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市浏阳第九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在我墙上王鼎钧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
2、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
3、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砍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夹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
4、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
5、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注 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7.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能“一
6、瞥看清”自己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B. “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C. 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D. 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8. 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9. “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7. B 8. 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
7、走,太累;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9. 从表达技巧看,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从行文思路看,“中国在我墙上”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墙上”,引人思考。从情感方面看,能够更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44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不断寻觅故乡,但故乡只是“在我墙上”,沧桑变幻,物
8、是人非,有国却没了家,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错误。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我渴望回乡,但离乡多年,即使到了故乡,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陌生遥远,人们已回不去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怅惘之情。并非表现作者“近乡情怯”的担忧,“泰山”句表达出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
9、义,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
10、合全文,分条概括”,是对文章整体感知的理解和考查,考生须通读全文,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加以自己的体悟和思考,然后去提炼和概括。结合“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分析,树可以静止,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作者由对“树”这一形象的描写和精神赞美,进而联想到漂流在他乡异地的游子。文中由物到人,思想感悟纯真而深沉,充满了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且文章蕴含丰富,人应坦荡、自尊、自信,应扎实前行而不漂浮抱怨,也含有深深的思乡之情。结合“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
11、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我离乡已经44年”等分析,树不用寻根,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结合“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谁是你的子孙”“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分析,树有自尊自信,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内涵及作用的能力。解
12、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中国在我墙上”,结合“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我离乡已经4
13、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分析,有两层意思,一语双关,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结合“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你曾说中国不能只
14、是在我的墙上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等分析,“中国在我墙上”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对“根”的思考,理解“还乡”的意义,抒发自己的感慨。结合“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
15、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分析,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44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故乡只是“在我墙上”,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于是预言,随
16、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
17、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工与服务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
18、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
19、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综上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1. 下列关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B. 该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
20、。C. 该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D. 该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对“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C. 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D. 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配第的预言表明,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劳
21、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B. 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 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D. 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参考答案:1. B 2. B 3. D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概念的内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审题,抓住与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结全合选项进行比对。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不是他们俩人合作研究的
22、成果。故选B。【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故选B。3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分
23、析有错。“就不可能”说法太绝对,且原文也无依据。B项,“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分析有错。文中是说“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C项,“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分析有误。文中是说“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这三个方面都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并列关系的后果,且三者是并列关系。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
24、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中国历代的治国思
25、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
26、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
27、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
28、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A. 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天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B.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 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皿版跑 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
29、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D. 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皿仍供不应求。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一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
30、以大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
31、。这 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D.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参考答案:1、C。(A.可以在最后一段找到依据;B.符合鼓励消费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C.炫富、拼富属于道德讨论的范畴,没有提及消费与生产就业的关系,本文没有与之相关的管仲的经济观点;D.符合第三段郭沫若分析管仲的观点:iphone的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2、D。(A. 原文只是说管仲的论述客观上令后人迷惑,并非主观上“故意迷惑”;B.曲解原意,“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
32、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原文没有,原文中“其侈逼上”的“逼”是接近而不是“逼迫君主”的意思,“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无被逼之意;C.并非“忽视”改进技术,只是“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D.符合第六段论述。)3、B。(A项,“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倡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涉及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值得后人广泛推广”的做法言过其实,从“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的表述来看,作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谈不但“广泛推广”;D项,“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曲解原意。)二、
33、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9分)东轩记 苏 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
34、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
35、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注】漘:(chn)江边。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睎:仰慕,向往。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委于一 委:交付B 落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C 莫归,筋力疲废 莫:通“暮”,傍晚D 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 而不害于
36、学 而耻学于师C 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 不赂者以赂者丧D 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蟹六跪而二鳌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及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4分)(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3)余既以谴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4分)参考答案:14D15A16及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7(1)我到了那里之后,看
37、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郡官员的官府居处。(关键词:敝、处、假)(2)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关键词:足以、易、加、任)(3)我因贬谪到这里之后,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关键词:既、桎梏、势)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辨正误。题中,D项解释有误,这里的“幸”应是“希望”之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试题分析:A项的“乃”都作副词,相当于“才”。B项的“于”虽都作介词,但前者相当于“对”;后者
38、相当于“向”。C项的“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工具,相当于“用”;后者表原因,相当于“因为”。D项的“而”虽都作连词,但前者表转折,相当于“却”;后者表并列,相当于“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6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动词“”的补语“筠州”(地名)后应断句;动词“勤劳”的补语是介词短语“盐米之间”;动词“无”的宾语“一日之休”后应断句;动词“弃”的宾语“尘垢”后应断句;动词“解”的宾语“羁絷”后应断句;动词“放”的补语介词短语“于道德之场”后应断句
39、;动词“劫”和动词“留”是并列短语,其宾语“之”后应断句。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7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敝”是破败之意;“处”是居住之意;“假”即“借”。第(2)句中的“足以”即“足够因为”之意;“易”即“改变”;“加”即“加在(身上)”之意;“任”是担任之意。第(3)句中的“既”作副词,相当于“之后,既然”;“桎梏”比喻被束缚;“势”即情势。考点
40、: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正好在江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种了两株衫树,一百棵竹子,作为宴请宾客和自己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
41、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觉醒已大亮。早晨就又出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哑然发笑。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暗地里奇怪,颜渊凭着一竹筒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如此困窘贫穷自讨苦吃呢?等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务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想远离污浊的尘俗,摆脱琐事的羁绊,在讲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徜徉,却每每被
42、琐事羁绊而脱不了身,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唉,一个士大夫,当他尚不懂深刻人生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只要能够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以获取玉帛美女为满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探求人生的真谛,抛弃那些身外的浮华而收获的充实,做事从容自得,心胸宽广的,不以天地为大,生死不以为忧,更何况在此之下的事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超过他,大概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秽,追慕圣人贤者的高尚品德,我连别人
43、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却想得到颜渊那样的快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做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是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一般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 我已经因贬谪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乡,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就能追随得到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5. 参考答案:8 D (干:求、请求)9 B(A后句、C后句、D后句均不能表现题干中的内容)10B(依然保持的是无
44、人进言的习惯)11(1)(李浩)就逐步查出那个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5分,乃、徐,推,徙,迄各1分) (2)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5分,谕,祸福,状语后置,许,引赦,各1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尚节亭记刘 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
45、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46、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大易:指易经。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 B.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名:命名,起名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D.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
47、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 )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A. B. C. D.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之亭”的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5.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