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历史题库测试题带答案解析练习题模拟题.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140114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19.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历史题库测试题带答案解析练习题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历史题库测试题带答案解析练习题模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历史题库测试题带答案解析练习题模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历史题库测试题带答案解析练习题模拟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历史题库测试题带答案解析练习题模拟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一、选择题 1下表某一时期为英、法等国所侵占的殖民地面积(单位:平方公里)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美国 日本 殖民地面积 3 350 万 1 740 万 1 060 万 30 万 30 万 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应当是()A18 世纪末 B19 世纪中期 C19 世纪末 D20 世纪中期 解析:选 C。截至 19 世纪中期,日本还未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20 世纪中期,俄国(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对殖民地的占领。故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目的是()A与欧洲大陆保持势力均衡 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美国涉足欧洲事务 D便于自己插手欧洲大陆事务 解析:

2、选 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希望在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3“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材料最能说明()A真正的民族主义形成 B极端民族主义是一种利己主义 C极端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 D极端民族主义以本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值得肯定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为本民族利益而去侵略和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行径,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利己主义。故答案为 B。4德意志统一后,为谋求欧洲霸权,其战略重

3、点是离间两侧的大国,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 解析:选 B。德国离间两侧的大国,是担心他们结盟。法俄结盟对德国极为不利,造成德国处在法国和俄国的夹击之下,在大战中须两线作战,这是德国不愿看到的,故说德国“噩梦成真”。51879 年德奥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A反俄性质 B反苏性质 C反英性质 D反法性质 解析:选 A。本题旨在考查对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之间基本矛盾的认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共同敌人是俄国,它们都反对俄国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矛盾复杂,争夺激烈,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当时

4、在这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A英国与德国 B俄国与奥匈帝国 C德国与法国 D法国与意大利 解析:选 B。俄国打着泛斯拉夫主义旗号(支持塞尔维亚),向巴尔干扩张;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把塞尔维亚视为向巴尔干扩张的障碍。7.观察右图,图中同盟各国要斩杀的“蟒蛇”代表的是()“巴尔干同盟”A法国 B俄国 C奥斯曼帝国 D德意志帝国 解析:选 C。解答本题要注意“巴尔干同盟”,“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8萨拉热窝事件后,尽管塞尔维亚满足了奥匈帝国的绝大部分苛刻要求,但奥匈帝国仍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这说明()A奥匈帝国难解心头之恨 B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无法调和 C奥匈帝

5、国以强凌弱,欺人太甚 D德奥集团发动世界大战的要求十分迫切 解析:选 D。根据题干所述情况,奥匈帝国提出了苛刻要求,说明它表面上仍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在塞尔维亚满足了它的绝大部分要求的情况下,它仍向塞尔维亚宣战,说明和平解决是虚,而发动战争是实。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德国对世界大国的向往有牢固的地理学及地缘政治学的根基,帕奇等地理学家以及瑙曼等政治学家强调,与奥匈帝国结盟对于德国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人们深信,只有通过发展海权,才能真正夺取世界权力。因此,威廉二世重申了他的信条:德国的未来铺设“在水上”。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 时任德国海军上将穆勒认为:如果战

6、争在奥地利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政府必须让人民了解德国的利益所在:“不应该让人民对一场欧洲大战的爆发一味地猜测应该(让他们)预先就习惯于这样一场战争的思维模式。”大战的起源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的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对德国政治走向的具体作用。(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战争在奥地利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的可能性。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炼,力求全面、具体。第(2)问要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半岛本身的特点方面来分析。答案:(1)对德国向往世界大国的地位起了推动作用;对与奥匈帝国结盟提供了理论指导;

7、对德国发展海权、与英国海军竞争提供地缘政治学依据。(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激烈,逐渐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德国地缘政治学推动了德国的对外扩张;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及欧洲其他大国势力的介入,激化了奥、塞两国间的矛盾。(任答三点即可)119 世纪末,一位英国官员说:“帝国就是饭碗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以下各项,未能正确反映这段话的含义的是()A以上言论中的“帝国主义”意味着对外侵略扩张 B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转移国内阶级矛盾 C英国经济依赖于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D通过帝国主义政策解决

