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株洲市醴陵滨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9分,每小题3分)人从一出生就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可以自生自灭,也就是说人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属性一般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者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不可或缺,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把它作为人性本身。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他的个体属性产生于本我的人性,具有较强的自由要求,但是生命本能的运动使他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否则他就无法继续生存。生命本能使人的个体属性派生了社会属性。社会的形式满足了本能生存的需要,但是它同时也就构成了社会对自身
2、灵性自由的限制。社会一方面构成生命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自身自由的限制,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从生存需要的角度看,社会满足了人的生存条件,而从自由的角度看,社会又限制了个体的自由,于是人在社会就只能以自由和必然之间的状态存在。对人的属性的划分,有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由属性和必然属性的两种形式,但是两种分类形式是交融在一起的。个体属性体现的就是自由属性,社会属性体现的则是必然属性,人的自由属性,主要体现在人的灵性自由需要方面,它既在个体属性本身,也在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要求。人的必然属性,也包含着两个不同方面,首先是个体属性必然性被一切自然必然性限制,因而限制灵性自由的程度。即使没有
3、社会,人也要面对自然的约束,人想吃到果子,要看他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果子不可能一想就自动飞到自己的嘴里,它要依靠能动性的行为去争取,这个争取的过程,灵性自由已经被限制。正是这种自然必然性的逼迫,人才需要更强大的现实能动性,而社会的形式可以加强人的现实能动性,于是社会的形式就产生了。个人无法实现的自由,通过社会力量普可能实现,一个人打不死老虎,大家一起配合,老虎就可能成为食物了。可见人类需要社会的形式,根本在于自身现实能动性提高的需要,它是个体自由实现的途径。但是社会形式的产生同时构成了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它也加强了必然性对个体的约束。人打老虎是为了满足自身食物的需要,但是老虎既然是靠大家的
4、力量才被打死的,那么吃肉的时候就不能独自享用,这样就造成了社会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因此相对于自由的必然性在有了社会的形式之后,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必然性,一个是社会必然性。社会的形式加强了个体自由实现的能力,是个体自由对自然必然性的克服,但是同时造成了社会必然性的加入,又对个体自由造成了限制。害怕社会必然性的限制,脱离于社会形式的个体,不但没有打到猎物,反而被凶猛的野兽们吃掉了。于是人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形式,接受社会必然性的约束,也只有在社会的形式下,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1下列关于“人的社会属性”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属性之一,它体现的是人的必然属性 B
5、作为人性本身,人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 C人的社会属性是因生命的本能而由人的个体属性派出而来的 D社会属性限制了个体自由,但如果没有社会属性,人就无法生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的形式既满足了生命个体本能生存的需要,又给生命个体自由灵性自由带来了限制。 B社会属性的二重性是指,社会一方面构成生命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身自由的限制。 C个人无法实现的自由,通过社会力量就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定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D需要提高自身现实能动性是人类需要社会形式的根本原因,社会形式是实现个体自由的途径。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人的
6、个体属性产生于本我的人性,具有较强的自由要求,但是这种自由要求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限制。 B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如果没有社会属性,那么每一个人就没有任何约束,就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由。 C人的必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必然性,二是社会必然性。一个人遵纪守法是社会必然性在他身上的体现。 D一个人如果脱离了社会形式,摆脱了社会必然性的限制,那就不可能获得自由甚至不能生存。参考答案:1B(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本身仅仅是某些人的观点)2C(不一定能获得更多自由。据原文,个人无法实现的自由可能通过社会力量来实现,但同时也会获得社会对个体自由的限制)3B(文中说“即使没有社会,人也要面对自然的约束)略2. 阅读下
7、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凭什么让你很幸福【意大利】 迪诺布扎蒂在城郊这所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人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这听起来好像是天大的恩惠,其实不然。首先,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它让希望变成折磨。犯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一切都由典狱长决定。有可能才入狱半小时就被带上露台,也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有人年纪轻轻入狱,走上命运的露台时已经垂垂老矣,几乎已丧失说话能力。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
8、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吐露演说的内容和群众的反应,都没有用,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既然我要在牢狱里度过余生他们心里一定那么想那你们也都留着吧,休想我会帮你们,反正我本来就是坏蛋。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他们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本已心情起伏、全身无力的我们,面对这样的舞台能做什么?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了这个
9、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差不多一个月一次,我们中的一个会被带上露台讲话。之后一个不少又全都被带回牢里。群众把每一个人都嘘下台。守卫通知我,轮到我上场了,时间是下午两点。再过两个小时,我就要去面对群众了。我一点儿都不怕,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我相信自己已经为这个找到了答案。我想了很久,整整一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不敢奢望我的听众会比其他牢友所面对的听众有教养。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爬两级阶梯,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我连眼睛都睁不开,光太强了。然后我看到至少有三千人,包括最高法官,
10、都在盯着我。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快逗我们笑,说点笑话来听。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死你的小孩了,对吧?”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说不定这是唯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嘈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最后,一个和气、诚恳的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
