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邓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小题。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22. 选出对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表明这种爱的价值 B. 表明这种爱的意义
C. 表明这种爱的珍贵 D. 表明这种爱的热烈
23. 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24. 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横线上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25.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小女孩的人物形象?举例说明。
26. 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
27. “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指的是什么?
28.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9. 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22. D 23. 倒叙的手法
24. ①往事又浮现在眼前。②回忆的门打开了。(过渡自然、恰当则给满分)
25. 神态描写。如:(1)“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2)“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
26. 不是针对画的水平,而是表示珍惜学生对自己的爱的感情,并鼓励学生继续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7. 大人是有所图的(或:有个人目的的;有功利思想的;自私的)。而“她”则是纯洁无暇(或:纯真等)。
28. 议论。作用:①揭示中心。②照应前文(开头)。
29. 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爱,而这种爱,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体会到并珍惜它(只要能从学生、老师两个角度写出即可给满分)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把孩子对老师的爱比喻成黄金,可见孩子对老师的真挚的爱。在孩子们的心中,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给予,需要的只是快乐,只是幸福,那是什么?那是爱,爱对于孩子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金。运用比喻表达情感含蓄,所以D项“表明这种爱的热烈”不准确。故选D。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本文是先记叙了“我”看到孩子送的礼物,然后回忆了事情的过程,所以是倒叙的手法。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本题要求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横线上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也就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话,能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作用。第四段的上文是对现在情况的叙述,下文是对以前事情的回忆,所以可填入一句开始回忆往事的句子,如①往事又浮现在眼前。②回忆的门打开了。只要过渡自然、恰当就可以。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小女孩的人物形象?并举例说明。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还有侧面描写。本文对小女孩的刻画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如(1)“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2)“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3)“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4)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5)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可知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相比较神态描写更主要。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分析原因的题目,首先到文中找到这句话所在的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原因。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是因为老师拒绝完孩子之后就后悔了,因为老师无法忘记孩子准备送她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无法忘记她拒绝孩子后孩子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所以老师这样说不是针对画的水平,而是表示珍惜学生对自己的爱的感情,并鼓励学生继续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应结合“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来理解。“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说明大人是有所图的,比较功利性;那么孩子的想法和大人不同,就是孩子的出发点是纯洁无暇的,毫无目的性的。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题干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对上文所讲述的事件进行的总结,以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内容上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揭示写作中心,表达孩子爱的真诚。结构上主要是照应前文收拾东西时发现的“百宝箱”。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分析这篇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的含义,可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本文标题“爱的礼物”从人物角度分析,是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充满了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爱;同时这种爱,也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体会到并珍惜它。主题角度主要表达了师生之间真挚的爱。只要能从学生、老师两个角度写出即可。
【点睛】一、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二、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5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具体介绍如下:
1、记叙
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2、说明
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3、议论
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
4、描写
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5、抒情
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测谎仪
测谎仪,英文为polyFaph,准确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
测谎是一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
果有,那他可能是涉案人。测谎结果只提供辅助参考,而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测谎仪之能“测谎”,并不是能测试犯罪嫌疑人在口供中有没有说谎,说谎率是百分之多少,
而是“测真”,测的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
不是在现场。在测试过程中,不管犯罪分子说不说谎,他甚至可以不说话,但他的心理反应和生
理反应会把他“供”出来。这是因为做过特殊事件(比如杀人放火,投毒,特大盗窃,拐卖人口等
等)的人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他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
中,会保持终生不忘的信息。作案人被问及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时,他的内心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测谎仪记录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皮肤电阻。第二个指标是呼吸。我们知道,人在紧张
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急促,当作案人被问及作案的情景和细节时,他的呼吸会发生变化。第三个
指标是血压,也就是脉搏。这三者中,血压占的比重不及前两个指标,学过气功的人,很容易对脉
搏进行调节,但是他对前两个指标就调节不了,尤其是皮肤电阻指标调节不了。
在实践中,测试人员在准确把握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后,要经过以下六个阶段:对作案人的
犯罪心理进行动态分析描绘阶段,运用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目阶段,对被测人进行测前访谈阶
段,实测操作、观察和同步评图阶段,测试图谱综合评判阶段,测后谈话和讯问阶段。这六大阶段
是保证案件测试成功的一个基本技术程序,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心理科学、侦察科学等为基础支
撑,涉及的知识层面很多。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
采用同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将会被找出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测谎仪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测谎是最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B.测谎仪测的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简单说就是测试嫌疑人发案时是否在现场。
C.在测试过程中,犯罪分子可以不说话,而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把他“供”出来。
D.测谎仪的原理是做过特殊事件的人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测谎仪测谎的结果只为案件提供辅助性的参考,却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B.做过特殊事件的人的记忆,特别是在他的长时记忆中,会终生保持相关的信息。
C.嫌犯作案时会留下相关犯罪心理痕迹,当被问及案件相关问题时其内心会有相应变化。
D.测谎仪记录皮肤电阻、呼吸和血压三个指标,其中血压占的比重不及前两个指标重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作案人被问及作案的情景和细节时,他的呼吸会发生变化,因紧张其呼吸会变得急促。
B.测谎仪之能“测谎”,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不是在现场,检测他的心理反应和
生理反应。
C.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同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真正的作案人将会被找出来,
而无辜者将会被排除。
D.测试人员在准确把握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后,以心理科学、侦察科学等为基础支撑,就能
找出真正的作案人。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寐“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怍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花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
