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作为文化与生态批评的科幻文学 (1).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9834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文化与生态批评的科幻文学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作为文化与生态批评的科幻文学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作为文化与生态批评的科幻文学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0现代中文学刊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双月刊(总第8 7 期)2023年第6 期BimonthlyNO.6,2023Sum NO.87作为文化与生态批评的科幻文学王斑(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内容提要:科幻不仅是一种文类,更是文化批评实践。科幻的乌托邦想象重构当下的时间体验,回溯过去、遥想未来。科幻批评与生态思想联手,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互动、共进与和谐。“人类世”话语将古今人类生产方式笼统定罪为环境恶化元凶,唯物史观则揭示其非历史局限。传统“道器合一”的思想,批评工具理性统治自然、排斥人文价值。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的生态观,阐发了资本

2、科技发展剥夺劳动者生命、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异化劳动。法兰克福学派的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借古讽今,重述神话思维和乌托邦以超越技术理性和资本,重启前现代人与自然相依为命的灵韵体验。这些理论可以阐发科幻中的自然、技术、劳动与生态议题,为科幻文学批评助力。关键词:科幻文学文化批评生太批评工具理性新阵代谢乌托邦神话科幻文学、文化批评、生态批评、工具理性、新陈代谢、乌托邦、神话一、一个分野:“软科幻”与“硬科幻”大约七、八年前,我开始涉足生态批评课题的教学和研究。课堂上的阅读和切应验了教学相长这个古训,促成我个人的生态研究写作项目。教学中,选读课文里势必包括描述生态恶化、气候危机的科幻小说。有些学生对科幻的兴

3、趣比生态更大,计划做硕士、博士论文项目。乍看起来,科幻作品里描述生态气候危机的比比皆是,生态批评融合科幻研究似乎水到渠成,可以双管齐下去做文章。但问题立刻来了,论文重点放在科幻还是生态?探讨生态问题的同时,有必要对科幻小说的文类、范式、母题和历史变迁有个阐释吗?需要严格地界定科幻文学的“本质”吗?科幻的分析对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作用何在?科幻是什么?科幻小说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直是个众说纷绘的问题。一般介绍文章都会谈到科幻作为一个文类,具备一些耳熟能详的审美意象、母题和叙述套路,如星际旅行、外星人大战和人侵、网络矩阵控制、超智能机器人、基因打造的赛博格、气候灾难和世界末日等等。把科幻作为一个文类,一

4、种文化经典、审美修辞、趣味和感情结构,尽管有争议,但也达成了某种共识。这个经典化、专业化的标准往往用来定位和考量新近的中国科幻成果。因此,很多人雀跃欢呼刘慈欣作品与世界接轨,在科幻文类规范和流派乃至主题层面臻至西方科幻文学经典形态,把刘慈欣跟阿西莫夫等巨擎相提并论。于是三体登了科幻大雅之堂,赫然出现在巴拉克奥巴马(BarakObama)阅读书单中和欧美大学课堂里。一个相关的说法认为经典科幻是“硬科幻”。始作者雨果肯思贝克(HugoGernsback)指出科幻故事把“美好浪漫的情节与科技事实和未来的预见相融合”,描述一个被科技迅速改变的世界,憧憬充满科技奇观的未来世界。?科幻作品对读者进行科普宣

5、传,染技术飞跃和奇迹,激发人们对科技的崇拜。于此相反,科幻作家H.G威尔士则认为,与其预告未来科技文明的辉煌,不如直面现实、针砭当下。科幻不一定要求状写技术硬件的可行性、逻辑的可信性,但貌似天方夜谭的叙述中,必须能推衍出“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utmostrealism)。科幻应该用神奇幻想的套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烛照社会生活或讥讽人们的虚伪和缺陷”。41现代中文学刊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林(RobertHeinlein)把这个“软硬之辩”进一步分辩为“奇技淫巧的故事”(g a d g e t s t o r y)和“人类关切”叙述(human-intereststory)。这个分野,标示着

6、科技挂帅与政治、文化批评的两条路线之间的纠缠和对立,贯穿在美国科幻发展谱系中,也显现在中国科幻的讨论中。美国科幻写作运动由大众媒体刊物惊艳故事(AmazingStories1926)发端,仅仅十年,就分裂出由著名作家组成的名为“政治推进科幻“(CommitteeforthePoliticalAdvancementof ScienceFiction)的团体,其中包括年轻的阿西莫夫(IsaacAsimov)。其立场认为,科幻写作要少炫耀科技奇迹,多重视社会关切,强调科幻的社会和政治批评潜力和穿透力。但是,一个自称“新粉群”(NewFandom)的科幻社团与政治科幻取向分庭抗礼,要求科幻回避社会和政