8、经济危机和避免战争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主要是说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解决经济发展和内战问题,并不是说会避免战争,故 D 说法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理解。21892 年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他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他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A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B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C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解析:选 B。根据材料中时间“1892 年”,可知是法国和俄国缔结的军事协定,标

9、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开始出现。3下列关于 1897 年欧洲的局势叙述正确的是()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 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A B C D 解析:选 C。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题干中的时间是 1897 年,而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是在 1907年,故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为 C。4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 年 6 月 28 日,加夫里诺 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10、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题干中描述的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它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一、选择题 1在一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线是()A东线 B西线 C南线 D欧洲战场 解析:选 B。西线英法军队与德军的作战状况对一战的整个战局具有决定性作用。2下图中所涉及的国家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集团作战的是()A B C D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根据地理知识可知,是奥斯曼帝国,是保加利亚,是塞尔维亚,是意大利。一战爆发后加入同盟国作战的是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3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

11、战的某个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个战役应该是()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选 C。根据“霰弹片和毒气”来判断,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的应当是凡尔登战役。4.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头戴防毒面具在站岗的法国士兵,据此推测,该战役可能是()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色当会战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战役特点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攻克凡尔登,德国使用了毒气弹。因此可判断该战役可能是凡尔登战役。答案为 C。5在一战中最多

12、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的是()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等限定语,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符合教材中关于索姆河战役的表述,故 C 项正确。61916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局的主要特点是()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东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主要特点”来分析。A 项表述不全面,当时双方已进入相持的阵地战,互有攻守;

13、D 项也不正确,应是英国掌握制海权;C 项不正确,1916 年战争的重心又重新回到西线,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只有 B 项符合题目要求,因为 1916 年的凡尔登战役可以说是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后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7一战中,日德兰海战的交战双方是()A法德 B英德 C德俄 D德奥与英法 解析:选 B。1916 年发生了英德间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8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B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C马恩河、索姆河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 D战争进入僵持局面,对同盟国十分有利 解析:选 D。德国战前制定的“施里芬

14、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速战速决,该计划的破产,使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陷入被动局面。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 赫伯特 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同胞们,国家需要你。加入祖国的军队吧!”(Your country needs you!)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和伤亡人数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 万人 35 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 个师 70 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 多个师 130 多万人 材料三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 1 500 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 18 岁到 55

15、 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 17 岁到 65 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 12、13 岁的小男孩和 70 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 1914 年“国家需要你”是参加哪一次作战?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综合能力。回答第(1)问,只要结合马恩河战役的有关知识即可作答。回答第(2)问,

16、应首先分析出战役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的特点,然后从作战国家作战指导思想、武器装备、作战形式等方面考虑;回答第(3)问时应结合第(2)问有关信息得出战争的伤亡惨重,国内兵源枯竭,已无力再战等内容考虑。答案:(1)马恩河战役。意义: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2)规律: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原因: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有更大的杀伤力的武器投放到战场上使用;阵地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3)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1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

1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解析:选 B。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最后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18、)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一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3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 150 多万人、6 000 多门大炮,在 200 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不能表明的是()A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解析:选 D。既然德国不能实现“速战速决”,以后转入阵地战是必然的;“施里芬计划”的要旨是速战速决,故能表明该计划的破产;德国的战略是进攻与不断胜

19、利,一旦进攻受挫,其战略就已经遭遇了失败;马恩河战役发生在大战的初期阶段,以后还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的失败还未成定局。依上述分析,故选 D。4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歌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A凡尔登战役 B东普鲁士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进武器坦克首次使用的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索姆河战役。一、选择题 1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上的一幅漫画。画面上,鹰的嘴中

