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181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9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陕西省西安市东方机械厂子弟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近日,“17岁少女拒绝官二代求爱被烧伤毁容”的标题充斥着各大报章的版面,再一次刺痛公众敏感的神经,而刺痛敏感神经的关键词无疑又是“官二代”。近年来,无论是新闻媒体报道,还是网络新闻言论,都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标签化。比如,只要提到城管与商贩发生冲突,就是城管粗暴打人;只要车祸与富人有关,就是“富二代”以富欺人;只要公务员与治安案件有关,就是公务员以势压人。总之,只要涉及具有敏感身份的有“权”和有“财”人的报道,公众就会产生大量的联想:特权腐败、权钱交易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问

2、题上的简单做法。一个偶发的、当事人无意的行为,贴上富人或穷人身份的标签,就使一个平常的事件变成了一个显示社会分裂的标志性公共事件,使之成为公众宣泄情感的导火索。加之媒体“标签”式的报道,无形中强化并分裂了阶层意识,并由此产生阶层的等级差异。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只能无助地看着部分官员将公共权力化为一己私利,而且诸多类似的社会现象一再发生,无法阻止,并有恶化的趋势。所以,一旦产生贫富冲突、权钱交易等个案,人们便相信它是这些问题的代表,并借机宣泄。另外,主观上人们总是试图将所有发生的事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认识,习惯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把个别性的、特殊性的因素归为现有的普遍性的结论,以便清晰地把握

3、事物的特征。网络社会需要批评者,但必须警惕随意地、标签化式的批评。24请简要说明什么是标签化?(4分) 25简要分析标签化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5分) 26结合文本,谈谈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批评者?(6分) 参考答案:24.(4分)标签化是一种人们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的(2分)认知问题上的简单做法。(2分)25.(5分)危害:将平常的事件变为公共事件并使之成为公众宣泄情感的导火索;强化并分裂了阶层意识并由此产生阶层的等级差异。原因:客观存在的日趋恶化的等级差异;主观上的人们的认识习惯。(每点1分,答对4点得5分)26.(6分)要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社会问题;以客观

4、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克服思维惯性,积极思考;不要随意地、标签化式的批评;要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距离安晓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张叔就说,那我和你

5、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

6、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

7、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

8、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1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C张晖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D小说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对张叔和张婶去儿子家看孙子这一 主要情节起了补充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作用。E小说以“距离”为题,既写出了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在地域上、经济条件上、亲情上的距离,又写出了他们在精神和文化上的距离。(2)小说

10、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3)小说中的“亲家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文章结尾有三处写到张叔和张婶。结合全文理解,他们流泪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张叔和张婶应该流泪吗?(8分)参考答案:(1)AE(答E给3分,A给2分B给1分)(2)突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巧设悬念,引出下面张叔和张婶看孙子的故事情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表面热情,其实很自我的人。两次很亲热的声音能够体现她的热情,但过于自我,不能体谅他人。如作为亲家的张叔和张婶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看孙子,他却在第一时间以哄孩子睡着不容易为由加以

11、拒绝,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生活讲究,近似于苛刻,如衣着讲究,从外面回来,要在紫光灯下照一会儿杀菌等。(4)儿子的生活处境艰难。他们认为儿子在新婚家中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亲生子却可望不可及,张叔和张婶大老远的来看孙子,都没能抱上一抱。亲家母外表热情,一些做法却让他们感觉受到冷遇。如只是安排在宾馆住宿,而不是住在儿子家里。两个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习俗的巨大差距而带来的失落。如五五万元买的车位,实际上只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如倾其所有拿出的钱买的车位,及给孙子与儿媳的红包,亲家母一家因家境殷实,并没怎么看重。应该流泪,为儿子的担忧,为自己所受的冷遇伤心。不应该流泪:儿子走出农村不容易,他的生活越

12、来越好,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一些看似的冷遇?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环境而带来的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造成的。【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在小说阅读命题中,多项选择题的设置往往有一些陷阱,分析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还有的在人物形象、情节、叙述角度等方面设置一些令考生容易判断失误的题目,解答此类题,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判断。例如选项B就属于于文无依据。选项D属于无中生有。(2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能力或情节设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要结合着重要语句在小说中的一般性作用思考,例如,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题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突出强调某一内容,刻画人物形象等。“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位于第一段,故在结构和读者的方面的作用,可从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角度组织答案。“没睡好”表现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点明题目;开门见山;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交代思路等作用。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过渡,照应(呼应),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总结。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3)试题分析:此题考察鉴赏小说人物

