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夏译《论语全解》校读札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34993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译《论语全解》校读札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夏译《论语全解》校读札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夏译《论语全解》校读札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论 卷三记载: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大藏经板三千六百二十余卷、华严诸经忏板,至大德六年完备。管主八钦此胜缘,印造三十余藏,及 华严大经 梁皇宝忏 华严道场仟仪 各百余部,焰口施食仪轨 千有余部。施于宁夏、永昌等寺院,永远流通。上述在元代大德六年(1 3 0 2)雕印、施放西夏文佛经的活动可谓规模宏大,其中也无抄写西夏文泥金字佛经的内容。此西夏时期的发愿文中明确记载了用“金墨字”写经,更是西夏时期已经有泥金字佛经的确证。4.7 5 8 3 发愿文中不仅记载当时写印施放大量番、汉文佛经,还在法会上“诵羌、番、汉二十藏经”,显示出当时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王朝,各民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党项族、汉族、吐蕃等各族文化都得以展现。在祭奠皇太后的法会上,诵读3 个民族文字的佛经,非常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和合共存。注释:对译文中每个西夏字下对译相应的汉文字义,不能简单用一个汉字表达的虚字以 号表示。此字原文误,左边应为綃(圣)字。“归天先圣”4 字中不仅“圣”字前为表尊崇有空格,“归天”二字前也有空格。原文籄疤,对译为“最安”,应译为“极乐”。见西夏文 求生极乐净土颂,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国家图书馆编纂 英藏黑水城文献 第4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第4 8 页上。该卷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崇善寺和日本善福寺。该卷今藏中国国家图

3、书馆、山西崇善寺和日本善福寺。见西田龙雄 西夏語研究 二,座右宝刊行会,1 9 6 4 年,第2 9 5 3 0 1 页;史金波 西夏佛教史略,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9 3 年,第2 0 5 2 1 1 页;李际宁 关于“西夏刊汉文版大藏经”,文献 2 0 0 0 年第1 期第1 3 9 1 5 4 页。参考文献: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2 6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7.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2 2M .上海:上海古

4、籍出版社,2 0 1 3.3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1 0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4 脱脱,等.宋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5 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 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 9 9 5.6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3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6.7 聂鸿音.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 法华经 读后 J .西夏研究,2 0 1 9(2).8 史金波,克丽斯蒂娜?克拉美罗蒂,编.法国吉美国

5、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西夏文献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1 8.9 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J .敦煌研究,2 0 0 0(3).1 0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甘肃五凉古籍整理研究中心,编.中国藏西夏文献:5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 0 0 5.1 1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甘肃五凉古籍整理研究中心,编.中国藏西夏文献:6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 0 0 5.1 2 史金波,白滨.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J .文物,1 9 8 2(4).1 3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

6、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2 5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6.1 4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中国藏西夏文献:1 5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 0 0 5.(责任编辑张玉海陈朝辉)5 4摘要: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译 论语全解 是现存最早的 论语全解 版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之前未被学界大量关注的明抄本与四库本在字句上多有不同,而与西夏译本更为接近。利用西夏译本可以校勘汉文本中的讹舛之处,而明抄本也为解读西夏译本中与四库本龃龉之处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依据。关键词:夏译汉籍;论语全解;陈祥道作者简介:高艺鹏,男

7、,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西夏语言文字。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西夏文译 论语全解 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 0 2 2-G MA-0 3 0)、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规划项目“西域多语种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 2 X N L G 0 2)的阶段性成果。夏译论语全解校读札记 高艺鹏西夏研究2 0 2 4.0 1X i x i aR e s e a r c h北宋陈祥道的 论语全解 一书现存诸多明清汉文抄本,其中以清代四库本流传较广,而对于 论语全解 的明代抄本学界似乎关注不多。另一方面,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译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 论语全解 版本

8、,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笔者近日校读 论语全解 的诸多版本时发现四库本多有讹舛,若将四库本与西夏译本直接对应则常见龃龉之处,有时还会影响我们对西夏文的解读。而明抄本中往往保留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同时通过对西夏文的分析与解读,还可以反过来校正汉文版本中的错误。现举其中三例进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一、“”先进 第十一“子曰从我于陈蔡”章,西夏译本翻译陈祥道注文有如下一段(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十一册第四十八页下)。!?a1.1 7门门啊,是道的边际(部分),t j a1.2 0T O Pt?j a1.1 9道?j i j1.3 6G E N,b j u2.2边k j?r2.8 5室室啊,

