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永州市桐山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040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桐山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南省永州市桐山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湖南省永州市桐山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湖南省永州市桐山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湖南省永州市桐山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永州市桐山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古代的神话刘大杰上古的神话传说,都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它们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的斗争,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和愿望。神话的产生绝不是凭空的创造,是建构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现实基础上的。在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里,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女娲氏的造人、补天等等,说明了每一个神的存在都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要求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在初民的社会里,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那样的神,实际是劳动英雄的典范化,

2、是广大人民愿望的最高表现。再如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那种征服自然的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费尔巴哈说:“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其他如自然现象的神太阳神、风神、雨神等,同样是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神是来自人民的,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在那些神话里面必然会表现人民勇敢的性格、超群的智慧、丰富的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和对于幸福自由的渴望,所以神话是富有人民性的。同时,神话也可以体现出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神话是文学的渊源,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它有很高的价值。研

3、究神话,我们可以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看出上古历史的影子;同时,神话故事对于后代文学、美术的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神话资料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此外,在穆天子传国语左传和诸子诸书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片段。这些故事出现的时代都很晚,其中的故事经过后人的口传和书写,不可能全是古代神话的原始形态,但在许多美丽的故事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古代神话的影子。山海经所记的神灵,有四百五十几个。这些神形状奇怪:有的是龙身鸟首,有的是马身人面,有的是人面蛇身,有的是三头六臂。他们出现时,有的是红光满面,有的是狂风暴雨。在山海经里,有三首国、三身国、一臂国、无肠国、大人国、小人国等记载。这一

4、部书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屈原的作品如九歌离骚天问诸篇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材料。淮南子虽说时代稍晚,但其中神话材料也很多,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很重要的参考书。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最富有文学意味而又具体地反映上古人民的生活愿望和思想感情的,是那些英雄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都是非常精彩动人的。在初民社会里,能为人民除害的才能成为人们的神,才能成为历史传说中的帝王。女娲、后羿和大禹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中、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以高尔基说:“神是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神是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研究神话或是采用神话故事来作为创作

5、的题材,都是很好的。但我们必须把神话和鬼话区别开来,把神话与迷信区别开来。在许多故事里,张皇灵异,都是鬼话,它同富有人民性的古代神话有所不同。我们研究神话,必须小心谨慎,万不可鱼目混珠。(节选自古典文学思想源流,有删改)12依据作者观点,下列不属于“古代神话”范畴的一项是( )A刑天争夺神位失败后被天帝砍头,他竟用两乳为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继续舞动。B盘古开天辟地,最终力竭身亡,他的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毫毛变成星星。C落魄女子遇王生后被带回家,后被道士识破并追击,身上人皮脱落,露出厉鬼本相。D太白金星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常奉玉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13下列不能说

6、明神话“具有很高的价值”的一项是( )A神话是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与人民劳动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B我们可以从神话中初步了解上古历史,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C神话中体现出的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精神,在后世的创作中依然传承。D山海经这本书记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神灵,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1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上古神话反映了劳动人民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生活和对幸福自由的渴望,但不含有统治者的意愿,是富有人民性的。B有些神话故事在流传和抄写的过程中,与远古神话的原始形态已有所差别,但依然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神话的重要参考。C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那些帝王

7、,都是能够为民除害、具有杰出的劳动成绩、并寄予着人民美好理想的人。D各种迷信鬼话跟神话有很大的不同,完全脱离了人民性,对于这些迷信故事,我们都要全面批判,完全摒弃。参考答案:12C13A14B12【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内涵不准的错误。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8、。思考时,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找到能体现神话“具有很高的价值”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答非所问,A项陈述的是神话的创作来源和流传情况。所以选A。【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9、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A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思考时,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不含有统治者的意愿”无中生有,且不合逻辑,不能与后面“富有人民性”形成因果关系。C扩大范围,缺少限制词语“在初民的社会里”,且“具有杰出的劳动成绩”无中生有。D“各种迷信鬼话跟神话有很大的不同”错,原文是“在许多故事里,张皇古代神话有所不同”;“完全脱离了人民性”“全面批判,完全摒弃”无中生有。所以选B。【考点定位】

