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文地理学试卷.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074100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1:人文地理学两套试卷与相应的标准答案和评分办法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1、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2、环境感知: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既满足局部人口利益又不损害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4、文化景观: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人类活动的烙印。5、长期资源问题:可再生资源再生速度和能力下降;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2、。1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2人地关系协调论: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3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4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文化的迁移扩散: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0分)文

3、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文化活动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基础,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形成文化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远古时代,原始经济活动(渔猎、采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然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气候、土壤、地貌和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有巨大影响;现代社会,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在聚落选址和格局安排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观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各地方民间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乃至文化心态的形成与演变带有地理环境的烙印。人类通过文化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表现为在自然

4、的基底上叠加了各种文化景观,如各种聚落城市和乡村景观、产业活动景观、政治景观、建筑景观等等.不同的地域文化类型使文化景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协调的文化景观。2、试比较自然地理学家与经济地理学家的二元论有何异同。(10分)相同:削弱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人地分立的局面。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和新变化?(10分)A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5、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B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C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4、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任选其中两个方面说说我国人口问题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10分)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1)人口数量方面: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就业压力持久;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增长;流动性民工潮的冲击。(2)人口质量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城市迅速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口密

6、度过大和增长过快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人口增长,特别是农业人口的增长,加重了资源的负荷,人口对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始终是一个巨大压力,延缓和抑制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不利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三、综合分析题1.以某一区域为例,分析其人地关系的现状,并以此说明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复杂性。(15分)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人地关系协调: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

7、护问题为例。2002年国家文物局制定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搬迁园内住户及单位,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植物景观等;恢复完善三园的道路系统;清除园内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不同的观点认为,“遗址”是圆明园最重要的价值,复建圆明园实际上就是摧毁圆明园。圆明园具有独特的生态保护价值, 要保护园内的天然植物景观,保留它的生态真实性,稳定整个园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用园内本身具有的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之美,体现圆明园遗址公园百年积淀的历史沧桑感。这些不同的观点说明实现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标准,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具有明显的个案性,需要根据各

8、个区域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也与各个地方人群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的文化准则有关。2.试从人类意志决定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其主要观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正确认识人类意志决定论有何重要意义?(15分)背景:经验背景工业革命后开发利用自然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取得经济、政治重大胜利。社会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支柱国战败;全世界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科学背景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夸大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曲解人定胜天论。主要观点: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文化决定

9、社会发展、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评价:积极作用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危害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产力,否定自然地理学。启示: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程度;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人类如何控制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以符合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1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2人地关系协调论: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10、;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3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4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文化的迁移扩散: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特点。(10分)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具有社会性: 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

11、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具有历史性。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具有区域性: 人文地理现象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结构;具有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学科,具有综合性: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现代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为例。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9世纪。在早期的煤炭炼铁时代,钢铁工业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企业靠近大煤田,如德国的鲁尔区;20

12、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钢铁企业转向靠近大铁矿,如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上海宝钢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例。同时,钢铁工业的临海型布局拉动了相关的电力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工业部门在沿海港口地区的聚集,形成大型沿海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甚至不惜投资向海上扩大用地。所以,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同时,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和

13、经济发展的差异,钢铁工业的空间分布也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不仅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受到众多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而且由于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还带动了机械、电力等其他一系列重工业区位的变化。2.阐述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关于人地关系论的基本观点,并给予正确的评价。(10分)拉采尔地理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1)直接生理影响(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评价:(1)进步意义:反神权现实意义,促进人地关系研究,。 (2)消极方面:否定人地相关,否定的

14、能动性,人地关系的直线化。3.什么是适度人口?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0分)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人口数量。意义: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制定,对人口转变模式的影响。4.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10分)(1)形式文化区的特点核心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来说是该文化特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外围区:在核心区周围,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2)功能文化区的特点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

15、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功能联系: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案例略。四、综合分析题1、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请以某个特定的区域为例,说明为什么区域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以区域人地关系分析为基础。(15分)人地关系是人类群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案例略。2、以某个区域的典型性文化景观为例,说明其文化景观形成的文化生态过程。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其文化景观建设应该做何

16、调整?(15分)以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四合院为例1气候特点:(建筑的功利性、实用性、舒适性-美观性)季风气候: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防寒、防潮气温-房屋朝向;降雨-屋顶坡度-主体建筑即正房是座北朝南2建筑特点:讲究对称、布局严整、适应气候、实用美观。3文化内涵(建筑伦理):可以说,四合院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观缩影与典型体现,又是中国文化的存在载体与发展温床,故是重要的文化景观。3.1封闭性和保守性。以院落为中心,以正房、厢房环绕,或以院墙、走廊相围,形成对内收敛、对外封闭的居住环境,可谓对外隔绝,自有天地。3.2建筑伦理与传统伦理的一致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讲究等级性、层次性。3.3家族

17、性、血缘性(宗法制度)。4四合院的地域分异4.1四合院的代表性、普遍性。四合院在中国最为普遍,北方的东北大院、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到南方的江南民居、云南的“一颗印”,再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地下四合院”,四合院因地制宜而异。同时,四合院又是中国建筑景观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是因为其普遍,另一方面,其是大型宫殿建筑的缩影,宫殿不过是其平面的扩张。4.2四合院的地域差异性四合院因各地自然原因(气候、植被、土壤)和各地社会背景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北方的东北大院(地广人稀、光照低)、山西大院(晋中大院-富有、社会治安导致的高墙大院)、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到南方的江南民居(紧凑、“天井”、通光拔风作用)、云南

18、的“一颗印”(云南地势高爽,四季如春,建筑兼具南北之风。其平面布置近于江南形式,然各房配合多使成正方形,称“一颗印”),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规律(屋顶的坡度、房屋间距及其院落的大小变化);黄土高原的窑洞“地下四合院”,因特殊土质(黄土的直立性、深厚性)和地形的不同(靠崖窑、地坑院、锢窑土坯拱式)。5四合院景观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被破坏,导致传统文化丢失6文化景观的保护基本原则:6.1要延年益寿,而不要返老还童;6.2依法保护,依法建设,尤其是规划立法,形成建设的整体性、连续性、合理性。 附2:课程论文选题:1、福州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因素分析2、 福州的地名文化景观研究3、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4、 福州“三坊七巷”居住环境调查5、 福州船政文化研究6、 福州城市发展的能源响应7、 福州城市古树名木调查8、福州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景观资源调查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