20、衔着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美国总统威尔逊对鹰说:“啊,我把你变成了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该漫画反映的实质是()A美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B美国利用“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 C美国借助大战之机向亚太地区扩展势力 D美国打着和平的幌子谋求欧洲均势 解析:选 B。鹰的嘴中虽然衔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但其好战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一战爆发后,美国表面上伪装“中立”,但实际上利用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横财。2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 年 3 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

21、退出而削弱 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 B C D 解析:选 D。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参战、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使协约国阵营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改变了两大集团的力量对比,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31918 年 9 月底 10 月初,协约国向德国发起全线攻击,这次军事行动的直接后果是()A促使同盟国集团瓦解 B促使德国皇帝退位 C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带 D突破了德军的“兴登堡防线”解析:选 D。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后果”,1918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导致同盟国

22、集团开始瓦解。战场失利引发国内政治危机。4日本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A抵抗德奥的侵略扩张 B为了扩张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C为了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 D为了讨好协约国各国 解析:选 B。A、C、D 三项都是表面现象,只有 B 项才是日本参战的真实目的。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面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 1917 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解析:选 D。191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派遣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从事后勤工作。因此,D项的叙述不正确。6

23、全球通史中对某一条约描述如下:“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 6 200 万人口和 125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A1907 年英俄协约 B1918 年布列斯特和约 C1918 年 11 月一战停战协定 D1904 年英法协约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条约放弃了部分领土和主权,最重要的是“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史实可知,符合1918 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7按照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千米领土,

24、赔款 60 亿马克。被占领区煤炭开采量占全国的 90%,铁矿石开采量占全国的 73%,工业占全国的 54%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该和约是苏俄同协约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该和约使俄国成功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C该和约的签订为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D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对布列斯特和约的理解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把握。1918 年 3 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而言,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和约。但是该和约的签订为苏俄赢得了喘息之机,为政权的巩固赢得了时间。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帝国主义战争瓜分和掠夺的目的。在

25、A 中“协约国”应为同盟国。81918 年 11 月,德国柏林发生了工人起义。这次起义()A引发了基尔军港的水兵暴动 B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 C是在协约国的领导下进行的 D直接导致了德国前线的溃败 解析:选 B。1918 年 11 月 9 日,德国柏林的工人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柏林起义是在基尔军港兵变的影响下发生的,这时的德国已注定在战场上要失败。A、C、D 三项的叙述都不正确。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 年)的材料:材料“在 2 月 3 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 2 月 1日和 2 月 1

26、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

27、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请回答:(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2)美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3)美国实际参战的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4)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美国参加一战的相关史实。第(1)问根据材料中时间“1917 年”、材料中信息“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的国家利益方面考虑。第(

28、4)问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2)美国 1917 年 4 月对德宣战。(3)目的: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人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此参战。史实: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4)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一战的结束。1根据有关材料统计:到 1917 年 4 月美国正式参加一战时,由美国华尔街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 20 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 2 700 万美元,上述情况表明

29、()美国借战争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 美国参战前实行“中立”政策 美国在参战前就已经倾向 于协约国集团 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 A B C D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17 年 4 月美国正式参战,在此之前可以说美国奉行“中立”政策,通过材料相差较大的数字可以看出美国在同交战双方贸易中已明显倾向协约国。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已是世界金融中心,事实上美国在二战后才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故排除含的 A、C、D 三项。2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A法国 B奥匈帝国 C德国 D意大利 解析:选 D。意大利在一战前加入同

30、盟国集团,但一战爆发后,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一方。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中国劳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及法国元帅福煦对中国劳工的高度评价,可看出 B 符合题意。而 A、C、D 均与史实不符。4 1918 年

31、11 月 11 日,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贡比涅森林签订停战协定(如右图)。该停战协定的签订()A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使苏俄最终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 C消除了德法两国间的民族矛盾 D使全人类从此远离了战争的威胁 解析:选 A。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选择题 1一战中,下列国家从事的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是()A法国 B塞尔维亚 C中国 D日本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一战就局部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的战争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它们所从事的战争都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2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