9、是道的精妙(部分)。t j a1.2 0T O Pt?j a1.1 9道?j i j1.3 6G E N。t h j o o1.5 3妙 5 5 55!?a1.1 7门从门到堂,?j w o1.4 8发起k u2.5 1堂,?j?1.2 9去k j?r2.8 5室是进入道所依据的理路。佚?o2.4 2入?j i j1.3 5N M L Zw o2.4 2理!。?w u2.1是b j u2.2边?j w o1.4 8发起从边际到精妙,t h j o o1.5 3妙,n j?2.2 8至t?j a1.1 9道是进入道所依据的次序。佚?o2.4 2入?j i j1.3 5N M L Z!t?j?1.

10、3 2次序!。?w u2.1是对应的四库本作:“门者道之微,室者道之妙。自门以徂堂,入室之理也;由微以至妙,入道之序也。”通过逐词对应可以看出西夏译文的“”只能对应汉文的“微”。韩小忙编著的 西夏文词典(世俗文献部分)中在“”字下收录“微”这一义项,所举例句即 论语全解 此句,除“微”之外,词典所列其余义项均明显与“边际”义有关1 9 1-9 2。而“微”作为义项之一列于其中,虽然颇显突兀,但由于我们对于西夏词义的理解本身就建立在多语文本对勘的基础之上,若无充分的文献证据,不可轻易认为西夏文的某一义项有误。也就是说,仅凭以上材料我们尚无法排除西夏文“”字可以记录“微”这一词义(或是由“边际”义

11、引申而来,或是假借他字而来)的可能性。不过,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证据。三种明抄本此处均作“门者道之徼”和“由徼以至妙”,“徼”有“边际”之义为经典中所习见,正与西夏译文“”的常见意义相符。此外,陈祥道在注解时常常援引老、庄之说2 6 4,此句注文当是化用 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而来,也可佐证其原文当为“徼”而非“微”。综合西夏译本、汉文版本以及文献来源等方面来看,西夏文“”当与“微”无关,四库本作“微”可能为字形相近而产生的讹误。二、“”子张 第十九“叔孙武叔”章,西夏译本翻译陈祥道注文有如下一段(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十一册第五十八页上)。

12、!t?h j i1.1 6【陈】陈子禽贬低仲尼时,(子贡把仲尼)比作天,!t s?1.2 7【子】k h j i1.1 6【禽】t?h j o w1.5 6【仲】氐n j i1.1 1【尼】?j i j1.3 6O B Jw?1.2 7贬豈,z j i j1.6 1C O N Jm?1.2 7天r j i r2.7 2C O M 5 6貨,d z j o1.7 2譬s o2.4 2高说的是由于高而没有可以赶得上的地方。?w u2.1I N S T廿?及刳t j i2.6 0N M L Zm j i j1.3 6无!?j?2.2 8谓剞。l j?1.2 9F N L对应的四库本作:“陈子禽之仰仲

13、尼,则譬之天,以言其高而不可及也。”通过对应可以看出西夏译文的“”对应汉文的“仰”。“”字在西夏文文献中不常出现,词典中给出的释义有二,一为“争吵”、一为“仰”,后者所举例句即 论语全解 此句3 2 0 6。但“争吵”与“仰”两个义项之间似乎难以建立联系,疑此处汉文“仰”为“抑”之误字。西夏文“”是对汉文“抑”的翻译。现从汉夏两方面论述如下。汉文方面,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与四库本相同均作“仰”,虽无版本异文,但从上下文义来看,此处作“仰”实有可疑之处。此章经文记录了三次子贡回应他人对孔子的贬低,分别是“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叔孙武叔毁仲尼”,“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