15、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主人公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分析作答。例如,“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塑造了他们节俭的形象;以此类推,从疼爱儿子、讲礼数、勤劳、宽厚等角度组织答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有时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及次要人物等。【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16、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强调个性决不是不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的乱发意见不是探究的要求。注重事理,讲求规律。探究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

17、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小说来讲,因为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事,通过这个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刘方明:扬州八怪传承人 扬州冶春文人荟萃,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常再此消磨时光。一家茶点老店,半在岸上,半出水中,探出水面的部分,屋顶铺着茅草,古意盎然。 室内三五人,是刘方明的好友,彼此聊着诗文、绘画、扬州旧事。窗外烟雨江南,似乎与之应和。身在其中,愈发能感受浮躁社会难寻的“雅趣”。

18、刘方明是扬州人。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使他自小喜欢写画刻印。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苏州当兵,巧遇大书法家费新我。费老先生对这个爱好书法、积极上进的年轻士兵深为赞赏,两人结为忘年交。费新我得知刘方明自学篆刻已数年,立刻推荐他向张寒月请教。 张寒月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高足,时已75岁。张寒月看罢拜帖,爽朗大笑:“没想到我75岁,还收了一个军中徒弟。”转身送给他一方名为“苦铁”的印石做礼物。 “苦铁”,是吴昌硕的字号,意为锲而不舍把刻印的刀都累苦。这方珍贵的印,是吴昌硕所刻的自用印。刘方明激动极了:“从今天开始我就正式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吴昌硕大师

19、的再传弟子了。” 退伍后,刘方明有近20年任职于扬州八怪纪念馆。而吴昌硕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好可以上溯至扬州八怪,“冥冥之中,命运仿佛为我画了一个圆我如果早生300年,也许会成为八怪之一吧!” 刘方明有四绝:印、书、画、诗。由治印而书法、而绘画、而诗词,正是吴派的正统。 刘方明的印,有着吴门扎实的秦玺汉印功底,又有突破创新。1980年,他因公小住江苏昆山,偶见当地山石纹理或如纤云舒卷,或如蟒蛇穿行,忽然想到君子取象自然而法天,因之而探索出篆刻艺术新的表现方式,自名“山筋石脉法”。沙孟海先生誉为“新格之残缺美”,谢稚柳先生更赞其为“金石之光”。 他的字,用书法家邹正的话说,是“以汉隶强骨、凭魏碑出

20、意、从晋书得韵”,厚重而质朴。绘画上,刘方明起步较晚,却连连创新。吴昌硕的花鸟画独树一帜,他怕陷于吴派窠臼,则用吴昌硕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10多年前,他独创“辫子系列”,将扬州八怪的雅趣逸事入画;6年前,又将摩崖石刻作为绘画元素融入画中。 刘方明喜欢写诗,并且爱写古体诗。扬州文化名家韦明铧说他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是前人对于郑板桥的评价)为圭臬。刘方明说自己创作时,纸上笔中要有心灵感应。聆听昆曲演唱,即兴得句:“满堂音粹绕梁啭,疑是仙阁传玉笙。”教导孩子,写下:“善悟多思勤作舵,寒梅开尽喜迎春。” 诗书画印的深厚功底让刘方明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被同道誊为“扬州新八怪,四艺熔一炉”。

21、刘方明对扬州八怪有独特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金农,是八怪中最为刘方明所佩服的人。“金农晚年画佛甚多,每幅均有鲜活的面相,但无一雷同,这符合金农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审美意趣。每幅佛像都是他自己心中的故事展现。扬州八怪中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是独此一人。” 扬州八怪的创作方法深深影响着刘方明。 为大众熟知的郑板桥在兰竹石图中写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这其实概括了扬州八怪的精华思想,他们在艺术创作上都强调师法自然,直抒性情;在书画风格上,率兴写意,各显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追求诗书画印,浑然妙合。” 突破了“正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

22、上,展示自我灵性,不断创新,为刘方明一直所践行。 采访后,一直记得他的高远无限图,画中小小的三个人分别立在高高的树上、巨大的石顶上,或盘腿而坐,或直立其上,修禅悟道,有种天人合一的架势。这种孤高肆意的画法,不是扬州八怪,谁敢呢?(有删改)【相关链接】 刘方明,1958年生,吴昌硕再传弟子,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广陵五子”刘方明) 蒋志鑫深得西北之壮阔,以大写意水墨创造性地表现西部山水的雄浑与壮阔。刘方明则自幼熏陶于江南空灵明秀的雅逸清真之美,“诗书画印”四艺兼融。这次两人用80余件书画精品表达各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研摩与参悟

