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扩张 兼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李培鑫1 张学良2 李丽霞3(1.上海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2.上海财经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3.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内容摘要:开发区作为重要的产业平台,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聚焦开发区在城市空间扩张中的作用,对围绕开发区的城市空间演进模式进行检验和识别。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以1 km2栅格作为样本单元,分析和检验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和演进的影响,探讨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研究结果
2、表明,栅格距开发区越近,土地类型向建成区转变的可能性越大,栅格中的人口和夜间灯光亮度的提升也越大。开发区不仅促进周围土地向建成区转变,也吸引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周边集聚,产城融合不断推进。开发区的这种效应受自身产业发展水平、级别和所在区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产业集聚水平更高、国家级以及距离市中心更近的开发区,带动作用和辐射范围更大,同时开发区级别和区位的交互影响显示国家级开发区更有利于实现相对独立的发展。关 键 词:开发区;城市空间扩张;城市化;产城融合;长三角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23.05.004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
3、1000-2804(2023)05-0038-11收稿日期:2023-05-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19AZD00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下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研究”(2021EJL00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与城市体系结构演进:耦合机制与协同路径研究”(2022EJB004)作者简介:李培鑫(1990-),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第51卷
4、第5 期2023年9月(社会科学版)Vol.51 No.5September 20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的人口、产业、投资在城市集中,城市建设用地和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空间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的过程。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城镇常住人口已增至9.02亿,占总人口比重达63.89%,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14.21个百分点,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上升近43个百分点。此外,202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24万平方千米,是1981年0.74万平方千米的8.43倍。无论是土地城市化还是人口城市化,其所伴随的城市空间扩张过程,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形态
5、特征,这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1-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需要思考的是,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或者说除了受到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的限制,还有哪些市场和政府的因素决定城市空间扩张的模式以及城市中心的分布情况,从而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特征。李强等3将我国的多元城镇化推进模式总结为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七种类型;刘修岩等4构建了解释中国城市土地快速扩张和“蛙跳式”蔓延的理论模型,指出城市的开发密度受到开发时滞和市场不确定性的交互影响;常晨等5-
6、6则从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的关系出发,总结了我国新城建设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模式,对以开发区为主导的城市化特征和围绕开发区展开的城市空间扩张进行分析和检验。城市化过程是农村劳动力以及非农经济活动向城市不断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在过去的40多年中,开发区作为备受各级政府部门青睐的区位导向型政策以及重要的产业平台,承载了大量的非农经济活动7。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 543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552个,省级1 991个,开发区总的规划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千米。在作为产业平台的同时,开发区在我国城
7、市化进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对土地和人口城市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这在我国沿海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3,8。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和财政体制下,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9,而城市土地开发主要依靠外延型的空间扩张10。以开发区的建设为主体,将周围的农业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或者建成区,推动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落地,可以使得城市空间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张。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作为主要产业平台的开发区带动城市化进程,也是实现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开发区为主导的城市化是典型的“先产后城”模式11,主要是以工业