14、尼岂贤于子乎”。对于这三次贬低,陈祥道在注文中总结前两次为“方武叔之不贤仲尼”和“及武叔之毁仲尼”,均使用负面意义的动词(“不贤”和“毁”)来指称叔孙武叔的行为。若今本“陈子禽之仰仲尼”确为陈注原文,则既在语境上不符合陈子禽对于孔子的贬低,又在文例上无法与“不贤”和“毁”保持一致。但如果今本“仰”字为“抑”字讹误,则以上问题自可迎刃而解。西夏文方面,“”字的字形说解为“乇”4 2 3 65 6 7,其中“”提供声符,“”提供意符。而“”字常与“”字组合,词典仍释之为“争吵”及类似意义1 5 0 3。然而“争吵”语义较为宽泛,若想进一步确定其具体所指,仍需进一步分析“”字的字形说解。“”字字形说

15、解为“!乇”4 1 5 6 上、“!”(言语)和“”(争斗)均为意符,其中“!”(言语)表示该字与“言语”有关自不必说。而“”(争斗)的字形说解为“豝貜”4 1 7 4 下,其中“”(争斗)和“貜”(回还、镇压)也均为意符。通过以上字形系联,我们最终追溯到了“貜”字,也就是“”“”“”诸字右下部分字形的源头,说明所谓的“争吵”“争斗”的具体所指均与“貜”字义有关。而“貜”字恰好也在现存 论语全解 的西夏译本中出现过六次,其中三次所对应的汉文正为“抑”,分别是“孔子于三思则抑之”(公冶长 第五“季文子三思”章)、“孔子欲子路之进于道也,则抑之”(先进 第十一“子曰由之瑟”章)以及“抑之者,仁也”

16、(先进 第十一“子曰由之瑟”章),均表达“抑制”之义。由此观之,“”所谓的“争吵”,其具体所指很有可能是“通过言语压制、贬低”,也十分符合该语境中“陈子禽对子贡说贬低孔子的话”这一行为。因此从西夏文翻译来看,译者选择“”也支持我们对汉文原本可能作“抑”的推测。此外,今存夏译 论语全解 中还有“”字,其字形说解为“!貜”4 1 4 5 上,也与“貜”字相关。“”字在现存文本中共出现六次。其中五次对译汉文“慎”,分别是“其慎言有至于三复”(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章)、“不可不慎也”(先进 第十一“南容三复白圭”章)、“可谓能慎矣”(先进第十一“南容三复白圭”章)、“季路抱五慎之诫”(卫灵公 第十

17、五“子张问行”章)以及“言不可不慎也”(子张 第十九“叔孙武叔”章);一次对译汉文“戒”,是“所以戒之也”(尧曰 第二十“尧曰咨尔舜”章)。而所谓“慎”(谨慎、不放纵)、“戒”(禁戒)正与“抑制”语义相关,符合其字形解说。既然如此,在字形上与“貜”有关的“”对译汉文“抑”,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5 7 56!?a1.1 7门从门到堂,?j w o1.4 8发起k u2.5 1堂,?j?1.2 9去k j?r2.8 5室是进入道所依据的理路。佚?o2.4 2入?j i j1.3 5N M L Zw o2.4 2理!。?w u2.1是b j u2.2边?j w o1.4 8发起从边际到精妙,t h

18、j o o1.5 3妙,n j?2.2 8至t?j a1.1 9道是进入道所依据的次序。佚?o2.4 2入?j i j1.3 5N M L Z!t?j?1.3 2次序!。?w u2.1是对应的四库本作:“门者道之微,室者道之妙。自门以徂堂,入室之理也;由微以至妙,入道之序也。”通过逐词对应可以看出西夏译文的“”只能对应汉文的“微”。韩小忙编著的 西夏文词典(世俗文献部分)中在“”字下收录“微”这一义项,所举例句即 论语全解 此句,除“微”之外,词典所列其余义项均明显与“边际”义有关1 9 1-9 2。而“微”作为义项之一列于其中,虽然颇显突兀,但由于我们对于西夏词义的理解本身就建立在多语文本对

19、勘的基础之上,若无充分的文献证据,不可轻易认为西夏文的某一义项有误。也就是说,仅凭以上材料我们尚无法排除西夏文“”字可以记录“微”这一词义(或是由“边际”义引申而来,或是假借他字而来)的可能性。不过,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证据。三种明抄本此处均作“门者道之徼”和“由徼以至妙”,“徼”有“边际”之义为经典中所习见,正与西夏译文“”的常见意义相符。此外,陈祥道在注解时常常援引老、庄之说2 6 4,此句注文当是化用 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而来,也可佐证其原文当为“徼”而非“微”。综合西夏译本、汉文版本以及文献来源等方面来看,西夏文“”当与“微”无

