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19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并将“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放在首位。近年来,张家港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创新之路。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价值取向,探索县域科技体制改革破冰试水为打通县域科技体制梗阻,有效破解创新中顶层设计难、资源统筹难、精准发力难等问题,张家港找准突破口,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厘清“内融”与“外联”的逻
2、辑关系。在全国县(市)率先成立并实体化运行市委创新委员会,聚焦全市创新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形成领导牵头、部门推进、板块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创新”格局。与此同时,聚焦“创新张家港”建设,与省科技厅、苏州市科技局分别建立“厅市会商”“局市会商”机制,加速集聚全省优质创新资源。2022年,高标准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呼之欲出。厘清“落点”与“落地”的逻辑关系。首创“企业创新积分制”,经验被全国133家高新区推广应用,以“可视化、标准化、精准化”为导向,分众设置计分评价体系,“量化”呈现企业创新水平,引导企业“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
3、同时,有效整合全市涉企扶持政策,在全省率先推行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积分制”管理,紧扣“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目标,将最稀缺资源向创新氛围最浓厚、创新意愿最强烈主体倾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近8000家(次)企业获得创新积分超 50 万分,发放扶持经费超 9亿元。厘清“单点”与“多面”的逻辑关系。以企业创新为基座,首创县域创新格次赋分,将评价主体从单一的企业扩容至科技型企业、科创孵化载体、科技招商项目、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专家、区镇等6大创新主体,依托格次赋分智能化管理系统,引导创新要素定向集聚,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之势,促成10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建有研发机构、95%的规上
4、高企开展产学研合作、92%以上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来自企业、90%的科技人才企业有研发投入的良好局面。从“一隅创新”到“全域创新”,推动以科技型企业为中坚的创新主体列阵成势以科技招商为牵引,构建从“落地项目成长企业主板上市”全生命周期引育体系,形成“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高端攀升”的创新发展格局。导入“源头活水”。立牢科技招商“一号工程”,不断完善具有县域特色的“市镇联动”科技招商体系,聚焦“技术先进性、人才引领性、市场前瞻性”等特质进行项目预判,围绕“专利、研发、产学研”等要素开展项目洽谈,对落地项目开展“保姆式、伴随式、跟踪式”服务。注重“放水养鱼”。重点聚焦科技型中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化为高质
5、量发展“最大增量”李炳龙科教人才52http:/小企业,通过“摸底、起底、见底”三步走的方式,面向“专利缺失”“研发缺位”“合作缺乏”三类企业,分类分档构建“高企培育库”,按产业链和区镇归属进行分类建库、分档培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入库企业精准把脉、靶向施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强劲、核心技术攻关更加前沿、成果转化更加顺畅、产业链上下游更加协同”的高企培育集群。助推“攀峰登顶”。坚持“产业链互促互补”和“创新链共生共赢”并重,聚力打造“瞪羚独角兽上市”领头雁科技企业矩阵,累计培育高成长性“瞪羚”企业60家、高潜能“独角兽”企业35家次,推动34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以科技“硬支撑”
6、提升产业“硬实力”,推动具有“港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创新集群做大做强,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928亿元。涵养“揽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格局、大气魄,在人才引育的高原上再立高峰始终坚持“以才为先”与“以用为贵”的辩证统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星期日工程师”,到新时代“才遇港城共未来”,成功走出了一条“人才强国战略在县域落地、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在县域实践”的全新路径。在方式上出新出彩。聚焦“双向奔赴”,依托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等系列品牌活动,扩面链接全球创新创业人才。聚力“产业牵引”,实现半导体产业“从 0 到 1”的突破,形成近百亿规模特色半导体产业集群。与此同时,紧扣“不求所有、但
7、求所用”实用导向,探索“挂编在高校、活跃在本土”模式,推动校企优势互补、人才共育。在保障上入脑入心。给予顶尖人才综合最高1亿元资助、“重大创新创业团队”最高5000万元综合资助,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同时,率先启动全国首个“科技创新研修院”,举办首届半导体科技创新 CEO特训营,为张家港集聚培养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截至2022年,累计汇聚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超1200名,其中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76名,列全省县(市)第一。在导向上求真求实。紧扣“借梯上楼、借船出海”,持续借智借力,在全国县域首发“张家港产业专家创新资源平台”,首期导入了51541家企业,
8、集结了全国62213位专家和2621个创新平台,编织企业需求和成果转化的“双面绣”。同时,发挥科技镇长团重要智库参谋和桥梁纽带作用,为张家港“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蓄势增能,共引进15批次117名科技镇长,累计推荐各类人才超过800名,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480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用心营造“风景这边独好”的一流创新生态聚焦创新发展需求,全力打造“资源高度集聚、业态高度集成、成果高度集结”的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织密“网点”。以“四有”载体为导向,加速布局“一核三环四片区”的专业化载体架构,在国家级孵化载体上试点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并全面推广,
9、通过精准匹配和服务,让各类别、各阶段项目“按需落户”,推动“链式发展”。破解“难点”。构建“拨投贷保”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撑,2022年,市财政科技支出达18.4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02%、超全省平均水平;开发“创新积分贷”专项金融产品,设立总盘子20亿元“人才一号”母基金和“沙洲科创 C 计划”基金,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累计为 80家企业提供贷款金额 2.7亿元。疏通“堵点”。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分类引导规上企业自主建设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公共关键技术”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规上高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内设研发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立牢“根本点”。首创“产学研预研资金”,按照“前道划拨高校项目经费、赋能校企合作,后道划拨企业项目经费、撬动研发投入”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了成果转化“启动第一步”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政策试水之初,就以800万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3600万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开发新品年销售额近13亿元,年均促成产学研项目200余项。(作者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责任编辑:冷超since19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