8、化带动城市化,着力实现产业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现实中可能存在开发区只是单纯的产业园,抑或仅以土地开发为主的情况,这种开发区城市化模式虽然带来土地利用性质的深刻变革,但围绕开发区建设的城市空间对人口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吸引力不足,从而出现“鬼城”“空城”等问题。开发区产城融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伴随开发区的土地建成区面积扩张,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过程。理论上只有当开发区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足够的溢出效应,在开发区自身集聚产业和劳动力的基础上围绕开发区的生产功能衍生出对各类生活、居住、消费等城市配套服务功能的需求,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投资在开发区周围不断布局,并形成
9、人口的进一步集聚,才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为了满足各类与开发区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对土地的需求,城市空间得到拓展;另一方面随着各类服务于开发区及其外围与之配套的生产消费活动的劳动力的聚集,人口城市化进一步提高,最终带来经济活动在开发区及其周围的集聚。因此,能否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作用,依托开发区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对于推动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多中心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完善我国城镇化战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土地、人口、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以及开发区的地理空
10、间数据,实证检验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进一步探析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以开发区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是否存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建成区空间演进是否围绕开发区展开;二是开发区是否仅仅推动土地城市化,抑或同时作用于人口以及经济活动在周边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土地、人口、经济活动的协调统一与产城融合发展;三是对于不同类型和特征的开发区,其作用和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什么样的开发区更能吸引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一、文献综述开发区作为重要的地区导向型政策,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较多研究主要论证了开发区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Ham12、Reynolds13以及Mayer
11、等14研究发现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开发区在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较早推行开发区政策的发展中国家,自1984年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开发区已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实践和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抓手15,在推动当地经济和就业增长16-17、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18-19、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20-21、带动企业生产率提升和规模成李培鑫等: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扩张兼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392023年第5期(社会科学版)长722-23以及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24-25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也有文献关注开发区在促进房价和消
12、费活动中的作用,Zheng等26与孙伟增等27发现开发区对于城市居民在生活支出、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消费带动效应。除了开发区自身的带动作用外,城市周边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开发区28-29。同时也有研究指出,不同地区开发区的作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30。开发区和城市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上述文献从市县等空间角度发现开发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伴随着企业集聚与产业发展,开发区必然也会作用于城市开发和扩张的进程,从而影响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空间的演进。李强等3重点分析了以开发区推进城市化的模式,通过开发区的建设可以较快实现产业和人口集中并实现城市地域空间的跳跃式增长。张越等8基于对上海、杭
13、州、南京等城市的分析探讨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扩展的互动关系,耿甜伟等31则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开发区建设对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的作用,研究大多指出开发区是推动城市空间扩展与功能演进的重要因素,能够对城市空间增长起到显著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向多中心演化。此外,Xi Qiangmin等32-33分别围绕开发区建设对于城市土地出让和人口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展开相关分析。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先验认识和现实基础,但总的来看,目前对开发区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其经济效应,关于其对城市空间扩张影响的关注,虽然有学者分析了开发区城市化模式在中国的普遍性,但开发区如何影响城市空间扩张,其以产带城、产城融合的效应究竟如何,仍需要进行
