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1496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2 卷 第 4 期2023 年 9 月文化与传播Culture CommunicationVol.12 No.4Sep.202349德 国 当 代 知 名 作 家 克 里 斯 托 夫 海 因(Christoph Hein,1944)生于西里西亚(现今波兰境内)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二战结束后作为德裔居民被驱逐,随家人逃亡到德国的图林根和萨克森,成长于莱比锡附近的小城巴特迪本(Bad Dben)。海因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学习哲学与逻辑学,毕业后在柏林的人民剧场担任编剧,1979 年起成为自由职业者并转向叙事文学的创作。海因一直笔耕不辍,曾获得国内外多项文学大奖,作品被翻译成二十余

2、种文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海因将自己定位为“编年史作者”(Chronist)。他认为,文学是对历史的观察、记录和反馈,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关经验的加工整理,是重构的历史。在海因的叙事作品中,历史始终是他关注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海因对“编年史作者”这一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的诗学主张。在海因看来,文学的价值是多元的,具有政治和美学的双重维度,他的文本书写展现出介入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一、海因推崇与践行的编年史式的文本书写德语中的“编年史”(Chronik)一词源自希腊语chrnos(时间),是一种历史书写的体裁,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达至全盛。编年史是一种散

3、文体的历史叙述方式,依照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编年史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语言可分为拉丁语或德语,按形式可分为韵文或散文,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世界编年史、国家编年史、城市编年史或家族编年史等。在 12 世纪前,编年史的作者主要是僧侣,到了中世纪晚期,编年史主要由各国君主手下有文化的书写人员来完成。1海因在文集和访谈中多次申明自己作为一个“编年史作者”的立场:“我总是把自己看作编年史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5-18 基金项目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外教社2022年度“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一般项目“克里斯托夫海因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WYZL2022GD0007);广州商学院 2021

4、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克里斯托夫海因小说中的历史叙事研究”(2021XJYB17)作者简介 潘艳,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德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潘艳 摘要 德国当代知名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将自己定位为“编年史作者”,在他的叙事作品中,历史始终是他关注的对象。海因将自己创作的文本视为时代与社会的编年史,他推崇与践行编年史式的文本书写方式。海因认为,文学的价值是多元的,文学既有政治功能与介入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服务,也具有审美属性与美学内涵,是文本的游戏,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海因的叙事作品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场域,透过个人故事的言说书写社会

5、的历史,构筑时代的集体记忆。关键词 克里斯托夫海因;德国当代文学;诗学;编年史作者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50文学研究潘艳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作者,把我的职业作家理解为编年史作者,用文学手段记录下所看到的。”2 海因将自己创作的文本视为时代与社会的编年史,这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践行的原则。海因曾多次提及自己的榜样是各个时代的文学大师,如荷马、莎士比亚、黑贝尔、克莱斯特与卡夫卡。海因视文学家为历史书写的典范,相较于史学家,他更倾向和推崇用文学的方式书写并记录历史。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提出了诗比历史更具有现实性的观点,认为历史更关注已经发生之事,而文学更

6、重视可然性,即一般性的规律,因而文学比历史更能呈现事实的真相。在海因的阐释中,编年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史学范畴,文学家也可以参与历史的书写。海因拓宽了“编年史”一词原有的使用范围,在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中融入了个人的理解,赋予编年史以新的内涵。除了政治因素,海因同时强调编年史所包含的“艺术成分”。有别于兰克(Leopold von Ranke)a认为编年史的“治学所务”无非就是“罗列和考察史事细节”的观点,3314在海因看来,除了史实外,艺术性也是编年史应具有的特征。写作者的个人风格是编年史中的重要元素,这是不同的历史书写者得以被辨识的关键条件。我认为作家是编年史作者,按照我的理解,写作负

7、有记录报告的责任。这当然只是单个作家的编年史,它不是客观的,但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是介入的、现实的、富于想象的和魔幻的,也就是文学。一份编年史讲述的是一个人,即作家本人和他的世界,只有这样才是有趣味的。为此需要以经验作为前提。4123不同于兰克重“历史年纪”而轻“小说之流”,认为应当“尽弃稗史小说而入史学堂奥”的主张,3307海因把作家的文学创作纳入编年史的范畴,极大扩展了编年史所涵盖的范围,认为通过文学手段所进行的个体化的历史书写比纯粹的史书记载更丰富生动。在海因看来,作为编年史的文学是源于a 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史学”创立者。真实世界的,对现实具

