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省贵阳市湖潮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233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湖潮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贵州省贵阳市湖潮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湖潮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迅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1.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流行性感冒的“旺季”。 2.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 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 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需要时间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之对抗,这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B.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C.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 D.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 参考答案: 1、C(A项末小句“发作”应为“传染”;B项“很严重”前应加“往往”一词限制;D项“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的应是“伤风感冒”,非指流感。) 2、A (“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的表述与原文有两处出入:、免疫系统溶解和封锁的是细胞,而不是病毒;二、病毒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却溜出了体外。) 3、D(“日渐增多”的表述于文无据)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苏福忠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里说:“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其二,当时中英某些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这种行为恐怕深深刺激了默默无闻的朱生豪。以自己短暂的人生体验,尽可能贴近真实地理解并翻译成另一种美丽的文字,只能说是朱生豪的悟性,或者就是他与莎翁的一种默契。 朱生豪英年早逝是不幸的。但从人生能有几多运道的角度看,他可算应运而生——应中国汉语发展的运道。中国白话文堂而皇之进入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生于一九一二年的朱生豪赶上汉语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他的家庭出身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新文化运动又使他的白话文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写过诗,写过杂文,对白话文的使用远远高出一般人。这些都为他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不少人把莎剧当作典雅的译事来做,把莎士比亚的语言当作优美的文体,以为只有用诗体译才能接近莎士比亚,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而朱生豪并没有这样做。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作用了近三万个单词的词汇量(一般作家充其量五六千),而且为了更富于表达力,他独创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英语表达形式。面对这样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莎士比亚,任何所谓亦步亦趋的翻译,都会让他的剧作大打折扣。莎士比亚一生都在寻求突破,有些剧本全用散文体写作(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而有的剧本几乎全用无韵诗写就(如《裘力斯·恺撒》),而有的剧本段落又会使用古老的经典韵律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用一个什么刻板的尺寸来翻译他的作品,因为这是违反莎士比亚精神的。 许多赞赏朱译莎剧的人都认为他的译文典雅优美,才气横溢,而我在研读他的译文时却每每被他译文的口语化程度深深折服。显然,朱生豪在探寻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汉语文体。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戏剧是说。既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因此,他译出了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文体,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让他们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出的十分极端的话,同样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我至今想象不出那是五十多年前的译文。要知道,能够熟练地富于创造性地驾驭口语,是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朱译莎剧在解放后没有被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白话文更加大众化(即口语化)的趋势。 每读朱译莎剧,我都会想到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因缘“实在不浅”。他能把莎剧翻译得通俗易懂而文采四溢,实在是因为他完全理解、吃透并消化了莎剧的缘故。我认为朱译本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特别之处:朱生豪提炼出来的口语化译文,是其最大特色,也与莎剧的文字风格最合拍,剧中各类人物的语言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身份;朱译本中大量的诗体译文,十分珍贵,是译者用改革的旧体诗翻译莎剧中的散文诗的可贵尝试;译本对剧中部分人物用有含义的汉语名字,例如“试金石”、“快嘴桂嫂”等等,颇具文学味道;据我对其他译本的粗略统计,较之所有别的译本,朱译莎剧的词汇量是最大的,这与莎剧中独一无二的大词汇量十分吻合。最重要的是,他告诉后来者如何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尽管到目前为止出了几种不同的莎剧版本,但是仍然没有任何一种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理由,前面已经谈到很多,而我始终看重的另一个原因是: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段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这是任何译家也比不了的。 