32、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A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B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看出在一战中,美国利用贸易,尤其是与协约国的贸易大发战争财,战后变成世界最大的债权国。B、D 两项是美国能够参与战争贸易的国内基础;C项英国在战后其地位虽受到战争的影响,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仍然存在。故 A 项正确。3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政治影响是()A社会主义苏俄的建立 B欧洲霸权发生严重动摇 C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D战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 解

33、析:选 A。注意题目设问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政治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4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 1918 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A B C D 解析:选 B。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由题干中信息不难分析出杜波伊斯认识到一

34、战将会使现有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觉醒。故选 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5“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反映了()A一战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解析:选 A。从“我要回家”“不想再呆在这里”等有效信息分析可知这首歌反映了一战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6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许多技术受到重视,下列技术中是在一战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化工技术发展 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改进 政府加强对私人经济的干预 A B C D 解析:选 A。本题作为组合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一

35、战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客观影响。解答时必须从每个小项入手,以符合历史实际为取舍标准。不属于对新技术的客观影响,而是对政府机构职能的影响,故排除含的选项。7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以下哪几种观念()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 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民族复仇主义兴起 A B C D 解析:选 B。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其中民族复仇主义兴起不符合史实,应排除。81920 年 9 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 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中国社

36、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解析:选 D。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空被开辟成新的战争之路,可以把死亡和恐怖带给远在两军对垒战线后方的妇女、儿童、老人和病人,而这些人在以前战争中是不会有

37、丝毫损伤的。铁路、汽轮和汽车的出色组织和高度配合,可使几千万人处于和保持不间断的运动。医疗和外科手术近乎完美的发展,把伤员反复地送往屠场。凡对屠杀人类过程有用的东西,一点也没有浪费,就连临死挣扎的精力也要用在军事上。材料二 直到基督纪元 20 世纪的黎明,战争才真正进入其作为人类潜在毁灭者的王国。人类的组织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和帝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完全的集体意识,因而屠杀事业能够有计划地以从前难以想象的规模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由于良好财政、世界规模的信贷和贸易资源、大量资本储备的积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使用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完成大破坏的任务。民主制度使几百万人的意志力得以体现。教育

38、不但把战争的进程纳入人人都能理解的范围,而且使每个人都可以高度服务于当前的目的。报纸提供了统一思想和相互鼓励的工具。宗教尽管在基本问题上主张慎重地避免冲突,但却以各种形式对所有斗士一视同仁,并给以鼓励与安慰。最后是科学,面对人类的迫切需要,它打开了自己的宝库和秘密,把几乎是决定性的能力和器械交到人类手中。以上材料均摘自(英)丘吉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内燃机及其相关发明是如何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除科技外还有哪些重要事物也可成为“双刃剑”。为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双刃剑”?解析

39、:回答第(1)问依据材料一“天空被开辟成新的战争之路,可以把死亡和恐怖带给远在两军对垒战线后方的妇女、儿童、老人和病人”“铁路、汽轮和汽车的出色组织和高度配合,可使几千万人处于和保持不间断的运动”“凡对屠杀人类过程有用的东西,一点也没有浪费,就连临死挣扎的精力也要用在军事上”可以提取出相应的信 息。第(2)问根据材料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完全的集体意识,因而屠杀事业能够有计划地以从前难以想象的规模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民主制度使几百万人的意志力得以体现”“教育不但把战争的进程纳入人人都能理解的范围,而且使每个人都可以高度服务于当前的目的”等来回答重要的事物;原因要辩证地回答。答案:(1)天

40、空中的军用飞机能深入后方,妇女、儿童、老人、病人都面临死亡的威胁;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力量加剧了战争的规模与残酷;坦克等更强大的杀人武器出现。(2)事物:民族主义、民主制度、世界经济发展、教育、报纸、宗教。原因:人类将科技、民主等事物应用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有利于文明进步;但如果将其应用于战争,它们则沦为杀人的武器,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关键不在于科技、民主等事物,而在于应用这些事物的人。1下图是 1921 年西欧各主要工业大国生产指数(1913 年为 100)。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A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B德法实力与英国难以抗衡 C英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D一战对英国打击很小

