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匪我求童蒙%2C童蒙求我”《周易·蒙》卦辞的经学诠释与哲学阐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3087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匪我求童蒙%2C童蒙求我”《周易·蒙》卦辞的经学诠释与哲学阐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匪我求童蒙%2C童蒙求我”《周易·蒙》卦辞的经学诠释与哲学阐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匪我求童蒙%2C童蒙求我”《周易·蒙》卦辞的经学诠释与哲学阐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项目编号:);中华君子文化基金“董仲舒 君子循天之道以养其身 观念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唐艳(),女,陕西安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与文化、中国哲学。陆德明曰:“一本作 来求我”(陆德明 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焦循在 易章句 中亦认为“古有 来 字”。来,趋向、来到之意,即六五向九二来求教(焦循 易章句蒙,见 易学三书,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说明古本 周易 中确实存在“求”之文。而且在王弼 周易注、蔡邕 处士圈叔则碑、释慧苑 华严经音义 引 易 中皆作“童蒙来求我”,说

2、明汉魏时期经文中有“来”字。侯乃峰认为加上一“来”字,“疑古人是为了与上句 匪我求童蒙 字数一致,显得句式整齐”。从写作体式上看,有“来”字前后句显得更加对称,而从卦辞大义上看,有无“来”字并无太大影响。“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周易蒙 卦辞的经学诠释与哲学阐发唐艳(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摘要 蒙 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揭示出求学与施教之间的交互关系与发生原理,近阳、亲师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是成功施教的关键。彖 辞“志应”意指教师与童蒙之间志趣相合、性情呼应、灵魂互通的精神共鸣,彰显出最圆融的师生关系。“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强调占筮与求学同道,

3、施教者告与不告取决于童蒙是否有诚心,不诚则无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时中”,适时而教,中正不偏,与儿童的成长需求及生命节奏保持一致,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关键词 周易;蒙卦;童蒙;经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蒙 卦卦辞仅二十三个字,即“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卦辞简明凝练,蕴意深刻,经过 彖传 象传 编纂者的精湛诠释,揭示出了教育的目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等,几乎涵摄了儿童教育中所有的重要问题。易传系辞下 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胡瑗解曰:“大易之道,一卦之理,以 至 万 事 之 端,皆 在 于 卦 下 所 属 之 彖辞。”(

4、)读懂 彖 辞有助于深刻理解卦义。文章通过对 蒙 卦的卦辞、彖传 进行诠释与挖掘,打破以往单纯从象、数、史、义、理层面解卦的易学方法,从哲学面向剖析儿童教化发生的基本原理与境界追求,以促进当今儿童哲学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一、“童蒙求我”:激发儿童内在求知欲望 蒙 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大意为不是师者强行对童蒙施教,而是童蒙主动向教师求学。从卦象上分析,有童蒙求师之象。孟氏逸象 中艮“为童”“为童蒙”(),外艮卦六五有童蒙之象,指幼稚、蒙昧、愚钝之人。“我”指下坎卦之九二,九二爻性刚阳,与六五童蒙相对,指发蒙者或施教者。虞翻曰:“童蒙谓五,艮为童蒙。我谓二也。震为动起,嫌求之五,故

5、曰 匪我求童蒙”()。蒙 卦互卦为 复 卦,上坤下震,震为动,九二有求六五之嫌,故卦辞特意强调非九二求于六五,而是六五求于九二。六五下应九二,隐喻童蒙求于施教者,而非施教者上求童蒙,说明儿童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体,其自我建构的方式是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而非被动的、强迫的、灌输的。礼记曲礼上 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郑玄注曰“尊道也”(),童蒙以阴求阳、以暗求明亦是尊道、重道的表现。程颐解曰:“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九二不往求,并非依仗师者身份而矜功自伐,而是涵养德性,待蒙者心志诚敬以应之,师者守道而静,蒙者欲求而动,动静交

