕滋事,调任他为隆兴府知府而死,后谥号忠文。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严助,会稽关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妾、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呈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杖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言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成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被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连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共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称:《春秋》襄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严助传》)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臣数诎 个劲儿 诎:驳倒,屈服
B.蛤以为越人相攻击 相:互相
c.诚能,何故弃之 诚:确实,实在
D.间者,阔焉久不闻问 间:最近,近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⑤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园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特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与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会稽之兵渡海作战,击溃闽越之兵。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备。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第10届中国青少年军事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国家的明日黄花,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苦练本领,将来好报效国家。”
②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短时期内还无法消除广告语中可能出现的违背公序良俗的用语现象。因此,提升广告发布的文明程度,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市场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业,已呈现行将就木的态势,他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慨!
④倒摘牌制度的存在让一些俱乐部能够中途截杀其他俱乐部相中的球员,为此,那些已经与球员达成协议的俱乐部不得不跟先于自己摘牌的同行们哀求,希望他们不要横刀夺爱。
⑤本来可能成为一部看见时代的喧嚣、并记录下这个喧嚣时代的经典,最终却因为创作者的短视,落在了浅尝辄止的道路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⑥近年来,音乐综艺节目的比拼堪称白热化,仅去年就有不下30档,素人选秀、歌手竞演、偶像团体养成、音乐游戏等玩法眼花缭乱。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①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望文生义,不能理解为是明天的花朵。②公序良俗:指社会所具备的良好的公共秩序和道德风尚。使用正确。③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日薄西山”。④横刀夺爱:指第三者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夺取爱情的行为。有时引申为另一方抢了自己的生意、机会或人才。使用正确。⑤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含贬义。使用正确。⑥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成语不能独立作谓语,前面添加“让人”或“令人”;也可改为“层出不穷”。
点睛: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就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总投票1499337张,其中,支持931242张,占62.11%;反对441860张,占29.47%;无所谓126235张,占8.42%。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境遇:节日气氛越来越淡,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清楚这些节日的真正内涵,春节、端午、中秋被戏称为“饺子节”、“粽子节”、“月饼节”。
(1)由上述两段文字得出结论。(2分)
(2)针对结论,提出你的两点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多数人支持保护传统节假日,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缺乏了解。(2分,划线处各1分)
(2)(4分)①从时代的视角揭示和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和弘扬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
②推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资源开发中,介绍重要传统节日的内涵。(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百年校庆活动中各届校友的捐赠近800万元,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
B.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C. 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了出来。
D. 赛前,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就像记者所说,孙杨、徐嘉余、李朱濠,把队员的名单一列,就能把对手吓一跳。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句式杂糅,“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和“作为……基金和……费用”两句杂糅。B项,偷换主语,前一句的主语是“人们”,而“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