11、们听。”我孤注一掷。“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台下的人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猎物跑掉。“还有一位少女深爱着我。”“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
12、口。“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凭什么让你很幸福?”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般的掌声。我胜利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开了。“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
13、4年第8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那些被“筛掉”的家伙,无论我们怎么恳求,都不愿意透露一点关于演讲的内幕,因为他们知道通过演讲获得自由很难成功,告诉别人也无济于事。B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只是为看热闹而来,他们对着犯人起哄,甚至把犯人全部嘘下台,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犯人罪大恶极,根本不值得同情。C守卫通知“我”上场的时候,“我”非常镇定,一点儿都不怕,也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因为经过整整一年的准备,“我”对演讲成功拥有充分自信。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我故意停下不说”,“做作地颤着声音喊”,这表明“我”对演讲胸有成竹,并且洋洋得意。E小说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不
14、经的故事,但却表达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因为主人公命运的突然转变,隐含着作者对现实当中人性的深入挖掘。2为什么说狱中演讲是“极为残忍的规定”?请简要分析。 3在小说中,“我”是如何一步步诱导听众,让他们最终为“我”鼓掌的?请简要概括。 4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CE2首先,机会非常难得。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犯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有人一直等到垂老。这种等待无异于精神折磨。其次,没有经验可供参考。那些演讲失败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都没有用,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最后,来听演讲的市民并不在意犯人的命运。他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对犯
15、人起哄,并且把每一个人都嘘下台。3上台之后,“我”沉默不语,引发听众的好奇心,求“我”开口讲话。听众安静下来之后,“我”编造在牢房里的幸福生活,激起听众的嫉妒心。在听众将信将疑之时,“我”主动请求听众嘘自己下台,激起听众的愤恨心,听众反而鼓掌。4情节结构上,这个结局与前面主人公的精心准备紧密照应,又与其他犯人的命运形成对比;人物形象上,主人公获得自由的结局恰恰印证了主人公的智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艺术效果上,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发了读者的深层次思考;内容主旨上,有利于揭示人性丑陋的一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深化了主题。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16、态度的能力。A项,他们不告诉别人,是因为自己失去自由,也不想看到别人获得自由。B项,“他们觉得这些犯人罪大恶极,根本不值得同情”错。D项,“洋洋得意”属于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残忍”这个关键词来理解,答题区域在小说的第三、四、五段,分别抓住各段的中心句概括其中心意思,即可得出答案。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从“我”上台之后的表现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默编造请求。每一个阶段都是一场心理的较量,最终“我
17、”如愿以偿,获得自由。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的结尾作为情节的一部分,其作用一般来说包括照应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旨、艺术表达等方面。上文中“我”一直在准备,并且胸有成竹,与结尾形成照应。这么多年,只有“我”一个人获得自由,显示出“我”的智慧。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非常巧妙。而“我”戏剧性地获得自由,并非得到了人们的同情,而是源于人们阴暗的心理,由此刻画出人们丑陋的内心。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8、。(25分)裱 画 徐马 辑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
19、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
20、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
21、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
22、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
23、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行业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B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C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E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2)“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4、6分)(3)小说的题目是“裱画徐”,文中比较集中具体地写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在不多的文字里仍能靠伏笔和照应使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8分)参考答案:(1)CD(2)裱画的技艺高超。一般工匠不敢做的揭裱,经他手的有千幅以上,他没弄坏过一幅。综合素养好。他善裱,能画,工篆刻。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小说只具体写了两件事:一是装裱徐渭的画,二是给犯罪分子做赝品。(2分)如此安排情节,能够在
25、有限的笔墨里,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品格。装裱徐渭的画,他不作伪,写出了他不为利益所动的诚实。被犯罪分子逼迫做赝品并最终举报这些人,写出了他在被胁迫时也不违本心,坚守诚信。(4分)(4)小说在伏笔和照应方面做得很好,使情节结构集中严谨。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赝品中得到照应;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呼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试题分析:A项小说中没有说“裱画徐”善于经营,只是写他一直坚持手工装裱。B项
26、向边寿民学习的是裱画刘的祖上,而不是他。E项小说中并没有语言描写。1【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B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A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
27、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裱画的技艺高超。
