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0823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医药前沿 2024年2月 第14卷第5期 临床护理 103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梁丽丽,陈淑玲,邵芳芳,张日霖(通信作者)(湛江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高依赖病区 广东 湛江 524045)【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2 年 4月2023 年 4 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 45 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2 例)和观察组(n=23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通气治疗,观察组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相关指标(血气指标、通气功能、心脏彩超指标、预后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通

2、气 3 d 后,两组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气 3 d 后,两组呼吸系统顺应性均高于通气前,两组气道峰压、呼吸频率均低于通气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气 3 d 后,两组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面积(RVeDA/LVeDA)、肺动脉收缩压、下腔静脉内径均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使用呼吸机、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28 d 内死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3、意义(P0.05)。结论:给予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可有效优化血气指标,改善通气功能、心功能,缩短恢复进程,减少死亡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关键词】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通气功能;血气;预后;心脏彩超【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05-0103-0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类型,其主要是以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症状为临床表现,若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可能进展为重症,甚至导致昏迷和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及时的临床诊治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意义重大1。现阶段,保

4、护性机械通气是临床针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采用的治疗手段,可通过呼吸支持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治疗期间患者多是应用仰卧位,因胃部内容物易出现反流现象,增加了患者在呼吸机应用后发生肺炎的风险,从而影响患者预后2。俯卧位通气治疗是一种近年来新兴的辅助治疗方式,其不仅能够有效辅助患者治疗,改善呼吸功能,还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优势,临床常用于急性肺损伤、重症肺炎等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现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目前关于其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3-4。本研究旨在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选 取 2022 年 4 月 2023 年 4 月 湛 江 中 心 人 民医院收治的 45 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 用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分 为 对 照 组(n=22)和 观 察组(n=23)。对 照 组 男 13 例,女 9 例;动 脉 压105 126 mmHg(1 mmHg 0.133 kPa),平 均(103.624.45)mmHg;年 龄 44 76 岁,平 均 年龄(60.728.21)岁;心率 90 111 次/min,平均(101.327.63)次/mi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15 22 分,平 均(18.581.34)分。观 察 组 男13 例,女 10

6、例;动脉压 105 125 mmHg,平均动脉压(103.854.38)mmHg;年龄 44 75 岁,平均年龄(60.678.14)岁;心率 90 110 次/min,平均(101.257.58)次/mi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5 21 分,平均(18.521.26)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批号:KYYS-2023-88)。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5中诊断标准;(2)通气时间72 h(具有机械通气指征);(3)依从性良好;(4)氧合指数 100 mmHg 者等

7、。排除标准:(1)不可逆脏器损伤者;(2)肝脏严重受损者;(3)合并其他呼吸疾病者;(4)不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法者;(5)中途放弃治疗者;(6)胸部严重畸形、皮下气肿者等。1.2 方法两组均根据原发疾病给予对症治疗:纠正酸碱平衡、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给予常规半卧位机械通气:将床头抬高一定倾角(30 40),应用呼吸机(型号:PB840),经口气管插管,进行肺保护性通气,选择模式:容量控制通气,设定相关参数:呼气末正压、潮气量分别为 5 10 cmH2O(1 cmH2O 0.0 098 kPa)、6 mL/kg,并定时采用控制性肺膨胀法进行肺复张,4 h/次。观察组给予俯卧

8、位机械通气治疗:先将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吸净,而后垫软垫(于髂部和双肩),以促进胸腹部的活动正常,为避免患者面部压迫受损,可指导其将头偏向一侧,俯卧时间为 12 h,呼吸机相关参数与对照组相同,在通气期间104 医药前沿 2024年2月 第14卷第5期 临床护理需确保静脉导管、引流管、呼吸机管道通畅,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应用镇静和肌松药物,进而使得人机同步,并保证循环灌注正常维持。1.3 观察指标(1)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气指标比较:接受机械通气前、接受机械通气 3 d 后,在无吸氧状态下抽取患者动脉血 3 mL,并测定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均使用 Abbott

9、公司提供的血气分析仪(仪器型号:Premler3000)进行分析。(2)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功能比较:接受机械通气前、接受机械通气 3 d 后,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上关于通气功能的相关指标参数,包括呼吸系统顺应性、气道峰压、呼吸频率情况。(3)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心脏彩超指标比较:接受机械通气前、接受机械通气 3 d 后,采用 ge 公司提供的心脏彩超仪(型号为 vivid E8)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面积(right ventriclar end-diastolic area,RVeDA/Left ventricle en

10、d diastolic area,LVeDA)、下腔静脉内径。(4)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重症监护室停留、带管及住院等时间,比较两组 28 d 内死亡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不良事件包括气胸、心律失常、气管导管脱落、心脏骤停。1.4 统计学方法使用 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比较采用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气指标比较通气 3 d 后