20、关,四库本作“微”可能为字形相近而产生的讹误。二、“”子张 第十九“叔孙武叔”章,西夏译本翻译陈祥道注文有如下一段(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十一册第五十八页上)。!t?h j i1.1 6【陈】陈子禽贬低仲尼时,(子贡把仲尼)比作天,!t s?1.2 7【子】k h j i1.1 6【禽】t?h j o w1.5 6【仲】氐n j i1.1 1【尼】?j i j1.3 6O B Jw?1.2 7贬豈,z j i j1.6 1C O N Jm?1.2 7天r j i r2.7 2C O M 5 6貨,d z j o1.7 2譬s o2.4 2高说的是由于高而没有可以赶得上的地方。?w u2.1I N

21、S T廿?及刳t j i2.6 0N M L Zm j i j1.3 6无!?j?2.2 8谓剞。l j?1.2 9F N L对应的四库本作:“陈子禽之仰仲尼,则譬之天,以言其高而不可及也。”通过对应可以看出西夏译文的“”对应汉文的“仰”。“”字在西夏文文献中不常出现,词典中给出的释义有二,一为“争吵”、一为“仰”,后者所举例句即 论语全解 此句3 2 0 6。但“争吵”与“仰”两个义项之间似乎难以建立联系,疑此处汉文“仰”为“抑”之误字。西夏文“”是对汉文“抑”的翻译。现从汉夏两方面论述如下。汉文方面,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与四库本相同均作“仰”,虽无版本异文,但从上下文义来看,此处作“仰

22、”实有可疑之处。此章经文记录了三次子贡回应他人对孔子的贬低,分别是“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叔孙武叔毁仲尼”,“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对于这三次贬低,陈祥道在注文中总结前两次为“方武叔之不贤仲尼”和“及武叔之毁仲尼”,均使用负面意义的动词(“不贤”和“毁”)来指称叔孙武叔的行为。若今本“陈子禽之仰仲尼”确为陈注原文,则既在语境上不符合陈子禽对于孔子的贬低,又在文例上无法与“不贤”和“毁”保持一致。但如果今本“仰”字为“抑”字讹误,则以上问题自可迎刃而解。西夏文方面,“”字的字形说解为“乇”4 2 3 65 6 7,其中“”提供声符,“”提供意符。而“”字常

23、与“”字组合,词典仍释之为“争吵”及类似意义1 5 0 3。然而“争吵”语义较为宽泛,若想进一步确定其具体所指,仍需进一步分析“”字的字形说解。“”字字形说解为“!乇”4 1 5 6 上、“!”(言语)和“”(争斗)均为意符,其中“!”(言语)表示该字与“言语”有关自不必说。而“”(争斗)的字形说解为“豝貜”4 1 7 4 下,其中“”(争斗)和“貜”(回还、镇压)也均为意符。通过以上字形系联,我们最终追溯到了“貜”字,也就是“”“”“”诸字右下部分字形的源头,说明所谓的“争吵”“争斗”的具体所指均与“貜”字义有关。而“貜”字恰好也在现存 论语全解 的西夏译本中出现过六次,其中三次所对应的汉文

24、正为“抑”,分别是“孔子于三思则抑之”(公冶长 第五“季文子三思”章)、“孔子欲子路之进于道也,则抑之”(先进 第十一“子曰由之瑟”章)以及“抑之者,仁也”(先进 第十一“子曰由之瑟”章),均表达“抑制”之义。由此观之,“”所谓的“争吵”,其具体所指很有可能是“通过言语压制、贬低”,也十分符合该语境中“陈子禽对子贡说贬低孔子的话”这一行为。因此从西夏文翻译来看,译者选择“”也支持我们对汉文原本可能作“抑”的推测。此外,今存夏译 论语全解 中还有“”字,其字形说解为“!貜”4 1 4 5 上,也与“貜”字相关。“”字在现存文本中共出现六次。其中五次对译汉文“慎”,分别是“其慎言有至于三复”(公冶

