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场域理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0197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场域理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场域理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场域理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期(年 月)中国科技论坛 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研究 基于场域理论贾永飞 郭 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山东 济南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智库中心 山东 济南)摘 要:本文以场域理论为视角 根据科研场域、教育场域、产业场域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 将创新模式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一元创新模式、二元创新模式和三元创新模式三个阶段 根据场域的性质、资本、惯习以及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从融合动力、价值共创、利益分配和障碍协调四个方面探索实现科研、教育、产业融合创新的作用机理 根据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推导出叠加式、衍生式、螺旋式、共生式四种融合创新模式 并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

2、科学院)为例分析国内高校在科研、教育、产业融合方面进行的探索 为充分发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探索科研、教育、产业功能为一体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元主体耦合协同创新模式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关键词:科教产 融合创新 场域理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山东省省属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路径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贾永飞()男 河南濮阳人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研究生导师、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区域创新、科教融合 中国科技论坛(年

3、 月)第 期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研连接创新 教育滋养人才 产业带动经济 在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需要形成科研、教育、产业三元融合的创新模式 我国的科技体制经历了“向科学进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启动自主创新战略到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多个阶段 就当前的创新发展现状来看 传统的创新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约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创新体系建设逐渐深入 社会异质性持续增强 多主体协同创新的环境更加复杂 创新管理和价值增效机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因此要提

4、高创新能力 解决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分离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打通市场和科学之间的边界 在这一背景下 不局限于各个创新主体自身 结合宏观和微观视角探索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场域理论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概念模式 对科教产融合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以场域理论为视角分析科研场域、教育场域和产业场域如何实现融合创新 既保留了各个子场域的独立性 又把握了场域、惯习、资本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有助于将研究重点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三个行为主体转移到整个融合场域以及所处的元场域上 本文借用场域理论分析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 推导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融合创新模式 为科教产融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5、和讨论 科教产场域 场域场域理论由布迪厄在其著作 实践和反思中提出 该理论将经济学、政治学的概念引入社会学中 并用来解释社会构建和社会行为 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分别为场域、资本和惯习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由附着某种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构成”可见场域理论是从关系视角出发 认为社会由相互联系的不同社会小世界构成 每个社会小世界就是不同的“场域”可以说关系是场域的本质场域分为元场域和子场域 元场域又称为权力场域 是各个子场域活动的基本空间场域内有不同的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依靠资本在场域内开展实践活动 布迪厄认为 任何资源只要能作为一种权利的社会关系来发挥影响力 都可以成为资

6、本 而资本具有产生利润和复制自身的潜在能力 在以往研究中主要涉及的资本类型有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在场域理论中各种资本可以按照一定比率相互兑换资本是解释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和行为逻辑的重要依据 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 场域本身就是一个资本争夺和交换的空间惯习是场域内行为个体对场域规则的感知和内化 最终会转化为行为主体外在的社会行为场域和惯习之间是紧密结合、相互交织的 场域内的行为主体会感知场域内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 内化形成惯习 进而指导实践 获得更高价值的资本 从这个角度看场域塑造了惯习反之 惯习也可以通过引导行为个体的实践 进而解构并重塑原有场域 使场域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

7、中 布迪厄根据场域、资本和惯习的概念得出场域内“实践惯习资本场域”的公式 形成场域理论的核心理念 科教产场域在场域理论中 科教产融合就是科研场域、教育场域和产业场域的分化和分融过程 随着子场域自主性获得能力提高 元场域对其影响力逐第 期(年 月)中国科技论坛 渐减弱 科研场域、教育场域、产业场域逐渐分化形成 分化形成的科研场域主要掌握科学技术、学术资本 具有重视知识创造、创新研发的惯习 教育场域主要掌握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本具有重视人才培养的惯习 产业场域主要掌握资金设备、应用技术、经济资本 具有重视利润获得的惯习 各个场域拥有的资本、惯习以及主要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表 所示表 不同场域资本、惯习、

