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祥旭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理论与历史讲义.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316810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DF 页数:92 大小:4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祥旭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理论与历史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新祥旭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理论与历史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新祥旭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理论与历史讲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新祥旭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理论与历史讲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新祥旭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理论与历史讲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理论与历史讲义新祥旭目录复习大纲.2第一章传播学论.2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2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3第三节传播学研究方法.4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5第二章传播论.6第一节传播.6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略).6第三章传播材料论.7第一节信息.7第二节符号.8第四章传播类型论.10第一节人的内向传播.10第二节人际传播.10第三节组织传播.11第四节大众传播.13第五章传播过程论.14第一节传播过程.14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14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15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16第六章传播者论.17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报业的四种理论).17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18第七章传

2、播内容论.19第一节传播内容及其形态.19第二节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动.21第三节传播内容分析.21第八章传播媒介论.22第一节传播媒介.22第二节媒介的本体特征.23第三节媒介价值与媒介文化.24第九章 受众论.25第一节受众.25第二节受众主体.25,第三节受众价值.27第十章传播效果论.29第一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29第十一章传播实践论.33【罗杰斯】传播学史重点总结.42陈力丹教授谈答题技巧.46传播学需要知道的重要人物.49传播学名词解释汇总.62恒心+方法=成功.86传播学考试复习理论框架搭建(举例).91复习大纲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

3、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1.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 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2.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 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 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 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3.起源是美国实用主义传播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总论一书是 极

4、为必要的补充。同时该书有大量案例,对于重点案例应该有所了解,以应付论述题中的举 例说明。该书重点在第六章及第八章以后的内容。4.可以这么说,对于传播学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总论+起源已经足够,而 剩下的两本书则是补充上述两书中没有的内容。传播学史一书中的批判学派、芝加哥学 派和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是重点;传播理论一书中的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是重点。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其社会基础是: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报业加上电影、广播、电视业,初

5、步形成了传播业;三、科学背景:两次科技革命,使研究 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传播学首先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一、政治活动重视传播媒介的使用,利用之宣传各自 的政治主张,塑造形象工程,战争催化传播,战争期间的宣传尤为重要;二、和平时期各类 竞选要求各候选人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在所有媒介上展开攻势;三、经济上美国是二战后最 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的扩大,产品的增多促使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 的增加;四、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私营产业赢利的特征迫使各 媒介为追求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必须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 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五、美国的

6、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 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 事业扩大到大众传播业,新闻的概念也让位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进一步深化,其结 果就是传播学。新闻学以实务为导向,大众传播学注重理论建设,而传播学则是对传播本 质的研究,讨论其核心问题。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均为现实的传播实践,关注实践才是传播兴起的根本。传播学的学科源流:新闻学一一大众传播学一一传播学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批判学派出现于欧洲的原因:一

7、、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不同,欧洲大众传播业多是公营或国有,强调服务性,美国 则基本上私营,商业化程度高,受利润支配。二、欧洲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传统不同于美国,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的思辨研究和质化分析。理论基础:一是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并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代表 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批判学派自身是一个不同观点,不同方法 的集合体。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批判,剖析西方传 播媒介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二、政治经济学派,着重分析西

8、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三、意识形态学派,着力研究意识形态本身,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四、社会文化学派,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及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学派的差异:,-一、研究目的。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 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将传播活动置于社 会系统中,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有传播 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二、研究焦点。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 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

9、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研究方法。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 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第三节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和方法的综合性)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 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其程序为:资料收集一一分析定性资料一一分析程序(分析归纳、建立理论)一一得出定性研究报告。包括人文科学定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定 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系统,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在占有

10、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常用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与个案研究法。其程序为:确立研究假设一一确定研究方法一一收集数 据一一分析数据一一得出结论。实地调查法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是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拉扎斯费尔德是最早将此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的学者。步骤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分为全面普查与抽样调查 两种,然后确定抽样方案(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本方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内容分析法20世纪20年代开始应

