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 经济智库就知情权谈消费者认知消费者认知的有限性“术业有专攻”的现实状况没有人精通各个领域,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社会共同体,相互依存,互帮互助,每个个体只有依存他人方能生存下去,同时,我们在接受别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他人付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特有的领域发光发彩,全能型人才已经成为过去,可以说除了自己特有的领域外,对其他领域充满未知。消费者往往是接受自己所不能自给自足领域的消费,对自己的消费对象往往是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把握的,因为不了解,所以会作出错误的决定,接受错误的消费。有些消费法律也并非是禁止的,消费者消费时也不是有多不明智,而是在
2、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盲目的消费而后悔消费行为,这也是“术业有专攻”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术业有专攻”的现实状况是造成消费者认知有限性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接受消费的同时,也只能当然地接受商家提供的消费信息而进行消费。消费者被动接受商品信息接受商品信息的不全面。商家为了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进行消费,往往不会公布商品的全部信息,就算要公布,也只会公布好的方面,或者公布无关痛痒的不好的方面,对于能够牵动消费者神经的关键信息,商家往往不会公布,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商家也会自然的过滤掉。这是商家在进行营销时,为了能很好的卖出商品,而所采取的措施,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商家也并非违反法律,也没刻意对消费者作出
3、欺骗,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会自然的觉得商家提供的商品信息是全面的,就算觉得不全面,也很少有人去深究全面的商品信息,自然而然的,消费者就会按照目前知道的商品信息去消费,从而导致与真实消费意愿不符合的消费行为,消费商品后会出现后悔莫及张进(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交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外界有了更多的依赖性。本文笔者觉得,对于消费者来说,对商家的信任更是来源于依赖心理。消费者只有破除心里对商家的依赖性,对商品进行客观的看待和分析,才能在消费时拥有认知能力,从而坚定自
4、己的意志,理智的作出消费意愿。关键词:依赖心理;消费认知;消费意愿的情况,这是消费者接受商品信息的不全面,从而消费者不能作出真实的消费意愿而后悔消费行为的情形。消费者全面的接受商品信息是消费者作出真实的消费意愿的重要部分,对消费者合理且安心的消费至关重要。真实的消费意愿是消费者能够得到消费满足的重要前提,不是真实的消费意愿,不仅仅是钱财的损失,更是对消费者身心的伤害,而全面的商品信息为消费者进行商品选择时进行思考提供了能够选择的空间,消费者会全面衡量利与弊,从而进行选择,作出符合意愿的消费行为,而只有消费者接受全面的商品信息,作出真实的消费意愿,才能真正达到消费的目的,不至于损害钱财甚至身心健
5、康。接受商品信息的不真实。市场上的商品错综繁杂,其中不乏有些以次充好,甚至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也有很多商品的真实功效和宣传不相符合,甚至是有损健康的。这些现状是有些商家为了把商品销售出去,往往公布不真实的消费信息来调动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让消费者为了达到商家公布的消费状态而进行消费,从而达不到该有的消费状态,甚至严重损害了消费者身心健康。这些不真实的消费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难以辨别的,往往等到有事后才会发现,但那时却也为时已晚,就算有多后悔,甚至自责也无济于事了,毕竟是自己作出的选择,也许可以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救济,但是有些损失是很难弥补的,钱财的损失或许可以弥补,但身体健康的伤害却是不可挽回了。消
6、费者接受商品信息的不真实是消费者消费路上的重要障碍,使得消费者不但没有较好的消费体验,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是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消费者认知的依赖性“门外汉”的“自卑”心理对自己不懂的领域充满“畏惧”。很多东西都是没有接触的时候觉得很难,自己是一无所知,就会有畏惧心理,去盲目的认可和服从,但当接触后又觉得很简单,135经济智库是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在上面的东西,觉得很难是没有去学习,没有去了解,去学习,去真正了解了,就会觉得是如此简单,在面对时,会作出理性的判断,是自信满满的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不了解的领域总是觉得高深莫测,对别人的工作觉得很神圣,这决定了人们容易信服自己不懂领域的别人的观点,然
