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高一题库-全套练习题测试题模拟试题带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140108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高一题库-全套练习题测试题模拟试题带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高一题库-全套练习题测试题模拟试题带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高一题库-全套练习题测试题模拟试题带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高一题库-全套练习题测试题模拟试题带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高一题库-全套练习题测试题模拟试题带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重视家畜养殖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日渐完善D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解析:从题干看,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显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答案:B2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解析: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农耕出现,故选A项。答案:A3“

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牲,“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指的是增加产量,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答案:B4“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景象。这项水利工程是()A京杭大运河 B灵渠C都江堰 D井渠解析:解答本题的题眼是“战国时代”。该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消除了水旱灾害,使当地成为“天府之国”。A项京杭大运河开通于隋朝时期;B

3、项灵渠开凿于秦朝;D项井渠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C项。答案:C5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与董永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封建社会,农民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很难富裕安逸,故错误,排除含的A、C、D三项。这里运用了择错排除法。答案: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

4、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76(1)根据上述材料,汉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2)材料所述的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是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耕织结合、夫妻恩爱”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状况。第(2)问,耕作

5、方式主要从生产力角度回答。第(3)问,经济形态的特点要结合材料从生产经营形式与性质角度分层归纳。答案:(1)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形态: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特点:家庭生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基础巩固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农作物品种丰富C“播种百谷,相土地宜”就是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种百谷”,故A正确;“百谷”是一个概数,B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起源早,个体农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故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故D错误。答案:A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故排除与此无关的B、C两项;以农业为主的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家”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故排除D项;原始社会,定居的人们以种植业为主,故本题选择A项。答案:A3观察下列图片,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图1骨耜图

7、2石犁图3六角形铁锄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解析:工具的不断改良,极大地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答案:C能力提升4.如图所反映的二牛一人耕作方法普及于()A春秋后期B战国后期C秦朝后期D西汉后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二牛一人犁耕法出现于汉代。答案:D5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耕作方式时间/天面积/担田锄耕11木牛14牛耕114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

8、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答案为C项;A、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采用牛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B项错误。答案:C6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有利于安排农事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内容有创新农业生

9、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表述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答案:D7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秦昭王使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这则材料所提到的水利工程是()A战国时期的郑国渠B汉代关中创造的井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王景治理的黄河解析:提取关键信息“成都”,可以判断应为都江堰。其余选项地理位置不符。答案:C8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井田制已经瓦解B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10、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解析: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而材料未提到犁,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中没有犁,说明铁犁牛耕尚未普及,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青铜农具很少,不是大量使用,故D项错误。答案:B9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 D分散性解析:本题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十年之间,已易数主”。据此可推出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受天灾人祸冲击时的脆弱性;

11、故答案为C项;其余三项也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均可排除。答案:C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A项错误

12、;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1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牛耕,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由此回答第(1)(2)问。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使用牛耕。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生产工具的改进;气候适宜;社会安定,没有战乱的破坏;吏治清明,没有苛政的干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 B贵族C平民 D奴隶解析:依

14、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井田制中的“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故选B项。答案:B2商鞅变法后“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国有 B土地集体所有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 D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解析:用限定语突破法。由材料信息“又

15、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答案:B4北魏至唐初,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分封制C均田制 D坊市制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初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坊市制不属于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5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

16、影响是()A土地买卖频繁 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庄园经济盛行解析: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故选B。答案: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胶滨语录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王文成公全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2)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解析:第(1

17、)问要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限田”“均田”等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3)问对材料三描述进行归纳概括,注意语言科学,用语规范。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2)借鉴先代限田制、均田制等措施,限制土地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统治者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力图通过暴力手段改变旧秩序。基础巩固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

18、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B出现于商周时期C贵族是实际上的土地主人D春秋时期彻底瓦解解析:井田制在我国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时期才崩溃的,D项说法错误,其他几项都符合史实。答案:D2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答案:D3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

19、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土地私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故B项错误;“初税亩”按田亩实数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错误,A项正确;D项未在题干中体现且说法错误。答案:A能力提升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

20、实国库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富室田连阡陌”只不过是“为国守财”,一旦有“盗贼窃发,边境扰动”,那些“兼并之财皆我之物”。可见国家不抑制土地兼并,以便将来筹集军费。答案:C5从云梦秦简看,封建国家的农业管理官吏体系自成一体,如“牛长”“田典”“部佐”“田啬夫”等。这种体系说明()A国家对地主豪强加强了控制B封建国家直辖土地数量很大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秦朝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解析:材料中提到的都是管理国家土地或农事的官吏。封建政府直接掌握的土地太多,必须配备自成体系的农官系统,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答案:B6下列能反

21、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C“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解析:考查对“租佃关系”概念的理解。本题有两个限制条件,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反映“租佃关系”,可以排除A、C两项。 而D项可以看出佃农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并能取得实际利益,最早应该发生在明代,综合这两个限制条件只能选B项。答案:B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

22、转解析:“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的大意是:民间土地私自买卖,而政府则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并对其征税。这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合法化,政府维护地权流转,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能说明官府从土地买卖中征税,无法说明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故C项错误。答案:D8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的盛行 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解析:此题为根本原因

