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萍乡市私立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农民的代言人费孝通在费孝通博士毕业后,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期。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执意要费孝通留在英国继续钻研学问,如此难得的机遇,却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我的祖国正在经受着战争的创伤,我的同胞正在遭难,我是中国人,我必须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回到她的身边去!” 回国后,疾恶如仇的费孝通积极投身于反内战、反独裁,要民主、要自由的斗争中。1942 年,他参加民主同盟,在报刊上发表大量抨击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文章,支持学生运动,从而得到了“民主教授”的美誉。阅读 材料 ww.1d 194
2、5年11月25日晚,西南联大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有数千人参加的“时事晚会”,费孝通和钱端升、伍启元、潘大逵等教授到会演讲。这个集会引起了当局的恐慌,派军警包围了联大。轮到费孝通上台演讲时,突然枪声四起,子弹从耳边“呼啸”飞过,但他依然镇静地继续演讲,他知道这时候自己的任何胆怯和慌乱,就有可能引起会场的骚乱,就有可能招致一场屠杀!他在台上高呼:“不但在黑暗中我们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我们还要呼吁和平!”“我们要用正义的呼声压倒枪声!”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有人说费孝通不仅是一位爱国学者,更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因为费孝通认定:自己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社会,靠自己观察的可靠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以治疗社
3、会的病痛。同时他也意识到,研究社会,要从社会的基层入手,从中国广大的农村开始,到农村去全面观察农民的生活。从认识局部开始,逐步全面了解中国社会,这是了解中国社会的必由之路。早在1935年12月,费孝通赴欧洲留学之前就开启了实地到农村调研之路。他携自己志同道合的妻子王同惠共赴广西瑶山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因山路极其曲折险峻,向导先行不候,以致他们迷了路,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猎兽陷阱,被巨大的木石压住。王同惠奋不顾身地把石块逐一移开,但费孝通腿部严重受伤,不能起立。王同惠赶紧出林求援。但她从此一去不返。次日傍晚才有人发现了费孝通,第七天在急流的山涧中,发现了王同惠的遗体。为工作,她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失
4、踪时,她与费孝通结婚才108天。费孝通竭力把这丧妻的巨大不幸深埋心底,决定毕生用“一人的体力来做二人的工作”。于是他怀着这份对亡妻的爱和对研究的信念,继续在基层行走调查,他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奠定费孝通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的江村经济一书的卷首,费孝通深情写道: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尽快找到致富道路是他的夙愿,所以哪里穷他就到哪里去。比如四川大小凉山、贵州毕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山东沂蒙山区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不仅自己关注贫困的农村和农民,同时还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参与扶贫工作。自 1987 年担任民盟中央主席以来,费孝通把扶贫作为民盟的重要工作来做,动员、
5、鼓励全体盟员为消除贫困贡献自己的力量。1983 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后的费孝通仍然住在中央民族学院的宿舍,有关单位几次要给他调整住房,但是他都以“老马恋槽”为由,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说:“在民族学院住惯了,环境熟悉,邻里和睦,闲时在院子里散步,大家见面打个招呼,聊上几句,十分惬意。”1988年,费孝通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由于公务活动的需要,有关单位再次请他搬家,直到1993年,在管理部门多次动员下,他才离开已经居住了多年的民族学院宿舍。如今,当和谐社会建设遭遇人口、环境、犯罪、贫富差距、流动人口问题等社会问题困扰时,我们不得不寻求社会学的方法去解决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位对中国社会
6、学影响最大的学者。目前,中国高等学府的社会学专业大体上是按照费孝通设计的蓝图建设的,他是今日中国社会学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相关链接:1999年春,费老以浓郁的“蓝青官话”不无感慨地说:“今天我能坐在讲坛上,是因为我的资历。中国人尊老,因此我受到大家的尊重。其实面对今天新的知识,我有许多都不懂,需要学习。”(吴为山春风化雨话形神怀念费孝通先生)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百度百科:费孝通)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7、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虽然导师执意要费孝通留在英国继续钻研学问,却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因为在费孝通看来,只有回国才能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B. 在西南联大举行的数千人参加的“时事晚会”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当军警包围了联大时,正是费孝通的镇静演讲避免了一场屠杀。C. 尽管选定了人生的努力方向,但实地的农村调研充满艰险,妻子王同惠因此丧命,若非有人发现,费孝通本人也很可能重伤不治。D. 费孝通因眷恋居住了多年的宿舍,不愿离开老邻居。在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他婉言谢绝了有关单位要给他调整住房的好意。E. 因论文江村经济的巨大影响,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费孝通人类学界的最高奖8. 为什么说费孝通是一位爱国
8、学者?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9. 费孝通是中国“中国农民的代言人”,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参考答案:7. CE 8. 在抗战时期拒绝到时的挽留毅然回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抨击 倒行逆施;参加集训演讲,以实际行动呼吁和平。 9. 费孝通认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了解中国社会,而这必须从农村开始;从出国留学之前就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后把扶贫当做民盟的重要工作。(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只有回国才能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我的祖国正在经受着战争的创伤,我的同胞正在遭难,我是中国人,我必
9、须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回到她的身边去!”;B项,“正是费孝通的镇静演讲避免了一场屠杀”理解不正确,原文只是说“就有可能”;D项,“费孝通因眷恋居住了多年的宿舍,不愿离开老邻居”是他的理由和借口。所以选EC。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中筛选出能表现费孝通爱国的语段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答题区间主要在第一、第二段,可从抗战时期回国、发文抨击国民党、参加集会呼吁和平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既然是“中国