25、长第五“季文子三思”章)、“不可不慎也”(先进 第十一“南容三复白圭”章)、“可谓能慎矣”(先进第十一“南容三复白圭”章)、“季路抱五慎之诫”(卫灵公 第十五“子张问行”章)以及“言不可不慎也”(子张 第十九“叔孙武叔”章);一次对译汉文“戒”,是“所以戒之也”(尧曰 第二十“尧曰咨尔舜”章)。而所谓“慎”(谨慎、不放纵)、“戒”(禁戒)正与“抑制”语义相关,符合其字形解说。既然如此,在字形上与“貜”有关的“”对译汉文“抑”,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5 7 57儒藏 点校者也曾怀疑“仰”字根据文义或当作“抑”,但并未给出相关证据6 2 2 6 注释二。而根据上文分析,西夏译本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有力

26、证据。因此今本汉文 论语全解 的“仰”当为“抑”之讹误,同时“仰”也不当作为“”的义项列出。三、“”先进 第十一“颜渊死”章,西夏译本翻译陈祥道注文有如下一段(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十一册第五十页上)。豝?i o?1.7 1凡有夫子这样的德g o o r1.9 4夫n o2.4 2子z j i j1.6 1若干t?h j a2.1 6德,d?j i j2.3 2有m j a1.2 0C O N J然后n i o o w1.5 7豎m j?1.3 0彼d?j i j1.6 1行刳t j i?2.6 0N M L Z可以回报以其他人不可施行的礼仪。m j i j1.3 6无t j?j2.5 5礼b j

27、 u1.3依t s h j a2.1 7报w o2.4 2可剞。l j?1.2 9F N L对应的四库本作“盖有孔子之德,然后可葬以人所不可行之礼”,国图本和上图本作“盖有孔子之德,然后可执以人所不可行之礼”,小草斋本缺此句。西夏“”字为“偿还、回报”之义,无论对应四库本的“葬”还是国图本和上图本的“执”似乎都不恰当,颇疑此处汉文原本即作“报”字,后因字形相近讹误为“执”字。而“执以人所不可行之礼”于义不通,且此句上文四库本作“回之死,门人厚葬之,孔子以为不可。孔子之死,门人以三代之礼葬之。君子不以为非者”累累累,有“葬”字出现,故而“执”字又被改为“葬”字。如此一来,虽文义无所滞碍,然已非陈

28、注原貌。累累累除此例之外,“”字在现存西夏译本 论语全解 中还出现一次。d z j o2.4 4诗丐k h a1.1 7L O Cs w e w1.4 3明n j a?1.6 4神t s h j i2.1 0敬,d z j?1.3 0谨?i e r1.7 8骂t s h j a2.1 7报m j i j1.3 6无。w o2.4 2可对应的四库本作:“诗 以钦恭明神,宜无恫怨。”西夏文词典 将“”释作“恫怨”,并引此句为证。然而“恫”字或为“痛苦”“恐惧”,与“”之意似仍有一定距离。此处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均作“诗 以钦恭明神,宜无怒”,并且在“无”和“怒”之间,三个版本均空有一字的距离,

29、应当是对底本原貌的如实保留。而今本 毛诗此段作“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毛传“悔,恨也。”郑笺“虞,度也。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社又不 5 8晚。天曾不度知我心,肃事明神如是,明神宜不恨怒于我,我何由当遭此旱也”。7 5 6 2依郑玄解说,“敬恭明神,宜无悔怒”,表达了诗人自述对待明神恭敬诚切,明神应当对“我”没有恨怒之情。虽然诗句字面上没有“回报”之义,但暗含了明神的态度是对诗人等一系列行为的反馈与响应,因而西夏以带有“偿还、回报”之义的“”与“责骂”义的“”组合起来翻译“悔怒”,翻译出了在此语境中“悔怒”带有的响应性质,可谓十分精当。而四库本所谓的“恫怨

30、”与明代抄本、今本 毛诗 均不符合,自然不能作为“”的释义列出。通过对以上三组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在利用汉文 论语全解 解读西夏文,以及利用西夏译本 论语全解 校勘汉文,两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更多早期汉文版本,从中寻找文献证据;另一方面要从形、音、义多个角度,结合语境与文例,对西夏文字展开更为深入、精准的分析,以求进一步发挥西夏文献在研究夏汉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注释:北京大学 儒藏 编纂中心组织编纂的 儒藏 精华编第一五册中,收录了北宋陈祥道所著 论语全解 的点校整理本。据其 点校说明 所言,此次整理即以四库本为底本,以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及南京图书馆藏四库底本为参