B. 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读者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 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D. 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8. “裱画徐”除了裱画技艺高超外,还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 D 8. ①综合素养好。他善裱,能画,工篆刻。②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③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
9. 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②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③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赝品中得到照应;④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响应。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D项中小说中并没有语言描写。
8. 试题分析: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重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征,可以结合小说中的“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在他的仿作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等内容考虑;然后,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9. 试题分析:闻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小说中找出照应的部分和属于伏笔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如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溺、工篆刻等技艺,是为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做伏笔;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武帝谋伐吴。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戍,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用光禄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送降文于濬曰:“吴郡孙皓叩头死罪。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帝遣使者犒濬军。
(选自《晋书·王濬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B.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C.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D.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节,即持节。“节”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这里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
B. 玺绶,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皇帝的印玺,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C. 石头,石头城,今南京市,古代曾是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D. 舆榇,请降者将棺材用车载着,表示有罪当死;受降者将棺材烧毁,以示赦免其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濬东征伐吴,初战获胜。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率领唐彬攻打吴国丹阳,攻下丹阳,擒获丹阳监盛纪。
B. 王濬通晓战法,巧破吴军。王濬制造大筏和火炬顺利突破吴军在长江,上铁锁、铁锥构筑的防线,晋军得以长驱直人,直捣东吴。
C. 王濬大败吴军,入城受降。三月,王濬进入石头城受降,亲自给孙皓解开绑绳,接受玉玺,焚烧棺材,并派人将孙皓押送都城。
D. 王濬军功卓著,屡获封赏。王濬攻克东吴的丹杨、西陵、荆门等地,最终攻人石头城灭吴,于是被封为平东将军,受到皇帝犒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
(2)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
参考答案:
10. C 11. A 12. D
13. (1)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2)用麻油灌制后放在船头,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焚烧,片刻间铁链熔化而折断。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对称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参考句意:吴人在长江中有沙石的危险或要害处布置了防线,并且用铁锁链横在江中拦截过往,又制作了长一丈多的铁锥,暗置在江中,来抵御抗拒来犯船只。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意思是吴人在江中危险有沙石的要害(关键)处(设置障碍或预防),这一部分省略了谓语 “设防”,独立部分,“处”后停顿;“并”,并且,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起领起下句的作用,“并”前停顿。据亿以上分析排除AD。
“又作铁锥长丈余”,“长丈余”作铁锥的定语,后置,独立句子,“余”后停顿;“暗置江中”状语后置句,承前省略主语“铁锥”,独立句子,“暗”前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这里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表述不当。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可见并非出使“外国”所持凭证。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注释和作者情况。
D项,“最终攻入石头城灭吴,于是被封为平东将军”表述错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壬寅,濬入于石头”,可见平西将军这个职务是在进入石头城前封赏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1)缚,捆绑;被甲,穿着铠甲;持杖,拿着棍棒;善水者,擅长游泳的;以,带着、推着;辄,就;著,穿扎;去,除掉。
(2)灌以麻油,状语后置句;然,通假字,通“燃”,点燃;须臾,片刻;融液,熔化
【点睛】文言文阅读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王濬,字士治,是弘农湖人,。晋武帝谋划灭吴。太康元年正月,王濬从成都出发,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攻克了它,捕获吴丹阳监盛纪。吴人在长江中有沙石的危险或要害处布置了防线,并且用铁锁链横在江中拦截过往,又制作了长一丈多的铁锥,暗置在江中,来抵抗入侵船只。
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王濬就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用麻油灌制后放在船头,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片刻间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二月初三,攻克吴国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俘获吴国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又克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吴监军陆晏。乙丑,攻占乐乡,俘获吴水军都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人主动过来投降。乙亥,下诏提拔王濬任职平东将军、接受符节、督管益梁各路军事。王濬自从蜀地出发后,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就轻易取得了各种胜利,进攻没有遇到坚不可摧之城,夏口、武昌,这些地方没有抵抗坚守的。王濬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扬桨击水顺江而下,径直奔向三山。吴主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拥有万人的水军阻击,但军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孙皓君臣闻王濬军队军旗兵器铠甲,连天满江,到处都是,威猛之势盛大无比,没有不吓破胆的。孙皓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濬送文请降:“吴郡孙皓叩头请求死罪。现在,烦劳天子所统领的军队,乘着车止宿野外,长途跋涉到达长江边。我吴国人全国上下莫不惶恐,苟延残喘暂且活着,冒昧地斗胆向天朝帝国祈求,包容一切,并发扬光大,给我们生路。谨派私授官职太常张夔等献上所佩印玺,作为呈献的礼物,聊表忠诚,希望保全性命,并愿意听命。” 三月,王濬进入建业,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将棺材用车载着,率领太子孙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自解开捆缚的绳索,接受宝璧,焚烧棺材,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军中没有私自占有的。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方恪敏公家传
姚 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①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②,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被文学之累 被:遭受
B.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 委:舍弃
C.论斩绞罪十人 论:判罪
D.工为诗及书 工:擅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 B.公性明于用人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 D.置田以养族之贫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要往
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
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4分)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3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3分)
参考答案:
9.B(委:托付)
10.C(A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B在……方面/表被动;C皆为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11.C
12.B(“暂署陕甘总督”意思应为“暂时代理陕甘总督”)
13.(1)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
(4分。注意“既”“没”“宿”等词语的翻译,及判断句的特点)
(2)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
(3分。注意“刍”“处”等词语的翻译)
(3)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作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此案,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
(3分。注意“执”“易”“讯狱”“乃”“益”等词语的翻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恪敏公,名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但住在江宁。桐城的方氏家族,从明朝以来就凭借文章学问闻名于世,已有数代,但也遭受文章学问的牵累。他的祖父工部都水司主事方登峰、父亲中书舍人方式济,都因文字的牵累而被贬谪到黑龙江。恪敏公当时年少,和他的兄长每年往来于长城内外,以尽孝道,奔走于南北,有时需步行几百里。几年后,祖父和父亲都亡故了。恪敏公更加穷困,但在这期间他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