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讲好“黄河故事”理念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5894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好“黄河故事”理念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讲好“黄河故事”理念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讲好“黄河故事”理念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3 期讲好“黄河故事”理念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王磊磊【摘要】在当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阐述了目前我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开发策略,包括政府主导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不同类别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讲述不同的“黄河故事”,数字赋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黄河故事”进行虚拟化创设,从而有效实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永续发展。【关键词】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12

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0 1 3 9(2 0 2 3)3-0 0 3 4-6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长度和流域跨度,更体现在其文化的影响力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系统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是讲好“黄河故事”、延续中国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客观需要。在讲好“黄河故事”的过程中,那些来自黄河流域的非物质的、活态的、源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起

3、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黄河文化和黄河故事的关键记忆和鲜活载体。对这些非物质的、活化遗产的保护与适度开发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将从真实性的理论视角展开对这一路径的探索和分析。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1 9 年第2 0 期。【基金项目1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讲好黄河故事”理念下的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项目编号:ZD202008331)研究成果;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课题“数字赋能乡村非遗保护与开发:内涵、模型与路径(项目编号:2 0 2 1 ZD2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磊磊,青岛酒店管理职

4、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青岛2 6 6 0 0 0。O34I SICHUANSHENGGANBUHANSHOUXUEYUANXUEBAO文化产业一、研究综述和基本概念阐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有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文化存续与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尖等(2 0 1 3)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价,并从强化中心点、规划旅游区、构建遗产网络和深化区域合作方面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了设想;闵庆文(2 0 1 8)着重分析了黄河流域主要农业文化遗产类型,主要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

5、行的措施和建议;吴必虎等(2 0 2 1)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分析了黄河改道的区域地理效应,梳理出黄河故道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议建造黄河生态和休闲文化体验带,实现故道遗产活化;还有一部分研究多集中在地域性的资源梳理、保护与发展对策等方面,如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 0 2 0),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杨丽,2 0 2 0),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郭永平等,2 0 2 2)等。整体上来说,有关黄河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较多集中在有形文化遗产,对无形文化遗产即非遗的相关研究较少。此外,与黄河文化相

6、关的研究大多注重保护和传承,忽视了以保护为目的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有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化,在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复兴,对黄河流域非遗研究来说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生效。在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总体来说,非遗具有活态性、生活性和民间性的特点。它是一

7、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特质和集体心理,因此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与历史、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它的传承主体,它是以口头传播或群体表现等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它根植于百姓,具有很强的民间性,依赖百姓的自主参与才得以存在和发展。(二)黄河故事黄河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带有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地域性文化。它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河故事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黄河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这里的黄河故事并不仅限于人们在黄朱尖,姜维公: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

8、,资源开发与市场2 0 1 3 年第5 期。闵庆文,刘某承,杨伦:黄河流域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价值与保护,民主与科学2 0 1 8 年第6 期。吴必虎,纪凤仪,薛涛:黄河改道的区域地理效应与故道遗产活化一一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民俗研究2 0 2 1 年第3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https:/w w w.mc t.g o v.c n/w h z x/b n s j/f w z w h y c s/2 0 1 1 1 1/t20111128_765132.html.2010-01-13.SICHUANSHENGGANBUHANSHOUXUEYUANXUEBA

9、O I O35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3 期河流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的文学文本。从延续历史文脉、建立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它泛指该流域所有相关的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是一个“泛”故事的范畴,涉及流域内的各种文化遗存、民俗物产与经典技艺等。讲好“黄河故事”是挖掘黄河文化价值的重要抓手和途径。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素材,尤其是流域内的非遗,其活态性、生活性和民间性的特征,使得它在讲好黄河故事中起到独特的支撑作用。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黄河流域所涉及的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黄河非遗宝库,成为黄河文化流传

10、和传承的最鲜活载体。(三)“真实性”的理论阐释“黄河故事”的本貌如何,涉及其“真实性”的问题。有关“真实性”的研究涉及领域较广,如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旅游学等,且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逐渐分化出了多个研究角度和流派,如客观主义下的真实、建构主义下的真实,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下的真实等。客观主义的真实强调事物的原初、本真性,即原本的样子;建构主义的真实则强调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即事物的真实是被主观建构过的真实;而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则更加强调主观感受,认为真实可以主观创设,虚拟化,甚至与客观真实没有关系也是被允许的。这几种关于“真实性”的论述角度不同,各有利弊。从“黄河故事”的真实性来

