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长沙市维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025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维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维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维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维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维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长沙市维新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 生了诸多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

2、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 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 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

3、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 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困至贱”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 得税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

4、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 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 位低下的同时又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同时,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 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之,传统中国的 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1.下列关于原

5、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公权力 削弱,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B.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 主要依靠乡官、律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C.“唐宋之变”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 中。D.唐宋之际,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 乡绅、信

6、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 以来,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B.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效 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C.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税丁”向“税产”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 易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D.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

7、虚化。这是 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B.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 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C.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 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D.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早就

8、存在。参考答案:1.D(“ 国家通过渐渐成为现实”错,遗漏信息“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2.C(“ 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错,原文无信息表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是从中唐以后开始的)3.B(“ 宗族、乡绅贝lj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表述不严密,少了限制词“往往”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几百年来,笔墨形成了范式。自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而像徐渭、虚谷、林风眠、傅抱石这样的巨子却突破了范式。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9、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笔与墨都是感情的记录,而且留下的是准确的轨迹。一竿修竹、一组怪石、山中烟云、四时花木都是画家表达内在精神的形式。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概念。笔墨源于中国画的规定性。中国画必须要用毛笔来进行创作,如果用油画笔则不能称为中国画。中国画和毛笔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由于毛笔所特有的形制,因此由笔所表现的轨迹各不相同。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等效果。因此中国画正是借毛笔的特性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墨也是中国画中所特有的材料。而且由于墨掺水量的不同,可以变化出千百种墨色。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

10、画材料宣纸。它是用一些植物纤维按比例的多少并经过非常严格的手工程序制作出来的。因此不同纤维的纸有不同的墨色效果。也正因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构成了中国画规定性的“材料系统”。在材料系统中,由于笔、墨、纸中所含水份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笔墨话语”。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即如古人所讲的“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笔墨不仅仅是技法,还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技术训练是有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

11、。但有人画了一辈子还是画匠,这大约是先天缺少感觉,或者是因为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一部中国绘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发展革新史。但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束缚。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是束缚艺术发展的原因。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画家的情绪,这需要艺术灵感。灵感是修养和求索的结果,是心灵的火花,是历山川、开眼界、爱读书、多巧思的结果。有空且画,无空且止。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是过程就有意义。作画必先求意,强调先构思,然后再落笔,加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或疾或徐,或顿或挫,或枯或湿的笔迹、墨色,让我们在观赏时充分领味画中所描绘的物象所带给我们“含不尽之意于

12、言外”的笔墨精神。(摘编自程大利谈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精神。精神是无限的,是可以继承的;技法是有限的,是可以创造的。B. 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所束缚。C. 艺术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要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闲暇就不要作画,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D. 作画时,意在笔先要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根据需要,恰当运用笔墨,表现出“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提出“笔墨”的论题,主体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

13、进行阐述。B. 文章提及徐渭等人突破范式的例子,论证笔墨可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观点。C. 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D. 文章结尾部分,提到艺术灵感,阐述产生灵感的因素和作画应有的流程,有现实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有一些画家文化修养很高,但画作缺乏个性,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B. 有些画家突破范式,还是以笔为载体,用颜色和墨色写意,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C. 中国画所用的笔、墨、纸是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画家借助不同的材料,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D. 画家对画要有

14、新的思考、感悟,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不解决这些问题,拘泥于技法,有可能只能做一辈子的画匠。参考答案:1. C 2. C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信息。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证

15、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错误,根据文中内容,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国画独有的特点。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因果不成立,有悖文意。原文是“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

16、高层次上的平庸”,没有阐述之间的因果关系。B项,“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错,原文是“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C项,“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错,根据原文“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可知,应是可以反映出画家的人品、人格的差异。D项,分析正确。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

17、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鲍勃迪伦:迷人之谜柏琳鲍勃迪伦是谁?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

18、、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

19、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

20、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

21、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

22、。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

23、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

24、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B. 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C. 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D. 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5. 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C 5. “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