11、用,拉斯韦尔首用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讯息内容。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 播形式)。步骤包括:1.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2.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3.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 元所占频数4.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本方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要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实验法源自实验心理学,分为控制实验与自然实验。勒温与霍夫兰最早在传播研究中使用该方 法。步骤包括:1.提出假设,2.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自变量与

12、应变量,3.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4.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本方法优势在于可控制,本身逻辑性强,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而自然实验法 虽相对真实,客观、准确,但难于控制。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控制实验法是指在室内进行的,并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个案研究法也源自心理学,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 内的全面情况,传播学中应用不是很多。怀特首次用本方法对把关人进行实际研究。个案 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

13、入 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 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1926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 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对宣传作了定 义,并进一步发展了宣传分析的基本方法。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是对传 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5W经典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卢因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

14、力论”。一个群体就是 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群 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 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他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 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应用社会学家。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将传播媒介社会影 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代表作人民的选择。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 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结束了枪弹论,进入了有限效果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传播环节中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

15、学研究。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曾主持军方的有关研究,主要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 的关系。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 源,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他的研究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使用实验 法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存在局限性。威尔伯施拉姆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最大的成就是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综合起来进行 研究,最终创立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版);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主要有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 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先后创建四个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形

16、成了施拉姆 学派。还周游世界推广美国的传播学第二章传播论第一节传播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信息流动,也包括自然界的信息流动,信息是事 物运动的存在和表述形式,信息无时无处不在,有信息存在就存在信息流动,有信息流动便 有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略)人类传播的过程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第三章传播材料论第一节信息信息定义:传播学研究的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的任何事物。而在哲学的角度上说,信息则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方式,任何物质都可以成为信息 源,任何物质都可以产生信息,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离不

17、开信息的运动过程,信息是一切 物质的普遍属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一切运动的信息共同构成我们普 遍意义上的信息。信息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人类社会中的信息及信息运动过程的特点:人类社会的信息也是物质的属性,它是物质系统运动过程的表现;人类社会中,不论信息是来自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只要为人们所获取,利用,就 必然经过人大脑的加工;人类社会的信息都要有基本的载体;人类社会的信息的接受、理解、使用存在着多样化信息的功能认识功能;社会功能一一表现在资源功能、启迪功能、教育功能、方法论功能、娱乐功能、舆论功 能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指的是信息化社会,就是整个社会的

18、广度和深度上,以运用信息化 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如何理解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 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相对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在这个新格局中,信息作为管 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竞争的第一要素,成为比物质、能源更重要的资源;可以理解为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一、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表现在: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产

19、 业革命时期所没有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体系步入衰退,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改造,成为传统 产业获得尊重的出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二、带来生产要素结构与管理形式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生产要素结构中的知识与技 术的作用大大增强,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物质资料与资本的作用相对减弱三、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国际化,另一方面 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经济国际化的推动,四、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城市化的分散趋向,家庭社会职能的强化,职业结 构中知识与高技术化职业增多,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等信息论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申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在噪声中

20、的通信,成为信 息论的奠基人,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通信的目的在于消除信宿的不确定性,信宿收到信息后,不确定性解除得越多,则获得的信息量越大。申农提出对信息的度量采用 嫡,表示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系统有序程度越高,病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信 息与烯是互补的,信息即负嫡。控制论美国数学家维纳发表控制论,成为控制论奠基之作。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理论。所谓控制就是有目的的,核心概念是反馈。反馈是指将输出回输到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 馈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反馈有正负之分,前者指反馈输入后,输出值 与目标值偏差越来越大;后者指反馈回的信息输入后,系统可以检查出偏差,从而实

21、现系统 目标。复杂系统中还有前馈,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尽可能根据预测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基本任务:理论上找到技术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某些功能上的相似性、统一性、以便在 技术上模拟智能的装置。系统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一一基础、发展与应用,成为系统论代表 作,其核心观点是系统及其属性。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 要素之和。系统具有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与目的性。第二节符号符号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可以表示某事物等具体存在,也可表示精神抽象的 概念,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有意义的象征物,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 其间,承载着交