7、治问题,坚持科幻专业化,沉迷于硬科技的奇技淫巧,认为作者对待科技发明创造,应该如同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样矢志于日新月异、匪夷所思创新项目、新发明。4这个团体代表了膜拜科技、去政治化的大方向,在1 9 3 7 1 9 7 3 期间掌握了话语权。但是,虽然表面远离政治,硬科技的意识形态其实包含更大的地缘政治,与技术官僚和精英的意识形成攻守同盟,独霸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它挤压、排斥民主政治和社会批评,使得科幻越来越低俗化、商品化和消费化,成为盈利企业,削弱了科幻文学的认知,启蒙、思考和文化批评的功能。其实,“纯科技”的背景和语境,是更大的帝国意识形态和霸权。冷战时代美国,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通过大众消费文

8、化的方式,为科技官僚、太空竞争、核诈、殖民霸权及军工复合体背书,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与硬科幻相对,“人类关切”的软科幻观点则致力反思科技对经济、社会和政治造成的巨变、重创和重塑,对人的意识和情感结构的渗透和影响。它不仅描述科技带来的福让和便利,更多地揭示和批判科技、资本、权利联盟酿成的祸害和异化。这个观点认为,科幻写作不应仅仅附丽和翻新科技的奇幻的审美修辞和惊艳想象,更重要的是把科幻当作一种文化实践,一种反思和批评话语。在互联网、大数据和生物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正在改天换地的时代,批判意识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和急迫。高科技的运用正铺天盖地席卷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日常生活、人的意识和身体日益被天网恢恢

9、的算法和网络所渗透、监控、收编和支配。我们身处的世界越来越形同科幻世界。科幻奇观与实在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混淆;真人和赛博格难解难分,真伪难辩,善恶不分,虚实混杂。这是忧还是喜?是进步还是陷阱?技术发达必然会领引社会进步、人际和谐吗?科技一权力一资本联姻的历史给出的教训更多是负面的,呈现为前进一步后退两步。科技膜拜日益瓦解人之为人的悠久根基,打破维持人类社会和睦、世界和平的价值基础。如果我们不辩真伪,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网络数据大潮中随波沉浮,俯首听任科技权力和资本霸权把劳动者和消费者物化,蜕变成工具、商品、资源和奴隶,便会失去主体自由,失去独立判断、丧失反省文明和价值的能力。社会也因此撕裂分化,少

10、数人成为技术寡头和官僚,大多数人沦为知识的赤贫者、数字信息统治下的民。剖析和批评这个貌似理性但实际上日益失控的技术膜拜,是文化反思的当务之急。科幻写作处在风口浪尖,可视为文化批评和实践的利器、一个认知和反思的媒介。文化社会批评的角度,使我们搁置“科幻是什么”这个本体论的问题,把视野转向另一个问题:科幻如何思考、表述科技笼罩下的社会、文化,能为社会人生做什么?李广益认为,我们可以借助科幻,“审视渗透支配生活的科技把科技可能造就的未来美好生活,也把科技走上歧路所导致的灾难图景,一同带到我们面前”。这是科幻研究应有的批评态度和方法。西方富于批评意识的学者雪梨尔温特(SherrylVint)也指出,作

11、为一个文化实践,科幻不仅要批判现实,还要设法介人、改变现存世界。科幻提供了“一种用于思考和回应2 1 世纪日常生活的日常语言”。“通过思考、探究科技文化的母题,如星际旅行、算法体验与交流、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等等”,科幻叙述用隐喻的方式对应我们现实的社会和政治。7 不管神奇、魔幻的世界是否成为现实,科幻批评力度在于不断挑战、扣问、探索科技对人类经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支配。科幻符号和叙事可以用来评论、揭示我们日常世界中被人忽略和掩盖的现实问题。比如,在星球大战(1 8 9 7)中,H.G.威尔斯用“一支优越的火星文明征服伦敦”的隐喻来揭示科技在殖民历史中所扮演角色。科幻的政治意识通过艺术想

12、象进行思想启蒙、文化反思以推动社会变革。虽然科幻染未来世界,技术奇观与宇宙天,但对现实的嗅觉更敏感、触角更锐利,更致力社会变革。论者常说科幻用技术奇观来实现认知疏离。但认知疏离不应是仅仅打造华而不实的诡异图景,博人眼球和造成视觉冲击。疏离的艺术力量在于能够醍醐灌顶,把读者从膜拜科技的迷思中震撼出来,将习以为常的日常世界视为“众多可能性之一”,领悟到既成现实是“历史选择的产物”,而不是自然而然的状态。9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看来,科幻的批判性在于担当起“诊断性干预的职责”。1 0 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科幻的功用是破除习焉不察的成见,“持续不断矫正那种认