11、看,这种“真实性”必然是以黄河文化的历史真实为根本,不能脱离历史文化本身,不能扭曲和过度重塑。但不可否认的是,黄河非遗在历史文化变迁中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其所依托的社会关系、文化场域都在变化,这种变化是永恒的,因此要想保持绝对的真实是不现实的。所以“黄河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全然的、历史的本真,而是在尽量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允许对文化建构,甚至对文化产品化设计和开发,但要掌握好“度”。二、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问题黄河流经省市较多,因此黄河流域的非遗分布相对分散,涉及多个行政辖区,在系统保护和开发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需要详细地梳理和总结流域内非遗的现存状况和问题。在讲什么样的“黄河故事”、如何讲

12、“黄河故事”上进行理论反思和挖掘,构建讲好“黄河故事”的理论依据,从而在后续的保护与开发中厘清思路和对策。(一)发展环境基础薄弱,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作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环境承载力弱。同时,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且在“摆动”中影响两岸,形成了独特的“地上悬河”。此外,沿黄河分布工业企业密集,废水排放量较大,且治污质量相对落后,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较为艰巨。黄河流域存在的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会直接导致或加剧流域内非遗的部分或完全丧失。我国自2 0 0 0 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加人世界非遗公约、

13、开展全国非遗大普查、批准非遗项目、评定非遗传承人、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王磊磊: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8 年,第I页。O36I SICHUANSHENGGANBUHANSHOUXUEYUANXUEBAO文化产业一系列工作。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体系在逐步完善,但在非遗保护工作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从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官方网站建设来看,部分网站中的非遗项目统计不够完备,介绍过于简单,展现形式比较单调,记录工作也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以黄河文化串联的非遗整合和统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黄河流域各省市虽已逐

14、步展开流域内文化遗产的梳理和保护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还远未形成能串联黄河文化的各省市联动的保障和运行机制,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缺乏整体保护意识和行动计划。(二)缺乏对各级、各类非遗项目档案管理和数字化存储的科学设计和规划目前非遗的保护方式大多还停留在拍照、实物收藏、采访和记录等传统手段上,这种较为落后的记录和保护方法,导致部分非遗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信息的失真,如纸张的破损和霉变,录像带的老化,录音带的失真等。此外,这种较为基础和相对落后的保护方式,限制了非遗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社会利用度较低,使得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只能躺在博物馆中。在非遗的存储和保护方面缺乏对各级、各类非遗项目档案

15、管理和数字化存储的科学设计和规划。(三)把握不好保护与开发的“度”,保守的博物馆式保护和过度商业开发并存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多存在“度”的把握问题,既有过于保守的静态保护,如注重记录、收集和存储,忽视了非遗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点,缺少对其进行活化开发的意识和手段,又存在市场导向下的过度开发的现象,在非遗开发中重视产业运作但忽视了文化保护,造成市场和产业发展导向下的文化扭曲现象。此外,非遗的存续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在的文化时空环境,如果单纯为了开发而开发,很容易忽视非遗与其文化环境的依存关系,从而造成非遗开发中文化空间的割裂,如黄河号子是流传于黄河流域配合当时治黄实践的一种民歌形式,而现在这种劳

16、动形式已不复存在,即黄河号子所依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已基本不复存在,其原有的文化生态无法完整地复原到本初,那么在开发这一类非遗时就不能简单照搬当时的劳动形式,而应结合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在尽量保持其历史本真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创新。三、“讲好黄河故事”王如前文所述,这里的“黄河故事”并不仅限于有关黄河文化的文学文本,而是一个“泛”故事的范畴,而作为黄河文化最鲜活的载体一一黄河非遗,在讲述“黄河故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政府主导下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从我国非遗保护的进程来看,往往自上而下的过程更有利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涉及法律和政策层面,对于流经不同省域的黄河流域非遗来说更是如此。从

17、非遗保护与开发的真实性原则来说,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保护往往对历史真实的遵循更加到位,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非遗的过度商品化。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黄河文化、黄河非遗的宣传和推进一方面通过制定针对黄河非遗保护与开发的保障政策,体现政府对黄河非遗的关注和重视,提高黄河非遗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力度;另一方面开展大型的黄河文化、黄河非遗的宣传推理念下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策略姚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广西社会科学2 0 1 3 年第1 0 期。SICHUANSHENGGANBUHANSHOUXUEYUANXUEBAOI O37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3 期进活动,如论坛

18、、展会、巡演等主题性活动,并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强化宣传手段使保护黄河根祖文化的理念逐渐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然,由于黄河流域流经省市较多,所以黄河非遗在政策颁布和宣传推进方面的省际合作尤为关键,顶层系统化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黄河根祖文化、黄河非遗的教育以宣传为基础开展教化,特别是青少年的非遗教育,对于非遗的延续和传承尤为关键。具体可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与民族文化溯源、黄河文化与民族精神、黄河非遗与民族记忆等多角度的黄河非遗教育活动。一方面可通过将黄河文化、黄河非遗等元素融入青少年课程设计和各项教育活动中,提升青少年对黄河文化和黄河非遗的关注度;另一