8、实践对比分类科研场域教育场域产业场域科教产场域资本学术资本社会资本人才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学术资本人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惯习以科研产出推动科技进步为目 标、注重研究人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高质量 人 才、促进人的全 面 发展 满 足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 的 需要获取长期超 额 利润 重 视市场和服务关注整个融合场域的价值增值实践围绕发展需求从事探 索 性、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 进 行知识创造发展教育理 念、推动教育体系 改 革完善学科建 设 培养高质量人才从事生产经 营 活动 进 行技术和产品 创 新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体 系 中实现经济收益以协同创新 为 核心 开展面

9、向 市场、面向需求的全链条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 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场域在空间上是开放的 因此场域的边界不是固定的 而是动态的相对独立的子场域 通过边界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进行整合 科教产场域的形成是科研、教育和产业场域分融的结果即各个子场域内部进行分裂并融入其他场域 科研场域、教育场域和产业场域所掌握资本的异质性 为三个子场域的融合发展和交流合作提供了机会 根据资源互补理论 单个子场域难以满足创新价值链上创意产生、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商业化等各个环节对资本的需求 所以必须从其他场域中获取异质性资本 因此科教产融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追求价值创造、利益分配并获得异质性资本的过程 场域融合

10、会改变场域内的原有惯习 并通过惯习冲突和重塑 形成推动场域互动、共同追求价值增值的新惯习进而指导融合创新的实践活动 科教产融合创新的演化()一元创新模式 根据场域理论 可以将创新模式的发展分为一元创新模式、二元创新模式和三元创新模式三个阶段 一元创新模式是指以同类创新主体参与为主的单场域创新模式 其中科研、教育、产业场域各自为政 分别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物质生产工作 如在 世纪许多企业以单主体参与的技术创新模式为主 即将技术创新活动严格控制在企业内部 在一元创新模式下 科学研究的计划性较强 受更高层次的政府调控 教育功能由各级学校承担 教学场所局限于校园 在物质资源、技术和人才都极度匮乏的

11、情况下 一元创新模式也发挥过重大作用 能够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 集中力量攻克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部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科技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 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高端化 这种教育与科研、教育与市场脱节的一元创新模式不仅难以实现重大创新 而且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二元创新模式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国相继探索二元创新模式 其中典型的是德国“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以高职教育为中心 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整体上 以往的二元创新模式均以教育场域为核心 相关研究内容以教育场域内规则制度的改变为主 没有真正突破教育场域边界 实现与其

12、他场域的融合 例如 产教融合强调通过校企合作完善高校的技能教育 但没有跳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功能限制 科教融合强调在教育场域内重视知识创造 并未真正达到场域融合的深度 因此 在二元创新模式中科研院所和企业常常作为被动参与主体 活跃性较差此外 二元创新模式发展至今 人才培养与科研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难以长久、企业创新平台小而散、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三元创新模式 科教产融合作为一种三元创新模式 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但同时具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科技论坛(年 月)第 期性 科教产融合在继承上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教

13、育、科研、产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更高层次、深程度的彻底融合 这一创新模式强调的不只是三个或几个行为主体参与其中而是科研、教育、产业三个场域打破原有边界改变既定的规则和惯习 形成以创新为纽带 包含产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平台等系统要素在内的复杂网络结构 在三元融合创新模式中 各个场域中的行为主体实现跨场域合作 在将自身优势和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基础上主动寻找其他主体的强项 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场域之间通过主动创新、高效协作的耦合创新机制 加快技术、知识、资本与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 为整个系统创造价值实现持续发展 三元融合创新模式与以往的二元模式相比 最大的突破点就是

14、不再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中心 而是以人才培养为持续创新的动力保障 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应用同时兼具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功能 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模式 场域理论下科教产融合创新的机理分析 为了实现科教产有效融合 保证融合创新模式的持续运行 需要从内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 融合动力、价值共创、利益分配、障碍协调四个方面 厘清实现融合创新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 动力分析动力是推动系统发展的关键 布迪厄认为在场域中存在一种力量“推动”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行动者采取各种策略 这便是惯习 惯习观认为 场域间的动力源自权力和资本的斗争和均衡下场域内参与要素的惯习和各个场域之间的关

