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绝境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毛姆《面纱》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49031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绝境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毛姆《面纱》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绝境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毛姆《面纱》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绝境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毛姆《面纱》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2雨露风文学评论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笔者一遍遍解读黄永华的翻译版本,试图掀开面纱下的一角,窥见其中的斑斓色彩。开篇就直接用插叙的叙事手法写了吉蒂和唐生偷情以及有可能被发现的刺激场面,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吉蒂和沃尔特相知并结婚的故事,沃尔特明知道吉蒂愚蠢、轻佻、头脑空虚,却仍然爱她,但是吉蒂不喜欢甚至反感沃尔特,后面也叙述了吉蒂和唐生认识的过程。在沃尔特发现两个人的奸情以后,给了吉蒂两个选择,第一,和他一起去湄潭府支援霍乱;第二,在一个星期内让唐生和其妻子离婚,并且和吉蒂结婚。唐生的拒绝让吉蒂发现了他虚伪且薄情寡义的一面,最后选择远赴中国内陆。在贵州,

2、吉蒂受到修女们和沃丁顿的引导而发生思想上的转变,结果其丈夫故意感染病毒死亡,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吉蒂怀孕,而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吉蒂不得不返回香港,却在唐生的引诱下,再次和其苟合。最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母亲死后,开始理解了父亲并和父亲和解,随父远去赴任,一起生活。面纱的创作灵感源自但丁的一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女人被丈夫怀疑有外遇而惨遭报复的故事,后来毛姆在香港再次听到类似故事而进行创作。题目则是源于雪莱的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中的两句诗“这华丽的面纱:啊,人们就管这叫作生活,虽然它画的没有真象”1。面纱含蕴复杂,有多重理解,是披在人、事、物等身上的难使人有清晰深刻的认识的遮盖物。人们难以透过外在事物

3、看清内心世界,也因为内心世界难以对外界事物有更深刻的认知。主人公吉蒂就被笼罩在面纱之中,难以看清他人、自我和世界,她在“你我他”的境遇中陷入两难,并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清晰,突破并达到真我的境界,正像萨特在境遇剧中所提出的“他人即地狱”的主张。境遇剧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所提出和倡导的,强调的是当人物处于某些特定的、极端的、边缘的、进退两难的窘境当中并遭受重大祸患时,会被动或主动进行选择,这个选择是展示内心真正自我的抉择。萨特的代表作禁闭就是典型的境遇剧,三个主人公之间形成“他人即地狱”的状态,这个哲理剧生动地展示了与他人关系恶化时、过度依赖他人时、自我禁闭丧失自我时,他人即地狱的真相。仔细分析毛

4、姆的面纱,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吉蒂同样在极端困境中进行了选择,最终成为自己的主宰,走向了宁静和平的道路。不再过度依赖他人,不再进行自我禁闭,她的“逃离”是具有积极的主动选择意义的。这也给人们一些启发,当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人际关系而自我禁闭,只有勇敢地走出去,见识不同的风景,在旅途中感知并重构自我认知,突破绝境,才能获得自由。因此,对 面纱 的解读,显得意义重大。一、经历塑造角色众多研究者对毛姆及其作品的研究角度多集中在存在主义角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深挖毛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精神内涵,也有对毛姆本人进行的解读,或将其与其他作家进行对比研究,甚至从女性主义、形象学、创作手法角度进行研究,但较少

5、看到结合毛姆的生命历程去进行的作品人物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试从毛姆的个人经历分析他对作品角色的塑造,用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主张探究吉蒂的困境及突破。毛姆在法国巴黎的英国使馆内出生,他们一家在法国度过了几年的幸福生活,在母亲死后一年,父亲也去世,他不得不返回英国,跟随叔父生活,在性格冷峻的叔父面前,毛姆无比怀念母亲带给他的温暖,同时,迫切想逃离束缚,因此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求学期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听课,更是吸收易卜生的思想,坚定了对自由的向往。在旅行中他丰富了见识,感受到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印度的神秘,补充了思想认知上的空白地带。毛姆将英国传统的“绅士”思想学习并内化,对英国人普遍存在的务实

6、、持重的性格特点耳濡目染,但是他更追求法国的自由、浪漫主义精神,深受弗洛伊德和易卜生的影响,因此他的性格中既有英国人的绅士,又有法国人的自由浪漫。他不断“逃离”自己觉得痛苦的地方,只有和某个令自绝境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毛姆面纱解读 张凤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632024 年第 3 期 文学评论己痛苦的地方划清界限,才能找到“自我”,于是“逃离”和“寻找”就产生了,这两者也构成了毛姆以及他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镜像。同时,他在中国所感受到的古典气质和神秘力量,在印度学习的冥想和天人合一的和谐力量给了他很大帮助,东方国家中的“自然和谐”思想对当时西方国家中蔓延的“忧郁”气质有很大补充。在这众多思想的影响下