【相关链接】 ①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封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 ②“在学校时代,笃爱诗歌,对于新旧体,都有相当的成就,清丽,自然,别具作风。”“他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读过不少英国诸大诗人的作品,感到莫大的兴趣,所以他与他们的因缘,实在不浅。”(朱生豪夫人宋如清《莎士比亚全集·译者介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是莎翁的运气,中国读者的福气,也是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重大的文学事件。 B.自身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又赶上中国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全过程,朱生豪翻译莎剧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C.莎士比亚富有创新精神,一生都在寻求突破,而深谙莎翁精神的朱生豪没有刻板地把莎剧当作典雅的译事来做。 D.朱生豪探寻出了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汉语口语化文体,所以解放后他的译本因顺应口语化趋势而没有被淘汰。 E.朱生豪莎剧译本的最大特色是提炼出来的与莎剧的文字风格最合拍的口语化译文,以及剧中体现人物身份的语言。 (2)为什么说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朱译莎剧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文中说:“最重要的是,他告诉后来者如何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朱生豪究竟告诉了“后来者”什么?(6分) (4)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莎剧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BC。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0分。(A项“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是莎翁的运气,中国读者的福气……”说法过于笼统,原文是在强调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D项“解放后他的译本因顺应口语化趋势而没有被淘汰”说法不是特别准确,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白话文更加大众化(即口语化)的趋势”。E项“以及剧中体现人物身份的语言”说法错误,一是原文并不是将此作为与口语化译文并列的对象,二是原文是说“剧中各类人物的语言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身份”) (2)①凭着悟性与默契,尽可能贴近真实地理解并翻译莎剧;②其翻译没有违背莎士比亚精神;③其创造性的口语化翻译,达到了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尽最大可能保持原作神韵,而不能拘泥字句,逐字逐句对照式硬译;②完全理解、吃透并消化莎剧,有不满意的地方,“往往苦思累日”;③以明白晓畅、符合中国语法的字句,忠实传达出原文的意趣。(每答出一点给2分) (4)①朱生豪的翻译倾注了自己精华年龄阶段的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和义无反顾,这是任何译家也比不了的;②对翻译尤其是对莎剧的翻译,有自己高于其他翻译家的见解;③笃爱诗歌,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古文功底扎实,白话文使用高出常人;④既与作者高度默契,又设身处地充分照顾中国读者的理解、欣赏等阅读心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特别注意:第一点必答,其他三点意思与答案相近即可,但不能是第(2)(3)题答案的复制或翻版)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13. 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 “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 “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 “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14.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 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 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 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15.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 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 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 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参考答案: 13. C    14. D    15. A 【13题详解】 原文“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且原文说“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而不是音乐、舞蹈。 【14题详解】 说法绝对,原文“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 【15题详解】 A “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错,文中“纳西姐妹组合”受欢迎可为证据;B “更胜一筹”误,原文没有把原生态民歌和美声、通俗比较,一决高低之意; C 原文“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且“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不利于原生态的发展”推断有误,原文纳西姐妹组合获得好评,实则有利于原生态发展。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古文完成4—7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4.下列加黑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剩余 )       B.求之靡途(  倒下 ) C.违己交病( 痛苦 )          D.仲秋至冬( 农历9月 ) 5.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陶渊明好酒贪杯,贪图公田的粮食酿酒,才决定出去做官。 B.作者将诗歌题目命名为“归去来兮”,说明他还想回去当官。 C.陶渊明自以为是个大才,却只被委任做了个小官,所以他非常不满。 D.因为有愧于平生志愿,陶渊明在官位上烦恼愤懑,以致自免去职。对自己的工作常怀厌恶情绪,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 A.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B.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C.