23、,实现了南北书画艺术上的交融互补。(“南北对话蒋志鑫、刘方明书画艺术作品展”在京举行)(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刘方明因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而自小喜欢写画刻印,他与大书法家费新我结尾忘年交,费先生的推荐让刘方明得到名师指点。B以拜张寒月为契机,刘方明得以成为海上画派杰出代表、西冷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及吴昌硕的再传弟子。C刘方明师从张寒月看,张寒月师从吴昌硕,吴昌硕师从扬州八怪,而扬州八怪纪念馆则是刘方明任职之处,命运似乎画了个圆。D刘方明的四绝为印、书、画、诗,从治印起步,然后精研书法,精进绘画,提高诗词水平,正是吴昌硕画派的正统路径。E刘方明用吴昌硕

24、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不免陷入窠臼,直到独创“鞭子系列”及将摩崖石刻融入画中,才别开生面。(2)文章开头提到郑板桥在扬州冶春消磨时光,提到刘方明和好友在这里的一家茶点老店聊天切磋,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回答。(3)刘方明在诗书画印艺术方面为何能取得不凡的艺术成就?请结合材料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4)传统和创新似乎是一对矛盾,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答案:(1)AD(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2)渲染了宁静优美、古意盎然的气氛,侧面表现(烘托)刘方明性格和艺术特点;突出了刘方明与扬州八怪的渊源,紧扣题目,自然引出对 刘方明从艺经历

25、、艺术风格及其与扬州八怪关系的记述;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符合刘方明的身份特点。(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3)自幼熏陶于江南空灵明秀的雅逸清真之美(受到扬州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爱好艺术,积极上进;经忘年交大书法家费新我的推荐,师 从艺术大师吴昌硕的高足张寒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示自我灵性,不断创新;注意与其他门派书画艺术的交融互补。(任选三条作答,每条2 分,意思对即可)(4)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正统”束缚,展示自我灵性,不断创新。艺术创作离不开浓厚的人文传统的浸润。刘方明自 幼熏陶于江南空灵明秀的雅逸清真之美,培养了艺术兴趣,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艺术创作要

26、继承传统的精华。刘方明由治印而书法、而绘画、而诗词,继承了吴派的正统,而其四绝,也因继承了传统而功底扎实。艺术创作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刘方明探索出新的治印表现方式,用吴氏花鸟技法画山水、 人物,独创“辫子系列”,将摩崖石刻融入画中。艺术创作的创新要注重自我灵性的展示,实现各种书画艺术的交融互补。刘方明师法自然,注重心灵感应。 他的字,综合汉隶、魏碑、晋书之长。他的作品诗书画印,浑然妙合,注重于其他书画门派的交融互补。(观点2分,阐发部分任选三条作答。每条2分,意思对即 可)【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把握文章结构。能力

27、层级为分析综合C(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解答】(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海上画派杰出代表、西冷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是吴昌硕;C项,是“吴昌硕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上溯至扬州八怪”,不是“吴昌硕师从扬州八怪”。E项,刘方明用吴昌硕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属于艺术的创新,不是“陷入窠臼”。 (2)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提到郑板桥在扬州冶春消磨时光,提到刘方明和好友在这里的一家茶点老店聊天切磋,

28、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请 简要回答”,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且是开头的作用。“郑板桥在扬州冶春消磨时光刘方明”“和好友在这里的一家茶点老店聊天切磋”,渲染了古色古香的氛围, 同时也突出刘方明与扬州八怪之间的关系,扣住文章的标题,文化氛围浓厚,切合人物的身份。(4)题干问的是“传统和创新似乎是一对矛盾,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考生应到文中找到刘方明在艺术创作方面继承传统的内容,再找到他在继承的同时有所创新并举得成就的内容,最后结合分析二者的关系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

29、,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谒者曰:“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王

30、曰:“诺。”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今则未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

31、。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谓也。颂曰: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注释:榱橑:cu lo房椽。比目之鱼:相传比目鱼往往并肩而行,可以用来喻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B. 左右复于王 复:回禀C. 王辍食吐哺而起 哺:口中含的食物D. 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审判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 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C. 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 王犹见焉

32、 蛟龙生焉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孤逐女论政才能的一组是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既见君子,并坐鼓瑟。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A. B. C. D.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B.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C.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D.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

33、榱橑也国家屋也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B. 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C. 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D. 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4、。(1)摈弃于野,无所容止,(2)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参考答案:8. D 9. B 10. C 11. A 12. B 13. (1)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2)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3)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