22、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现代符号学源自索绪尔、皮尔斯等,前者最早提出符号学概念,后者给符号确切定义,并奠定现代符号学理论基础。传播学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语音、字形、词汇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特点:词语创造的 随意性;语言开放性、概括性、社会性。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造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或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 息载体的符号系统。特点:组合性、连续性、不可间断性。符号系统

23、与传播人类传播是在利用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传播具有多符号性,即人们在传播时会通 过多种符号渠道传递和接受意义,符号组合传递中,符号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意义;符号系统内部有互补性,传播符号系统中的各类符号互相补充,相互渗透符号的表示性意义和内涵性意义符号的表示性意义是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首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所有使用符号 的社会成员,它是社会中信息传播活动的基础。符号的内涵性意义是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二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部分使用符号 的社会成员讯息人类传播的材料是信息,它的流通必须经过物质外壳的处理即符号化才得以进行。符号 是人类传播的要素。传播学中的讯息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

24、息符号。总之,人类传播的基本材料是信息,它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传播学中认为它是人 的精神创造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科学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社会信息化。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象征物。它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它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子系统 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由美国学者库利和米德创立,后经布鲁默总结提出。强调个人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 的关系。符号互动一词是指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人们不 仅对彼此的行动作出反应,还理解或确定彼此的行动,他们不是对别人的行动直接作出反 应,而是根据他们赋予这些行动的意义作出反应。因此,人的互动是以使用符号,通

25、过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的意义来作为媒介的,这种媒 介等于在人类行动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了一个理解过程。该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世界,这个世界的创造与维系依赖于人类通过符号进行传播的能力,不存在没有符号系统的传播。,符号互动中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具有不确定性,这种反应要取决于参加符号互动的人对符 号意义的共同理解,这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主观性、选择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第四章传播类型论传播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一节人的内向传播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 之间进行的信

26、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 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的特点直接传播一一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 征;随意性大一一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 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保密性强一一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 拟的保密性;反馈迅速一一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

27、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 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速度可以控制一一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不足一一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人际传播的基础 自我表露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情感沟通需求”哈约里之窗”的基本内容,是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哈约里之窗由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别人了解的 信息,别人不了解的信息交叉构成四个区域,即透明窗格(开放区域)、不透明窗格(盲目 区域)、隐蔽窗格(秘密区域)和未知窗格(未知区域)。由于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自我表 露程度的不同,哈约里之窗中各区域的大小也不同,且受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制约

28、,扩 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是扩大这一区域最有效的办 法。扩大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可以扩大开放区域,缩小未知区域西奥多纽科姆的”均衡式传播模式内容西奥多。纽科姆1953年提出当A向B讲述X时,A与B好,对X的看法相同,均衡;A与B不好,对X的看法不同,均衡;A与B好,对X的看法不同,不均衡;A与B不好,对X的看法相同,不均衡当A与B处于不均衡状态时,X为A与B所关注,并对于一方有意义时,强烈倾向X 的一方会促使另一方改变态度,双方趋于一致,由此而言,人际传播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协 调的过程,伴随而来的是和谐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三节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及其要素组织传播

29、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 的过程。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要素为:信息,信息社会中,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信息,有效的组织传播首先要有信息;相互依赖,组织中的部分不可能脱离系统和环境而独立存在,需要有互动;网络,组织传播要有一定规则,根据在组织中担任角色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信息传递方 法;过程,组织传播是不停止的信息互动;环境,组织要受环境制约,与环境互动组织传播的层面系统层面,个人系统-二人交流-小群体系统-组织系统;功能层面,生产功能-创新功能-维持功能;结构层面,不同层级有不同的传输消息的形式、规则或状态,其复杂性随层

30、级的提高而 提高。组织传播的形式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具有组织性的传播,又可分为组织内部传播和 外部传播;,非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非组织性传播,是一种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 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分为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交流组织传播的功能手段性的和满足性的两种。前者,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事务性的目的,后者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主要目的。前者在绝大多数组织中占首要地位,其存在由组织性质和目的所 决定-确保组织内部协调活动的发生,即建立起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协作,以实现组织目标;确保组织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联系,来完成正常的输入输出的交换活动,与外部环境适应;