14、深入的实证检验和效应识别。本文聚焦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演进,采用多元微观栅格数据,为围绕开发区的城市空间演进模式以及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并分析这种影响的异质性表现。在边际贡献方面,一是对开发区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作用及其产城融合效应进行了系统识别和实证检验,丰富了对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开发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为更好地通过开发区建设带动城市发展提供了理论和事实支撑,同时对开发区政策效应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二是在研究数据和方法上,界定了开发区的地理边界和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土地利用、人口以及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以1 km2栅格
15、作为样本单元进行实证分析,突破了传统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局限,将研究的空间单元从省市县等行政单元拓展到了更加精准、更加小尺度的开发区和栅格,也是对城市内部问题研究的有益尝试。二、数据处理和实证设计(一一)数据来源和处理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以长三角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人口和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从开发区对城市土地开发及相应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影响来分析其与城市空间扩张的关系和产城融合效应。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人口栅格数据为LandScan全球人口动态统计分析数据,夜间灯光数据采用DMSP/OLS数据。实证设计以每个栅格作为样本单元,对三类栅格数据进行矢量化以使
16、其具有相关属性。选取的样本期为2005年和2015年,即以2005年作为基期、以2015年作为终期,识别主要属性变量在样本期内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截面数据估计。开发区数据的处理,主要参考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根据目录中开发区设立的时间信息,选取样本区域内在2005年之前成立的开发区作为主要对象。对开发区边界和空间范围的界定参考自然资源部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四至范围公告目录,该目录包含了开发区代码、名称、国务院批复面积(公顷)以及四 长三角地区开发区与城市化的发展都较为成熟,也能够体现一般发展的规律性。数据处理及每个栅格对应土地利用性质、人口数量以及灯光亮度的识别和提取,主要借助A
17、rcGIS完成。对此一是考虑到数据的分布连续性和一致性情况,再者是开发区在2006年进行了整顿,采用这个区间能够较好反映开发区的作用效果,同时这段时期也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另外夜间灯光数据截至2013年。40李培鑫等: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扩张兼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至范围等信息。根据信息绘制长三角地区所有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的边界图层,参考自然资源部官网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各区块边界形状图以及各开发区官网有关开发区位置边界的形状图进行校准,最终得到长三角地区的开发区矢量地图,确定开发区的空间范围。(二二)实证设计实证设计分析开发区是否促进了城市空间扩张及其产城融合的效应,主要从土地利用性质、人口
18、分布以及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三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首先,对于开发区如何作用于城市空间范围扩张,本文的实证设计思路主要是检验开发区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性质转变的影响。如果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开发区的成立使得其周围土地利用性质由耕地、林地等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建成区,则说明开发区确实会促进周边土地开发和城市空间范围扩张。在具体的模型中,以每平方千米栅格为研究对象,被解释变量为单个栅格在研究样本期内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的虚拟变量。实证检验主要基于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具体模型设置如下:P(Landi 2005-2015=1)=(0+1lnDist_sezi2005+2lnDist_ceni2005+3Gradj
19、2005+4Altj2005+5lnGDPpcj2005+6IndStructj2005+7lnPopDensj2005+8lnTransj2005)(1)模型中下标i表示每个栅格,j表示栅格i所在的城市。式(1)的左边反映了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的概率,Land为样本期内栅格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的虚拟变量,如果某个栅格由2005年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农村居民点转变为2015年的建成区或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则Land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值得强调的是,样本中没有包含2005年已是且到2015年仍为建成区的栅格,将其从对照组中剔除;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为栅格距最近开发区的距离Dist_sez,因为主要