25、”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6. 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

26、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应该是传主的一些品格、成就、作品等,如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等。点睛: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这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

27、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

28、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

29、“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B.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C.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D.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

30、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B. 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C. 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D. 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6. 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B. 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

31、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C. 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D. 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参考答案:4. B 5. A 6. C 7. (1)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李承

32、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2)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可以激励世俗。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未几”。本段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枢密直学士”“汝州”“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青州”等做出判断。5.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

33、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年龄与己相当者”错。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

34、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任情”,放任性情;“忤”,违逆;“人莫敢之忤”,宾语前置句;“力争”,竭力争辩。第二句得分点:“孝友”,孝敬友爱;“厉”,激励;“迁”,升职;“并”,一起;“焉”,代词,他们。参考译文: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

35、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

36、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

37、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

38、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

39、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秘书监卢渊上表,以为:“前代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决胜行陈之间;岂非胜之不足为武,不胜有亏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

40、,不在众寡也。”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魏武之胜,盖由仗顺;苻氏之败,亦由失政;岂寡必能胜众,弱必能制强邪!”丁未,魏主讲武,命尚书李冲典武选。(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 逆谓之曰 逆:违背C 因屏人 屏:使退下 D 命尚书李冲典武选 典:主管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的一组是(3分)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群臣莫敢言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此乃用武之

41、地,非可文治 任城,吾之子房也A B C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魏主与群臣对卦象是否吉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因为对大举伐齐存在分歧。B 魏主私下里向任城王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任城王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他聪明能干,超出众人。C 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D 魏主在谈论亲自参与军事的理由时,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参与军事的原因,再联系现实,谈及应该参与军事的理由,最后对比感叹,强调寡不一定胜多的道理。语句工整,富有说服力。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2、(1)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3分)(2)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分)(3)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3分)参考答案:13B14D15B16(1)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2)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3)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13试题分析:逆:迎接。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东汉许慎说文)。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通则对

43、,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做这类的题,先要看是不是本人所做的事,然后再看这个事是不是能反映“信息点”。还要注意审清题目,看清是“直接表明(间接表明的不能选)”还是“表明(间接表明的也能选)”。表现的是群臣不敢反对,侧面写魏主的气势逼人,表现的是魏主为自己开脱,跟任城王拓跋澄和解,表现的是魏主对任城王拓跋澄的赞扬。均能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15试题分析:“魏主称任城王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

44、他聪明能干,超出众人”错,夸任城王拓跋澄为子房,是夸奖他识大体,顾大局,能够很好地辅佐君王。此类题目命题方向主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6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

45、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沮”译为“阻挠”;“怖”,使动用法,“使恐怖”,意译为“吓唬”;“文武”译为“文武官员”。“宅”,意动,“以为宅”,意译为“迁都”;“以”,目的连词,译为“来”;“遗”译为“赠送”。句式:“欲以胁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应为“欲以(之)胁众”。“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判断句,译为“这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雨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风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

46、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为此事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顺应上天之命,顺从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员没有人敢说什么。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几代累积下来的大业,并使之发扬光大,拥有了中原的土地,而如今却要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对象,在这时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象辞,恐怕这并不全是吉利的。”孝文帝立刻严厉地说:“卜辞说:大人物实施如猛虎一样的变革,你为什么要说这不吉利呢?”拓跋澄说:“陛下即位已经很久了,怎么到今天又实施如同老虎一样的变革?”孝文帝立刻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吗?”拓跋

47、澄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子,怎么可以明知危险而不说出来呢?”孝文帝过了很长时间才缓和了气色,说:“每个人都该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又有什么关系!”(孝文帝)回到皇宫,立刻召见拓跋澄,劈头就说:“刚才关于革卦的事,现在要进一步和你讨论一下。在朝堂上,我之所以大发脾气,是因为害怕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破坏了我的大计,所以我就声色俱厉,以此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我想,)你会了解朕的用心。”于是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把京都迁到中原,用以扩大疆土,征服四海,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