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6136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技能训练 Skill training48December 202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研究张佳/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吉林四平 136000摘 要:体育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成才、成长的关键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深刻意义。课余体育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与体育课具有同等价值和地位,二者之间保持着致密的联系。如何做好二者的协同发展,事关高校体育改革工作的质量与成效。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特点出发,剖析了二者协同推进的原则遵循,最后从五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实施路径。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余训

2、练;课内外一体化;协同发展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性、实用型人才的艰巨使命,也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高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作为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有助于全方位、多维度、均衡性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认知和健身习惯。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出现了一定的脱节,甚至产生混淆一谈的现象。随着 2020 年教育部联合发布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做出了全新的引领。为此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现有的困境与挑战,不断寻求系统、适宜、科学的协同建设发展策略,从而有效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全面

3、成长和均衡发展保驾护航。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分析体育教学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工作的改进与优化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同时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规律,让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首先,体育教学具有组织形式的集体性特点,授课模式多为班级集体教学的方式,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这样不仅便于组织和管理,而且能够有效贯彻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体育教学进度具有承续性、衔接性,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体育教学内容又表现出极强的同一性。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保护,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因材施教成为体育教学普遍遵循的守则;再次,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基

4、础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育,这是学生后续快速提升运动水平的关键,也是教学内容选设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具备夯实的“三基”,才会确保学生受益终生;最后,体育教学具有复杂有序的特征,虽然教学内容庞杂繁多,但是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和带领下,学习过程井然有序;此外,体育教学注重标准化与规范化考核,能够根据学情差异和动态变化做出调整,体现了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更有利于学生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二、高职院校课余训练的特点与体育课堂教学相比,课余训练同样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课余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在本着挖掘学生极限潜力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同时教练员会根据学生的薄弱环

5、节针对性调整训练内容,因此训练内容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其次,课余训练对象主要针对于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或者兴趣爱好十分浓郁的学生。通过专项的训练,使学生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和挖掘,从而有效发现体育人才;再次,课余训练没有规范化的考核标准,更为注重对学生比赛成绩的考核,并将其作为寻找差距的手段,由此反馈近阶段学生训练的效果以及学生的状态表现。此外,课余训练成果的取得,需要师生双方协同努力,既要求教师做好观察、指导、评价和改进工作,还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参与并全力付出。当然课余训练可能在短期内并不会出现重大成果,或者从长期视域审视,始终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但是仍需要双方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最后,高职

6、院校大学生课余训练还兼具系统性和一定的间断性,其中系统性表现为训练途径规范有序,而间断性的出现则是由于学生受学业、身体、假期或者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训练出现暂时性中断,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此外,高职院校课余训练还具有极限负荷的相对性,从而避免学生出现运动疲劳或运动损伤。三、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建设的原则遵循(一)安全性高职院校在推进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机制进程中,技能训练 Skill training49December 2023无论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还是进行课余训练,都需要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既要做到全面把控和管理,还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的危险元素,切实做好统筹性、综合性部署,从而制定出最

7、为适宜的实施方案,力求学生不出现安全问题。(二)适度性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域出发,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机制建设应秉承适度性的原则,既要保证学生的运动强度在可承受范围,还要让学生保持突破、进取的精神,因此将运动强度设定为中等最为适宜,一般心率处于120-150 次/分钟最佳。(三)多样性高职大学生充满活力,个性化认知较强,愿意寻求新鲜的事物并尝试体验或挑战。为此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应遵循多样性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训练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训练需求,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四)系统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需要严格按照目标、任务和制度约束去实施

8、,因此协同建设应切实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一方面,教学与训练应紧密衔接,并贯穿整学期或整学年;另一方面,二者需要科学紧凑贴合具有稳定性,切记不能出现脱节或时有时无。(五)持久性为了确保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保持高效匹配的发展轨迹,要求教师以终身体育培养为目标,牢牢贯彻持久性原则,形成可持续的协作机制,确保学生在学习和训练期间能够保持极高的频率和效度,这也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之根本。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一)统一课内外教学目标,确保二者具有连贯性基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体质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五大板块入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应统一课内外教学目标,做到清晰、

9、连贯地设定,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由此助推体育课程全方位育人。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学生对锻炼产生深度认知,从而积极参与专项训练活动,更好地在课余训练中体验运动的魅力和乐趣;其次,要求高职体育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从而在课余训练中更具适应性,不断参与更具挑战度的实践,循序渐进增强体育运动技能和本领;再次,学生应主动自选专项进行身体练习,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参与课余训练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并带动周围同学进行训练;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好学生进行互帮互助,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以及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品行,以便在更

10、为艰苦、恶劣在课余训练环境中有效适应,由此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此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以及思政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从而在课余训练中保持高度的自信、自强和自控能力。(二)提高专任教师课内外一体化执教素养体育师资队伍是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二者融合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与传统体育教学工作相比,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对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执教能力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面对当前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要求体育教师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积极提升个人执教胜任力,从而更好发挥教学指导与课后帮扶的作用。首先,高