10、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例如本题选项A属于因果关系不当,选项C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选项D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笙的前身是“和。“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笙,

11、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

12、解。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

13、人生的淡定和从容。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诗文要“清丽”“清奇”为人要“清雅”“清心”。18世纪时,笙传到欧洲,但在那之后产生的手风琴和口琴却没有什么清的音色。原因在于笙的结构。笙片就有了一层用五音粉做的防锈涂层,演奏时,涂层也在震动,细小的铜粉和石粉也在摩擦共振,于是产生了类似于管风琴的声响。周礼中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被誉为“五音之长”。小型民族乐队、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丝绸之路”乐团,大都由笙来校定音准。在为笙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

14、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这同时是一个正心调性的过程。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深深地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笙所具有的美学精神,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选自2017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笙”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 笙融入了道家的“阴阳”理论和“天人合一”观念,其发音象征着“天籁”“地籁”“人籁”三位一体,和谐交融。B. 笙是簧片乐器,发音原

15、理简单,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因而在音乐表达上比不上二胡、唢呐、鼓和琵琶等乐器。C. 笙奏出的音乐直接面不僵硬,委婉而不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能使个性鲜明的器乐合奏的香乐更加丰满圆融。D. 笙能产生和管风琴相似的声响,是因为演奏时其内部震动的防锈涂层带动铜粉和石粉摩擦共振,这是口琴不具备的特点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甲骨文的“和”取象于笙这件乐器,“笙又通“生长”的“生”,这说明在中国先民心里,“万物生发”与和谐圆融紧密相关。B. 笙在乐团合奏中可以中和其他乐器的乐音,因为笔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每个音,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C. 心无挂碍,人器合一,是校音的理想境界;

16、给笙校音的过程,不仅是寻求不同乐器间乐音和谐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养自身的过程。D. 笙作为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其乐音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精神和对优雅节制的君子之义的追求。9. 简要概括笙的美学精神内涵。参考答案:7. D 8. C 9. 万物和谐,象征天人合一。(或“万物丰满圆融”)疏朗简洁,象征“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的节制之美。(或“疏朗简洁,象征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音色清净,象征清纯、清旷(或“清丽、清奇、清雅”)的趣味与品格。正心调性,象征中正平和的心境。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融入”理解错误,原文说“殊途同归”;

17、“象征”之说无中生有。B项,“发音原理简单”无中生有;“音乐表达”扩大范围,原文是指在“滑音”“嘹亮”“高亢”“千军万马”等音乐表达方面,笙不如二胡等。C项,“能使个性鲜明的器乐合奏的音乐更丰满圆融”是由笙“发每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特点决定。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项,曲解文意。原文所指的“和谐”,指笙自身内部不同乐音,而不是“不同乐器间乐音”。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

18、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才能做出正确选择。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的能力。题目要求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笙的美学精神内涵。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分点有条理的概括“笙的美学精神内涵”。本题的有效区间是:文章的第1节说“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有这两句可以概括“笙”的内涵之一是万物和谐,象征天人合一。第3节说“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

19、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这是“笙”的内涵之二。第4节说“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诗文清丽清奇为人要清雅清心。”音色清净,象征清纯、清旷(或“清丽、清奇、清雅”)的趣味与品格是“笙”的内涵之三。第5节说“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深深地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这句话是说“笙”的内涵之五为正心调性,象征中正平和的心境。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

20、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

21、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

22、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6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是由政府

23、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7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

24、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8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参考答案:6D(规模、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7D(原文是“被人们看作是”,并非一定

25、就是;“无可选择的选择”不等于“唯一的途径”。)8. C(“城市中的居民迁出城中心”这是逆向城市化的表现。)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瞻,字思范,琅邪临沂人,宋太保弘从孙也。祖柳,光禄大夫、东亭侯。父猷,廷尉卿。瞻年数岁,尝从师受业,时有伎经其门,同学皆出观,瞻独不视,习诵如初,从父尚书仆射僧达闻而异之,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及长,颇折节有士操,涉猎书记,于棋射尤善。起家著作佐郎,累迁太子舍人、太尉主簿、太子洗马。顷之,出为鄱阳内史,秩满,授太子中舍人。又为齐南海王友,寻转司徒竟陵