陶渊明的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山居秋暝》《归去来兮辞》等。 D.近体诗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七律、五律的第3句与4句,第5句与6句必须对仗。 7、翻译(10分)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分) (注: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 (2)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4分) 参考答案: 4.C   余:我。   靡:没有。  仲秋:农历8月。 5.D  6.C《山居秋暝》不是陶渊明所作,而是王维所作。 7、译文:(1)正巧遇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共6分  ) (会,恰逢,1分。以…为,把…当作,1分。以,因为,1分。见,被,1分。其它2分) (2)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共4分 ) (稔,指庄稼成熟,一年,1分。 敛裳,收拾衣装,1分。宵,连夜,在夜里,作状语,1分。句意1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选自《南史》,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去官                 忧:担心 B.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           见:被 C.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               勒:勒令 D.疾卒于师                         卒:最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城数十里乃反                   作计乃尔立 B.然保己廉慎                       怅然心中烦 C.为吏民所悦                       慎勿为妇死 D.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           以我应他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表面答应与李乌奴共事,暗中却另有他谋,最终独骑逃回。 B.杨公则对百姓轻刑罚薄赋税,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C.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⑵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参考答案:   8.B(A、忧:(父母的)丧事;C、勒:率领;D、卒:去世)   9.D (D、介词,把;A、才/就;  B、然而/……的样子;C、为所表被动/介词为了;)   10.C“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无中生有。   11.(1)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 (壮:以……为壮。焉:他。要:邀。同事:共事。各1分,大意1分)5分       (2)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了解看重的啊。 (朽懦,衰朽懦弱。方,表比较。知,了解。重:看重。各1分,大意1分)5分 附全文翻译 杨公则,字君翼,是天水县人。当时氐人李乌奴叛乱,攻打白马,公则顽强地守卫经时,弹尽粮绝,被敌人俘虏,大声骂敌人。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他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一人骑马逃回。梁州刺史王玄邈把这件事上表给皇上,让皇上知道这件事,齐高帝下诏褒扬了他。 调任为扶风太守,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不久,齐高祖率领军队驻扎在沔口,杨公则率湘州的军队在夏口与齐高祖的军队会师。郢城平定后,高祖命令所有军队当天全部继续东下,杨公则受命为先头部队,直接攻向柴桑。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直抵建邺。杨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过之处无不仰赖他而平安无事。大军到新林,杨公则把领军府从越城转移北楼到驻防,和南掖门相对,杨公则曾经登上北楼观战。城内远远望见将帅用的旌旗伞盖,让神弩手射箭,箭穿入杨公则坐的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几乎射中我的脚。”谈笑如初。东昏侯选勇士在夜晚攻打杨公则的栅营,栅营中的军队惊恐扰乱,杨公则安睡着不起,只是慢慢地命人回击敌人,东昏侯的军队就退回了。 湘州多年遭受匪乱,人民大多流离失散,杨公则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久,户口就增加了。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湘州的习俗单姓人家用赂贿求得州中的职务,杨公则到后,全部断绝这种做法,所征用的都是州郡的大姓,高祖颁诏,要求中州都要效法。 当时朝廷开始讨论北伐的事,因为杨公则一向享有很高的威名,到京师后,下诏赐假节给他,命令他先在洛口屯兵。杨公则接受命令正要出发,得病,对亲人说:“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遗,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虽然临出发得了病,怎么可以一下就推诿任务啊?马革裹尸,还葬家乡,这是我的志向啊。”就勉强起来登上船。到了洛口,寿春投降的男女有几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派遣长史石荣为前锋来迎战,杨公则就斩杀了石荣,追杀败兵一直到寿春,离城几十里才返回。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高祖非常悲痛为他惋惜,当天就举哀(丧礼用语,指高声号哭),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溢号是烈。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节用度,勤职业,仓库充实,器械精利;上闻而嘉之,欲加尚书。张九龄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上曰:“然则但加实封可乎?”对曰:“不可。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列土封之,恐非其宜。”上默然。李林甫言于上曰:“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上悦,明日,复以仙客实封为言,九龄固执如初。上怒,变色曰:“事皆由卿邪?”林甫退而言曰:“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十一月,戊戌,赐仙客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从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并罢政事。                                                            (选自《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四》)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列土封之                            列土:分封土地,作王作侯 B. 