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践履致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表达与桥梁三重功能探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3985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践履致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表达与桥梁三重功能探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践履致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表达与桥梁三重功能探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3【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文本概念和话语表达,既是历史沉淀的结晶,也是未来笃行的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出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理论逻辑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历史逻辑上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成果,实践逻辑上回答 2 1 世纪时代之问。“人类文明新形态”解剖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价值表达:本质特征上坚持“人民中心论”思维逻辑,内容特征上关照共建共享时代要义,形式特征上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联结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桥梁,传递中国声音、播撒中国智慧,在世界各国及其人民之中引起巨大回响。【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2 1

2、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文本建构;话语表达践履致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表达与桥梁三重功能探赜冯张青玉(南开大学 天津 3 0 0 3 5 0)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 0 2 3年第 9期2 0 2 1 年,“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理论成果首次被提及。时隔不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2 0 2 2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落点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百年奋斗实践凝结出的重大理论成

3、果,已引起社会各界与学界的热烈反响。从词源结构入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由来、要义和特征得以剖析;切入传播视角,中国叙事话语体系的感染力不断深化;而将 2 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相结合,从二者互动过程中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远影响,仍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纵观世界与中国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笔者将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联系与贡献两个方面进行学习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与表达仰赖于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时也沟通着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话语体

4、系。一、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理论、历史与实践的三层架构开创马克思主义在 2 1 世纪发展的新境界。承源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浇灌出深厚的理论根基;追随历史进程的脚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结出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面对“何去何从”时代之问,“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变局中绽放中国智慧的文明之花。(一)理论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得以扩展。追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指出,“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 5 9 2,恩格斯也认为

5、“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3 2 0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生产性质的不同,区分出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划分出文明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历史更迭演进,一代文明终会被新的文明所代替,只有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的发展才得以成为可能。列宁的文明观进一步补充和丰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明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建设要采取“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学习资本主义”的灵活策略,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理论,“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4 3 0 9。列宁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开始探索如何在“一球

6、两制”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再一次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原则指导下,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卓著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式方法、定位取向的同时,对文明发展规律和文明进步成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探寻历史脉络、回应人类呼声,“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关怀文明延续、关注世界发展的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二)历史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原44创性成果。回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

7、懈奋斗、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的历史。在文明之途的求索中,中国共产党人立志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的新中国。毛泽东曾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与“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共和国相区别,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5 6 7 5,对中国当下及未来文明形态前进方向深入思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5 7 0 8-7 0 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丰富人类文明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之问:“社会主义的本

8、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 3 7 3,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成为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肥沃土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中国道路、文明多样、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四个自信、两大布局、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型国际关系、国内国际双循环”等一系列开创性的思想观点,形成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愈加清晰。(三)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对“两个变局”,回答 2 1 世纪“时代之问”。从

9、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看,“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7 9 7,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的一种生产或生活方式。在强烈的时代导向下,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寻求自由解放的前进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更进一步拓宽了人类自身发展道路。经济、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从人类文明高度概括出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取得的现代化成就。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助力经济发展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善推动政治制度现代化,延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推进精神文明现代化,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趋向和谐稳定促进社会文明现代化,构建“金山银山”资源节约型和“绿水青山”环境友好型社会助推生态

10、文明现代化。五大文明之间形成辩证统一关系,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国人民取得的现代化成果正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好诠释。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多重严峻考验,对话协商解决双边问题、毫不退让坚守国家利益底线,是中国一贯坚持的态度和方式。面对阻碍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种种新矛盾和新危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世界性问题贡献了中国设计和中国方案,是面对 2 1 世纪“将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做出的中国回应。关照世界潮流、关切人类命运,“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鲜活的生命力,开辟了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二、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厚

11、实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的表述方式,“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凝练,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本质特征、和平发展和共建共享的内涵特征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式特征,发挥着重要的话语整合和价值表达作用。(一)本质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第一位”立场观点和“人民中心论”发展思想。“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论中驾驭“资本中心”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统摄“资本文明”二元结构,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是“人民中心”逻辑的内在理路和现实进路,“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

12、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8 1 7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攻坚克难、脱贫致富的物质文明之路,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政治文明之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发展互信互助的社会文明事业,建设人与自然、一体共生的生态文明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及其具体实践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以切实获得感和高质量发展增进中国人民福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点的自觉运用和主动实践。“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

13、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9 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原则宗旨和鲜明态度,“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资本趋向转为人民趋向、将特殊利益置于共同利益之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旨归汇聚广泛共识,追求社会共同体利益并促进全人类解放发展成为各方共同承担的使命。(二)内涵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回应共建共享的话语导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更加密切。”9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国际局势潮涌激荡、世界舞台各方登场,中国正以民族复兴和命运与共

14、的战略谋篇布局,这展现出 2 1 世纪人类历史交叠演变的无限张力。人类文明以厚重的历史性和鲜活的当代性成为凝练时代风貌的结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破解之道:既不以“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不平等次序为势力攀附,也不与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55济体系完全脱轨。中国率先走出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既顺应世界历史和全球发展潮流、又保持民族国家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新思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蕴含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以一国发展带来世界发展的希冀,从根本上超越了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举为“生存法

15、则”的话语逻辑,书写了各民族国家平等相待、携手共进的新篇章。通过寻求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推动共同发展扩大共同利益,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中的对抗性政治范式,破解各国与各民族间的“利益悖论”。“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时代向前的趋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价值“最大公约数”的追求中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涵。(三)形式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文明生机蓬勃、气象更新,人类文明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鉴。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不灭、代际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历史与现实的辉映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整合民族