35、“审”,结合“今大王既有明知”分析,应该译为考察。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前者“被”,后者介词“在”;B项,两者都为“的人”;C项,前者助词,“的”,后者动词,“到”;D项,前者代词,“她”;后者兼词,“于此”。10. 试题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孤逐女”,品质是“论政才能”,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孤逐女

36、请求谒见襄王;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说的是君臣和悦相处;齐襄王只是认为孤逐女与别人不一样,并未体现她的论政才能,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栋不安”,连词“则”,虚词“矣”“也”,结合句意分析,A项正确。句意:柱石不端正,那么栋梁就不安稳,栋梁不安稳,那么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几乎要倾覆了。现在大王就是那栋梁,百姓就是房椽,国家就是房屋。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概括。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

37、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项,第一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第二天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担任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所”译为的地方,“容”译为收留。(2)“闻”译为听到,“故”译为缘故。(3)“尊”译为敬重,“事”译为对待,“妻”译为嫁(名词活用为动词)。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38、。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孤逐女是齐国即墨这个地方的一个女子,齐国国相的妻子。最初,孤逐女的父母将她遗弃,使她成为了一名孤儿,她外貌非常丑陋,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齐国国相的妻子去世了,孤逐女就前往襄王的宫门外,对接待宾客的人说:“我

39、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孤独无依,没有父母,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我希望当着大王的面,把我想说的话全说出来。”官员们立即禀报襄王,襄王(听说此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饭食,站起身来准备召见她。左右近臣说:“三次被驱离乡里,这是说明她不忠诚;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这是说明她缺少礼义。不忠诚、不懂礼的人,大王为什么这么急着就召见她?”襄王解释说:“你们是不了解啊,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这个人一定有与常人迥异之处。”于是召见了她,与她交谈了三天。第一天,孤逐女问襄王说:“大王知道国家的柱石吗?”大王回答:“不知道。”逐女说:“国家的柱石就

40、是国相呀。柱石不端正,那么栋梁就不安稳,栋梁不安稳,那么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几乎要倾覆了。现在大王就是那栋梁,百姓就是房椽,国家就是房屋。房屋坚固与否,关键在于柱石本身。国家安定与否,关键在于国相。如今大王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那么对国相这一职位就该好好考察评定一下。”襄王说:“好!”第二天,襄王问道:“我的国相像什么呢?”孤逐女回答道:“您的国相,就应像那比目鱼。在外边并行、在里面并行。这样之后,才能成就大事,创造勋业。”大王问:“你说的什么意思?”孤逐女回答:“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这就是在外边并行;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里面并行。” 歌颂道:齐国孤逐女,到襄王的宫门外

41、求见,此女虽然五次被驱逐,大王仍然召见了她,谈论为国的政治,她谈得非常有条理,齐襄王与她谈论了三天,于是把她嫁给了国相。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母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

42、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直:通“值”,价钱 B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借助 C

43、文炳曰:“后当德我。”德:感激 D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中:诬蔑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以民蚕麦偿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信而见疑 D民亦有不乐为者 南冥者,天池也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BCD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小的时候

44、就如同成年人一 样。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3分) 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4分) 参考答案:10B(籍:登记) 11C(以:介词,用,拿/介词,因为 B介词,向介词,对于。C而,连词,均表转折关系。D代词,的人助词

45、,表停顿。) 12B(反映其会做官,是他爱民的结果,是其表明自己爱民的言语,不是举动) 13C(“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是前任县令而不是他)附译文:董文炳,字彦明,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的父亲死时他才十六岁,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李夫人有贤德,治家严格,教子有方。董文炳把母亲当成先生对待,他聪明机灵,善于记忆和背诵,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乙未年,他凭父亲的职务接任藁城县令。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都不怕他。董文炳兼听明断,以恩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没过多久,与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干事,小官吏拿着文书让他签署时,也不敢抬头看他,人们都很佩服他。县里

46、很贫穷,又遇到旱灾、蝗灾,但赋税日益增多,民不聊生。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交赋税,官府才得以放过老百姓。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而贷款的那家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董文炳说:“百姓都很困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我应当替百姓偿还。”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又登记县里的闲置田地分给贫民耕种。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时间后老百姓都比较富裕了。 朝廷起初统计人口,下诏说有敢于隐瞒实情的将被处死,并抄没家产。董文炳让老百姓聚在一起居住,户数便减少了。县府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不妥。董文炳说:“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愿的。”老百姓也有不愿这样做的,董文炳说:“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于是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邻近县中有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来拜访董文炳,求他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