11、,两组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血气指标各项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2.2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功能指标比较通气 3 d 后,两组呼吸系统顺应性均高于通气前,两组气道峰压、呼吸频率均低于通气前,且观察组通气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2.3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心脏彩超指标比较通气 3 d 后,两组 RVeDA/LVeDA、肺动脉收缩压、下腔静脉内径均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心脏彩超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2.4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12、征患者预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使用呼吸机、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28 d 内死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4。表 1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气指标比较(x s)组别例数氧合指数/mmHg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mmHg通气前通气 3 d 后通气前通气 3 d 后通气前通气 3 d 后观察组2380.351.51183.213.4280.483.6996.362.3253.384.69102.341.22对照组2280.331.24131.142.5480.523

13、.4789.123.6853.644.8581.121.67t0.04957.7700.0377.9320.18348.830P0.961 0.0010.970 0.0010.856 0.001注:与本组通气前比较,P 0.05。表 2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功能指标比较(x s)组别例数呼吸系统顺应性/(CrsSOkg1)气道峰压/mmHg呼吸频率/(次 min1)通气前通气 3 d 后通气前通气 3 d 后通气前通气 3 d 后观察组236.280.798.120.6336.512.7827.652.7430.314.5819.652.78对照组226.320.767.250.

14、6636.452.7530.462.6330.254.6923.872.64t0.1734.5240.0733.5100.0435.217P0.863 0.0010.9420.0010.966 0.001注:与本组通气前比较,P 0.05。医药前沿 2024年2月 第14卷第5期 临床护理 105表 3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心脏彩超指标比较(x s)组别例数RVeDA/LVeDA肺动脉收缩压/mmHg下腔静脉内径/mm通气前通气 3 d 后通气前通气 3 d 后通气前通气 3 d 后观察组230.490.070.680.0628.754.5638.524.1214.852.3221.

15、632.69对照组220.480.080.610.0728.464.6233.784.0814.822.3619.632.78t0.4473.6070.2123.8760.0432.453P0.6570.0010.833 0.0010.9660.018注:与本组通气前比较,P 0.05。表 4 两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组别例数使用呼吸机时间(x s,d)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x s,d)带管时间(x s,d)住院时间(x s,d)28 d 内死亡n(%)不良事件总发生 n(%)气胸心律失常气管导管脱落心脏骤停总发生观察组2312.252.3622.632.8514

16、.282.1328.473.581(4.35)1(4.35)0(0.00)0(0.00)0(0.00)1(4.35)对照组2216.632.4728.322.9620.392.6738.524.635(22.73)2(9.09)2(9.09)1(4.55)1(4.55)6(27.27)t/26.0836.5708.5058.1671.8892.923P 0.001 0.001 0.001 0.0010.1690.0873 讨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创伤、严重感染等)影响而导致肺毛细血管、肺泡上皮细胞等发生广泛损伤,进而引发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且具有急性、进行性等疾病特点6。目

17、前,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改善低氧血症,以实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但其在应用中体位多为仰卧位,易增加肺压,加重心脏负荷,诱发不良事件的风险较大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气 3 d 后,两组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血气指标各项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 3 d 后,两组呼吸系统顺应性均高于通气前,两组气道峰压、呼吸频率均低于通气前,且观察组通气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原因:俯卧位通气可通过改变胸腔形态、隔膜位置,以减小胸膜腔压力,进而促进肺部气体均匀分布,同时重新分布肺部

18、水肿液,以提高肺顺应性,此外还改变了膈肌的运动方式,从而有利于改善机体的通气功能,促进氧气的吸入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得血气指标得到更好的优化。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通气 3 d 后,两组RVeDA/LVeDA、肺动脉收缩压、下腔静脉内径均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心脏彩超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使用呼吸机、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28 d 内死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缩短恢复进程,减少死亡及不

19、良事件的发生,进而更有助于提升预后。分析原因:俯卧位通气可通过纠正机体的缺氧状态,复张塌陷肺泡,并促进血管(部分压迫)重新开放,进而有利于减小肺血管阻力,改善肺功能,进而加快患者病情恢复,提升预后情况,同时还可通过改善肺动脉痉挛,以减轻心脏负荷,进而改善心功能。综上所述,给予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可有效优化血气指标,改善通气功能、心功能,缩短恢复进程,减少死亡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参考文献】1 吕光宇,蔡天斌,蒋文芳,等VV-eCMO 单用与联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3):293-298.2 韩

20、进海,马四清,孙斌,等持续俯卧位通气在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2):161-164.3 岳伟岗,张莹,蒋由飞,等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9,18(6):532-536.4 孙晓林,潘世琴,王皓,等俯卧位通气治疗在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9):699-703.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6):404-424.6 殷文超,刘莅欣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9):1054-1056.7 刘婉琳,付敏,夏兰,等改良俯卧位通气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应用 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7):1120-1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