41、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1913 年即一战前英、德、法工业生产指数均高于 1921 年(一战后),说明 A 项说法正确,B、C、D 三项不符合史实。2战争给法国带来沉重的苦难,孩子们在垃圾中寻找能吃的东西,有人只能居住在旧果皮箱里。在战争最为激烈的德法边界,村庄和城镇全部化为灰烬。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法国作为西线的主要战场长期遭受战争的打击和破坏 B德国的速战速决战略 C德国武器先进 D法国武器落后 解析:选 A。在西线英法军队同德军作战,法国虽为战胜国,但遭到战争的重创。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为增强,主要是由于()A欧洲国家普遍衰

42、落 B世界经济破坏严重 C美国实力急剧膨胀 D日本尚不足以影响世界 解析:选 C。本题属于最佳型选择题,欧洲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美国干预世界事务以有利的机会,但这是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得到迅速发展,其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同样对美国十分有利;美国地位的提高,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自身实力的增强。4一战期间,各国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和干预经济的机构,它们的主要职能有()分配政府定单 控制原材料的供应 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垄断对外贸易 A B C D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都属于一战期间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职能范围。(时间:45 分钟,分数:100 分

43、)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的头”和“挤牛的奶”的分别是()A美国和英法 B法国和美英 C苏联和英美 D英国和美法 解析:选 B。法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甚至要肢解德国;英国则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但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美国不愿意失去德国这个在欧洲的投资场所。2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

44、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解析:选 D。一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德国。A、C 两项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表现;B 项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3观察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的关键因素是()A中国政府对山东问题无动于衷 B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的事务 D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较为低下 解析:选 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关键因素是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4.在北京的古观象台,保存着根据凡尔赛和

45、约规定由德国归还中国的古天文仪器(如图),这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分得的唯一战利品。但该和约却使中国失去了收回山东权益的权利。这种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A在弱肉强食的近代,弱国无外交 B北洋政府腐朽无能 C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日本国力迅速增长 解析:选 A。中国作为战胜国,只能分得由德国掠夺的文物,而对于山东的权益,不但未能收回,反而又在巴黎和会上转到了日本名下,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弱国无外交。B 也是说明 A 的,C、D 与题干内容无关。5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

46、秩序”指()A维尔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后巴黎和会相关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注意把握材料中的信息:会议是在巴黎召开,建立的新秩序充满了诸多矛盾。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建立的世界新秩序被称为“凡尔赛体系”,A、B、D 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6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先悲后喜的获胜者;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是美国,是德国 B是法国,苏俄(联)C是德国,是英国 D是苏俄(联),是美国 解析

47、:选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各国状况的理解。指美国,美国是华盛顿会议上最大的赢家;指英国,战后英国衰落;指法国,“寝食难安”表现其担心德国会东山再起;指苏俄(联),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排斥。71946 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 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正确的是()A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 B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 C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D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意思是国联给后人留

48、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A、B 两项都属于经验。C 项说法正确。D 项指出了国联的实质,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无关,故选 D 项。81918 年 12 月 22 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 年 5 月 4 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独秀有关巴黎和会的上述评论,其前后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解析:选 B。材料主

49、要反映了陈独秀对威尔逊态度的转变,而其中涉及中国的主要是山东问题,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91928 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解析:选 B。帝国主义列强宣称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又宣布各种保留条件,就是准备随时找借口不履行非战公约,这是该公约虚伪性的表现。10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

50、,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 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 解析:选 A。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所以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缩小,排除 C;海外殖民体系受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也缩小了,排除 D;A 包含 B。二、非选择题(每题 20 分,共 60 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9 年,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然而,英、美、法、日等国操纵的巴黎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竟决定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