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 摘要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很多。本实验将学习对霍瓦-多尔曼深度知觉测试仪的使用,测量比较单双眼的深度知觉差异,并利用公式=206265aX/D(D+X)计算双眼视差角(即深度知觉阈限)的值。一般情况下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好于单眼深度知觉。本实验采用两名被试的单双眼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一名被试的双眼视差角较一般水平大,将在讨论中猜测可能的原因。实验中的变异刺激起始点采用随机法,以消除动作误差,并采取休息来减少疲劳误差,实验仪器本身也已经消除了除视网膜及视差以外的线索,总体来看,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双眼,深度知觉测试仪,深度
2、知觉阈限,视差角。l 引言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superposition),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空气透视,明暗,阴影(shadow),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 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vergence)两种。 3)双眼视觉线索(binocular cues)的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的主
3、要线索,借助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mm,两眼视象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点,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点,它都偏向鼻侧。这样,在不同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称为双眼视差。因为双眼比单眼有更多的深度线索可以参照,所以根据以往的资料和生活实际,均可得到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three-needle e
4、xperiment)。次实验是由赫尔姆霍兹(H.V.Helmholtz,1821-1894)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霍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 2)霍瓦-多尔曼(Haward-Dolman)深度实验。1919年有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depth perception apparatus),代替三针实验。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此仪器可测量人视觉深度知觉的能力(深度知觉敏锐度),并且在这种测试条件下,除了双眼视差,即网膜上造成的差异是深度知觉的明显的线索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与深度知觉有
5、关项目运动员的测试和选拨。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用a代表双眼间的距离,F代表相应的变异刺激,F代表两根标准刺激中的一根。R代表与双眼轴垂直相交的至F的距离。代表在F与F间垂直相交的距离差。2代表左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1代表右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由此可知,21即为视角差,即相应于两眼对两个对象的视线。21在理想情况下是以角单位表示的两个对象间的网膜上距离的标尺。在弧度计算时,若计算到弧秒就应该乘上206 265这一转换系数。公式为:视差角=206265aX/D(D+X)(单位:弧秒)a:目间距65mmD:观察距离。本实验为2000m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
6、)X: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平均数)3 方法: 3.3 实验误差:变异刺激在标准刺激的前或后,即离被试近或或的顺序与起始点随机化。被试在眼睛疲劳时进行休息,消除疲劳误差。可推论,在单眼的深度知觉上,被试间无显著性差异,3.2中的疑问出现在双眼视角差上。根据公式计算可得甲=1.122667弧度秒,乙=30.396499弧度秒。被试乙的双眼视角差较差。分析原因,此实验中,被试乙单眼实验由右眼完成,右眼视力正常,左眼有近视,在双眼实验时,左眼看不清实验仪器的立柱,可能导致双眼的深度知觉与单眼深度知觉相似甚至更差。3.4 深度知觉测试仪基本上除了双眼视差,即网膜上造成的差异是深度知觉的明显的线索外,排
7、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但在实验环境不同时,还是可能有其它线索的存在。明暗度。对于三根立柱的明暗度无法很好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猜测误差,但影响不会很大。被试坐的位置如果不是正对观察窗口,会发现变异刺激与左右标准刺激的横向距离会有些差异,当前后深度距离越小,其差异值也随之减小,在固定座位时,需要被试自己陈述并调整座位的位置,以减少该线索带来的额误差。由上述3.3的推论,被试的双眼自身状况可能也会对实验产生一定影响,在选取被试时,有所选择可能更好。摘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并比较和探究其原因,学习测量双眼观察时的深度阈限的视差角。被试为09级本科生5名。实验
8、采用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优势眼)和用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并计算双眼观察时的深度阈限的视差角。实验结果:1.通过比较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的深度知觉,验证了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显著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2.被试双眼观察(观察距离2m)时,深度阈限的视差角平均为16.60弧秒。3.方向对深度视觉的影响不显著。关键词 深度知觉 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 视差角1 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其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1)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
9、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单、双眼观察时深度知觉准确性因视觉线索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两只眼睛的视野发生重叠是双眼视差产生的重要基础。物体同时刺激双眼形成两个独立的网膜视像,而人们任
10、然把它知觉为单一的物体。缪勒(1912)认为这是由于物体的同一部分落在两个视网膜上相应点的缘故。此后,缪勒和菲特用视野单向区这一概念来描述能产生视觉融合的空间点。这个点就在两眼焦点和两眼网膜影像点连线的延长线上。视差角(辐合角)是双眼视轴在注视点处相交所形成的夹角。每个人的目间距(视焦点间距)不同,观察相同的事物时,视差角也不相同。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实验做出以下假设: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显著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3 结果: 3.1 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比较 表1 单双眼深度知觉比较变异来源双眼单眼标准误1.8575.518自由度8t8.894p0.05,所以方
11、向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不显著。4 讨论 4.1 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本实验显示: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显著差于双眼。 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在本实验的条件下,被试主要利用对象的大小和明暗进行判断,其余的线索都不存在。双眼视觉线索,除了双眼视差,还有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提供的线索是判断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所以单眼对深度知觉准确性远低于双眼。 4.2 双眼视差 两眼之间有一段距离,成人大约为65毫米,在我们注视立体对象时,在左眼和右眼视网膜上的视像不完全落在相应的部位上,出现了不大的差别。右眼对物体的右侧
12、面看得多一些,左眼对物体的左侧面看得多一些,两个视像不能完全重合,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即向内侧偏斜,这种偏斜称做双眼视差。 双眼视物时的这种差异,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才产生了深度知觉。可见,在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立体物是两个稍有差别的平面物像。只是在经过大脑的加工之后,才有了深度知觉。 4.3 结果误差及其原因 首先,样本数量不足,代表性也不足(矫正视力正常,但大部分被试裸眼视力很差)。其次,实验仪器本身存在不足。(1)仪器内光照不均。(2)移动棒子时发出声音。(3)观察距离、未落实到位。最后,被试的身高,坐姿对结果都有影响。从低角度向上看时,可看到棒子的顶端。这样就可以增加物体高度这一视觉线索。 4.4 深度知觉的实际应用 深度知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深度知觉仪可广泛用于飞行员、炮手、运动员、汽车驾驶员及其他和深度知觉作业有关的工作人员的测试或选拔。5 结论 5.1 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显著差于双眼。 5.2 去除特殊情况,被试视差角的平均值为16.60。 5.3 方向对深度视觉的影响不显著。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