10、农民的代言人”,自然要从文中与费孝通与农村有关的语段中提炼概括。答题区间在第3第4第5段,可根据这些语段中有关费孝通的表现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第3段“因为费孝通认定:自己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社会,靠自己观察的可靠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以治疗社会的病痛。同时他也意识到,研究社会,要从社会的基层入手,从中国广大的农村开始,到农村去全面观察农民的生活。”可提炼出人生目标是了解中国社会,要从社会的基层入手,从中国广大的农村开始。以此类推即可。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
11、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
12、,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
13、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
14、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C.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
15、自己的志向旨趣。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2. 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B.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C.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D.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徳观念。3.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
16、根的认同。B.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C.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参考答案:1. B 2. D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
17、故事和演变历史”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我们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C项,无中生有,“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于文无据。D项,“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不正确,根据倒数第二段“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可知,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是“家讳”,不包括“社会避讳”。故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D项,“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偷换概念。“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
18、文化”,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故选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推断不正确。文中写“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是为了证明我国的人名文化历史悠久,包涵丰富,并不能由此推断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的结论。故选C项。【点睛】第2小题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类题目的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
19、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要阅读题干要求及所给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仔细分析比对,得出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在,音乐与文学始终如两支根茎相连的双生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受诗歌散文影响的作品最初出现在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琴曲目上,有些曲目是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而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音乐和诗歌的密切关系。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16 世纪末,意大利弗洛伦萨的艺
20、术家认为,复调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严重阻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提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的艺术主张。于是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歌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这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一步,当然这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文学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偶然音乐、概率音乐、具体音乐、简约音乐等,各种难以归为某一流派的音乐大量涌现。现代派音乐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4分 33 秒,作曲家约翰凯奇让演奏者走上台,翻谱,静坐,下台一共经历的 4 分 33 秒,由“无声的音乐”引导观众注意周围一切响动而形成“有声的音乐”,而每人心中的音乐也不同,更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
21、确定状态,这些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二战后,西方的物质文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文明的危机,这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也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音乐和文学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相同的背景下,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邪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而印象派作曲家克劳迪奥德彪西从邪恶之花中所写的“飘在夜晚中的声音与香味”作出了他的前奏曲。西方如此,在东方,音乐与文学则更是不可分割。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这时期思想活跃,最为著名的则是儒、墨、道三家,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
22、不穷,最为著名的就是“倡乐”和“非乐”。“倡乐”的代表为儒家,孔、孟、荀三人都有自己“倡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而“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这些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与文学都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这种乐器在这时已经受到了格外的推崇,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最为有名的为曹植、嵇康、阮籍三人。“缘情度曲”是音乐对诗情的最好的解读方式,两宋时的周邦彦、姜夔可谓之代表。这时的音乐对于他们已不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1下列关于“西方文学与西方音乐”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歌剧在古代就
23、显示出对音乐和诗歌的强大影响,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时候的歌曲。 B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各种音乐大量涌现,很多都难以归为某一流派。 D现代派中有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4 分 33 秒,这类有声的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B“倡乐”的代表为儒家,“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倡乐”和“非乐”是这一时期