11、职院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教学组织能力,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育人方针。为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学情调研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情况,做好与之对应的准备,确保教学设计涵盖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层面,并与教学内容保持有机相关,从而实现课余训练与体育教学同向同行;其次,高职体育教师应经常“充电”,不断增强自身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善于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确保课内外保持密切配合,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最后,体育教师应强化科研能力,积极在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中进行调查、试验研究,认真研究体育教学中的热点,从而找到解决之策并为课内外协同提供新思路。(三)优化场地资源配置,强化课堂与体育社团、俱乐部联动 一方面,

12、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场地资源配置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做好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基础保障工作。既要对必要设施进行实时维护,还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新型器材和资源,从而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夯实条件;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应与体育社团、俱乐部联动保持积极的联动关系,旨在发挥课外体育组织的协同育人效能。首先,高职院校应支持、鼓励组织多样的校内体育比赛,定期组织校内、院系或年级范围内的小型体育赛事,旨在发挥以赛促教的效能,从而积极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训练;其次,教师应给学生布置课后训练作业,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评,使学生认真按照作业要求进行锻炼,从而养成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应善于在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整

13、体观察,有效选拔具有专项潜能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大型比赛,或者组织单项俱乐部(或校队)训练,旨在实现以赛促教的协同育人效应。(四)完善课内外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首先,高职院校应从评价目标入手,确保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相统一,在本着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共性目标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各目标,例如运动技能、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通过不断完善评价目标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细致观察学生的行为,从而确保评价考核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和技能水平;其次,高职院校应做好评价主体的完善工作,除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外,还要增加学生、教辅人员的评价考核。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从而实现体育

14、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评价的公平与公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任;再次,高职院校应遵循“健康第一”理念,在评价内容方面做出改革与创新,在专项技术技能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考核学生动作的规范性、求知态度以及是否具有健身意识和良好训练习惯等;最后,高职院校应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并与终结性评价有效平衡,从而给予学生准确和真实的反馈。(五)构筑课内外一体化协调管理机制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当中,除了体育任务的交集点外,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和联系,以致于教学成果受到极大约束。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借助课内外教学管理平台,以线上+线下教学为抓手,不断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体育教技

15、能训练 Skill training50December 2023学与课余训练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效能,以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课内外对体育教学及训练资源共享的需求。要求教师善于制作微课视频,能够结合教学与训练需要,合理安排资源推介时机,并创设多维交流的契机,及时与学生进行课内外沟通和问答,确保学生疑难问题能够得到随时随地的解决。总而言之,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地加大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协同发展的重视和投入力度,营造氛围浓厚的校园体育学习、训练和竞技环境,确保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有效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从学习和训练当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和魅力。要求高职院

16、校统一课内外教学目标,确保二者具有连贯性;提高专任教师课内外一体化执教素养;优化场地资源配置,强化课堂与体育社团、俱乐部联动;进一步完善课内外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科学构筑课内外一体化协调管理机制,从而让学生切实从课内一体化建设中受益,为学生全面成长和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白春燕,陶玉流.协同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探究J.武术研究,2022,7(05):143-146+156.2吴秀云,郑秋红,李红娟.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J.体育视野,2023(13):54-56.3鲁萌.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农业科

17、技学院学报,2023,32(03):116-120.4张劲松,张树巍,王旋等.“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构建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3,45(01):135-140.5许喜红,胡德堂.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0):119-125.6颜缨,张丽亚.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高大学生专项化技能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2(09):121-122+140.7王贺.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目标设置及实现路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2.8高鹏.吉林省民办高校公共体育“

18、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09):56-59.9王运土,杨彬彬,陈佳.基于提升大学生体质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成效分析J.山西青年,2022(05):1-4.作者简介:张佳,女,1995,吉林松原,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它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推动全体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步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一种教学方法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1。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兴趣喜好、体育能力、性格特点等有更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制定出

19、分层的教育计划和教育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难度。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他们分为 ABC 三个级别,以学生的差异性为依据,制定出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得到突出。比如,对于身体素质差,但是柔韧性较强的女生,教师可以为她们选择体操运动,设计基础训练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思想对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起到了指导作用,能够促进高职体育教学创新,实现创新教育目标。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要强化对教育理念进行全面的认识之后,要

20、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创新精神等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强化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能力。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方法展开改革,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开展自主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参考文献:1孟超.创新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拳击与格斗,2022(22):19-21.2郭华军.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2):393-394.3陈利艳.高职体育教育专业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J.大学

21、,2021(39):101-103.4卜伟松.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分析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0):140-141+145.5王志强.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探讨J.文渊(高中版),2020(07):251-252.6沈科宇.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研究J.青春岁月,2020(20):264.7肖英.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分析与研究J.魅力中国,2021(09):123.8王敏,余艳梅,丁青.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9(01):51-56.9张荟.基于职业素养教育和教学课程改革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究J.体育画报,2021(18):37-38.10汪振清.新课改下创新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48):244.11高成林.探究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30):199.上接 6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