20、考虑了2005年以前成立的开发区,因此这里的距离变量可以理解为基期值。如果其系数为负,说明开发区对于土地利用性质转变有显著的影响,离开发区越近,某个栅格的土地利用性质转变为建成区的概率越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中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依然以单个栅格为研究对象,开发区的人口集聚效应实证设计的思路为检验开发区对其周围人口增加的影响,如果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开发区的建立使得其周围的人口数量增加,则说明开发区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否则,则对人口集聚没有影响。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某个栅格从2005年到2015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率。另外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集聚的代理变量,检验
21、开发区对周围夜间灯光亮度变化的影响。夜间灯光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夜间的显性表现,徐康宁等34指出夜间灯光数据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的代理变量,灯光亮度与地区的GDP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果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夜间灯光亮度值增加,则说明开发区有利于经济活动在其周边的空间集聚。在具体的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某个栅格夜间灯光亮度的增加值。具体模型设定如下:Yi 2005-2015=0+1lnDist_sezi2005+2lnDist_ceni2005+3Gradj2005+4Altj2005+5lnGDPpcj2005+6IndStructj2005+7lnPopDensj2005+8lnTransj200
22、5+i (2)式(2)采用 OLS 模型进行估计。左边的被解释变量为某个栅格在样本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率(Pop)以及灯光亮度的增加值(Light),主要解释变量仍为栅格距最近开发区的距离。系数为负值反映距开发区越近,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加越明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围绕开发区的人口扩张和经济集聚。计算三个被解释变量的前提条件是对不同年份同一栅格的匹配,对此主要通过栅格坐标进行,分别提取2005年和2015年每个栅格的坐标,如果两年具有相同的坐标,则认定为同一栅格。其他控制变量包括:Dist_cen为栅格与所在城市中心的距离,以降低栅格所在区位受其他决定城市发展因素的影响干扰;Grad为栅格所在城市的
23、坡度;Alt为栅格所在城市的海拔,以控制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Gdppc为栅格所在城市的人均GDP;IndStruct为栅格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用第三产 在模型中进行了对数化处理。412023年第5期(社会科学版)业占比表示;PopDens 为栅格所在城市的人口密度;Trans为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用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汽电车(辆)表示,以此主要控制城市层面经济因素的影响,相关变量也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表示随机扰动项。如模型所示,控制变量主要采用基期值,其中海拔和坡度的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其他城市层面的控制变量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表1为实证分析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三、实
24、证结果分析(一一)开发区与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开发区与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为了检验开发区在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和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作为被解释变量,表2报告了相应的实证估计结果。模型主要解释变量为栅格距最近开发区的距离lnDist_sez,列(1)-(4)中逐步加入栅格自身距市中心距离及所在城市的地理和经济等不同类型控制变量,在列(5)中则通过直接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方式进行估计。可以发现,lnDist_sez的系数始终在1%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为负,即栅格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的概率与距离最近开发区的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完备模型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计算得到栅格距开
25、发区距离的偏效应为-0.005。具体地,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距开发区的距离增加1%,栅格转化为建成区的概率就会相应的减少0.5%。这验证了开发区在促进土地城市化中的显著作用,距开发区更近的栅格,土地向建成区转变的可能性越大。通过开发区的建设,往往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从而一定程度上促使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围绕开发区展开,存在以开发区主导的城市空间演进模式。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也基本与预期相符合。栅格距所在城市中心距离的系数lnDist_cen在所有模型中显著为负,表明栅格土地性质转变为建成区的可能性与到市中心的距离负相关,距离市中心越近,栅格越容易由其他用地类型转变为建成区或者其他建设用