13、为自然的、42现代中文学刊公平的社会已经大功告成的看法”。如同历史上的革命和社会运动,科幻的乌托邦想象在于“削弱或消除导致剥削与苦难的根源,而非提供满足中产阶级舒适生活需要的草案”。1 2 通过“认知上的疏离”或布莱希特式的“间离”,1 3 科幻“重新构建我们当下的时间体验,将现在重塑为过去或未来,使我们对自己的现在经验感到陌生”。反之,缺乏批判力的科幻恰恰展示了“我们乌托邦想象力的退化”,无力描画一个全然不同的未来,但这失败感可能论地重新点燃了乌托邦的想象力,“从而转化为我们自身绝对极限的思考”。1中国作家对科幻也寄予文化批评的使命感和抱负。陈楸帆继承郑文光的观点,倡导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荒潮

14、虽然有经典科幻中屡见不鲜的机器人、赛博格、基因工程和云端网络的超现实情景,但小说犀利的触角深入于实实在在的毒性废物殖民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小说中的硅屿隐喻实存的潮汕的贵屿。这里,外来电子垃圾的处理,破坏了自然环境,损害了工人及居民的身心健康,破坏了传统社群的人际关系。新自由主义经济的代理人打着绿色回收工程的旗号在本地推行环保发展计划,实际上是在覆取自然资源和生命基因资源。“科幻现实主义”可以强化为“科幻批判现实主义”。陈楸帆引用郑文光的话:科幻小说也是小说,也是反应现实生活的小说,只不过它不是平面镜的反应,而是有个折光镜的反应采取严肃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科幻现实主义。1 5荒潮不仅折射了中

15、国潮汕贵屿的现实,还反映了第三世界穷国依附、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受剥夺和剥削的状况。小说戳穿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迷思,披露废物处理、环境恶化、异化劳动、殖民主义以及全球不平衡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陈楸帆说,这些问题“从隐蔽的地下状态进人主流视野”。中国2 0 1 8年开始禁止垃圾进口,东南亚国家与发达国家也为垃圾的倾倒和处理发生争执和斗争。荒潮出版后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作者收到泰国、南非,印度及美国读者的来信。他们读了这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理解自身的的复杂处境。进而对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群产生共情,乃至改变自身到生活和消费习惯”。1 6这是一个科幻社会批评的极好例证。二、科幻与生态批评作为批

16、评实践,科幻与生态殊途同归,穿插交织,相得益彰。面对生态和气候危机,新近科幻小说越来愈聚焦气候暖化、环境恶化、人类灭绝和地老天荒的末世前景。科幻探讨人类如何发展和使用科技。而科技的使用,势必有保护善用自然资源、维护环境的一面;也有滥用、剥夺外在自然和内在生命的另一面。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在生存、蔓延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发明出了各种技术作为工具,成为身体、体能、力量和智能的延伸与扩展,人们用技术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源以满足生存需要。从原始的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到现代机器和电脑的使用,实用技术逐渐提升到科学层面,现代科学和技术相辅相成,成为经济范畴中的生产力。经济范畴显示了科技和生态的深层关系,

17、“生态”eco的词源来自古希腊的oikos。o i k o s 的意思是居家和持家,即通过劳作从自然界索取吃穿用度,以维持家族、族群的生存和繁衍。经济“economy”这个英文词仍然保留eco这个词根,俗话说就是养家糊口,是索取、利用、生产和分配自然资源的活动,将自然原材料转化为人类生存必需品。现代经济不仅用技术作为生产力索取于大自然,还配备一整套管理、使用分配产品和消费的机制。因此,经济活动和生态管理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生态和经济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考察人类生产活动从空气、土地、山川,河流、矿产和动植物中索取资源满足物资生活需要,力图使人与自然的互利共存能循环往复、恒久延续。科技发展成为生产

18、力,是经济深化和扩展的一环。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人:人使用科技工具和理性将自然“人化”,渐渐给自然界嵌人更多的人的智慧与理念,按人的设计打造人类可宜居的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己。科幻作品讲述科技的故事,就要讲述人与自然的互动、交流、对立和博奔的故事。所以,科幻小说无法回避,或者说势必要探讨人与自然互动的生态根本问题。劳动者从事生产的过程而形成生产关系。劳动力的组织和协调、技术和资本的管理、市场经济调节、资源的分配等等方面无不与社会结构、经济管理、政治权力有密切相关,在历史上形成不同生产方式及相应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其实代表一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形成社会和政治生态。因此