31、校本。北京大学 儒藏 编纂中心编 儒藏 精华编第一五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5 7 页。本文所使用四库本见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九六册,下文引用不再一一标明页码。除 儒藏 整理者所用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外(下文简称“上图本”),目前所见 论语全解 明抄本还有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明代谢肇淛小草斋抄本(书号0 0 7 4 7,下文简称“小草斋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善本书号C B M 0 4 1 0,下文简称“国图本”)。此二本均可在官方网站上浏览电子图片,下文引用不再一一标明页码。关于小草斋本的文献信息可参阅“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 “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经

32、部),“国家”图书馆1 9 9 6 年版,第2 0 0 2 0 1 页。关于国图本的文献信息可参阅王重民 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3 9 页。西夏译本的相关信息可参见聂鸿音 西夏译本 论语全解 考释,西夏文史论丛 第1 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 9 9 2年版,第4 7 7 2 页。原文图版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十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7 5 9 页,下文引用西夏译本内容均出自此书图版,并在正文括号中标明页码。有关西夏译本、明抄本之间以及与四库本之间的文献关系

33、我们另有专文讨论。本文对于独立引文中的西夏文采取四行标注法进行注释,其中所用语法标注缩写为T O P=t o p i c(话题)、G E N=g e n i t i v e(属格)、N M L Z=n o m i n a l i z a t i o n(名物化)、O B J=o b j e c t i v e(宾格)、C O N J=c o n j u n c t i o n(连接词)、C O M=c o m i t a t i v e(伴随格)、I N S T=i n s t r u m e n t a l(工具格)、F N L=f i n a l p a r t i c l e(句末助词)

34、、L O C=l o c a t i v e(方位格)。拟音部分采取龚煌城拟音。对“徼”之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解“徼”为“边”是其中一说,为西夏译者所取。“徼”之多种解读可参考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 0 0 9 年版,第5 5 5 6 页。四库本作“方武叔之不贤仲尼”,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不贤”作“不可”。西夏译本以“!”(意为“不知”)对译,与汉文各版本均无法严格对应,不排除西夏译文意译的可能性;“及武叔之毁仲尼”一句,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毁”作“毁毁”,当衍一“毁”字。上图本即将前一个“毁”字画圈删去。各版本虽略有不同,但均表达否定意味。“”与“”字在 同音 中属于

35、同一同音字组,其读音均构拟为“*w?”。另外三次分别对应“其慎言有至于三复”之“复”(公冶长 第五“季文子三思”章)、“原始反终”之“反”(先进 第十句“季路问事鬼神”章此句小草斋本缺,国图本、上图本作“反”,四库本作“要”。“原始反终”出自 系辞 上篇,从 论语全解 早期的汉文版本与西夏译本来看,论语全解 此处当作“原始反终”),以及“休复下仁”之“复”(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为仁”章在小草斋本和上图本“下”作“卜”,当为字形讹误)。“貜”字也确有“回环、反复”之义,其与“镇压、抑制”之义或有相关,留待他文详述。清代学者王念孙也曾指出过古书中有“执”“报”因字形相近而互讹之例,不过王氏其说将隶

36、书字形作为互讹的交叉点,而在明清俗字中,“执”“报”二字字形也同样十分相近,如“”为“执”字,“”为“报”字。参见王念孙 5 9 58儒藏 点校者也曾怀疑“仰”字根据文义或当作“抑”,但并未给出相关证据6 2 2 6 注释二。而根据上文分析,西夏译本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今本汉文 论语全解 的“仰”当为“抑”之讹误,同时“仰”也不当作为“”的义项列出。三、“”先进 第十一“颜渊死”章,西夏译本翻译陈祥道注文有如下一段(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十一册第五十页上)。豝?i o?1.7 1凡有夫子这样的德g o o r1.9 4夫n o2.4 2子z j i j1.6 1若干t?h j a2.1