26、地,这也与现实情况相一致。与自然地理相关的两个变量,栅格所在城市的海拔Alt没有对土地利用性质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而栅格所在城市的坡度Grad均显著为负,说明坡度越大,栅格转变为建成区的可能性反而越小,坡度越大土地开发的难度往往会相应增加。其他与经济因素相关的控制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人均GDP越高、产业越发达、人口密度越大、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城市空间扩张越快。(二二)开发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作用开发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作用开发区是促进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的重要因素,单纯地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开发区内在的产城融合需要周边真正聚集起与其生产功能
27、相应的生活、居住、消费等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因此,开发区能否吸引人口和配套功能在周边空间集聚,形成土地、人口和经济活动相协调的城市空间扩张和产城融合发展,是我们更为关心的问题。本文采用人口分布和夜间灯光两类栅格数据做进一步估计和分析。人口栅格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人口的空间分布演进情况,以每个栅格的人口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开发区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实证检验的估计结果如表3中(1)和(2)列所示。可以发现,主要解释变量lnDist_sez的系数仍显著为负,说明人口增长率与距开发区的距离也呈负相关关系,具有随距离衰减的特征,开发区附近的栅格人口增长更快,表明开发区有利于促进人口在其周围的集聚。表1 主要变
28、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LandPopLightlnDist_sezlnDist_cenlnDist_seztocenGradAltlnGdppcIndStructlnPopDenslnTrans均值0.014-0.0476.9219.92410.6749.8811.5384.01910.3920.3956.2471.867标准差0.1172.8859.9781.1240.6561.3451.6551.6790.6310.0530.4900.935最小值0.000-1.000-8.0000.0004.8490.0000.0180.1049.1290.2855.1050.158最大值1.0001 54
29、5.50057.00011.74312.16611.7275.6236.44011.6240.5797.7024.46342李培鑫等: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扩张兼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变量lnDist_sezlnDist_cenAltGradlnGdppcIndStructlnPopDenslnTrans城市固定效应观察值Probit模型(被解释变量:Land)(1)-0.209 3*(0.003 0)否333 371(2)-0.177 3*(0.003 2)-0.256 9*(0.008 2)否333 371(3)-0.174 4*(0.003 2)-0.256 2*(0.008 2)-0.021
30、 8*(0.006 7)-0.000 8*(0.007 8)否333 371(4)-0.159 6*(0.003 5)-0.264 8*(0.008 4)0.010 3(0.007 8)-0.034 4*(0.010 4)0.026 9*(0.016 5)0.665 1*(0.159 0)0.072 0*(0.022 9)0.063 6*(0.011 5)否333 371(5)-0.164 8*(0.003 5)-0.255 9*(0.008 7)是333 371注:系数下方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差,*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表
31、同。表2 开发区与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夜间灯光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夜间的显性表现,常用来表示经济发展或集聚水平,本文采用夜间灯光的栅格数据对开发区集聚经济活动的效应进行分析。夜间灯光数据对于开发区产城融合的讨论也具有较好的契合性,一方面可以侧面反映人口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夜间灯光也是生活消费等配套服务功能的代理。根据表3的列(3)和列(4),以灯光亮度增加值Light为被解释变量,可以发现此时栅格距开发区距离lnDist_sez的系数也显著为负值,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开发区会带动周边地区灯光亮度更大的提升。这样的估计结果也回答了文章拟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即开发区不仅带动了周边土地开发和城市建成
32、区空间的扩张,而且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人口和配套经济活动的集聚。开发区作为功能性的产业平台,其产城融合效应不断推进,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空间进一步扩展,与开发区及其外围与之配套的生产消费活动相关的人口围绕开发区形成集聚,相关经济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开发区成为了推动城市空间扩张演进的一种主要模式和塑造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一项重要因素。对于其他控制变量,栅格距市中心的距离也与人口增长率和灯光亮度的增加负相关,距市中心越近,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越强。从城市自然地理因素来看,海拔和坡度均与夜间灯光增长负相关,较高的海拔和坡度不利于经济活动集聚。此外从城市层面的整体经济因素来看,基期的人均变量lnD
33、ist_sezlnDist_cenAltGradlnGdppcIndStructlnPopDenslnTrans城市固定效应观察值被解释变量:Pop(1)-0.145 1*(0.011 9)-0.042 9*(0.008 6)0.002 4(0.004 7)-0.011 8(0.007 7)0.026 4*(0.008 7)1.241 7*(0.175 1)0.268 6*(0.038 1)0.021 8*(0.002 6)否453 798(2)-0.127 9*(0.008 9)-0.059 0*(0.008 0)是453 798被解释变量:Light(3)-3.273 3*(0.026 4
34、)-2.032 0*(0.028 8)-0.792 5*(0.020 1)-0.056 1*(0.023 9)1.369 0*(0.042 2)3.124 8*(0.339 4)1.714 2*(0.045 7)0.058 9*(0.020 2)否342 736(4)-3.651 7*(0.030 3)-1.704 3*(0.031 8)是342 736表3 开发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作用432023年第5期(社会科学版)GDP、人口密度、交通设施均有利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说明受益于自身已有的完善基础设施和形成的集聚经济效应,越发达的城市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吸引力越大。四、进一步检验:开发区