15、系再生产 可见 科教产融合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内部动力主要是指子场域中各参与要素为在资本竞争中获得优势 产生协同创新和自身发展的意愿 进而产生跨界融合的实践 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机构希望通过融合创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以大学为代表的教育组织和以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组织希望通过融合创新获取最新信息 从而提升创新水平 扩大影响力 外部动力主要包括元场域中的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使子场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各类竞争加剧 子场域中的主体要素为实现自身利益 只能主动寻求合作 随着子场域和元场域中不断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等资本的交换活动 子场域内部以及场域之间逐渐出现有序结构 整体

16、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发展和稳定三元融合的创新模式雏形初现 价值共创分析价值共创是指通过科教产的融合提升整体场域的创新绩效 并产生附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价值共创是子场域之间进行异质性资本交换和整合的目的与结果 耦合机制的建立是实现持续性价值共创的内在保障和前提条件 在场域理论下科教产融合的耦合机制包含场域间的耦合和场域内各行为主体的耦合 耦合机制通过增强各场域和行为主体之间知识交流的能力 进而增加价值创造的机会在融合过程中 子场域内原有的规则和有序性被打破、各行为主体的惯习受到冲击 子场域和行为主体之间通过交融和互动形成新的规则和惯习 教育场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及溢出效应实现与科研和产业

17、场域的互动 其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创新积累人才是教育场域促进创新 为其他场域提供异质性资本的最直接方式 产业场域通过优化资本配置 促使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分配提高创新效率 同时 产业场域还可以通过调整就业结构 改变市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 进而影响教育场域中人才供给的规则例如 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大了对多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进而推动了教育场域中学科结构的调整 使教育场域中的行为主体产生了跨学科学习的新惯习 科研场域产生的科技创新会间接影响教育场域中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规模 如人工智能替代手工劳动力 会导致产业场域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 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 通过价值共创机制的建立 科教产

18、融合创新模式中行为主体的融合目的从实现资源互补拓展到通过伙伴选择和知识交流 实现价值获取的最大化 利益分配分析受长期学术思想的影响 教育和科研场域有重视教学工作和科研产出、忽视科研成果转化的惯习 而产业场域往往将科研成果可获得实际利益作为成果有第 期(年 月)中国科技论坛 用性评价的唯一标准 忽视知识的溢出效应 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融合场域长久运行的保障 利益分配要以投入与收益相一致、兼顾公平效率、整体满意最优为原则 首先 要在场域成立初期明确各个子场域之间的产权关系 建立科学有序的规章制度 明确各个子场域的资本存量 以及各类资本之间的兑换比率 通过多方协商建立一种可以长远运行

19、的利益分配机制 并根据融合进程对其做出调整 其次 要建立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评价机制 三方共同组建负责成果和人才评定的专业部门形成完整的、多样化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评定程序和评定标准 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反映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生命周期、技术成熟度、市场风险性等多方面信息的科研成果定价机制 最后 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要落实到场域内每个行为主体身上 考虑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 根据行为主体特性建立多样化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 将绩效奖励、职位晋升、荣誉授予等多种奖励方式有机结合 障碍协调分析由于科教产的场域长期处于不同的位置 拥有的能力和资本存在差异性 在实际融合过程会遇到各种障碍 一是场域间资本互动障碍 在实

20、际融合过程中由于文化冲突、沟通平台缺失等问题会形成信息沟通障碍 使场域之间缺乏了解降低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进而导致场域之间的创新资本相互封闭、相互保留 最终形成资本互动障碍 二是各场域内行为主体异质性障碍 教育和科研场域中以非营利性的院校、院所为主 而产业场域中以营利性组织为主 场域内组织机构、用人制度、科技成果和人才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差异都会为场域之间创新要素的交流和共享制造障碍 三是场域外部障碍 科教产场域外部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的不适配也会阻碍融合的进程 例如 国家虽然出台了支持融合创新的相应政策 但现有的政策体系并不完善 政策的可操作性较差 与科教产融合过程的匹配性较低使三元融合的

21、关键环节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融合过程中三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为了缓解障碍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 应建立障碍协调机制 首先要建立信任机制 建立信息平台使融合场域内外各方充分沟通 这是增加信任关系的主要方法 透明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科研成果评估定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也可以从制度上避免冲突 增强相互信任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内外部激励措施 在融合场域内部 要通过设立和改革激励机制使不同场域中的行为主体产生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意愿 可以通过完善引导、评价和奖励制度 激发科研人员、教职员工、企业工作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 将个体目标与整个融合场域的目标相结合 将个体的发展需求与整

