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硕论坛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0 I/151悟与恋:苏“赤壁系列 的内在精神陈敏陈敏,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摘要:苏轼所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视为一个“赤壁系列”。前、后二赋主要是儒、释、道思想和优美与壮美的相互补充,词正是对二赋的集中概括,而“二赋一词”间一以贯之的,则是苏子兼收并蓄的精神。关键词:苏轼;“赤壁系列”;兼收并蓄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妇孺皆知。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经典古诗文,不少人确乎已经烂熟于心了。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苏轼为何在完成前赤壁赋后还要写作后赤
2、壁赋呢?所谓“三咏赤壁成绝唱”,苏轼为什么能如此呢?其中意蕴是很值得我们探索一番的。一、赤壁“二赋”间的相互补充:庄禅智者,儒家志士众所周知,文学史上有“诗圣”“诗佛”和“诗仙”的说法,而有宋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则有了整合与变创的态势,苏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句话,苏轼的一已之身,是统合儒释道的。诚如前辈学者已然指出的那样,苏轼的人生智慧正在于“随儒即儒,随释即释,随道即道”,更可注意者,在于东坡本人并不以释道于儒有妨,相反却是有助的,“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便透露了其中消息。因此,那种想在“赤壁系列”中求得某一家之思想的做法往往会陷人某种偏执,而终于徒劳的困境。苏轼的“赤壁系
3、列”,表达了什么思想?究竞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或者是儒道佛参融的?这些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可能还将争论下去。前赤壁赋的主要思想是佛禅的。显然,在这里苏轼是用“清风明月”化解了种种“无常”。“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功业的无常;至于,“哀吾生之须史,羡长江之无穷”则更是感叹于人生、生命的无常了。问题是,清风明月如何化解了无常呢?禅宗认为人世间、特别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道体的显现。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人,只要能如此中洞察道的讯息,自然也就无无常之忧了。有研究者指出,禅学的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4、这是未到理性认识的原始直觉阶段,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学的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景象无处不是道的体现,但由于此时所执着为在空寂之理念,所以见山已不是山,见水已不是水;禅学的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永恒与无限之本体,表现为眼前瞬间的景象,于是富有空气之观念中解脱而出,152/2024/0I/语文教学与研究博硕论坛回到活泼的直觉世界,是所谓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言而喻,尽管,依然是见山见水,却已经有过一个“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的过程,禅学的直觉真实论,是既理性否定了直觉之后,再次将理性否定掉的直觉真实论,他的哲学性质是否定之否定。2 用如许论断观察前赤壁赋
5、不能说是无效的。实际上,前赤壁赋的文本正是展示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整套过程。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这明显对应于禅宗的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部分,苏轼借助“水月之喻”,对“吹洞箫者”进行一番心理疏导,“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显然是禅宗的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经过了这一场理论的思辨后,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了“风月”上!“惟江之清风
6、,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最后对“耳目声色”的体认,自然已经含有“否定之否定”的直觉审美意味了。后赤壁赋则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云:“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倘若说“人生如梦”还只是停留在一般人生观层面上的概念话语,那么,当其后赤壁赋写道:“须史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遍跃,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我们顿然发现,那已经是一种精神生活与艺术构想完全契合的状态了。由此可见,苏轼实在是一位身处宋型文化语境之中
7、,而最能与庄子心神契合的诗性哲人。3 至此,我们发现前、后赤壁赋正是庄禅思想的相互补充,不仅如此,当我们仔细品味前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后赋的“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等,终于会发现二者还存在着两种美学风格的相互补充。尽管,二分法会造成问题的简单化,但其主要方面总是不差的。我们可以说,前者属于优美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壮美的范畴了。简要地说,优美使人亲近,而壮美则使人感到压力。我们看到,苏轼在壮美面前并没有退缩,而是展现出了一位独立的勇于攀登高峰的探索者形象,“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这是一种怎样的风采!这里并没有多少以往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
8、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潇洒,而更多的是一种坚毅的骨力与气势。但,这并非是苏子的全貌,因为苏轼之前就分明说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既然如此,这是否即意味着苏轼本人的自相矛盾呢?相信,只要我们不把超然台记里的这段话,误解成苏胸中没有对怪奇伟丽的追求,而认识到他是在教人不要只求怪奇伟丽之美,而忽略了眼前随意可见的寻常之美,则所谓的“自相矛盾”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当苏子独自“穿过幽僻之境,而来到与天、神对话的地方 4,然后又从那不可捉摸之地“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的精神意态。此时,苏轼显然是以庄禅的随缘自在超越了“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而