37、 6德,d?j i j2.3 2有m j a1.2 0C O N J然后n i o o w1.5 7豎m j?1.3 0彼d?j i j1.6 1行刳t j i?2.6 0N M L Z可以回报以其他人不可施行的礼仪。m j i j1.3 6无t j?j2.5 5礼b j u1.3依t s h j a2.1 7报w o2.4 2可剞。l j?1.2 9F N L对应的四库本作“盖有孔子之德,然后可葬以人所不可行之礼”,国图本和上图本作“盖有孔子之德,然后可执以人所不可行之礼”,小草斋本缺此句。西夏“”字为“偿还、回报”之义,无论对应四库本的“葬”还是国图本和上图本的“执”似乎都不恰当,颇疑此处

38、汉文原本即作“报”字,后因字形相近讹误为“执”字。而“执以人所不可行之礼”于义不通,且此句上文四库本作“回之死,门人厚葬之,孔子以为不可。孔子之死,门人以三代之礼葬之。君子不以为非者”累累累,有“葬”字出现,故而“执”字又被改为“葬”字。如此一来,虽文义无所滞碍,然已非陈注原貌。累累累除此例之外,“”字在现存西夏译本 论语全解 中还出现一次。d z j o2.4 4诗丐k h a1.1 7L O Cs w e w1.4 3明n j a?1.6 4神t s h j i2.1 0敬,d z j?1.3 0谨?i e r1.7 8骂t s h j a2.1 7报m j i j1.3 6无。w o2.

39、4 2可对应的四库本作:“诗 以钦恭明神,宜无恫怨。”西夏文词典 将“”释作“恫怨”,并引此句为证。然而“恫”字或为“痛苦”“恐惧”,与“”之意似仍有一定距离。此处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均作“诗 以钦恭明神,宜无怒”,并且在“无”和“怒”之间,三个版本均空有一字的距离,应当是对底本原貌的如实保留。而今本 毛诗此段作“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毛传“悔,恨也。”郑笺“虞,度也。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社又不 5 8晚。天曾不度知我心,肃事明神如是,明神宜不恨怒于我,我何由当遭此旱也”。7 5 6 2依郑玄解说,“敬恭明神,宜无悔怒”,表达了诗人自述对待明神恭敬诚

40、切,明神应当对“我”没有恨怒之情。虽然诗句字面上没有“回报”之义,但暗含了明神的态度是对诗人等一系列行为的反馈与响应,因而西夏以带有“偿还、回报”之义的“”与“责骂”义的“”组合起来翻译“悔怒”,翻译出了在此语境中“悔怒”带有的响应性质,可谓十分精当。而四库本所谓的“恫怨”与明代抄本、今本 毛诗 均不符合,自然不能作为“”的释义列出。通过对以上三组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在利用汉文 论语全解 解读西夏文,以及利用西夏译本 论语全解 校勘汉文,两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更多早期汉文版本,从中寻找文献证据;另一方面要从形、音、义多个角度,结合语境与文例,对西夏文字展开更为深入、

41、精准的分析,以求进一步发挥西夏文献在研究夏汉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注释:北京大学 儒藏 编纂中心组织编纂的 儒藏 精华编第一五册中,收录了北宋陈祥道所著 论语全解 的点校整理本。据其 点校说明 所言,此次整理即以四库本为底本,以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及南京图书馆藏四库底本为参校本。北京大学 儒藏 编纂中心编 儒藏 精华编第一五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5 7 页。本文所使用四库本见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九六册,下文引用不再一一标明页码。除 儒藏 整理者所用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外(下文简称“上图本”),目前所见 论语全解 明抄本还有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明代谢肇淛小草斋抄本

42、(书号0 0 7 4 7,下文简称“小草斋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善本书号C B M 0 4 1 0,下文简称“国图本”)。此二本均可在官方网站上浏览电子图片,下文引用不再一一标明页码。关于小草斋本的文献信息可参阅“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 “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经部),“国家”图书馆1 9 9 6 年版,第2 0 0 2 0 1 页。关于国图本的文献信息可参阅王重民 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3 9 页。西夏译本的相关信息可参见聂鸿音 西夏译本 论语全解 考释,西夏文史论丛 第1 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 9 9 2年版,第4 7 7 2 页。原文图版见俄罗

43、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十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7 5 9 页,下文引用西夏译本内容均出自此书图版,并在正文括号中标明页码。有关西夏译本、明抄本之间以及与四库本之间的文献关系我们另有专文讨论。本文对于独立引文中的西夏文采取四行标注法进行注释,其中所用语法标注缩写为T O P=t o p i c(话题)、G E N=g e n i t i v e(属格)、N M L Z=n o m i n a l i z a t i o n(名物化)、O B J=o b j e c t i v e(宾格)、C O