22、个场域的发展愿景贯通连接 在融合场域外部 首先要形成合理有效的政策环境 不仅要提供合适的政策优惠和经费支持 还要保障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定行为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约束和规范行为主体的行为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通过丰富中介服务机构种类 进一步化解场域间沟通不畅的问题 缓解融合障碍的制约作用 有效推动三方融合 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分类根据以往研究发现创新模式具有多样性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地区结合自身发展基础与特色 选择适宜的科技创新模式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关键 根据场域理论本文提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分别为叠加式

23、、衍生式、螺旋式和共生式 叠加式创新模式叠加式创新模式是指以科、教、产三个场域中的一个场域为基础 其他场域进行功能叠加按照主导场域的类型可以分为产业主导模式、教育主导模式和科研主导模式 如图 所示 叠加式创新模式的特点是融合周期较短 可以快速发挥融合模式扬长避短的优势 充分实现行为主体之间取长补短 主导场域从内部资本创造转向场域间价值共创 可以有效降低场域内自主创新的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由不同场域主导的叠加式融合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 科研和教育场域作为创新源 分别拥有科研能力优势和创新人才优势 能够使融合场域快速凝聚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 教育场域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资源聚集地 掌握各个学科的前

24、沿知识 以教育场域为主导有利于融合场域内的学术交流和人员流动 并且能够为科研和产业场域提供共 中国科技论坛(年 月)第 期同培养人才的机会 科研场域内具有成熟的科研团队和较强的研发能力 场域内现有的科研成果以及响应市场需求快速开展研发的能力 在融合后能够短时间内为融合场域带来现实利益 产业场域主导的叠加式融合创新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产业场域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设备 能够密切掌握市场动态、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研发活动5.-.-5.-5B#K&-6BFK?.67B0)330)6D9)4=06D=CKK*60)336330)6=066706F*,*6=*5=*J=

25、*&A40)2B#B#BB#B#69J#E*图 衍生场域的成长过程第 期(年 月)中国科技论坛 由教育和科研场域衍生出的产业功能在地方教育系统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韩国科技大学和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种模式下开发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可以直接转移到合作的企业用于生产经营而尚未完全成熟或前景不明的技术可以引入到学校和科研机构自身的创业体系中 由校方提供场所和创业基金 由师生、研发人员共同创业孵化进一步培育成熟或挖掘应用前景 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措施 形成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反哺创新的融合创新模式 产业场域衍生出的教育功能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目的能够精

26、准对接产业需求 将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精确结合 有利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将双创理念和学生们的必修课程相结合 形成三元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 螺旋式创新模式螺旋式创新模式是一种耦合非线性的创新模式 世纪 年代“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范式被正式提出 表示该范式中大学、产业和政府作为同等重要的三个主体互相作用、相互交叉 推动创新活动呈螺旋式上升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及资源问题的突出 学者们在三螺旋的基础上整合民主和环境因素 探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四螺旋以及多螺旋创新模式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就是以“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的四螺旋创新模式为基础 与国家和行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依

27、托联邦政府的政策战略支持和瑞士基金会的资源提供 成为“欧陆第一名校”由上述分析可见 不同于衍生式和叠加式模式 螺旋式创新模式中科研、教育和产业场域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任何一个场域以及场域中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不是从属者或者控制者 此外在螺旋式创新模式中更加突出政府的作用 如多主体的创新联盟、政府项目委托等 政府作为元场域中重要的行为主体 在该模式中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积极创造科、教、产三方的合作机会 由于突出政府的作用 该模式具有经费来源多样化的特点 在螺旋式创新模式中往往会有政府的专项经费或者配套资金支持 同时可依托官方支持 多渠道吸收各方面的社会资金 在螺旋式创新模式中三个场域之间保持相