陛下相林甫                          相:使为相,为相 C. 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                  短:说别人的坏话 D. 上浸疏之                            浸:更加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如甲申年、丁酉年等。本文中的“戊戌”即戊戌年。 B. 隋唐时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公爵是比王爵低一级的爵位,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文中牛仙客被封为陇西县公的爵位。 C. 庙,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社,古代指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庙社,用以指代国家和政权。 D. 三司,东汉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刑狱。武则天当政后,改为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为三司。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九龄反对加封牛仙客为尚书和对其实封,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谗言,最终玄宗还是加封了牛仙客陇西县公的爵位。 B.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但萧炅是一个白字先生,中书侍郎严挺之讥笑他为“伏猎侍郎”,于是萧炅被调出京城,任岐州刺史。 C. 李林甫是一个曲意奉承的奸佞小人,张九龄反对他担任宰相,他虽然内心不满,表面上却“曲意事之”。 D. 严挺之的前妻被休后又嫁给了王元琰,跟从王元琰获罪,严挺之解救了她。李林甫让人告诉玄宗,玄宗认为严挺之这样做是出于和前妻的私情。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 参考答案: 7. D    8. A    9. D    10. 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想引荐严挺之做宰相,曾经对严挺之说:“李林甫尚书正倍受皇上恩宠,你应该到李尚书家(拜访一下),和他交好亲近。”(“善”“引”“造”“款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文 表示被动,“恨”译为怨恨,“事”译为侍奉,“疾”译为嫉恨。 参考译文: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以前在河西镇时,能够节约用费,勤于职守,所以河西镇仓库中的物资充实,军用器械精利。玄宗听说此事后,想要嘉奖他,任命他为尚书。张九龄说:“不能这样做。尚书就是古代的纳言,唐朝建立以后,只有曾经做过宰相和朝野内外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才能担任。而牛仙客原本是河湟地区节度使判官,现在聚然被任命为这么显要的官职,恐怕有辱于朝廷。”玄宗说:“那么只封给他有实封户数的食邑可以吗?”张九龄回答说:“这也不可以。封爵本是为了奖赏有战功的人。牛仙客作为边将,充实仓库,修理军器,都是他应该做的事,谈不上有什么功劳。陛下如果要奖赏他勤于政事的功劳,赐给他金帛就可以了。而分土封爵,恐怕不合适。”玄宗沉默不语。李林甫对玄宗说:“牛仙客具有宰相的才能,当不当尚书又有何妨!张九龄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大道理。”玄宗听后十分高兴,第二天,又说要封给牛仙客食邑,张九龄仍然坚持说不可以。玄宗极为愤怒,脸色大变说:“朝廷大事都要由你来做主吗?”李林甫退朝后说:“只要有才能,何必一定要会写诗歌文章!天子要重用一个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十一月戊戌(二十三日),玄宗赐牛仙客陇西县公爵位,并给食邑实封三百户。 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一身系国家之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恐怕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密切,所以也受到李林甫的嫉恨。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李林甫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 李林甫引荐萧炅做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将“伏腊”误读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能容忍(如此不学无术的)‘伏猎侍郎’!”因此将萧炅调出京城做岐州刺史,所以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想引荐严挺之做宰相,曾经对严挺之说:“李林甫尚书正倍受皇上恩宠,你应该到李尚书家(拜访一下),和他交好亲近。”严挺之一向鄙薄李林甫的为 人,最终未到李林甫家中(去拜访)。李林甫更是非常怨恨他。严挺之先娶了妻子,(后来)遗弃了她,改嫁给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犯了贪赃受贿罪被抓到三司审问查办,严挺之替他营救解脱。李林甫通过身边的近臣到禁中禀告皇上。皇上对宰相说:“严挺之替罪人请托宽免之法。”张九龄说:“这是严挺之遗弃的妻子,不应有私情。”皇上说:“(就是)离异了才会再有私情。” 玄宗又联想到以前的事情,认为裴耀卿与张九龄庇护自己的党羽,二人一起被罢免了参加政事。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①_________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 ②_________,我国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③__________  ,在什么季节做什么等等,都是大有学问。 参考答案:     (1). “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2). 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    (3). 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准话题,从语境的和谐,逻辑合理、前后照应等角度分析。本题所给语段讲的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①处从前面“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文直接提到“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据此可推断要“二十四节气的全部确立”一类内容;②处前面说“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后文说“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谚语”,据此可推断出要填“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一类内;③处从前面“虽然大家……”和后面“都是大有学问”,可推断出要填“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一类内容。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所要求填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