26、王从事中郎,王甚相宾礼。南海王为护军将军,瞻为长史。又出补徐州别驾从事史,迁骠骑将军王晏长史。晏诛,出为晋陵太守。瞻洁己为政,妻子不免饥寒。时大司马王敬则举兵作乱,路经晋陵,郡民多附敬则。军败,台军讨贼党,瞻言于朝曰:“愚人易动,不足穷法。”明帝许之,所全活者万数。征拜给事黄门侍郎、抚军建安王长史、御史中丞。高祖霸府开,以瞻为大司马相国谘议参军,领录事。梁台建,为侍中,迁左民尚书,俄转吏部尚书。瞻性率亮,居选部,所举多行其意。颇嗜酒,每饮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赡,不废簿领。高祖每称瞻有三术,射、棋、酒也。寻加左军将军,以疾不拜,仍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未拜,卒,时年四十九。谥康侯。子长玄,著作佐郎,

27、早卒。(节选自梁书王瞻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B.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C.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D.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父,指祖父亲兄弟的儿子,长于父者为从伯,幼于父者为从叔;又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B. 阙

28、,多义词,此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用于装饰、瞭望。C. 闾里,“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群聚居处;“里”指居住的地方,如“故里”;“闾里”指乡里。D.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文中写王瞻出京担任鄱阳内史,任期届满以后,被朝廷授任为太子中舍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瞻做事专注。他几岁时,曾拜师读书,当时有艺人从门口经过,同学都出去观看,唯独他不看,如起初一样温习诵读。B. 王瞻廉洁奉公。他为官期间,两袖清风,不管职位如何变迁,廉洁之习不变。妻子儿女们跟着他也不能免除饥寒。C. 王瞻仁慈宽厚。大司马王敬则起兵作乱失败后,

29、朝廷军队要讨伐贼党时,他的建议保全了数以万计的郡中民众。D. 王瞻性格正直。他处于任免官员的部门,不曲意逢迎,多按自己的心意行事。终因饮酒伤身,一病不起,不久去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长,颇折节有士操,涉猎书记,于棋射尤善。(2)颇嗜酒,每饮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赡,不废簿领。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等到(王瞻)成人,便强自克制而有读书人的操守,涉猎书籍、奏记,对下棋射箭尤为擅长。(2)(王瞻)很爱饮酒,常常饮酒一整日,而精神更加清朗充足,不耽误文书事务。【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

30、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这句话的含义是“对王瞻的父亲说:我们家族不衰微,希望就寄托在这孩子身上了。王瞻十二岁,为父亲服丧,以孝道闻名。服丧期满,继承爵位东亭侯。王瞻年幼时轻浮刻薄,喜好放纵游玩,被乡里人憎恶”,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瞻父”“吾宗”“此子”“东亭侯”“瞻”“闾里”等,根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曰”意思是“说”,可见后面应是对话的内容,而“年十二”是说“王瞻”的年龄,故“曰”的内容应是“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应在“年”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闻”的原因是“孝

31、”,故“孝”与“闻”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阕,多义词,此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用于装饰、瞭望”错误,“阕”,终了。“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

32、行比较分析。D项,“终因饮酒伤身,一病不起,不久去世”与选文不符,文章最后说“颇嗜酒,每饮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赡,不废簿领。高祖每称瞻有三术,射、棋、酒也。寻加左军将军,以疾不拜,仍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未拜,卒,时年四十九”,这是说王瞻很爱饮酒,常常饮酒一整日,而精神更加清朗充足,不耽误文书事务,并没有说是因为饮酒伤身而一病不起。故选D。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33、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饮酒”“去世”等内容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章最后,从文中来看,喝酒与生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故“饮酒伤身,一病不起”一说错误。【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