31、通过组织内部情感交流,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增加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组织内部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交流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其士气组织传播研究的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注重研究传播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该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 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系统论学派;社会文化学派:认为组织是社会文化的结合法瑞斯的交流负载是指传输给个人的具有一定的数量和复杂性的信息对个人而言,可 能为贫乏负载(消息低于处理能力)和过余负载(消息超过个人处理能力)管理行为与组织传播的理论科学管理学派:泰罗创立。把组织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结合,以求达到组织目标。采取科学选择 和激励性措施

32、,最大限度求得个人发展和报偿,但认为员工是经济人,采取胡萝卜加大 棒政策,无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际互动对于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性,不利于组织内部沟 通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学派:阿基里斯提出。强调组织成员的人格个性和心理需要。认为人通过人际互动发展自我,个体也经过自我过滤观察世界,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最著名的是麦克雷格的、XY”理论。其核心为充分发挥组织传播的功能,在尊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 性,实现组织目标。社会系统论:将组织的整体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理论。法瑞斯、拉塞尔和蒙奇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 理论,从系统、结构、功能三个层次分析。维克的理论将组织化过程和组织交

33、流连接起来,反映现代组织研究新趋势,也属于社会系统论。改进管理、促进组织传播创立开放的传播环境,共同参与组织管理 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第四节大众传播德弗勒: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 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研究的五分法一致,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 和效果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个人;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大众

34、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引导舆论: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 提供娱乐: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 机整体大众传播的负功能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 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

35、诱发了许多偏离 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第五章传播过程论第一节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1.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2.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传播过程。前两者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 观认识,后者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英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1960年提出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

36、相互关系;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机的信息流动过程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1948年提出,指出传播过程是: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了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者,受众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缺陷:高估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要素。申农一韦弗模式:原为研究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递问题,被传播学借用。包括五个 正功能: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一个负功能: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 干扰。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

37、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格伯纳模式:对拉氏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一个口语模式,包括10个传播学基本 研究领域,是拉氏模式的延伸,还包含了与申农模式的比较。共同缺陷: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没有信息的反馈;将传播过 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 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控制论传 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特点:奥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

38、,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即是制成符 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在于,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 应、不平等相出入。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明确地提出了反馈;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 得推测性反馈;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

39、些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 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的特点:此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意义重大,一是它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而且这 种选择是经过若干阶段进行的,这说明了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二是它指 出了反馈的重要性;不足之处有:它认为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是平衡的、互利的、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事实上,传播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是很少平衡的,它夸大了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而现 实中,每一方都会追求各自的不同的目标,它过分强调了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40、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 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 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系统传播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有: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 式、德弗勒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这些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系统环 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赖利夫妇模式最早提出在社会系统框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认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 系统马莱茨克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

41、究大众传播,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指出大众传播的 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更加全面、系统、具有社会性。德弗勒模式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 与传播过程的关系。由以下要素组成:受众:分为不同层次;各种政治、法律力量与经济力量;媒介制作和分发组织:均为私人公司,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此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自由市场原则支配此体系。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这个模式是一种社会系统模式,将大众媒介看成积极参与社会行动的社会、群体和个体 层次上的维持、变化与冲突的过程的信息系统。这个模式中受众、媒介体系和社会体系是决定大众

42、媒介效果出现的条件。这三个要素之 间是相互联系的。媒介与社会,个人等依赖关系会发生变化,突出了传播媒介与社会、受众 的密切关系,它表明媒介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大众传播系统过程大众传播是一个系统的集合:首先,大众传播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信息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其次,大众传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第三,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大众传播具有自组织性:大众传播是一个既受所在的社会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又具有自身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系 统,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统一。众多性质中开放性和非线性比较重要开放性原理:自组织的前提就是对环境开放,目的是减少无序