19、,科幻小说在探讨科技时无法回避包涵在生产方式和关系中的人文、社会和政治的千丝万缕联系。在历史上,不同的生产方式,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会形成全然不同的生态理念和实践。然而,主导的技术至上的观点斩断了这些联系,这也显现在生态和环境研究中。流行概念“人类世”(A n t h r o p o c e n e)就是突出一例。“人类世 这个术语表述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扭曲了天、地和生物界的自然节律和法则,进人了一个掌握科技的智人重塑大地自然万物、支配天道的新时代。面对环境恶化、气候变迁,学者运用“人类世”这个概念,审视所有过往文明,追溯人类自古以来侵害自然的劣迹,把矛头指向所有人类劳动

20、和生产,包括前工业化文明和43现代中文学刊原始文化。有研究者甚至在中国大禹治水时代找到破坏自然的证据。伊懋可(MarkElvin)感叹道: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重塑了中国。他们清理了森林和原始植被,把山坡化为梯田,将山谷划分为田地。他们筑堤,修坝,改道河湖。他们猎杀或驯化飞禽走兽;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摧毁了它们的栖息之地。到了晚清时期,未被开发和人为改变所殃及的自然,几乎荡然无存。1 7这个判断无视历史上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形成的不同的生态观念和实践。听起来像是批评人类破坏自然,实际上将一个抽象的、大写的“人类”凌驾于历史之上。“人类世”并不是一个智人超越时空的横空出世,而是现代

21、历史的产物。唯物史观要求我们把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业化、技术、能源使用与前工业化时代分开。2 0 1 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标志着所有国家要共同努力减缓全球温度的上升,不超过前工业化时代的2 摄氏度。这个测量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的生产对自然的干预是适度、合理、可持续的。之前的经济和文化的确有尊重和破坏自然两种自相矛盾的倾向,但有理由说,对自然的破坏与维护可以达成一种相对平衡,不至于殃及生态,酿成气候崩溃,更没有达到资本主义生产和化石经济所具备那样的强度、速度和毁坏性。“人类世”的话语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历史时期的人类和经济形态都定罪为环境恶化的元凶,忽视了不同群体、生产方式和文化与自然的亲和,共存与互

22、动。人类各种政治和经济体制都必须改变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取得个体和群体的繁衍、生存、发展,进而追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这改造、改善自然的活动,一概被认为是危害了地球。“人类世”论者回避探究气候灾难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的根源,“把目光投向天空,无视大地上的苦难”,如安德鲁瑞茨尼克(AndrewReszitnyk)所言。1 8 将所有形式的人类与自然的互动都称作“人类中心主义”,遮盖了人类和环境的互动的生产中含有的生态合理性。三、宏观科技观与“人类世”相连的一个观点认为,高科技和高碳工业导致气候恶化,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应发展更高的绿色科技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个技术决定论来源于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工具理性的

23、思想谱系。工具理性视自然为可以任意利用的外物和资源,人的生命和劳动力作为内在自然,也成为“人力资源”和市场交换的商品。工具理性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唯一目的是完成任务,达到既定目标,赢得利益和权利最大化。工具理性无法理解技术仅仅是人类政治文化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环节。工具理性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许煜认为这与中国传统迥然不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技术远远不代表工具,而是嵌人了宇宙观之中,许煜称之为“宇宙技术”(cosmotechnics)。古代思想家认为技术产生于“人类与环境之间显现的宇宙大生态中”。例如,中医不仅仅是一项生物医学技术,其卫生之道从身体内因调节、应变生物节律、季节变化、环境诸多外

24、因,达到和谐与平衡。中医术语表达了一种宇宙观。阴阳五行的论述用金、木、水、火、土来描述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看似技术性的事物,如火的使用或农业,总是嵌人天、地、人的宏观宇宙框架之中。宇宙技术观将技术看作是一种高度生态的问题和运作,并在情感和伦理中显现。“感应”这个概念,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沟通、感觉和反应。感应意味着“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有机性”,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之间的生态上的相互依赖,表示在土地、动物和植物上进行身体力行的劳动来与外部自然互动交流。感应的内涵是“有感知的生态”,意味着在社会、政治和生态意义上,存在着一种超乎原子自我的“道德情感和责任”。道德和情感结构“源自天人之间的共鸣,