34、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及”,等到,“长”,长大成人;“折节”,克制自己,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士操”,读书人的操守;“善”,擅长。第二句中,“颇”,很;“竟日”,整日;“赡”,富足,充足;“废”,耽误。参考译文:王瞻,字思范,是琅邪郡临沂县人,是宋朝太保王弘的堂孙。祖父王柳,担任光禄大夫、东亭侯。父亲王猷,担任廷尉卿。王瞻几岁时,曾拜师读书,当时有艺人从门口经过,同学都出去观看,唯独王瞻不看,如起初一样温习诵读。伯父尚书仆射王僧达听说后就另眼看待他,对王瞻的父亲说:“我们家族不衰微,希望就寄托在这孩子身上了。”王瞻十二岁,为父亲服丧,以孝道闻名。服丧期满,继承爵位东亭侯。王瞻年幼时轻

35、浮刻薄,喜好放纵游玩,被乡里人憎恶。等到(王瞻)成人,便强自克制而有读书人的操守,涉猎书籍、奏记,对下棋射箭尤为擅长。王瞻出仕为著作佐郎,屡经升迁为太子舍人、太尉主簿、太子洗马。不久,王瞻出京任鄱阳内史,任职期满,授任太子中舍人。王瞻又是齐南海王的朋友,不久改任司徒竞陵王从事中郎,竞陵王对他十分尊敬。南海王担任护军将军,王瞻任长史。王瞻又出京补任徐州别驾从事史,调任骠骑将军王晏的长史。王晏被杀,王瞻出京任晋陵太守。王瞻廉洁行政,妻子儿女也不能免除饥寒。当时大司马王敬则起兵作乱,途经晋陵,郡中民众很多人依附王敬则。后军队失败,朝廷军队要讨伐贼党,王瞻上报朝廷说:“愚蠢的人容易骚动,不值得追根求源

36、去处治。”明帝准许他的意见,所保全的人以万计数。朝廷征召王瞻为给事黄门侍郎、抚军建安王长史、御史中丞。高祖的藩王府邸设立,任命王瞻为大司马相国谘议参军,兼任录事参军。梁朝台阁建立,王瞻任侍中,调任左民尚书,不久改任吏部尚书。王瞻性格正直,处于任免官员的部门,所推举多按自己的心意行事。(王瞻)很爱饮酒,常常饮酒一整日,而精神更加清朗充足,不耽误文书事务。高祖经常称说王瞻有三种技术,就是射击、下棋、饮酒。不久加授王瞻左军将军,因患病没有就任,仍旧担任侍中,兼骁骑将军,没有就任,就去世了,时年四十九岁。谥号为康侯。儿子王长玄,担任著作佐郎,早早去世。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余家贫,耕植

37、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耕植不足以自给给:供应B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维持C彭泽去家百里去:返回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

38、逝稔:谷物成熟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陶渊明自免去职的原因的一项是A风波未静,心惮远役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C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D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可分三层,先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经历,再写弃官归田的原因,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时间。B尽管因诸侯爱惜人才使陶渊明得以出仕,但陶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从中也能看出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苦衷。C从结尾处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乙巳岁十一月”可以推断,作者是先写辞文,后写序文。D序辞关系密切,但谋篇之法不同。序是对半生出仕的省思,侧重实录;辞是弃官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侧重虚拟。参考答

39、案:7C 8A 9B7题:试题分析:去:距离。8题:试题分析: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是去彭泽任职的原因。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是原因的分析,分析的原因是“陶渊明自免去职”,选项A“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是“去彭泽任职”的原因,不是“自免去职”的原因。9题:试题分析:就原文信息来看,“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判断并没依据,属于过度解读。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吕诲,字献可,开封人

40、。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

41、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

42、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注】革:通“亟”,病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B.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

43、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C.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D.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C. 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

44、给嫡长子,位即君位。D. 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B. 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C. 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鲠直。D. 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

45、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13.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参考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2)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谏官”“事”

46、“政”“职分”“官(职权)”“平生”“暧昧(隐私)”“刻薄之态(刻薄的情状)”“风”“诏”,虚词“以”“为”“乃”“之”,再结合本句意思: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句子可以断开为: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

47、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说法错误,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故选A。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体现了吕诲的鲠直”说法错误,体现的应是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故选C。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事之大者”,定语后置,大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