7、,毛姆的文章中所体现的处世哲学则为“人按其本性和意志自由地发展”24,因此,毛姆所塑造的主人公的经历往往和自身有莫大关系。毛姆以“逃避”达到“自由”,以“无为”实现“有为”,他的众多主人公也在通过逃避追寻自由。毛姆对面纱的构设,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个寻找“他者”的形象,毛姆欲借东方之光照西方之路,以“他者”反观自身,最终回归自我。239而“他者”本身就具有“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双重身份。毛姆自身对于中国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难以得到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他更注重的是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特征的描绘,是一个抽象的中国形象,他以注视者的身份凝视、探索中国的精神内涵;同时,中国也作为一个注视者去凝视毛

8、姆与吉蒂的变化、体悟。面纱中的主人公的旅程体现了毛姆为解决自身的精神困境而进行的努力尝试,在西方世界遭遇迷惘,便去外面的世界,包括去中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探寻,最后,回归到西方按照个人的自由意志生活的精神状态。因此,对毛姆的经历的认知,能对其作品中的人物有更深刻的认知。二、追寻自由之程(一)自我认知及突破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读吉蒂,可以看到吉蒂的自我认知是以“被注视者”的身份出现的,吉蒂在感知外人看待自己的态度中看到自己、认知自己,继而根据镜像反馈调整自己。吉蒂对自我的认知不断经历着变化,这都与身边的人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她对自我的认知实现了漂亮女子被迫者轻佻者劳动者自由者的转变。在未出嫁

9、的女儿时期,受到她母亲野心勃勃又吝啬愚蠢的性格影响,吉蒂认为漂亮的女孩需要通过很多男子的追求才能体现其漂亮,利用漂亮在有限范围内为自己找到地位高且有钱的男人才能体现“漂亮”的价值和意义,这个时候,吉蒂的自我认知是:漂亮、快活、谈笑自如的女子。远赴湄潭府途中,在被唐生背叛的伤心情绪和被丈夫威胁的不安情绪的双重作用下,世界似乎成了她内心的外化:苍凉、贫瘠而慌乱,在她去住处的路途中,她看到山顶上立着的拱门时,内心充满不安的情绪,这是她在面对陌生国度、生活环境和命运的威胁下的自然反应,这时她对自己的认知是:待死的、被迫的羔羊。从沃尔特口中得知自己是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的人时,她是愤怒的,但在远离了香港

10、,刚到住处梦醒后,突然“她从未觉得自己的心灵这样无拘无束过,她的身体仿佛成了一具置在她脚前的躯壳,她化为了纯粹的精神”,394这一段话表明这是吉蒂走向突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后来,她帮助修女们工作,照顾孩子,实现了对自我的认知突破,明白了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仅仅只能靠美貌行事,也实现了对他人的认知突破,不再仅仅根据外貌身材批判他人,像修道院院长那种内外兼修的女人才是应该追求的。通过劳动,“她觉得自己在长大,在成熟起来”,精神也焕发了,身体也强壮了些许,此时,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劳动者”。再次和唐生经历过短暂沉沦后她认为自己是“没有摆脱色欲和邪恶的激情”的人,选择回到母亲家

11、,在母亲死后,她向父亲敞开心扉,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她觉得自己即将走向一条宁静和平的道路,这时候的她,已然完成了对自我认知的突破,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自主的人了。(二)两难绝境与选择面纱里吉蒂的一生中经历了四次进退两难的困境,其中,两次被动的选择,两次自主的选择,在困境中突破,在你、我、他的关系中寻找“自由”,摆脱了“他人即地狱”的困境。在被沃尔特发现自己与唐生偷情后,摆在吉蒂面前的有两种选择,去湄潭府或者一个星期内让唐生和多萝西离婚并和她结婚,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况下,由于唐生的“抛弃”,她被迫远去贵州,这时的选择,虽然不是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却也是她自己思虑后的选择,她认清了唐生是怎样无情

12、寡义的一个人后,就想“逃离”眼前的这个环境,但是这个逃离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想要让自己的内心有所改变地逃离。在丈夫沃尔特死后,摆在吉蒂面前的也有两种选择,独自继续留在贵州或者回香港去,在湄潭则意味着只有她自己孤零零地生存了,离开贵州则自己的未来又是模糊不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修道院院长等人的坚持,她仍是“被选择”着远离了中国的西南内陆,这是她被动的选择,却也是她必然的选择,64雨露风文学评论在走出贵州的路途中她似乎又一次感受到了自由,“她逃离了那座瘟疫肆虐像监狱一样的城市,在这之前,她从不知道天空竟会如此湛蓝美好,斜倚在堤道旁的飘逸的竹林竟是如此令人感到惬意。”3194这是她有幸存活下来以