28、对独立、相互平等 场域之间通过资本互动保持互利互惠的关系 并构建能够支撑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充分共享的创新平台 共生式创新模式共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均起源于生物学 年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首次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概念 该理论的提出体现了创新研究范式的改变 即由关注静态的创新要素转向关注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 共生是指生物体之间按照一定模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 场域同生物一样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死亡的生命周期 因此以科研、教育、产业场域为共生单元 能够形成协同创新的共生式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三个子场域的边界日益模糊 场域

29、之间的网络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越来越强 各场域中的行为主体通过跨界协作 促进资本在场域间流动、聚集和整合 共同创造融合场域中的共享价值根据科教产三个子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可能会出现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共生模式 其中互惠共生是实现科教产三个场域之间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的首选方式 在互惠共生的三元融合创新模式中 三个场域通过分工和协作会产生规模经济 进而产生新的价值 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各个场域获得同等能量积累和进化的机会 由科教产三个场域中的行为主体围绕共同目标 通过出资或者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具有独立法人机构的利益共同体 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利益共同体中 三个场域通过人员、

30、资金、设备、信息等多种资本的无缝交互 节省了搜寻合作对象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形成稳定连续的创新网络 进而避免了技术转让、项目合作等短期合作创新方式 科教产融合创新案例分析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进行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其中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未来科技城分别是叠加式、衍生式、螺旋式和共生式融合创新的典 中国科技论坛(年 月)第 期型案例 年 月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 实现了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山科控股集团为主体的科教产融合 科教产融合后该校(院)汇聚山东省优质科

31、教资源 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 成为山东省新型工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力量 对推动省属高校实现科教产融合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因此 本文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院)为例 对叠加式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年 通过对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校、产业孵化中心等多种创新主体进行调查走访 以及与山东省多家省属高校的各级管理者进行座谈交流 发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融合路径具有典型性 并且融合以来取得了良好绩效 多所高校以此为案例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对该校相关负责人、教师、一线科研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 查阅学校内部资料 收集

32、公开二手资料等方式 共收集有关学校(院)科教产融合的相关数据 多万字 案例介绍齐鲁工业大学早期是以教育功能为主的一元创新主体 年成为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 迈入二元融合创新时代 年在山东省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地方高校和省属科研院所融合发展的背景下 经过 年的探索实践 最终形成叠加式融合创新模式 融合创新模式形成之后 学校(院)形成了科教产三方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科教产融合以后 原齐鲁工业大学承担的人才培养工作由三个场域共同承担 形成了“科研教学转化实践”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见图)使人才培养直面产业和科研需求 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专业素

33、养、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 场域融合后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保障体.#+52LK2$.-BKC$5.-).-3C-A/A/OM,/23O!26.-2652C65.5.-L!N4=,(C$5WC*L!N图 学校(院)科教产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第 期(年 月)中国科技论坛 系和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三方面入手 全面推进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面向市场和科研的学科建设、以学生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依靠融合优势 学校(院)针对性实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 并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发线上课程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建

34、专业课程 加强子场域之间的互动 缩短教育教学与生成实践的距离在学科建设方面 科教产融合后学校(院)充分利用科研和产业资源 改造升级传统优势工科专业 采用“十佳产业专业群科教产融合”模式 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 这一系列的举动推动了该校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进入 学科排名全球前 同时 科研和实践平台的增多使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讲台、教室 灵活的人才任用和选聘制度 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 进一步保障了人才培养的持久性 如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可以参与授课、指导毕业设计等育人环节 优秀的企业家可以通过学校选聘 到校担任“产业教授”传授生产前沿知识和市场信息()协同创新体系 从创

35、新链条上看 原齐鲁工业大学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 处于创新链前沿 山东省科学院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为主 处于创新链中上游 山科集团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资管理为主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创新产品 处于创新链下游 在 科、教、产 三 方 叠 加 融 合 后 学 校(院)不仅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同时打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 建立了全链条的科研创新体系原山东省科学院具有的技术优势和已有的科技成果在短时间内为融合场域带来了现实利益在共同利益的激励下 进一步稳固了三个场域的融合关系 同时场域融合还为学校、院所、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才流通提供了新的渠道 在融合发展后 学