23、型选择题。材料反映的现象为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D9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各执一本。田主康海多租田人张文信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两和立契书”体现了公平诚信、自主自愿的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此田契为孤证,不能证明土地租

24、佃在全国的推广,故A项错误;“开始”说的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均田制”为国家授田、百姓纳税的土地国有制,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答案:D10下面各图(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准确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解析:随着时间推移,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越来越低。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废井田,开阡陌围剿公田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魏书食货志(1)材料

25、一反映的是哪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第(1)问,从图中的“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第(2)问,注意材料二左图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以及右图“围剿公田”,这些信息都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土地兼并问题。第(3)问,从材料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可判断其土地制度。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答案:(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

26、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初继续实行。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

27、经济重心地位的是()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解析:两汉时期,山东被称为中原,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山西以关中平原、成都平原为主,也是当时的主要经济区。山东、山西都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答案:D2无家别中写道:“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社会动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D靖康之变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国历史上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分别是:第一次是两晋之际,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

28、两宋之际。答案:A3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答案:A4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由少

29、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B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析:由题干“宋书”可知材料说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政权统治时期江南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这个时期南方农业之所以发展主要是因为北民南迁,故A项正确;B项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故B项错误;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A5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东汉 B南朝C隋朝 D南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

30、移完成,故对应的是南宋。答案:D6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朝代黄河中下游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西汉38 2567 8714 364698唐朝28 89812 1378 0812 484(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答案:(1)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开发早,

31、经济发展较快。(2)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3)战乱频繁,政局动荡。(4)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基础巩固1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统治政策的差异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解析:由于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答案:C2按古代四大经济区划分看,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属于()A山东区 B山西区C江南区 D龙门碣石以北区解析: 山西在战国时属于

32、秦地,大体上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答案:B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解析:A、B、C三项是具体经济区域的表现,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所以正确答案为D。答案:D能力提升4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解析: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33、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了第一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第二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答案:B5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了()项目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解析: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唐后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仍超过长江流域,故A、B项错误;唐朝前期封建自然经济在不断增长,

34、故D项错误。答案:C6南北朝人士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非常有名,内有名句:“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A毡帐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要居住场所B南方的手工业部门中造船技术最发达C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D南北朝时南北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状态解析:毡帐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场所,故A项错误。把材料名句进一步理解则为“北方有千人毡帐,南方有二万斛船”。材料虽然提到了二万斛船,但不能据此得出南方手工业部门中造船技术最发达这一结论,故B项错误。南方有二万斛船,说明南方造船技术有很大进步,证明南方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昔在江南及来河北”说明南北方有交

35、往,故D项错误。答案:C7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用选项参照互证法。答案:D8“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解析:“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选A项。答案:A9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

36、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以上数字说明了()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主要来源地的变化。所以答案选A项。答案:A10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D政治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解析:“财赋之地”反映了经济重心地位,“人文渊薮”反映了文化重心地位,故

37、C项符合题意。答案:C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四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

38、人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2 470 68519.8%9 985 78580.2%唐代3 920 41543.2%5 148 52956.8%北宋11 224 76062.9%6 624 29637.1%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到组织材料的中心和规律,实际上学生在带着问题读材料时,应注意到题目所提问题已提示了组织材料的中心,即南方经济发展,然后再根据材料出处,确定每个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

39、,结合教材可知材料一是西汉之前,南方虽开始开发,但仍很落后,材料二、三、四反映东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江南经济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从以上规律中再概括第(2)问。对第(3)问要结合教材,从政治环境、劳动力、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

40、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近几年江苏高邮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3 000多年的乐器“青铜铙”和一柄青铜短剑,两件文物都很精致,它们的出土说明了()A3 000多年前高邮地区的青铜冶铸业规模大,产量多B高邮地处古运河通惠河附近,一定还有大量文物未出土C3 000年前青铜主要用来制作兵器和乐器D商周时期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解析:江苏高邮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和乐器“青铜铙”不能说明高邮地区的青铜冶铸业规模大,产量多,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青铜短剑和“青铜铙”不能代表所有的青铜器,故C项错误;两件青铜

41、文物都很精致,能够说明商周时期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D2某摄制组拍摄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剧中农民身着棉衣,此部电视剧反映的史实最早出现于()A汉朝 B隋唐时期C秦朝 D明朝后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后期。答案:D3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 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解析:武则天时代是唐朝时期,而彩瓷是元代才出现的。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4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

42、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清时期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现象的普遍出现和所学史实反映了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5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的

43、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从材料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说明D项正确。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汉元帝时,贡禹表称)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的原料是什么?材料二中纺织业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

44、三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经营特点。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第(2)问从材料三可以分析出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官府专用和皇家私用,生产不计成本,规模很大。答案:(1)丝。棉取代了丝。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2)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规模大、人数多、开销巨大。官办、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等。基础巩固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青铜铸造繁荣时代是在商周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繁荣的成就。答案:B2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了一把铜柄嵌玉铁剑。经鉴定它被确认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