24、最著名的音乐思想,二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其中曹植、嵇康、阮籍三人最有名, “缘情度曲” 是音乐对诗情的最好的解读方式。D两宋时期的音乐对于文人已不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战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西方某些现代派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 B16 世纪末,在弗洛伦萨艺术家的艺术主张下出现的一批歌剧取材于希腊神话,音乐的这一重要发展同文学密不可分。 C前奏曲的创作印证了,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和文
25、学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 D音乐与文学都是人们抒发感慨的艺术方式,二者就如同两支同根而生的双生花,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
26、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
27、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注】祥禫(xing dn):丧祭名。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B.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C. 迁已为讲官/
28、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D.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被正榜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B.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因是国储所居,故又称“储宫”。C. 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也称“服阙”。D. 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
29、以示恩荣。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B. 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C. 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刷新朝政,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D. 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可谓极尽荣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2)六年,大学士费
30、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C 13. 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使国家富足的方式在于节省费用,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正”的对象是“衣冠”不要断开;“积诚积诚开帝意”是“务”的宾语,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
31、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赠,是针对已故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
32、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误,无中生有。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堪:承受、忍受;足:使富足;虽:即使;奚:什么。自代:宾语前置,代替自己;赍:持;即:到,有成语“若即若离”;起:起用。参考译文:谢迁,字于乔,是余姚人。成化十年(1474),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又是第一名。授修撰职,连续升迁至左庶子。弘治元年春,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充实六宫。谢迁上言道:“先帝陵墓未完工,理应等待。除服之期也不远了。陛下年轻,请等
33、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尚书周洪谟等也同谢迁意见一致,孝宗同意了。孝宗为太子时,谢迁已是讲官,到这时,参加日讲,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日讲前天晚上,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到为皇帝讲解经史时,对词的讲解详细准确,孝宗多次称赞他。八年,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时逢谢迁居丧期间,他极力推辞,直到服满才接受任命。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皇太子前往封地,加封谢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近贤人疏远小人,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乐,孝宗很赞赏他。因为大同发生战事,满足不了供应,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说:“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所以
34、用折银的办法解决。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尚书倪岳坚决反对,此议于是搁置下来。孝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而内府诸库及粮仓、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不能深入追究。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其弊尤为厉害。谢迁趁此机会向孝宗提出来,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谢迁说:“空说禁止没有用,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给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一定诛杀,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孝宗表示同意。世宗即位,遣使慰问谢迁,谢迁于是派儿子谢正入朝致谢。鼓励皇帝勤学、师法祖先、纳谏,世宗用褒奖的语言做了回复。嘉靖二年(
35、1523),又下诏命有关部门去慰问。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他家去起用他。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了,不得已接受任命,谢迁任职数月后,极力请求离去。世宗对待他更加优待,天寒免去上朝参拜,除夕日赐御制诗。等被告知他生了病,皇帝就派遣太医(去为他治病)并赐给药和食物,道路上尽是派往谢迁家的使者。谢迁终究在第二年三月辞官回家。十年在家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正。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
36、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