43、性,增加有序性。非线性原理是:在与环境互动中表现出来多值特征。第六章传播者论第一节 传播者的制度环境(报业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相关体。社会生产力水平等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众传播,性质与统治阶级意志一致,它既带有所在社会的特征,又是服 务于该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制度都要对他们的媒介进行控制,往往控制在统治阶级手中,大众媒介是统治阶级 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有能动作用集权主义传播制度1517世纪集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专制社会,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等传播媒介拥有的 绝对统治权。大众传播媒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

44、具,不允许报刊批判政府,统治者有权监 督报刊的一切活动,包括审查内容。理论来源于柏拉图、马基雅维利、黑格尔等,他们主张国家对社会的意见应严加控制。实行集权主义传播制度的国家主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与军人独裁的国家。法西斯主义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中的重要实践和表现,其宣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是 至高无上的领袖与国家意志、民族优越和对外扩张。法西斯主义传播制度限制议论出版和新 闻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声音,通过思想、组织与法律上的极端措施,强化其对所有大众传播 媒介的控制,是制度的产物,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自由主义传播制度资本主义传播制度分两个阶段:自由主义传播制度与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社

45、会基础是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理论基础是启蒙运动时 期的哲学思潮,核心是以权利、自由为主体的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有斯宾诺莎、洛克等。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呼吁人们反对封建专制阶级对出版与议论的控制,第一次公开 表述有关言论、出版自由的思想,他的思想奠定了资本主义传播制度的基础。观点的公开 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成为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之后的法、美革命推动了该制度的发展。,该制度的基本主张:1.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2.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3.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社会责任传播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竞争日益加剧,

46、传播业商业化、集中化、单一化也愈加严 重,传播业滥用新闻出版自由,侵犯公民权利,引起社会不满。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传播业 只能危害社会,传播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论强调: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没有不负责任的民主,也没有 不受限制的自由。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承 担起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民身心健康的责任和社会义务。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同名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是西方资本 主义社会责任理论的最早论述,对传播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对事件给予及时、真实的报道,要注意传播良性社会价值。国家通过立法和行业自律保障和

47、监督传播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社会主义传播业是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后,在无产阶级报刊 基础上走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之上,直接与社会主义的 根本制度有关。社会主义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1.新闻及传播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实践2.新闻的本源是事实3.传播业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社会进步、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技术的发展4.传播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物质关系的反映,具有政治性、阶级性。5.社会主义传播业包括国家各个单位、团体及个人的媒介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党的领导原则,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正确舆论导向与监督的原则,真实

48、性原则,党性 原则。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一、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二、其基本状态影响着社会中其他派生制度的发 展,只有传播制度与其他社会派生制度协调互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三、传播 制度的不适应,乃至失控可能影响到社会其他制度乃至根本制度的稳定。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把关和把关人卢因最早提出把关概念,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的过程,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就 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不仅大众传播中此类现象很普遍,在纵向的组织传播中守,门现象也是显著特征之一,处于组织内部信息流通中间环节的人。既是信息的传送者,又 是把关人,会有意识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可以减少信息冗余或是

49、信息丢失。传播者的把关过程搜集信息一一过滤信息一一制作信息一一传播讯息为什么把关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信息的差异性一一必然要对繁多杂乱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差异性一一传播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进行的,传播目的不 同,就必然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受众的差异性一一受众之间差异巨大,其需要、心理相去甚远,因而选择不同的信息便 可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媒介的差异性;宏观环境有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信息自身因素、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受众 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第七章传播内容论第一节传播内容及其形态传播内容大众传播的内容

50、是指所有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内容广,来源广,因不同社 会制度、不同媒介、不同时空而差异。大众传播内容的特性:综合性、公开性、开放性、大 众性、政治性传播内容的形态说什么,即特定内容,是内容系统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是传播内容的核心怎么说,即特定内容的传播方式、手段、方法等,具有外在性、形式性,作用大对西方传播内容的分析的三点一般性结论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只是它所能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过高度选择的(不是全盘 加以反映)抽样。同样,潜在的受众所收到和使用的信息,又只是他们从传播媒介的内容中 选择出来的抽样;,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它们更多地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传媒/媒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