8、有介入作用,但同时也融入了作家主观的想象和虚构,超越了现实,因而具有政治与艺术的双重维度。在海因看来,作家在写作中最应关注的是人自身,即人的情感体验与基本诉求,以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个人与其所身处的历史时代和政治环境的相互作用。只有以此作为出发点去书写的文学,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海因将自己定位于“编年史作者”,而非“预言家”或“道德主义者”。他强调自己只对书写故事感兴趣,只想叙述所见所感及存在之物,认为需要描述的是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对未来没有概念。海因指出“启蒙”在当今社会有了与过去不同的功能。过去的“启蒙”是为没有途径获取足够信息的普罗大众开启民智,现在的“启蒙”更多是与

9、信息对等的民众展开平等对话,而不是训导。“我并不比我的读者聪明,我不能指明方向我只能告诉他们一些情况,关于我们走过的路。对于未来的路向我无可奉告。”552 海因认为自己不是神父和牧师,不能把人类带上正途,他没有福音需要布道,也没有教人处世的良方和教化公众的意图。海因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避免作者式的评论,多次强调不应从写作者的立场阐释自己的作品,认为作品付梓后就独立于作家而存在,作家也由此丧失了再介入作品的权利。在海因看来,分析自己的作品不是作家的任务,作家充当自己作品评论员的做法是反艺术的。他认为自己的文本开放了一些空间,视读者为其合作伙伴,读者会在阅读时带入个人经验并用自己的经验去填充这些空间

10、。海因把阅读的自主权留给读者,让读者独立判断与思考。二、海因文本书写的政治功能与介入作用海因认为作家所书写的历史是“介入的,现实的,富于想象的和魔幻的”4123文学。这四个形容词相对全面地概括了海因所理解的文学应当具备的51文学研究潘艳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特质:“介入”与“现实”强调的是文学所应发挥的政治作用,而“想象”与“魔幻”侧重的则是文学在美学上所包含的要素。海因曾在访谈中指出:“文学总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我们虽然不完全由社会决定,但我们也受制于自己的社会。我们不是独立的,没有个体可以独立于社会发展之外。”566 文学能够提供一幅不断变动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

11、状况的生动图景,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产生影响。因为文学一直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所以海因反对脱离现实生活,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理念。他以书写历史为己任,重视文学的政治性功能与“介入”作用。在梅尔策尔的棋手到好莱坞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者的消失一文中,海因论述了经济因素对艺术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产生的重要影响,批判艺术的商业化导致艺术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表达的空间。6165-194海因引述了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对克利画作“新天使”的描绘,意在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的复制变得更为便捷,大大拉近了艺术作品与公众的距离。但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促进艺术作为本体的实质发展,

12、它带来的只是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以及为复制的目的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生产并非因应审美的诉求,而是屈从于市场和权力。由此海因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表达的观点:科学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公开性”(ffentlichkeit)是海因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开性”不应该是“受到限制的公开性”,也不是“有选择的公开性”。636-37 在海因看来,文化需要公开性,每一种约束不仅是对文化的限制,还会侵蚀文化的根基。一种文化总处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之中,自我需要借助他者才能获得发展。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对我们有用、让我们舒适和愉快的东西,以及那些令

13、人赞叹的、成功的个别作品,而是一个民族所有精神成果的总和。当所有这些成果被公开,我们就有了文化。在海因看来,一个国家的文化状况以及公开性的程度与作家息息相关,作家尤其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与社会氛围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除了呼吁作家应当享有更多的创作自主权外,海因也强调作家要有力量和勇气直面现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海因曾引用一个西班牙的童话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理发师得知王子长了驴耳朵的秘密,这个发现让他矛盾不已不知该如何自处,如果保持沉默内心将不得安宁,如果把事情说出去则性命堪虞。海因用这个故事类比民主德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即在隐忍的自我保全和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之间应该如何抉

14、择。海因引述德国作家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的话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不应停留在描述中。因为我们写作不是为了描述,而是通过描述作出改变。”77 个体是社会的产物,但也是社会变化发展的要素。知识分子虽然受制于社会环境,但通过努力也能促成社会的改变与进步。海因认为,我们不仅要为我们做过的事情承担责任,也要为本应去做但没有做的事情承担责任。他强调作家与知识分子必须承担起社会历史责任,要坚定立场,清晰表态,不容回避和沉默。我们作为作家,作为各个艺术家团体和协会的成员,作为国家的知识分子,终有一日需要面对以下问题:“你们那时候到底在哪里?你们在哪里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没有机巧的答案可以让我