28、一般工匠不敢做的揭裱,经他手的有千幅以上,他没弄坏过一幅。综合素养好。他善裱,能画,工篆刻。(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意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安排的好处,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文中比较集中具体地写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情,分析好处就是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的好处,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品格。装裱徐渭的画,他不作伪,写出了他不为利益所动的诚实。被犯罪分子逼迫做赝品并最终举报这些人,写出了他在被胁迫时也不违本心,坚守诚信。【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分析材料安排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
29、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析概括详写的内容,一是装裱徐渭的画,二是给犯罪分子做赝品。作用一般是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本题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品格。装裱徐渭的画,他不作伪,写出了他不为利益所动的诚实。被犯罪分子逼迫做赝品并最终举报这些人,写出了他在被胁迫时也不违本心,坚守诚信。(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伏笔和照应的好处,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
30、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然后说明伏笔和照应的运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8分)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
31、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予有叹
32、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浮图慧褒
33、始舍于其址 舍:居住 B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达到尽头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察D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辅佐,帮助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B.不出火且尽 犹且从师而问焉C.其孰能讥之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下列的内容,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3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34、也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通过对碑文的考察和探究,认为现在的褒禅山以前可能被人称作“花山”。B.作者反思自己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乐趣,其根本原因是太过轻信和盲从他人。C.作者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志”、“力”、“物”是成功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D.作者认为做学问要效法古人,一定要深入广泛探究,深思慎取方能有所收获。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分)(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分)参考答案:
35、4C5C6D7B8(1)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倒装1分;重点虚词“以”、“其”各1分;)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有谁还会讥笑他吗?(重点虚词“而”、“其”各1分,句意1分。)4试题分析:观:景象。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后句出自谏太宗十思疏。A“因为”,连词/表目的,连词,后句出自鸿门宴。B“将要”,副词/“尚且”,连词,出自师说。D“对于”,介词/“比”,介词,后句出自劝
36、学)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都不是作者的“所得”。描写山脚情景;描述洞深情况;描述洞 内情形。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7试题分析:作者认为没有能够尽情享受游览乐趣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缺乏坚定的意志。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37、,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
38、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
39、、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
40、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全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
41、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子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康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国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间太宗
42、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今。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年。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 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 奔北:逃向北方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 进用:提拔、任用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 绐:蒙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即以其众归于伏
43、威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辅公祏之反也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1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车相制 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 B、 C、 D、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B、杜伏
44、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傅焉,因发其盗事。(3分)(2)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3分)(3)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4)参考答案:9.B(奔北,当作“败逃”讲)10.B(A项均为介词,前者表引出动作、行为对象,后者表比较。B
45、项均为代词,“那些”。C项前者为主谓间结构助词,后者为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前者为“按照”,后者为“因为”)11.C(交待杜伏威和辅公祏逃亡做强盗的经过。主要反映杜伏威的残暴。反映杜伏威法纪严明。)12.D(“受猜忌”“被赐死”原文无此意)13.(1)辅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成,辅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情。(2)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3)听说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轻视他,派遣使者召唤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8分,每小题2分)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
46、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