44、N J=c o n j u n c t i o n(连接词)、C O M=c o m i t a t i v e(伴随格)、I N S T=i n s t r u m e n t a l(工具格)、F N L=f i n a l p a r t i c l e(句末助词)、L O C=l o c a t i v e(方位格)。拟音部分采取龚煌城拟音。对“徼”之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解“徼”为“边”是其中一说,为西夏译者所取。“徼”之多种解读可参考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 0 0 9 年版,第5 5 5 6 页。四库本作“方武叔之不贤仲尼”,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不贤”作“不可”。西

45、夏译本以“!”(意为“不知”)对译,与汉文各版本均无法严格对应,不排除西夏译文意译的可能性;“及武叔之毁仲尼”一句,小草斋本、国图本、上图本“毁”作“毁毁”,当衍一“毁”字。上图本即将前一个“毁”字画圈删去。各版本虽略有不同,但均表达否定意味。“”与“”字在 同音 中属于同一同音字组,其读音均构拟为“*w?”。另外三次分别对应“其慎言有至于三复”之“复”(公冶长 第五“季文子三思”章)、“原始反终”之“反”(先进 第十句“季路问事鬼神”章此句小草斋本缺,国图本、上图本作“反”,四库本作“要”。“原始反终”出自 系辞 上篇,从 论语全解 早期的汉文版本与西夏译本来看,论语全解 此处当作“原始反终

46、”),以及“休复下仁”之“复”(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为仁”章在小草斋本和上图本“下”作“卜”,当为字形讹误)。“貜”字也确有“回环、反复”之义,其与“镇压、抑制”之义或有相关,留待他文详述。清代学者王念孙也曾指出过古书中有“执”“报”因字形相近而互讹之例,不过王氏其说将隶书字形作为互讹的交叉点,而在明清俗字中,“执”“报”二字字形也同样十分相近,如“”为“执”字,“”为“报”字。参见王念孙 5 9 59撰、徐炜军等点校 读书杂志 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 年版,第5 0 1 页;王念孙撰、徐炜军等点校 读书杂志 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 年版,第1 0 7 3、1

47、0 7 4 页;曾良、陈敏编著 明清小说俗字典,广陵书社,2 0 1 7 年版,第8 1 8 页,“执”字总第六个字形;曾良、陈敏编著 明清小说俗字典,广陵书社,2 0 1 7 年版,第2 4 页,“报”字总第三个字形。累累累小草斋本缺此句,国图本“回”作“渊”,上图本“回”作“渊”并且“之”和“门”连写,在旁用黑笔补写“死”字。累累累 西夏文词典 在“抵”字下也引 论语全解 此句,直接将该字翻译为“报”,是也。然断句作“可报以人,不可行之礼也”,非也,“人不可行”实际上应当作定语修饰“礼”。见韩小忙编著 西夏文词典(世俗文献部分)第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2 1 年版,第6 1 0

48、 页。参考文献:1 韩小忙.西夏文词典(世俗文献部分):2Z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2 1.2 苗露,金生杨.陈祥道 论语全解 的解经特色 J .船山学刊,2 0 1 2(2).3 韩小忙.西夏文词典(世俗文献部分):5Z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2 1.4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7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5 韩小忙.同音文海宝韵合编 整理与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6 北京大学 儒藏 编纂中心,编.儒藏 精华编:1 0 5M .北京:北京大学出

49、版社,2 0 0 8.7 阮元.十三经注疏:1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S o me R e a d i n g N o t e s o nt h e T a n g u t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 L u n y uQ u a n j i eG a o Y i p e n gA b s t r a c t:T h e T a n g u t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 L u n y uQ u a n j i e u n e a r t h e di nH e i s h u i C i t yi s t h

50、 e e a r l i e s t e x t a n tv e r s i o no f t h e L u n y uQ u a n j i e s ot h a t i t i s o f g r e a t d o c u m e n t a r yv a l u e.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 m o r e p o p u l a r v e r s i o no f t h e S i k um a n u s c r i p t,t h e Mi n gm a n u s c r i p t s o f t h e L u n y uQ u a n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