13、后深深的讴歌。当吉蒂回到香港以后,又一次受到唐生诱惑,和其偷情,这时候她可以选择继续和唐生沉沦下去,但是她没有选择这条走向黑暗和一望无尽的迷蒙之路,而是选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决心先去寻找母亲,即使她知道可能不被母亲接受,即使她知道前路一片未知,但她不想再和唐生这样纠缠下去,这时的选择就是她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她希望能够“逃离”这个令她堕落和沉沦的地方,而去探索新的未知之路。母亲死后,父亲欲去做首席法官,她本可以独自生活,但是她选择继续和父亲一起,她再三询问父亲是否是自愿让她跟着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的她已经懂得替他人考虑,所以,这次她跟随父亲远赴巴哈马群岛是出于对父亲“爱”的补偿。这一次,她

14、完全独立自主、替人考虑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去开启新的美好生活,甚至构设了美好生活的图景:希望自己能够生个女儿,教会女儿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子。这条通往前方的路造就了现在和平、宁静的吉蒂,也让她在两难的选择中做真正想成为的自己独立自主、热爱生活的人。困境时的选择才是内心真正的自己,正如萨特所言,选择自己所真正要选择的,让这些磨难构造成无与伦比的自己。(三)寻找自由与实现在吉蒂身上,体现了禁欲与释欲、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吉蒂对丈夫知之甚少,即使生活在一起已经近两年,仍对丈夫了解甚浅,她是因为某种利益关系和丈夫组建起家庭的,同理,唐生和多萝西的婚姻也是如此,这两对夫妻组成的婚姻本质相同,却因为吉蒂的

15、“突破”造成了结局的不同。吉蒂对唐生的爱则源于性的吸引力和身份所带来的虚荣感。唐生具有她所想象的形象,他高大、开朗、有身份地位,吉蒂便遵循“本我”快乐的原则,受情欲驱使成为唐生的情人,也曾因自身接受的教育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挣扎,却跳不出非理性的牢笼,贞节牌坊的多次出现是提醒吉蒂坚守伦理道德规范,吉蒂受修道院修女虔诚的信仰和博爱的精神感染,开始走向理性,自我解放。在修道院她经历了积极参与活动学习榜样精神认知自我缺陷克制人格缺陷逃离困境成功突破的变化。全文多处充斥着“自由”二字,这都是吉蒂在经历重大磨难后感受出来的。刚到贵州梦醒后的一次“自由”的感触;在照顾孩子而没有想起唐生并对唐生的性格再次认

16、识以后的“自由”;在离开那座充满瘟疫的城市之后的又一次“自由”;在文章的结尾,在她经历了偷情、被抛弃、怀孕、丈夫死亡、再次偷情、母亲死亡、与父亲交心这些事情之后,她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召唤,随之而来的还有宁静和平的心理状态。文中的一句话也可以作为本文的精华所在,“谈到中国人,吉蒂以前听到的都是中国人堕落、肮脏、令人不齿。现在,就好像拉着的窗帘,她顷刻间被掀起了一角,她窥到了一个富于意义的色彩斑斓的世界”。3100这句话和题目面纱遥相呼应,于是,吉蒂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不断窥见如沃尔特、韦丁顿、修女、唐生、多萝西、父亲等这些人物面纱后的一丝景象,她在绝境中蜕变,实现自我的认知,努力走向“自由”

17、,尽力摆脱“他人即地狱”的境遇。许多人经常处于“他人即地狱”的情境模式当中,毛姆本人也曾陷于这样的束缚与困境中,毛姆走出去了,他笔下的主人公吉蒂也走出去了,那么,其他人该怎样走出呢?“社恐”者把自己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与人相处中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构成了“被注视者”视角,害怕受到嘲笑,渴望能够成为社交达人,却又闭门不出,吉蒂对于自己的“困境”的解决办法就是“逃离”,但是这种逃离不是消极意义的,是换一个环境开启新的生活的积极逃离,因此,借鉴吉蒂的这种办法,突破舒适圈,在困境中主动选择,逐步明确自我需求,反复磨炼,阻止或翻转这种循环,终有一天能够找寻到同样的“平和与安宁”的自由之路。作者简介:张凤敏(199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注释:1刘小勤.关于面纱的意蕴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6-129.2郑坤.传统与现代纠结的困惑:论毛姆小说的精神探索D.无锡:江南大学,2011.3毛姆.面纱M.黄永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