35、异质性进一步通过异质性检验考虑开发区对于城市空间扩张的作用和产城融合的相关效应是否在不同特征的开发区之间存在差异,或者说开发区自身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带动作用特别是对人口和配套经济活动的吸引集聚作用的实现。从开发区可能的异质性特征出发,本文主要关注开发区自身产业发展、开发区所在区位和开发区的类型(国家级或省级)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一)开发区自身产业集聚发展的异质性开发区自身产业集聚发展的异质性开发区作为重要的地区导向型政策和产业发展平台,自身的生产功能特别是开发区能否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是其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化发展和产城融合的基础,不同产业发展水平的开发区在辐射带动能力方面可能会存在显
36、著的差异。文章首先聚焦开发区自身产业集聚发展溢出的异质性,考虑到企业的集聚和生产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通过开发区空间范围和企业地址经纬度识别开发区内的企业,构造主要的特征变量。表4为考虑开发区自身产业发展异质性的实证分析结果,其中变量Agglomeration_sez是以开发区内企业数量表示的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在基准模型中加入其与主要解释变量栅格距最近开发区距离lnDist_sez的交互项,以此反映不同特征开发区的差异化影响。根据结果,无论是对土地开发利用还是人口与夜间灯光亮度的增加,lnDist_sez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而与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的交互项lnDist_
37、sez*Agglomeration_sez则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结合系数含义来看,到最近开发区距离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存在围绕开发区的建成区扩张模式,同时开发区也有效吸引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周边的集聚,系数的绝对值反映了开发区这种效应的强弱,绝对值越小表明相关作用随距离衰减得越慢,影响范围更大,作用效果更强,反之则表明作用随距离衰减得更快,影响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弱。基于估计结果,lnDist_sez系数为负,交互项系数为正,说明Agglomeration_sez越大,lnDist_sez系数绝对值越小,从而开发区自身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越高,推动建成区扩张和吸引人口与配套经济功能集聚的带动作用
38、更强,辐射范围更大。此外,在考虑企业数量的基础上也要看企业的发展质量,因此计算了开发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代入模型进行估计,交互项lnDist_sez*Tfp_sez的系数也为正值,虽然与土地性质变动没有明显关联,但是从人口和经济集聚角度来看,企业生产率更高的开发区也会形成更强的作用。基于此,开发区产业功能的强化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其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带动作用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需要以自身产业集聚和高效发展作为基础。表4 开发区自身产业集聚发展的异质性影响变量lnDist_sezlnDist_sez*Agglomeration_sezlnDist_sez*Tfp_sezlnDist_
39、cen城市固定效应Land(1)-0.171 3*(0.004 4)0.003 5*(0.000 8)-0.247 0*(0.009 8)是Pop(2)-0.132 1*(0.002 7)0.006 5*(0.000 3)-0.079 3*(0.003 3)是Light(3)-3.814 4*(0.033 3)0.029 4*(0.001 6)-1.569 9*(0.035 0)是Land(4)-0.155 9*(0.006 8)0.001 8(0.001 7)-0.253 5*(0.009 7)是Pop(5)-0.128 2*(0.003 9)0.003 9*(0.000 6)-0.081
40、9*(0.003 4)是Light(6)-3.654 2*(0.034 8)0.023 5*(0.003 2)-1.634 8*(0.034 9)是44李培鑫等: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扩张兼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效应(二二)开发区类型的异质性开发区类型的异质性按照行政级别的不同,我国的开发区可以分为省级和国家级,国家级开发区在政策力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往往优于省级开发区,与此相对应,国家级开发区在经济绩效、集聚水平等方面往往也具有明显优势35。而从开发区的数量方面来看,省级开发区的占比高于国家级开发区。可见,在研究开发区问题时不能忽视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作用效果的差异。为了检验开发区对土地、人口以及经济集聚
41、的影响是否会因其行政级别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构建开发区类型虚拟变量Seztype,Seztype等于1表示国家级开发区,等于0表示省级开发区。在基础回归模型(1)和模型(2)中进一步加入开发区类型虚拟变量Seztype与栅格距最近开发区距离变量的交互项lnDist_sez*Seztype,以检验不同类型开发区的异质性影响。表5是分别以土地利用性质变化、人口增长率以及灯光亮度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模型中lnDist_sez的系数显著为负,而交互项 lnDist_sez*Seztype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对应lnDist_sez系数的分析,无论就推动周边土地利用性质向建成区转变还是对
42、人口与配套服务的吸引,国家级开发区的系数绝对值更小,其影响随距离衰减的速度小于省级开发区,也进一步说明国家级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和产城融合的带动效应和范围强于省级开发区。(三三)开发区区位的异质性开发区区位的异质性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开发区都处于城市较边缘地区,但是具体到每个开发区,所处的相对位置并不相同。本文主要关注开发区距市中心的距离,即开发区所处的位置是更靠近中心城区还是在更偏远郊区,由此来检验其不同影响。表6是对开发区区位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lnDist_seztocen为开发区距市中心距离,为了检验开发区的影响是否会因其所处区位而有所不同,在基准回归模型中分别加入栅格距最近开发区距