15、们免于羞愧,倘若我们今日一直保持沉默。4172大屠杀见证者、作家埃利 维赛尔(Elie Wiesel)把保存苦难受害者的记忆当作自己的使命,他写道:“歌德说,人在悲痛时会沉默,这时候,上帝便把歌唱悲伤的力量给了人。从此,人再也不可能选择不歌唱我为什么写作呢?为的是受害者不被遗忘,为的是帮助死者战胜死亡。”8 与维赛尔相仿,海因在其文学创作中一直关注苦难受害者的不幸遭遇与命运,对各种形式的极权主义的批判是海因叙事作品的一贯主题。通过对被侮辱和贬损以及受迫害与倾轧的众多小人物的细致描述,书写集体的暴力体验留下的痕迹,海因以文学的方式介入52文学研究潘艳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政治

16、,对历史进行了如本雅明所言的“逆向梳理”。写作对海因而言意味着去理解领会人类通过某些途径无法描述的状况与过程,并将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下来。海因把写作视为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以看清自身的命运以及在这个世界中身处的位置。海因认为自己用“知识、能力与态度”建构起的文学文本“会成为传记,不是私人的,而是有关个人的传记,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而是社会的传记”。434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海因将自己定位为“时代和社会的编年史作者”,并不仅仅为自己书写,所以他的文学不是“私人的”;他描述的是普通个体的生存境遇与情感,因而是“个人的”。海因反对宏大叙事的立场,拒绝为胜利者或英雄式人物背书,因此不具有典

17、型意义;他的文学记录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因而是社会的传记。在海因看来,写作是为了描述,描述是为了可以继续工作和怀抱希望,改变的希望。所有现存的东西都有其价值,如果存在改变的可能。写作无法直接改变世界,但这是所有改变的前提。719 而这正是文学的介入功能及其意义所在。三、海因文本书写的艺术元素与美学内涵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通常意义上的艺术称作自由的艺术,把手工艺称作雇佣的艺术。他认为从事艺术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带有目的性,过程使人愉快,仿似在游戏;而手工艺则是一种劳动,不以情感满足为前提,对于从业者而言是被逼迫负担的。促进自由艺术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它从一切的强制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它从劳

18、动转化为单纯的游戏”。9与康德将艺术的生产视作游戏的观点相仿,在海因看来,文学创作就是一种文本的游戏。在访谈中海因曾提到“游戏”的概念,他承认自己的论说文有时会有劝诫的成分,但在叙事作品和戏剧中从不说教。对他而言,相较于直接的“布道”,“游戏”要重要得多。1025-26 游戏具有“深刻的审美属性”。114在文学领域,“游戏”并不仅限于文字游戏,同时也被视为“生成自由空间、获得审美经验的可能”。12103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认为,诗人的游戏是人类迄今所发明的“最高尚的、意义最丰富的游戏”。文学是作家创造的“独立自主的语言”,一切文学都是游戏。1136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从

19、他的模仿论出发,把作为模仿的文学看作一种“不能当真”的游戏。12104 在作家与幻想一文中,弗洛伊德指出,“与游戏相对的不是严肃,而是真实”。在他看来,作家通过想象游戏所生成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愿望,揭示的是现实中的缺憾”。12111海因所理解的文学“游戏”是文本建构中真实与虚构的交叠。对他而言,艺术的核心在于“建立新的现实”,640即对事实加以选择,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和创造。在他看来,艺术如果缺乏创新的要素就如同“无用的废纸”。1011好的文学叙述方式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美学标准,而不是延续现有的东西,同时不媚俗,不做消遣文学的事情。虚构与想象是艺术创新所必备的前提,也是文本游戏

20、所需要的重要条件。通过虚构与想象的“游戏”,作者得以在文本中打破认知局限和审美疆界,在美学上有所突破。真实与虚构是对立的两极,却又同为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因曾在访谈中指出歌德的自传体小说诗与真纲领性地道破了文学的本质,即文学就是真假的交融与虚实的交织。559-60 虽然海因在其叙事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经历,但他也在访谈及文集中多次指出自己与小说人物并不等同。他在作品中塑造的角色与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时是集合现实中两三个人的特质创造出了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文学作品是虚构文体,具有“填充的成分”,尽管其中的内容和他的生平有贴合之处,但并不等同。海因指出,正是在这些

21、与真实相异、经过变化之处产生了艺术,作家创造出一种新的真实,“艺术的真实”。560海因曾多次提到“想象”在文本书写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书写并不意味着纯粹考据的工作,单纯追求真实性与可验证性。作家创造文学的世界为的是反映现存的世界,想象力是创作过程中所需53文学研究潘艳克里斯托夫海因叙事作品中历史主题的文本书写要的重要元素。要勘察探知艺术和文学领域的新领地,需要凭借“语言”和“想象”的工具。海因以塞万提斯、卡夫卡与马尔克斯为例,认为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逻辑上是无法证实的,甚至是不真实的,但不容否认的是,他们所创造的“想象的世界”却能够让我们对人类日常难以或者无法洞悉的世界有所开拓,717-18