36、校(院)不仅鼓励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所参与团队科研工作 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如出台了 关于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的若干意见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支持办法(试行)并启动了“”人才计划 场域融合以来 创新基础和创新实力的提升吸引了 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到学校(院)任职 创新人才的增加极大增强了融合场域创新的源头动力 形成了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知名度相互激励的正向循环 融合后第一年 学校(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项、省级科技奖项 项 在省属高校中拔得头筹 通过科教产融合学校(院)实现了创新资源整合 以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省部共建协同创新等科研

37、平台为核心 形成完善的协同创新链条 并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学部的重大创新项目联合攻关()产业发展 学校(院)依托山科集团 探索采用“科技金融(资本)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借助资本的力量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通道如山科集团联合山东发展投资集团及地方政府设立了首期规模 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并注册成立了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产业场域拥有雄厚的资金资本、技术设备资本能够密切掌握市场动态 在融合后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进而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持续性的技术创新 融合发展后 学校(院)先后与 个地方政府、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派出 人挂职县区科级副职 全年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合同额近亿元

38、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 家 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 孵化培训的 家公司挂牌上市 在推动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实现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引领和支撑 具体机制分析结合场域理论下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的机理分析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构学校(院)实现叠加式融合创新的具体实践 如图 所示()动力机制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是学校(院)进行科教产融合的内在动力 山东省委对该校提出成为“科教融合的示范、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 高校党建工作的示范”的具体要求 是其进行三元融合的外部动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该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产出两方面做出成绩 但原齐鲁工业大

39、学由于其省属高校的定位人才引进困难 师生比率远低于一流高校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源头动力不足 而山东省科学院聚 中国科技论坛(年 月)第 期+FK-AE0/.-K+K+*-/(JJJ/.”的作用 使每个子场域都同时具有教育、科研和产业化三种功能()价值共创机制 科教产融合之后 学校(院)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主线 将科研、教育、产业场域耦合在一起 各个子场域既服从融合场域的总体意愿和统一管制 又充分享有行为自主权 学校(院)面向市场和科研需求 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共同建设专业课程 缩短了教育教学与科研和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 同时以山科集团为核心的产业场域不仅为学校师生提供了生产

40、实践的机会 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场域融合还带动了整体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学校(院)通过优秀师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等优质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优化相近学科之间的资源配置等方式充分释放了叠加式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的资源优势 此外 科教产融合带动了学校(院)创新能力和学校综合排名的提升 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引进、项目申请和资金注入 为融合场域的价值创造带来新机遇 如学校(院)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成立了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引导与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应用技术研究 促进了社会资源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利益分配机制 在利益分配问题上 学校(院)推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 激发创新链条上各

41、方主体的积极性 在科研工作中放宽科研经费审批管理权限 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建设“包干制”经费试点 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在科研成果评价中 为了创新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标准 学校(院)研究制定了 高质量学术成果认定与培育管理办法 将高质量学术成果分为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人文社科基础及智库五类 在评价过程中实施同行专家、第三方机构、学校(院)学术委员会三级评价体系 并实行分类评价和成果代表作评价 在财务工作中 学校(院)坚持放管结合探索“类法人”治理模式下的绩效分配政策 打破传统的固化思维模式 将科研绩效纳入人员绩效工资分配体系 通过绩效工资再分配 引导不同岗位教职工积极承担

42、教学科研任务 同时 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预算管理模式 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二级单位 由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股权分配制度 在单位内部统筹分配 在权力下放的同时加强财务监管 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高度重视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经营收入、所属企业等领域的风险点 建立健全合作办学、对外投资、科研合作等项目退出机制()障碍协调机制 场域融合导致行为主体功能多样化、资本异质性增强、场域间作用加剧等一系列变化 场域内原有惯习被打破 要维持融合场 域 的 稳 定 运 行 必 须 形 成 新 的 惯 习 学 校(院)在三元融合后面临的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43、由场域空间位置带来的互动困难 虽然学校、第 期(年 月)中国科技论坛 科学院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上实现了融合和统一管理 但空间位置差异为日常的学术交流、科研活动和学生管理带来一些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院)增加了公共交通的数量和班次并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权灵活下放各学院和院所可在学部的统一管理下 调整学生培养的课程和选择合适的任课老师 二是各个子场域内原有惯习的冲突 在学校原有的教育场域中 教职员工以教学任务为主 教学任务量大几乎没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而在原科学院的科研场域中 科研工作主要面向市场 缺少教学基础和经验 这就使不同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着惯习冲突 各子场域原有的功