16、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打造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各民族几千年来累积的理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成为人类在 2 1 世纪阔步前进的重要基础。寻求共性、包容个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品格,也是中华民族展现文化自信的从容底气。对于人类文明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展现出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的价值选择。“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是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和民族智慧的融会贯通,“在比较、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之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1 0 2 4 4面对“冲突论”“威胁论”以及各种激进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论调在西方社会甚嚣尘上的情形,“人类文

17、明新形态”有力批判了以“意识形态对抗转向不同文明对抗”为主要观点、夸大人类文明内部对立性和排他性的各种失实、失真论调。“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和现代文明建构规律,将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并转化。“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在博采众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的有机统一中,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引领力不断增强。三、桥梁:“人类文明新形态”沟通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价值在建构与表达中得以统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为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补

18、充原创性表达;另一方面,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生命力荡涤世界思潮,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度得以提升。(一)国内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念表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途径,扩充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1 8 世纪的工业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发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与通过普遍交往而开启的世界整体化历史相互交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也并不否认。然而,欧美发达国家将“现代化”的“唯一取向”限定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演变的道路之中,“西方化”占据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话语霸权。在暗潮汹涌的世界局势下,部分资本

19、主义国家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将“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等思维方式奉为圭臬,推行以邻为壑、弱肉强食等“丛林法则”的意识形态,在当今世界掀起了“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回头浪”。“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对于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 1 7 6,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叙事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之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和源远流长的中国智慧融合贯通,为回答 2 1 世纪世界历史“前路迢迢”的疑问交出从“人类文明新形态”

20、视角出发的答卷。“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的“人类优先”理念,开辟了走向真正的、普遍的、现实的文明之途,中国共产党将坚持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并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二)国际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扩大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及影响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关乎思想理论斗争、意识形态斗争、国际舆论斗争的时代性课题。一国话语体系往往反映出占据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概念、结构、理论等言语表述便会成为政治理念的传声筒。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面对亟待解决的特殊化、差异性发展困惑,不顾实际国情直接套用他国流行的哲学社会科学范式,这种“拿来主义”对中国特

21、色话语体系的深化探索和持续研究无益反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既要合理吸收养分,又要摒弃媚俗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表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鲜明特征,“追随文明、传承文明、创造文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实践智慧和创新智慧。”1 2 3 2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形式到内容都应扎根于广袤的华夏大地,攀缘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藤蔓,结出属于中国人民的实践硕果,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尤其是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为建构一种具有时代水准和人民特征的价值表达,即当今时代下各国人民对可持续发展

22、路径的追求、对合作共赢国际关系的向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呼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新范畴、新观念、新表达,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结语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历史发展和国际格局调整交错演进,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下转第 11 页)1 11 1主要矛盾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提升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水平,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党正是通过对国情与社情的调查研究才能敏锐判断社会矛盾的演进发展,才能继续洞察新的社会矛盾暴露出的一系列困难问题。因此,以解决时代性、现实性的问

23、题为目的的调查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动态跟踪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当今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化和开放性,面对各方面加速转型,调查研究也日益凸显出新规律和新特点。”7 工作方法具体指出调查研究要以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等十二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为主要调研内容,强调突出重点、直击要害。5 这十二个方面没有一个是浅易单一的小问题,都是繁复庞杂的大问题,内部矛盾丛生、斗争复杂。这些问题的内部矛盾与斗争随着时间阶段的推进而向前推移,党员干部对其的调查研究也应该跟着推移与发展,善于使自己在主观

24、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提出新的调研任务和调研方案,适应于新的情况变化。三、结语经典永垂不朽。毛泽东在吸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实践论,从理论上、思想上、哲学上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主观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生动彰显,实践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提高新时代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认识和能力仍具有重要价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层面上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意义,努力从实践论中汲取智慧与力量,领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

25、成事之道”8 的真谛,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参考文献:1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J .党建,2 0 1 2(1 2):4-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1 3 6.3 毛 泽 东 选 集 第 一 卷 M.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1 9 9 1:2 9 4,2 9 6,2 9 2.4 柴秀波.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探析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 0 1 8(5):4 0-4 3.5 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N.人民日报,2 0 2 3-0 3-2 0(0 0 1).D OI:1 0

26、.2 8 6 5 5/n.c n k i.n r m r b.2 0 2 3.0 0 2 8 7 0.6 朱小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 0 2 0,(1 0):1 1-1 9+1 0 7.7 刘先春,李金玲.习近平新时代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述论 J .甘肃社会科学.2 0 2 0(4):8 1-8 7.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6:2 8 8.作者简介:刘懿莹(2 0 0 0-),女,汉族,重庆永川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责任编辑/姜桂义(上接第

27、5 页)的发展时期,“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维度的构筑和表述从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角度展现出重要的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表达,用马克思主义定位“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用中国话语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表现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气魄和胸襟,向世界展现真实、生动、立体、全面的中国话语形象,坚定高举 2 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 0 2 2-1 0-1

28、 7(0 2).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5 9 2.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8:2 0 2.4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3 0 9.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6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3 7 3.7 恩格斯.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马克思

29、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9 7.8 习近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1 7 1.9 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N.人民日报,2 0 2 1-0 7-0 7(0 2).1 0 纪亚光.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 M.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2 1:2 4 4.1 1 习近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7 6.1 2 党锐峰,李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和方法论启示 J .宁夏社会科学,2 0 2 2,(3):3 0-3 7.作者简介:冯张青玉(1 9 9 9-),女,汉族,籍贯河北邯郸,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现代化历程研究。责任编辑/姜桂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