22、而这也正是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海因对文本书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伊瑟尔(Wolfgang Iser)在其虚构的与想象的文学人类学视角一书中所提出的有关现实、虚构与想象“三元合一”13的理论。伊瑟尔以能指与所指的差异关系作为其文学文本游戏观察的出发点,认为原本就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符号学差异,在进入文学的虚构层面时发生了转换与重叠。虚构文本中的世界建构源自现实世界,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越界,因为源自现实的成分不再受原本意义体系的制约,虚构所标识的世界是一个“似乎”的世界。12114在伊瑟尔看来,虚构对现实的越界为想象对现实的越界提供了前提与依据,在此过程中,虚构化行为充当了想象

23、与现实之间的纽带。艺术是人类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和想象构筑的世界,在文学创作中获得的是一种有限的自主性和文本意义的流动性。通过虚构与想象有组织的结合,海因在文本中实现对现实世界的修正与重塑,而这种文学文本虚实相间的游戏也让“可能的世界”和“艺术的真实”得以生成。对海因而言,写作不是对现实经验的单纯复制,而是靠虚构和想象去接近一种真实。海因在文本中展开虚与实的游戏,对往昔碎片进行拼构和重组,探寻和逼近被遮蔽的历史真相,钩沉和发掘潜藏于其间的意义。结语对海因而言,作为“历史叙述者”和“历史书写者”的作家的责任是尽可能细致地讲述和记录自己所看见和经历的事情。真实的历史题材与个人经历是他作品内容的重

24、要来源,是其文学创作的“采石场”。14海因将许多自身经历与个人感受融入文学创作中,声称“只写那些穿越过自己经历的东西”,那些“与自己的经历和回忆相关的东西”。文学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与投射,是人为地对客观现实的构造。海因肯定他的作品中包含个人自传的元素,呈现了自己的部分世界,是从个人的视角和自身的感受出发的理解和书写。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他的写作只是世界上其中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作者自己主观认知的表达,是一种融入了虚构与想象的建构,是“自撰式”(Autofiktion)的书写。海因强调自己在创作中力图忠实地记录过去,但也承认“编年史作者”并不是一面全然客观的镜子,不免会带有作者主观的视角与局

25、限,因此要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的客观性”。15在海因的叙事作品中,集体的“大历史”与个人的“小故事”相互交错,大历史是小故事的底色,透过个人“小故事”的言说,书写有关社会的“大历史”。海因的叙事作品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场域,在回忆者主观视角的“个体记忆”中,被回忆的事件为读者描绘了客观的历史关联,构筑成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参考文献:1 SCHWEIKLE G,SCHWEIKLE I.Metzler-Literatur-Lexikon:Begriffe und DefinitionenM.2nd ed.Stuttgart:Metzler,1990:82.2 GAUS G.Deutsche Zwis

26、chentne:Gesprchs-Portrts aus der DDRM.Hamburg:Hoffmann&Campe,1990:114.3 刘小枫.从普遍历史到历史主义 M.谭立铸,王师,蒋开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4 HEIN C.Die fnfte Grundrechenart:Aufstze und Reden 1987-1990M.Frankfurt a.M.:Luchterhand,1990.5 BAIER L.Christoph Hein:Texte,Daten,BilderM.Frankfurt a.M.:Luchterhand,1990.6 HEIN C.f

27、fentlich arbeiten:Essais und GesprcheM.Berlin&Weimar:Aufbau,1987.(下转 65 页)65文化与传播许梦杰“歌手”还是“歌者”:词尾“-手”与“-者”辨析2002:166.12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4-30.13 颜刚.词法构式“X 手”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机制兼论词法构式网络中的空位和占位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3):101-112.1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 手”“X 者”“X员”分析比较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15 朱德熙.语法讲义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8、:29.16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M.高明凯,岑麒祥,叶蜚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4.17 卞成林.汉语工程词论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124-128.(责任编辑:胡春燕)7 HEIN C.Schltel oder Was sollsM.Darmstadt:Luchterhand,1986.8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前言 11.9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 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0.10 HAMMER K.Chronist ohne BotschaftM.Berlin&Weima:Aufbau,1

29、992.11 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M.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12 王炳钧.游戏话语的历史转换 J.外国文学,2018(6):103-118.13 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M.陈定家,汪正龙,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2.14 NIVEN B,CLARKE D.Contemporary German Writers:Christoph HeinM.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2000:15.15 ARNOLD H L.Text+Kritik(Heft 111):Christoph HeinM.Mnchen:Edition Text+Kritik,1991:89.(责任编辑:陈奕颖)(上接 5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