43、离与开发区距市中心距离的交互项lnDist_sez*lnDist_seztocen。可以发现对于土地利用性质向建成区转变,交互项的系数为正值,相比靠近市中心的开发区,设在郊区的开发区有更大的空间推动土地开发利用。关注人口和配套经济活动的集聚如何受开发区区位影响,基于列(2)和列(3)对人口和夜间灯光的估计结果,lnDist_sez以及交互项 lnDist_sez*lnDist_seztocen 的系数均在 1%水平上显著为负,基于此分析栅格距最近开发区距离lnDist_sez的系数为负值,而且lnDist_seztocen越大即对于离市中心越远的开发区,其负的绝对值就会越大。说明对人口和经济活
44、动在周边集聚而言,虽然开发区在周边小的范围内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衰减较快,辐射范围有限。而对于离中心较近的开发区,其吸引人口和配套经济功能集聚的带动作用相对更强,实现产城融合的表现也更好。相较于在较远的地方建立开发区,循序渐进沿原有中心进行以开发区为主的扩张更为可行,这也与常晨等5-6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远离中心城区,通勤距离增加,市场机会相对有限,不利于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开发区在产城融合方面的动力和效应不足。(四四)开发区类型与区位的交互影响开发区类型与区位的交互影响进一步考虑开发区类别与区位的交互影响,从而回答是不是高级别的开发区更有可能实
45、现“独立”发展,即国家级开发区是否具有更强的带动作用,对人口和经济集聚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否会在离变量lnDist_sezlnDist_sez*SeztypelnDist_cen城市固定效应Land(1)-0.171 4*(0.003 6)0.037 7*(0.002 6)-0.228 6*(0.009 0)是Pop(2)-0.129 4*(0.009 3)0.016 0*(0.007 7)-0.056 7*(0.008 8)是Light(3)-3.680 4*(0.030 3)0.277 4*(0.010 5)-1.534 9*(0.031 9)是表5 开发区类型的异质性影响变量lnDist_s
46、ezlnDist_sez*lnDist_seztocenlnDist_cen城市固定效应Land(1)-0.177 0*(0.006 7)0.001 3*(0.000 6)-0.265 1*(0.009 5)是Pop(2)-0.120 7*(0.008 4)-0.002 6*(0.000 4)-0.053 9*(0.0084)是Light(3)-3.345 4*(0.032 1)-0.038 2*(0.001 5)-1.420 1*(0.034 6)是表6 开发区区位的异质性影响452023年第5期(社会科学版)市中心较远的地区更加明显,抑或说对于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地方,通过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来
47、实现城市扩张的可能性更大。对此,在模型中构建加入栅格距开发区距离、开发 区 类 型 以 及 开 发 区 距 市 中 心 距 离 的 三 重 交 互 项lnDist_sez*Seztype*lnDist_seztocen,以人口和夜间灯光的变动作为被解释变量,在控制一次项变量和相应二重交互项变量的基础上看三重交互项的系数情况。根据表7所示结果,模型中主要变量一次项和二重交互项的系数与前文的分析相一致,三重交互项的系数则显著为正,说明对于靠近市中心的开发区来说,国家级与省级开发区的影响差别相对较小,而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国家级开发区相比省级开发区在推动城市空间扩张和产城融合方面的带动作用更大,
48、效应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较远地区而言,通过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来实现城市化发展是更为可行的路径,高级别的国家级开发区会更有可能实现在城市原中心外的独立发展。五、结论和政策启示(一一)结论结论作为重要的产业平台,开发区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开发区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和产城融合发展也备受关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开发区在城市空间扩张中的作用,围绕开发区的城市空间演进模式进行检验和识别,探究开发区产城融合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开发区空间范围进行识别得到其空间底图的基础上,综合
49、采用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夜间灯光三类栅格数据,以1 km2栅格作为样本分析单元,在更加精细的空间范围探讨开发区的作用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栅格距最近开发区的距离与栅格土地性质向建成区转变、人口增长以及夜间灯光亮度增加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栅格距开发区越近,土地类型向建成区转变的可能性越大,栅格中的人口和夜间灯光亮度的提升也越大。开发区作为功能性的产业平台,不仅能够促进其周围的土地向建成区转变,同时也吸引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围绕开发区进行集聚,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空间进一步扩展,产城融合效应不断推进。此外基于开发区特征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开发区的作用效果与其自身的产业集聚发展水
50、平、行政等级和所处区位显著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越高、距市中心越近的开发区所能产生的带动效应越强、范围越广。与省级开发区相比,国家级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张和产城融合的带动效应更大,通过分析其与区位的交互影响,这种差异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更为明显,即国家级开发区更有可能实现在城市原中心外的独立发展。(二二)政策启示政策启示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城市发展空间的演进确实存在围绕开发区的建成区扩张模式,同时人口和配套经济活动也相应在开发区周边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城市宜居度,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