37、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越王击金而退之。 退:使动用法,“使后退”。B今若夫攻城野战。 野:名词作状语,“在郊野”。C士闻鼓声,破碎乱行。 碎: 名词,“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D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节:名词,“法度,准则”。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分类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38、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胁息然后带。教驯其臣。 韦以带剑。特上弗以为政。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非常突出,但是墨子也承认这种做法确实有迂远不切实际的一面。B在墨子看来,只要统治者真正认识到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能够分辨得失,便不难落实贯彻这种主张。C兼相爱、交相利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而且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这与后世宣扬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有共通之处。D墨子认为,如果要在整个社会实现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统治者的国军和士君子负有首要的责任。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39、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5分)(2)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5分)参考答案:9. C (碎:通 “萃,聚集”)10. C (名词动用)11.A (“承认这种做法确实有迂远不切实际的一面”的是“士君子”)12(1)译: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恨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2)译: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世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6. 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
40、言文,完成14题。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
41、,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迁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及乌桓并同反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休屠各渠帅,袭破其众。延熹二年,梁冀被诛,奂以故吏免官禁锢。在家四岁,复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賦,率厉散败,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生为立祠。九年春,征拜大司农。鲜卑闻奂去,其夏,寇掠缘边九郡,杀略百姓。秋,鲜卑复率八九千骑入塞,缘边大被其毒。朝廷以为忧,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赏赐甚厚。匈奴、乌桓闻奂至,因相率还降,凡二十万。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唯鲜卑出塞去
42、。奂少立志节,尝与士友言曰:“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及为将帅,果有勋名。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缣百匹。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节选自后汉书张奂传)【注】美稷:南匈奴单于的居所。先零:羌族的一支。休屠各:部落名。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辟大将军梁冀府 辟:被征召 B匈奴不得交通东羌 交通:勾结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高贵 D缘边大被其毒 被:遭受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奂“立功边境”的一组是(2分) 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 将其众降,郡界以宁 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迁使匈奴中郎将 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 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
43、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奂作战有勇有谋,虽然与南匈奴的兵力悬殊,但仍然坚持出兵抗击,最终通过占据有利地势、招募士兵等手段击败敌人。 B羌族各部的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送来了金、马作为礼物,张奂廉洁自律,把这些东西都还给了羌人,他的威名逐渐传播开来。 C张奂曾在大将军梁冀府中任职,受牵连而被免官,鲜卑侵犯边境时,朝廷这才起用张奂,授予官职,这反映出他超群的才干。 D张奂年少时胸有大志,后来做将帅期间建立了不少功劳,董卓仰慕他,派人给他送礼,张奂因为不喜欢董卓而拒绝他的馈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奂壁唯有二百许人
44、,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4分 )(2)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休屠各渠帅,袭破其众。(4分 )ks5u参考答案:1.C(贵:意动用法,看重。)2.A(为德行,为立志。)3.C(鲜卑侵犯边境时,他已被启用。)4.(1)张奂营垒中只有二百人左右,张奂听到消息就马上带领军队出击,军吏认为自己的力量敌不过对方,叩头争辩阻止他。(“壁”“许”“勒”每个字1分,句意1分。)(2)于是张奂私下里诱降乌桓使它暗中和自己通好,然后让乌桓斩杀了休屠各部落的首领(大将),袭击并打败了他们的军队。(“潜”“阴”“渠”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Ks5u张奂,字然明,是敦煌渊泉人,父亲张惇,任汉
45、阳郡太守。张奂年轻时到三辅地区游学,拜太尉朱宠为师,后来被征召到大将军梁冀幕府任职,因病辞职。又被推举为贤良,对策获得第一名,被提拔担任为议郎之职。Ks5u永寿元年,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刚刚到职,南匈奴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起兵进攻美稷,东羌也出兵响应。但张奂营垒中只有二百人左右,张奂听到消息就马上带领军队出击,军吏认为自己的力量敌不过对方,叩头争相阻止他。张奂不听,便率兵前进驻扎到长城。这时他召集兵士,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于是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能与东羌沟通,各路豪强相继和张奂示好亲近,同汉军共同攻打南匈奴叛军,连续作战不断取得胜利。且渠伯德十分害怕,便率众向张奂投降,这样郡内才得以
46、安宁。东羌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羌首领也送来八件金制器物,张奂都接受了,然后便命主簿召集羌族各部前来,他举起酒杯将酒倒在地上说:“即使马像羊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马厩;即使金器像谷粒一样多,也不会把它收入怀中。”把金、马全都还给他们。羌人生性贪婪而看重官吏的清廉。张奂端正自身,廉洁品行,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朝廷调张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休屠各与乌桓一起反叛,汉军非常惊恐,都想逃跑。张奂安坐帐中,若无其事地与弟子讲诵学问,军士们渐渐安定下来。于是他私下里诱降乌桓使它暗中和自己通好,然后让乌桓斩杀了休屠各这个部落的首领,袭击并打败了他们的军队。延熹二年,梁冀被杀,张奂因为是梁府
47、故吏被免官禁锢。在家四年后,又被任命为武威郡太守。张奂平均分配赋税和徭役,集合并安抚散乱的败兵,经常是各郡最好的,河西因此得以保全。那地方的风俗有很多妖邪的禁忌,凡是二月份、五月份生下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全都杀死。张奂拿仁义的道理教导他们,严格赏罚制度,风俗就得到了改变,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九年春,又调任大司农。鲜卑人听说张奂调离,那年夏天便攻掠沿边九郡,杀掠百姓。秋天,鲜卑又率八九千人入塞,沿边深受其害。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又任命张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赏赐很丰厚。匈奴和乌桓听说张奂到来,就相继投降,共二十万人。张奂只诛杀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对其余的人都安抚收容了他们。惟独鲜卑率众退走出塞。张奂年轻时立下志向,曾对朋友说:“大丈夫处世,一定要为国家在边境立功。”到后来成为将帅,果然有功勋。董卓仰慕他,让自己的哥哥赠张奂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的为人,拒绝而不接受。光和四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