25、因为天是道德的基础。1 9“器”的概念指工具。在“道器合一”的论述中,“器”附属于“道”,表示技术与道德的统一。许煜区分了宇宙技术观和西方技术决定论。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体现技术至上的观点,是西方现代科技文化的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称之为“技术理性”,表达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它无法思考和建构实质性和有意义的目标。2 技术理性称霸当代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技术理性认为唯有技术方案能解决碳排量危机、对应气候恶化,相比之下,中国神话人物则更像是道德和政治人物而不是技术专家。女娲用黏土创造了人类,以五彩石补天,阻止了洪水并防止火灾蔓延。神农发明

26、五谷农业、烹饪、取火,尝遍百草以区分可食用和毒性植物,被尊奉为一个富于高尚仁德的人物。这些神话人物体现了“有感知的生态”的态度,他们的使命是确保天、地、人与万物之间共鸣和生生相息。他们以政治和道德的角色去工作,而不是技术官僚。科技知识被赋予了道德、政治和生态目的。然而,这些生态神话虽然承认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存和共融,但也认为人非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人类具有智慧和道义,会运用技术去维持生态平衡。大自然常常周期性地陷人蜕变恶化,然后劫后余生,重启繁衍生息的演化。但外在天然之力,虽然选择生物进化,但无法理性地、自觉地管理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因此,生态责任和理念就落在人的肩上。维44现代中文学刊持

27、生态平衡就要诉诸人类的意识、智慧、劳动和技术。许煜引用了易经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 1 来说明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政治生态的问题。因此,自然灾害和疫情泛滥常常被视为人类政治责任和策略的失误,隐喻社会和政治领域颓败。四、马克思的为“新陈代谢断裂”观虽然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科学文化的产物,但其批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现代性,指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社会和生活世界的巨大破坏。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旨在探讨人之历史与自然演化之间的对立与契合,人类生命源于自然,政治的合法性在于保护生命,维持生命赖以持续的群体社会生态。人之历史与自然史相依为命,相辅

28、相成、协同发展。人类历史诞生于地球母亲,在“自然历史”中发展,文明的方向是从必然迈向相对自由。人类劳动生产不仅仅为了果腹生存,还要改造自然、优化自然,求发展和繁荣。而实现发展和繁荣是政治经济行为,意味着通过劳动和生产,凭借人的自我意识、能力和远见干预自然、改造自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彼得狄更斯(PeterDickens)指出:“人类是自然界中有意识的部分,显然是进化的结果,但是人是一个有计划地规划未来并塑造自己发展的物种。”2 2 虽然同属生物圈,但人类的本质与非人类生物之间的区别在于人类自觉地对外部自然所起能动作用,这就是劳动或生产,即打造“第二自然”。劳动是将人类从自然母体带人文化领域的助

29、产士。如乔尔科维尔(Joel Kovel)所说,生产劳动“是定义我们人类物种(species being)的特有活动,其结果是经济、政体,文化、宗教以及我们如何栖息、享用我们的身体”。2 3“劳动”代表了一种生产方式,导向“新陈代谢”(m e t a b o l i s m)的生态问题。在1 9 世纪初,生物学家开始使用新陈代谢的概念来研究细胞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生化过程,探究生物体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换,表达生物通过与环境互动,将物质转化为能量来实现生命的基本运作。生物之间的交换、渗透和循环也包括人类的经济劳动活动:这就是“社会新陈代谢”,表示人类与自然的交换和互动。人类生产将自然物资转化

30、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需的产品19世纪6 0 年代末,德国化学家利比希(JustusvonLiebig)的研究证明,英国资本工业化主导的农业耗尽土地的肥料养分,打破了生产与土地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新陈代谢的循环。为了追求新的肥料来源,殖民列强从秘鲁进口了非常有效的天然肥料燕鸥粪(guano),从欧洲的战场和地下墓穴中搜集的残骸。为了掠夺当地土著自然资源,殖民帝国发动贸易冲突和战争。马克思的“社会新陈代谢”的概念一一如约翰福斯特(JohnB.Foster)和布雷特克拉克(BrettClark)所言一表述为“自然生产过程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社会新陈代谢”指人类劳动在各个时代为取得生活必需品的

31、劳动,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在合理的新陈代谢中,人类的生产可以维持人类生存和生物圈的共存和互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但是,无止境资本积累和牟利打乱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社会新陈代谢,扰乱了生物圈中所有生物之间的循环。这个“新陈代谢断裂”(metabolic rift)伴随着劳动中的“肉身断裂”,异化了人类与自然、工人内在生命和外在自然环境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24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业中的所有进步“不仅是剥夺工人的进步,还是剥夺土地的过程”。2 5这种双重异化概括为“生态断裂”。狄更斯强调:“生态断裂将人类与自然分隔开来,违背了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2 6这个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态批