44、能定位和考核体制的差异也为场域融合带来困难 为此 学校(院)加强融合理念宣传 增强教职工对场域融合的认同感 推动场域底层融合 并及时转变评价考核机制 主动预防和缓解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冲突 减低交易成本 如及时转变学科、科研项目和人才的评估制度 由问责性评估向改进性评估转变 在学科评估过程中重视检验学科资源的效用性、检验学科建设过程的适宜性 优化绩效评价体系重视评估的差异性 权力划分、权责明确“和而不同 卓尔不群”的管理机制 保障了学校(院)叠加式融合创新模式的平稳运行 结论与展望()场域内部需求和场域外部推动 特别是政府直接推动 是科教产融合创新的关键动力 场域理论的本质就是将宏观与微观相结

45、合 强调场域内部自治受制于外部政治和经济场域的权力资本 因此 进行科教产融合的前提是在场域内部通过激励措施和宣传引导将各个行为主体的发展需求上升为整个场域的融合意愿 使利益相关主体对融合形成科学统一的认识 融合场域对特殊利润的控制源于场域所处的位置和对资本(或权力)的占有 因此要通过政策干预赋予融合创新更高的政治地位 提高融合场域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汲取能力、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能力以及各种资本之间的转化能力()考虑不同场域特征对融合创新过程的影响 场域所处位置的不同和占有资本的异质性决定了场域特征和融合路径的差异 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发现不同场域适用的融合创新模式不同因此在进行融合创新过程时需要

46、各个场域 特别是主导场域综合衡量自身的实力 强化原始资本和制度形态的自我识别 结合发展需求和场域环境正确审视自身的优势及不足 选择适宜的融合创新模式 不能生搬硬套 例如 进行叠加式融合创新需要考虑各方的资源匹配程度、空间地理位置以及融合意愿 进行衍生式融合创新要充分估计母体场域的衍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 各种融合创新模式之间并不是互斥的关系 是可以共存于同一区域 甚至可以交叉建设()融合创新必须以价值共创为导向 场域内外的政府部门、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家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 依托所具有的资本以及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遵循着不同的行动逻辑 行为主体在融合创新背景下的惯习重塑会影响融合创新的具体实践和融合

47、创新的效果 因此 在融合创新过程中要兼顾各个场域和场域中行动主体的利益以价值共创为纽带 形成融合创新合力 各个行为主体也只有改变固有惯习 增强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认识 抓住融合过程中的机遇 才能将整体场域的结构变化纳入自我主体性的发展实践中在融合创新过程中挖掘个体价值参考文献:曹原田中修肖瑜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中国科技论坛():牛利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思想发展的四个里程碑.科学管理研究():廉思秋高山行舒成利等 新型举国体制下构建触发中国高新技术突破的“扇形”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张国昌

48、胡赤弟 场域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分析.教育研究():皮埃尔布迪厄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科技论坛(年 月)第 期皮埃尔布迪厄 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马洪伟 基于资本场域的涉农企业与乡村治理研究.求实():郑晓东黄凡马好梦 场域理论下社区微治理的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治理研究():解天龙 场域理论视角下图书馆展览服务研究: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学研究():“”.():秦立春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高职教育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马名杰张鑫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中国科技论坛():张志华李瑞芝赵波

49、 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李哲申玉铭曾春水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模式及其时空演变.地理研究():卞庆珍任浩叶江峰 大学衍生性资源对衍生企业的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卓越联盟大学衍生企业的样本调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许礼刚周怡婷徐美娟 多元主体协同驱动下创新教育四螺旋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郄海霞李欣旖王世斌 四螺旋创新生态:研究型大学引导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探析: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曾国屏苟尤钊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吕一博蓝清韩少杰 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基于、和 的多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姚奇富朱正浩张良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演化与特征:三螺旋理论案例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王洋葛媛媛易高峰 未来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发展机制:基于未来科技城的案例分析.中国科技论坛():王英龙 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沈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