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CHUANTONG WENHUA/传统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意识、独立精神和鲜明特色。“中国式”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共生共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重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科学性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意识。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此同行的是全球
2、化浪潮势不可挡。在翻涌向前的时代浪潮中,原本自给自足的原始封闭的“小集团生产”被市场化的开放式“多主体市场”瓦解,市场经济这条主线串联起各市场主体的资源要素,国与国之间、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依存性越来越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就昭示着中华民族要以独立、自主的面貌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的认同感、主体意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根基对中华民族的塑造,而这种持续的认同感与主体意识也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持续的力量。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总部署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
3、确认知和态度,如图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标志。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中会形成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积淀会形成各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无论国家如何发展,如何与其他先进文明融合,本国的传统文化都会打上深深的烙印,并成为本国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形成,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孕育创造的同时也在被影响和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鲜明标志”,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封闭的、孤芳自赏的现代化,是吸取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陈 凤,李云云中国式
4、现代化首先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这种力量影响着现代化过程中吸收、选择的外来现代化理论。因此,外来文化来到这片土地,或多或少都会被打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能够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图1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64传统文化/CHUANTONG WENHUA关内涵,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命题内在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必须在新的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取得新成就,这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动力、养料和智力支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催生下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基
5、础性上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这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求执政者、掌权者有天下为公的情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足了古代先人对理想执政者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所有中国民众集体的现代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道均平、抑强扶弱、均富贵”“等贵贱、均富贵”等思想表达了先人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如今追求的共同富裕正是对古代先人的热切回应,是对古代先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6、的现代化,包含的物质现代化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快速提升,人民的精神追求提高能够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向往的讲信修睦、仁者爱人境界,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和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中华儿女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劲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努力,这内在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物质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实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文化以“和合”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和理想追求,体现在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对万事万物的宽厚仁义。在
7、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遵从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华民族承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彼此的差异性。由人与人的和谐推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强调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式发展,共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本遵循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发展是由广大劳动群众创造的,在任何时候都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中国从迷雾中求索的筚路蓝缕到昂首奔向伟大复兴梦的康庄大道,这种转变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如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基因和文化标志,是
8、中国式现代化得以体现“中国式”的重要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动性、自觉性,重视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新者。要去调研并加强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应通过深入调研、广泛交流等方式,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尊重他们的文化选择,从而确保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向朝着人民期待的方向发展。要善用各种方法去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力。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提供平台、资源和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和各种文化活动甚至是文化产业的开发
9、,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文化。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立健全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和创新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这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参与的公平性等。最后,推动文化成果的共享。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努力推动文化成果的普及和推广,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感受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和愉悦。总之,坚持人民群众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主体地位,就是时刻牢记人民中心的主体地位,尊重保障实现和满足人民合理的文化需求,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保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不受侵害,文化创新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真正体现出“中国式”风格,如图 2。
10、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以确保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读和审视传统文化,65CHUANTONG WENHUA/传统文化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误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标识,是中国始终展示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非将中华传统文化复原、重现、拼贴,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可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此
11、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阐释,是深化理解、促进传承、推动创新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还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有助于深入揭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在阐释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时代背景和现实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解读甚至是重构,赋予其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和具有时代烙印的表现形式,从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
12、如图 3。通过科学阐释可以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精髓元素,使之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阐释时剔除其所包含的不合时宜、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增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情感基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还有助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和特色。通图3 云南荥阳80多岁的郑家朝在制作油纸伞图2 敦煌飞天仙子过阐释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独有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认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还能为我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有力支持。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过程中,需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要构建系统的阐释体系,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和统一阐述;同时,还要注重创新阐释方式和方法,使阐释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基金项目: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2023-2024 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KYSZ202309。(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