32、评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科技主义如何将自然和生命抽象化、数字化;如何通过商品、消费和媒体使劳动者从大自然、群体和内在本性中抽离、异化。狄更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疏离,不是知识上的匮乏,而是知识并不是来源于人跟自然的直接感性互动,来源于土地上的劳动。“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疏离,我们与外部自然的关系断裂,严重损害了我们的内在本性。”2 7“新陈代谢断裂”的论点,表明资本主义的所谓发展、进步,是个剥夺劳动、剥夺自然的过程。这个双重异化由当代的数码、生化、基因工程等高技术的推动,愈演愈烈。批评性的科幻作品对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诊断。在陈楸帆的丽江的鱼儿们中,主人公的主观时间和实际身体感知时间发生

33、了断裂,造成心理疾病。丽江的自然生机和活力被异化;人的的身体、心灵被异化。跨国公司推行“时间凝缩技术”,在限定时间内增加劳动强度求效率。主人公疲于奔命,患上严重神经官能症。与此相反,“时间延岩治疗法”服务于资本积累和牟利,它将资本大亨的生物时间无限延长而成为“活死人”。这样可以“稳定股价和权力斗争”。2 8 荒潮中,科技的发展造成的社会分化、人的异化、阶级差别和极端不平等。基因技术造就了一个新的贵族,一个特权、一个领地,基因有缺陷的人无法得到生育许可。“荒潮”项目把第三世界的穷人当试验品。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不仅没有促成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反而加剧两极分化和对自然的异化,使一部分人

34、能享受技术的成果,另外一部分人则成为牺牲品45现代中文学刊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描写了智能城市里的异化劳动、社会分化。第一空间的技术精英支配劳动者和整个城市的命运,其居民享受健康食品和优厚的环保资源。垃圾人住在第三空间,淹没在恶臭的垃圾里,从事异化劳动,刘慈欣赡养人类讲述了一个星际中的高科技圈地运动。一个资本家通过法律将所有自然资源占据为私有财产,资本技术霸权渗透到人们身心各个角落、神经末梢,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变成牟利和工具和控制的对象。此人冠名“终产者”拥有整个地球,大陆和海洋都是他的客厅和庭院。其他2 0亿人都窝在微型生态循环系统的住宅中,靠着自己那点微薄的水、空气和土壤在空气稀薄的狭小空间里

35、苟延残喘。教育体系将高级智能赋予少数人,高科技成为商品,剥夺和控制多数人,使人类异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郝景芳永生医院质疑AI的局限和陷阱,描写AI如何异化人际关系,挑战传统人文所界定的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AI混淆机器与人之间的边界,主宰人的自由意志,瓦解社会关系。AI似乎旨在升级人类个体,摒除其烦恼、疑虑和焦虑,使其成为资本积累和牟利的高效的执行者、生产者。但貌似升级实际上是贬低,人类沦为自动而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不再拥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这一新主体性奉行马尔库塞所称的“表演原则(performanceprinciple),2 9 服从整个经济系统来进行高效操作。人生的目的就是要生产,要增值,要

36、取得名利。个体为了保全自我要进行玩命的内卷、竞争、拼杀,他人都是敌手,社会道德底线成为障碍和陷阱。因此,人的主体性诉诸一个专注于实力、生产力和工具理性的意识。AI数据处理代表新自由主义的理念、表演和操作,必须排除感情、梦想、幻想、衰老和死亡等一些灰暗的特质,脱去人的一些自然的、生物的本质。人成为非常高效的、不会生病、不会哭泣、没有感情的机器和消费者。五、神话、乌托邦、讲故事在西方浪漫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论述中,神话是重要一环,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神话的现代性思考。阿多诺(TheodorAdorno)、本雅明(WalterBenjamin)等思想家力图超越技术理性和资本主义现代性,反思神话和前

37、现代生活的体验。他们的见解对理解科幻中的自然、技术、生态仍然有极大启发。本雅明质疑启蒙时代以来的“人类中心”(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的主体性,缅怀神话时代人类与石头、植物、动物和天使的相互依存、倾述唔谈的感应生态。他1 9 3 6 年的文章讲故事的人回溯古老的石头内涵一种意义充盈、万物共鸣,天人交感的宇宙观:“地球腹中的石头和高悬的神圣星辰仍然关怀人类的命运,不像今天,天地不仁,万事万物对人子的遭遇皆漠然置之新的石块都测量过,磅秤过,其特别的重量、密度检验过。但石头不再向我们诉说什么”。3 石头变得冥顽不灵,沦陷于技术理性的统治一一被规范化、数字化,经