19、方面还可以真实性原则为指导对黄河非遗进行合理的产品化设计和市场化开发,如开发黄河文化、黄河非遗相关的网游等数字化产品,提高青少年对黄河非遗的兴趣度。(二)不同类别的黄河非遗设计讲述不同的“黄河故事”黄河流域非遗涉及国家非遗名录所包含的全部十个类别。不同类别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路径差别较大,不能一概而论,需针对不同类别的黄河非遗采取不同的开发思路,讲述不同的“黄河故事”。根据非遗在开发路径上的相似性,可将之分为五类,即民间文学类、民间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和民俗类。1.民间文学类开发民间文学类开发可通过艺术开发和旅游开发等形式展开。民间文学是“黄河故事”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中

20、的重要题材之一一一民间故事,往往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且又被赋予了神秘色彩。这种主要依赖口头传播的叙事体故事,如不经过艺术再创造,将其搬上更广大的舞台,很有可能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被忘却,因此,可通过对黄河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如音乐、舞蹈、小品、相声、影视节目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开发和再设计,进而增强大众对黄河民间文学的感知度和接受度。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可将黄河民间文学与当地的旅游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旅游地的重要吸引物,还可围绕某一民间传说或故事构建一个特定旅游景点或空间,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项目就是以当地壮族歌圩和刘三姐民间故事为基础设计的一个独特的旅游文化空间。2.民间表演艺术类开发民间表演艺术类

21、,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五类非遗类别。这几类非遗生活气息浓,又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参与性,它们中有不少已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而黄河流域的非遗更是充满了烟火气,因此它们的开发更宜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注重大众的参与度。可以真实性原则为指导对这一类黄河非遗进行现代诠释,但要注意尊重历史的真实,不能任意改编,杜绝粗制滥造,民间表演的精神内核不能改变。3.传统工艺美术类传统工艺美术类,包含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这两类非遗类别。这两类非遗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并多采用精妙、繁复的制作工艺,大多属于乡土工艺,因此这一类非遗的开发可与当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相结合,突出当地创意产业

22、发展,促进黄河民间技艺和现代工艺的创意融合。这一类非遗自身所拥有的体验性特征也可作为开发的市场撬点,可在保留其技艺精髓的前提下,将其过于繁复的制作工艺适当简化并进行体验化产品开发设计。O38I SICHUANSHENGGANBUHANSHOUXUEYUANXUEBAO文化产业4.传统医药类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开发,可从健康和养生的角度进行。如提炼黄河流域传统医药类非遗中的康养因素,针对高端市场开展康养旅游,推广旅游度假过程中的养生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此类非遗开发还可很好地与黄河医药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培训相结合。除了通过举行系列知识推广和技能培训活动(如黄河医药进社区、黄河医药宣传周、义诊和讲座等),

23、还可借助现有的经济文化宣传通道,如将医药文化以高端国际展演的方式推广出去,使其成为黄河非遗和黄河文化宣传和推广的重要路径和窗口。5.民俗类民俗类非遗往往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息息相关,如大量的节日、庆典和生产活动等。这决定了此类非遗与其他类别的非遗交融和契合点较多,在开发时最好能相互结合。如沿黄河九省共同打造的非遗项目一“中华颂”,就是通过2 0 2 项非遗项目的展演,将黄河民俗串联和融人,共同回忆黄河记忆,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三)数字赋能黄河非遗保护与开发,对“黄河故事”进行虚拟化创设2021年4 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

24、活化利用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存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河非遗保护与开发思路和理念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而这恰恰也是讲好“黄河故事”理念下对非遗进行虚拟化创设的有益尝试。从数字赋能视角来看黄河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强调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介人到黄河非遗的采集、保存、展示、传播过程中,以数字化系统逻辑来创新黄河非遗保护与开发路径。一方面,营造非遗生存所需的虚拟文化场景;另一方面,运用科技改变非遗自身形态,产生适应新文化场景的非遗新形态,并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挖掘、分析、反馈和预警,将保护与开发有序循环起来,从而达到贴近真实文化空间基础上的文化价值提升,最终实现指向

25、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黄河非遗可持续发展。四、结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选择以黄河非遗为中心来讨论讲什么样的“黄河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文化的历史真实为根本,不能脱离历史文化本身,不能扭曲和过度重塑。开发过程中允许对文化建构,以及对文化产品化设计和开发,但同样都要掌握好“度”。在黄河流域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既要强化政府主导,保证历史真实;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黄河非遗,设计不同的真实性舞台,讲述不同的“黄河故事”;同时还可通过数字进行赋能,对“黄河故事”进行虚拟化创设从而有效实现对黄河流域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永续发展。(责任编辑刘金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021-06/03/content_5615106.htm.2021-04-29.SICHUANSHENGGANBUHANSHOUXUEYUANXUEBAO I O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