9、到达了兼取众美而/博硕论坛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OI/153无往而不乐的境地。值此,当我们再度回味那句“赤壁之游乐乎”直到“吾亦惊”时,其中意蕴不可不深长思之!应该看到,赤壁之下,本就既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优美,亦有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之壮美,因此,“赤壁之乐”也应是一种对优、壮之“二美”包蕴式的欣赏之乐,正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相契合。一言以蔽之,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兼收并蓄精神的生动体现!二、“二赋一词”间的相互生发:对人世间的“悟”与“恋”前、后二赋的合阅共参,已然让我们领会了苏子用心之深微,现在是去深究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时候了。念奴娇虽属词中长调,但与赋比起来就显得短小了。饶有
10、兴味的是,在“赤壁系列”里,我们常常能从“二赋”中察觉词的意思,也能从词中看到“二赋”的样子,赋之长篇是对词的具体生发,而词确堪称二赋浓缩之精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前赤壁赋中,赋诗待月、倚歌咏月后,紧接着就是一段“赤壁怀古”,只是赋中怀古是吹洞箫者发出来的就是了,只是赋中怀古怀的是曹操,词里念的是周瑜就是了。当然,这些只是很浮于表面的同中之异。有研究者已然看出了更深层的意思:“词与赋比对,赋东坡眼里没有英雄,词东坡不仅满眼是英雄,而且是超级大英雄,曹操何在变成了周瑜犹在。赋东坡看到的是枯骨一具,词东坡看到的却是美貌肌肤。赋东坡走出了内心挣扎,对客人悟出没有必要羡慕古人,从而安慰了自己,时
11、间最终洗刷了一切。词东坡深陷在人生失败的痛苦中,那么羡慕古代的英雄美人,充满了英雄幻觉、人生失落、功名神往。由此推断,黄州的苏轼处在剧烈的内心挣扎和自我救赎之中,远远没有达到旷达超脱的境界。他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那些飘逸高旷的诗词歌赋,不是他人格成熟的证明,恰恰相反,是他内心挣扎的证明”5 ,这是很有洞见的观察,指出词赋之东坡,不是人格成熟而是内心挣扎的“推断”“证明”特别启人深思。然而,深味东坡词赋,特别是在关联“赤壁系列”后,我们又觉得以下的补充说明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如果将赤壁词的上闵和下闵联系起来看,无论是“周瑜犹在”还是“美女肌肤”都被“人生如梦”一扫而空,何
12、况,词之发端就已明言“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滚滚向东的长江淘洗一空啊!这是何等的苍?!因此,究其实质,这都与“曹操何在”之意是相通的。其次,如果我们能通读全词,就终将会发现“词东坡”也是走出了内心挣扎,所谓“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就是证明。只是仔细分析,词之“人生如梦”及其以上内容,更像是出自前赤壁赋中的“客”之口。林庚先生漫谈苏轼及其前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 6 在引用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到“哀吾生之须史,羡长江之无穷”一大段文字后,即指出“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实际上,这只是“大江东去”到“人生如梦”的主题。当然,如果算上“一尊还江月”,我们亦可以反问一句,一篇前赤壁赋不正是
13、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的主题吗?“清风”“水(江)月”对苏轼的启示,前文已有所论述。这里,联系“赤壁系列”想略作进一步说明的是,从“抱明月而长终”到“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感情抒发,再到“一尊还江月”的概念性总结,其中透露出“恋月”情怀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个“抱”,一个“共适”却将“客”与“苏子”区别开来。这一点不可忽视,对比苏子的“共适”,客之“抱月”,却有点“独适”的意思了。154/2024/0I/语文教学与研究博硕论坛“独适”者,心态较为封闭,甚至其“悲风”也由此而来,而共享者,却心态开放,虽同为月而卷恋,却不会为所羁,而这亦与前文业已点出的苏子之
14、兼收并蓄精神相吻合。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吹洞箫者是否确有其人,自可继续从容讨论,这里更愿意指出的是,此间“主客问答”除了属于赋之传统作法的文学史常识外,无论如何,吹洞箫之人的困惑宜应是苏子曾深切品尝且思考过的。因此,我们确实可以把赤壁赋的“客”与“苏子”间问答,视为东坡的自我对话。这,诚然是苏内心挣扎而非成熟的证明,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熟呢?或问什么才是真实的东坡?也许,很难找到一个成熟的标志。不要忘记,在那首与“赤壁系列”作于同年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里说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东坡居士也并没有挂冠而去。实际上,就是在赋里“走出了内心挣扎,对客人悟出没有必要羡慕古人”的东坡,不也唱出了
1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一企慕“得君行道”之歌吗?更不用说,后赤壁赋里那位“履幌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东坡了。尽管,多年以后,范成大和陆游的现场勘察发现,赤壁矶只是一个很小的红色土山。这些证实了苏轼“赤壁系列”存在艺术虚构的成分,但其中塑造的苏子形象却是异常真实而鲜明的。如果说前赤壁赋主要是对“一尊还醉江月”的诠解,那么后赤壁赋则主要是对“人生如梦”的形象阐发。这一点意思已于前文交代,此处不再重复。这里可以指出的是,后赤壁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概念话语”的生发,远不止于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里概括描述固然已足够惊心动魄,而“江流有声,断
16、岸千尺”“履幌岩,披蒙茸,踞虎豹,登龙,攀栖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则更加具体可感,让人毛骨悚然了。至此,我们对本文开头即已提出的“二赋一词”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发明的关系,终于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具体而言,前、后二赋主要是儒、释、道思想和优美与壮美两种美学风格的相互补充,而词正是对二赋的集中概括!“赤壁系列”并非完全“兴之所至”之作,其间的精心安排是可以窥见的。在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的大背景下,谪居黄州,重获新生的苏,不可能不对他的过往有所反思,更无法不重新思考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有研究者指出,身罹大难,苏轼“开始沉思自已的个性,而考
17、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而他转向的宗教,就是“大而多容 的佛教。7 然而,“赤壁系列”的意蕴远比此间丰富精彩。一言以蔽之,苏子统合儒释道,彰显兼收并蓄的真精神!注释:1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2 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3 4 7.2韩经太.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0:3 3 6 3 7 9.3韩经太.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 5.4匡亚明主编;王水照,朱刚著.苏轼评传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9 1.5肖鹏,王兆鹏.宋词的深度阅读与现场还原.中国文化研究,2 0 1 6(0 4):4 1 一6 0.6林庚著.唐诗综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2:364.7邝艳艳.从前、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安徽文学(下半月),2 0 1 2(0 5):5 5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