38、由科学法则及工业技术进行利用和开发。阿多诺和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认为,启蒙运动导致对自然的物化、疏离,剔除了自然的灵蕴,以科技知识取代了幻想和神话。在工具性理性的眼中,“任何不符合可计算和实用标准的东西都必须受到怀疑”。技术“理性产生的不是概念或形象,也不是认知理解的快乐,而是方法和手段,资本用这些手段施压于他人进行剥削”。3 1本雅明讲故事的人重温讲故事的文化实践,锋芒指向信息泡沫成灾、信仰崩溃、社群解体的资本主义文化。讲故事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实践,支撑着人际交流,嵌人社区仪式和生存经验,深深融人人类和天地万物的交响感应中。讲故事不是一个文类,而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群体交流

39、的媒介和实践,植根于悠久的史诗的传统。故事内容是人文价值观,是智慧和神话薪火传承的贮藏库,是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变易的中流砥柱。而现代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信息与技术“进步”的洪流已经冲刷、侵蚀了这种话语实践。作为文化传统的监护人和智者,讲故事人如工匠,以一种手工艺、身体力行的方式传递故事和民间传说,通过工艺与生产实践的亲密接触,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的愿景。讲故事见证了一种有意义的事件有机连续性和流动性的情境。知识、价值观和情感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成为社会文化的财富和储备。讲故事的人根植于与自然的亲密肉体联系,就像织工或宝石工匠一样,为生活提供实用的建议,并与石头、树木和动物不断

40、对话,与天空和星星产生共鸣。讲故事是史诗神话的余绪,可上天人地、异想天开,但现实目的是激活群体文化记忆中的天人合一、生死相依以及人与物类同胞异体的情感氛围和宇宙观,缅怀社会与自然融合的乌托邦想象。科幻也继承神话想象,山川树木鸟兽的神韵、生态和谐的乌托邦在科技中俯拾皆是。韩松的中篇小说再生砖阐释了与生态密切相关的艺术劳动,表达了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主题。地震灾民在一名建筑师的指导,混合尸体、废墟和麦秸制造出“再生砖”,提供了建筑材料以重建家园。这是劳动与艺术交织并融人土地的实践。再生砖是人与自然劫后的再生,它召唤亲属的亡灵,恢复土地和瓦砾石块的艺术神韵。女工生产劳动的姿态仿佛沉浸在宗教的亢

41、奋中被送进产房。再现代中文学刊46生砖表达了地震灾民精神和情感的再生:生产如典仪,神曲来自教堂牧师,富于盖亚之神的风范。郝景芳的流浪苍穹在火星上构建社会主义生态乌托邦。火星人“利用所有自然条件,将恶劣变成珍稀”。3 2 文明与自然之间珠联璧合的生态乌托邦赫然而现。火星人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霸道立场,而是懂得要与自然共处、共生。他们精巧且审慎的管理使得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克服。火星人建立了巴别塔,一个包容人类文化科学的数据塔。不同语言、人种、文化和科技兼容并蓄,环绕其扶梯,飞升到恢弘的苍一一神话的殿堂。主人公洛盈意识到。先辈虽已逝去,但“在塔的脚下得到安宁”。火星人守护这个“虚拟的塔”,但这是一个“虚

42、拟比真实更真实的塔”。因为“神话就是历史所有的神都是家园的神”。火星人“从一开始就面对深邃幽黑的宇宙苍穹。夜空即白日,黑暗即光明。他们理解夜空,就像山川的居民理解山,海岸的居民理解海”。3 4文明的进步,意味着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共存与协同进化。自我实现意味着人类既接触、利用自然,同时也适应自然法则的过程中改造自已天赋属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教育小说的视角下,火星的年轻人投人到生产劳动实践中,参与各种创意的科技项目,星球上的生产资料4一一土地、资源、资产、信息和知识都属于集体。自我实现也意味着先天资质得到发展与发挥,但自我实现只有在与社群及自然交互关系的劳动中才获得可能。

43、个人的自由发展,有待于全体人类的解放。这种非异化劳动的乌托邦想象和实践,与地球上受到资本与商品逻辑支配的异化性劳动现实形成强烈对照技术崇拜和数字迷信是风靡当今世界的新神话,它将乌托邦神话视为非理性的迷信、历史的垃圾。然而,正是因为乌托邦想象的萎缩,科幻才更应努力发掘尚未实现的愿景作为批判的武器。在描绘欧洲中世纪乡村城镇的“文化山水”艺术时,阿多诺指出,古雅淳朴小镇的自然之美在于它们与周遭环境的紧密联系和与附近自然的亲缘。在铺满石块的婉蜓街巷中,山坡小镇显得自然,“非规划性”,鲜有人工雕琢和工具理性痕迹。人类的建构天衣无缝地与景观融合。“历史被刻在他们的脸颊中,历史的连续性被刻在他们的形式中”。