7、后按照别人的观点去行动,即使别人的观点是有悖常理的,但潜意识还是会去相信。消费者同样也是这种对商家生产的商品由于不了解而充满“畏惧”的心理,在消费时,潜意识觉得商家是对的,而不去细致的思考,就作出了消费行为。是这种“畏惧”的心理,让消费者本能的去相信商家,让商家适当地去对消费者作出欺骗提供了条件。而作为消费者的一方,往往是很弱势的,虽说对商品是主动选择的,但就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商品而言,加之又很难辨别的情况下,往往是被动接受市场上的商品。容易把不懂的领域当作权威。对于每个人对不懂领域的认知来源于其他人来说,会习惯性地去相信别人,而真假性都是实践认证后才会得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在很多时候,
8、除了相信别人外,人们也难以考证不懂领域的真假性,大多都是实践后才会得知,在众多因素下,因而就容易把不懂的领域当作权威,即使有时会感觉到不对劲,也会自欺欺人的进行心理暗示,从而生搬硬套。消费者在面临消费时,同样也是如此,会根据自身需要查看商品信息,亦或者不经意间看到了想要的商品信息,很少有人去想商品信息的真假性和实用性,而是去积极试用。也许消费者有不怀疑的信任举动,是和消费者生活环境和消费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容易把不懂的领域当作权威。由于不懂,所以想要求知,而求知的前提是去信任,信任的心态就会迫使自己去消费。“理所应当”的消费心理觉得商家应该提供服务。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基本都不会刻意去想商家为什
9、么会提供服务,而是觉得需要什么商品,什么商品需要买了,从而进行消费。也许是从小时候懂事开始,都知道需要什么了,就可以去买,市场的自发性也让商家提供了各样各样人们需要的商品。久而久之,人们便会觉得商家应该提供服务,从而对商家源自本能的信任,对商家提供的商品也就毫无顾忌的购买了。觉得商家应该提供服务是消费者“理所应当”的消费心理显露。从内心身处的第一考虑不是商家为了赚钱,而是商家本该就要如此,商家生来是为提供商品而存在的,而消费者自己则会以钱财购买商品。“理所应当”的消费心理是消费者认知依赖性的体现,在“理所应当”的心理下,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便更具有依赖性,从而不会去思考,不会去提出疑问。觉得商家
10、的服务必定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考虑。很多人在消费的时候,说服自己信任消费的一句话是“商家肯定不会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然商家早就关门大吉了”。可能大多数人在消费的时候都会这样想过,所以就毫不犹豫的消费。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想过,消费者利益的损害只要不是太严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维护。这种有效的维护并不是说法律不够健全,也不是说相关的维护措施没有,而是说,真正懂得维护权益的人有多少?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权益的又有多少?而真正得到有效解决的又有多少?很多人在遭受消费损害时,都会说下次小心点,就当买个教训了,又有很多人在遭受消费损害时,考虑到时间成本因素,都没有精力去维权,而也因为很多潜在的行业规则因素或者
11、其他因素,导致维权的人不能很好的得到维权。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有消费者潜在错误认识因素,过于的依赖商家。而这过度依赖和信任,是源于消费者觉得商家必定是为消费者利益考虑的,而不根据现状客观理性的分析,这也就导致了消费受损而后弥补的状况。消费者认知的易被误导性商家逐利商家的第一理念是赚到更多的钱,而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的商家是少之又少。也许很多商家都会这样安慰自己:“等赚到足够的钱,再来考虑社会责任”,或者找到这样的借口:“温饱是第一层次的需要,等满足了温饱之后,有足够能力时再来造福社会”,更有甚者不会去找理由,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别人的利益和我又有什么关系”。作为商品提供者的商家,一旦没有
12、了社会责任,对于商品受众的广大群体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商家有着不顾一切的逐利心理,便会主动的去误导消费者的认知,使得消费者对消费出现错误的认识,与消费初衷背道而驰。对于消费者而言,对商品的认知都是来源于商家所提供的信息。如果商家提供错误的商品信息而后提供虚假的商品,对商品未知的消费者也只能默然接受,不管会不会出问题都是后续才考虑的问题。可是出了问题后,真的能够弥补吗?对于钱财来说,或许可以弥补,但对于健康来说,显然是不能的。而商家没有原则的逐利就会导致对消费者认知的误导,使消费者做出有损自身权益的消费行为。消费者意志薄弱抱着试试的心态。好奇心是人们不断进取的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3、同时,也会助长人们冒险的勇气,即使明知会有不好的结果,也忍不住冒险一试。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出于探索的心理,总会抱着试试的心态,从而得到想要的结果。人们在探索时,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试试的心态,则开启了求知的砸门。消费者试试的消费心态为商家攻伐消费者薄弱的意136 经济智库志找到了缺口。商家总是会利用消费者尝试的心态引诱消费者进行消费,这种引诱的状态在消费者摇摆不定时很受用,是加重在消费者向消费倾斜上的筹码。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消费时,都是充满着好奇心的,这时候意志就会很薄弱,加上商家的引诱,试试的心态便会变成实际的消费行动。不懂拒绝的妥协行为。有句话叫伸手不打笑脸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人的