44、3 5尽管现代旅游和市场商业逻辑驱散了中世纪浪漫主义的光环,我们仍然可以不顾工具理性的低毁,去怀抱“浪漫神话”。鲁迅也如是说,他回溯初民“普崇万物、敬天礼地”的神话,宗教的感情,视其为文化本根。他怒斥“以科学为圭桌”、追逐功利的滔滔不绝的知识精英,呼吁“伪士当去”,而“顾瞻百昌,审谛万物”之“迷信可存”。3 6 对神话的缅怀,其愉悦来自于对悠久的灵韵认知,暗示了实质的、唯物的和生态的理性。阿多诺指出:“只要进步受到功利主义的腐蚀,对地球万物施以暴力,那我们就不可能没有本能的警觉和反感去抵制这种趋势。”3 7 我们会觉得“落后”,恰恰因为其落后,才更好,更人道。因为“先进的”技术科学理性“尚未转

45、化为真正的理性”,尚未真正为人类谋福祉;“抽象的普遍性尚未转化为生机益然的生命”。怀旧、神话、乌托邦则“赋予讲故事以直接的感应和体验”,虽被称为“可疑,落后”,但“具有矫正正义的素质”。3 8 科技进步往往意味社会和文化的大倒退。因此,被科技理性视为“落后”和神话的东西,在科技、技术理性的倒行逆施中,突显了其合理性和批判性。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对神话也表现出类似的态度。迈克尔齐默尔曼(MichaelZimmerman)认为:“生态女权如同浪漫诗人,试图通过建构契合理性的新神话来克服社会的分裂和异化。”3 9 神话的兴起回应去魅的(disenchanted)现代世俗社会。现代世

46、俗文化虽然宣称摆脱了超自然的神话想象,但缺乏更高的理想和价值观。破碎无序的世界渴求意义,人们仍需要对自已是谁以及人类未来前景有一个文化甚至宗教意蕴的故事。这就是科幻中的预想叙述(speculativefiction),其中包含神话、乌托邦和时空倒置和穿越。生态女权主义者钟爱的女神“不是超自然实体”,4而是隐喻女性身体与大地之体(Gaia)母女联系,这种亲情连体是一种理性形式一一充满神韵的、具身肉体的“实体理性”(s u b s t a n t i v e r a t i o n a l i t y)。41 它呼唤“理性与人类经验的其他方面重新融合,包括与非人类世界的亲密无间感”。那些偏执沉迷于

47、工具理性的人未能看到,“以工具理性为旨归的社会往往缺乏合法性,因为它们不能满足人类体验中寻求意义的需要和诉求”。42 神话或乌托邦诉求,与科幻叙述和生态写作携手并进,构建人类社会中的尚未实现的、被遗忘的初心和愿景。记忆的回归和复活,使我们能憧憬并重新开启广阔的、未来世界的可能性。2024年元月改定注释:1本文讨论笔者新近英文著作AtHomeinNature:Technology,Labor,and Critical Ecology(Duke UP,2023)中的科幻和生态方法论问题。书中有四章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生态问题。感谢重庆大学李广益教授敦促我提炼科幻方法论的要点。2Rob Lantham

48、ed,Science Fiction Criticism:EssentialWritings.Bloomsbury,2017,p.7.3Lantham,Science Fiction Criticism,p.7.4Sherryl Vint,Science Fiction.Cambridge,MA:MITPress,2021,p.7.5Robert Saunders,“Imperial Imaginaries:EmployingScience Fiction to Talk about Geopolitics47现代中文学刊上接第3 8 页)elntternational Relations J

49、une 11(2015).https:/www.e-ir.info/2015/06/11/imperial-imaginaries-employing-science-fiction-to-talk-about-geopolitics.6李广益:科幻导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5页。7、8、9 Vi n t,Sc i e n c e Fi c t i o n,p.6;p.7;p.1 0.10Fredric Jameson,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NewYork:Verso,2005,p.12.11Simon Jarvis,Adorno:A Crit

50、ical Introduction.NewYork:Routledge,1998,p.218.12Jameson,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p.12.13Darko Suvin,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p.4.14Jameson,“Progress versus Utopia,or Can We Imagine theFuture?,Science Fiction Studies,9,no.2(1982),p.151.15、1 6 阳陈楸帆:以科幻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