14、友好往往会以相应的友好回应。除非提前有戒备之心,要不在他人的友好之下,人们都不会当然的想到恶意。当他人对自己好时,就会去相信别人,也会去听从别人的建议,在他人“苦口婆心”之下,会满足别人的“良苦用心”。人们的这种“顺从”行为,很多人都会具有,很多人都不懂得拒绝,从而做出妥协的行为。消费者在接受商品服务时,往往也会出现过度“热情”的情况。商家会不遗余力的推荐商品,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而自欺欺人的过滤掉不好的影响。过度的“热情”让消费者在商品的诱惑下难以把持住最初的认知,从而做出违背初心的不理智行为。不懂得拒绝的妥协行为是消费者意志薄弱的体现,如果能坚定初心,能够在商家的过度“热情”后保持最初的理
15、智,那么不管商家多么“热情”,消费者也能坚定自己的想法,在面对商品时做出理智的选择。结论不能因普遍认知而忽视个体不同认知虽然人们接受着现代的教育,学习了现代的生活技术,形成了现代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智力因素,生活环境,接受教育水平等影响,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认知能力,也许大众同样的普遍认知,会有个别少数有不同的认知。在这里先不讨论是普遍的认知对,还是个人的认知对,在对待问题时,应该有即使是普遍认知,也要考虑拥有个体认知的状况的处理方式,不能因普遍认知而忽视个体不同认知。消费者是拥有不同意识的个体,在进行消费时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选择。有可能绝大多数人知道的商品,也会有少数人不知道,面对不知道的
16、少数人,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知道而忽略他们认知的偏差,而应该告知他们商品的详细信息,让他们了解后做出正确的选择。破除依赖性,提高认知能力、坚定意志依赖是每个人习惯性的心理活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关爱,梦想着在他人的庇护下幸福快乐的生活,人们对他人总会习惯性的依赖。这种依赖源于自身的弱小,也源于对爱的渴求,尤其对比自己强大的人和对自己喜欢的人尤为依赖,会盲目的相信以及顺从。这种相信和顺从会阻碍人们求知的念头,也会失去坚定自己初心的意志,最终被自己所盲目的相信带向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方向。消费者在消费时,也存在着依赖的心理,认为商家理所应当为社会提供商品。对于商家提供的商品,也不会去多
17、加怀疑和考虑就去消费。依赖的心理是消费者盲目顺从的重要因素,也是消费者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障碍。消费者在消费的路上要想不被欺骗,按照自己消费意图进行消费,就要提高认知能力,然后坚定意志,不要被商家带着走。而要想有认知能力并且能坚定自己最初的想法,就要破除消费者对商家的依赖心理,不要觉得事情本该是这样就不去思考而觉得理所应当。只有时刻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学会思考,学会选择,看透生活本质,不要用理所应当的意识想问题和做事情,才能在作为消费者时理智的做出消费行为。加强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在忙碌的个人生活里,对他人提供的消费往往都要求是现成的,因此也不过多的考虑就去消费,对于一般的消费损失,大多数人
18、都不愿花时间成本去讨还,而较大的损失消费,会出现很多即使想要讨还,但无法讨还的现状。对于消费者的损失问题,最好是不让有出现让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防患于未然总比出现问题后去处理容易得多,会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时间成本,也能达到创造法律来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消费者权益真正受到损害了,也要有绝对的保障措施来保障消费者权益。而要想达到预防和保障的目的,法律是最好的武器,而法律能发挥作用,执行人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执法人员能执法,除了需要良好的执法环境以及强大的后援保障外,还需要执法人员有良好的执法意识,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不执法的畏惧感。但不管外在因素如何约束,人类社会的美好还需要人类自身觉悟
19、的提高,需要发自内心的觉得该做或者不该做,如果人人都能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争取自身利益的时候,兼顾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那么,即使没有外在的约束因素,消费者权益也不会遭受到损害。需要注意的是,其他人的想法是难以捉摸的,不管社会如何发展,都应该有外在的强制因素来约束人类自身,当人类触碰底线的时候,能有相对的应对措施。作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要时刻放在重要的位置,与时俱进,发挥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岳桂帆,侯玲.浅析影响消费者认知的营销策略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9).2宗文宙.消费者认知信任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11).3李艳燕.制度、消费者认知与消费者购买决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08).4许萍.网络经济对消费者认知与消费行为的影响J.中国产经,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