6、合,教化可行矣。六五为阴爻,九二为阳爻,以柔近刚,以阴近阳,暗从明,弱求强,天道之使然也。孔颖达 疏曰:“物既?弱而意愿亨通,即明者不求于?,即匪我师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但暗者求明,明者不谘于?。”()明不求暗,贤不求愚,六五童蒙主动靠近九二之师,是受以阴近阳、以暗求明的生生之道所驱使。魏了翁说:“蒙 此一卦,阴爻亦先求 阳,夫 阴 昧 而 阳 明,阴 困 童 蒙,阳 能 发之。”()阴蒙欲求明,必先求于其师,而后师者以阳开其蒙。蒙 卦之互卦上坤下震,震为长男,坎为少男,震、坎皆年长于六五童蒙,少者求于长者,亦合教化之理。“蒙者天道明者,人道不先自明”(),蒙乃天地万物最初生命之常态,最接近

7、大道之源初本体。而童蒙一旦进入人道世界,这种蒙态便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性,故须经过后天社会化的磨砺与塑造,才能克服所谓的“蒙昧”状态而融入现世生活。近阳、亲师是童蒙与生俱来自我生发的天性本能与生命特质,这种源自内心的生长欲求与探索精神不断促使、激励着童蒙成长。从阴阳之气运行的向度来看,蒙 卦阴多阳少,而阳居上极之位,其卦气只能往下运行。周太谷曰:“屯,二 气 交 于 下 也;蒙,二 气 凝 于 上也。”()蒙 卦与 屯 卦互为综卦,二者卦气相反。蒙 卦阴阳二气交汇于上,六五童蒙唯有遵循卦气顺逆之理,主动从上位至下位,诚敬其心、谦逊求教于九二,才能获得自我生长的空间与自我突破的可能。易经证释 曰:

8、“以蒙之道,有顺逆;则其行也,有主宾。蒙之为童蒙,此正也。而我应童蒙之求,以为之师,则变也。正变之间,主宾之异也,行变以为主,循正以为宾,此逆道也。逆而有成,故不违道,乃履夫亨。我不往求,童来求我,此固正道,亦由变之正也。”()蒙 卦自上而下运行流变,以发群阴之蒙而成就其卦德,以逆为顺、以枉为正彰显教化之功。教师与儿童有授受之别,蒙求于师,则蒙为主,师为宾;师应于蒙,又变师为主,以蒙为宾。先以蒙为主,而后成师之功,六五求九二顺应 蒙 卦阴阳运作之理,故得教化之正。童蒙求于我,实则是我求于童蒙之前提与基础,六五求九二,强调教育要调动儿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顺应性情、因势利导方可获得成功。若九二强行

9、施教于六五,则逆于 蒙 卦卦气之走向,不仅蒙不得发,亦失为师之道。因而,教师一开始应放低姿态,把主动权交给童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后施教方可事半功倍。儿童内在天性中的自觉意识与求知欲望一旦被激发,便会成为教育最有力的能量源与催化剂。周易折中 引林氏希元曰:“童蒙不我求,则无好问愿学之心,安能得其来而使之信?我求而诚或未至,则无专心致志之勤,安能警其惰而使之听?待其我求而发之,则相信之深,一投而即入矣。待其诚 至 而 发 之,则 求 道 之 切,一 启 而 即 通矣。”()童蒙若无求学之心思,便不会听其师、信其道;教师若强施教化,会致使童蒙产生惰性和抵触情绪。河合隼雄说:“如果勉强幼儿去做,可

10、以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这在后来甚至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儿童天生有吸收知识的天赋与探究事物的能力,教师强行施教只会打压儿童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儿童才是教育的真正发起者,待他们汲汲要学,如同久旱逢甘雨般急切渴望知识,此乃教化之良机。“我”与“童蒙”,看似角色颠倒,逆道而行,实则呈现了施教者与儿童之间最融洽的交互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关系。二、“志应”:教学相长与精神共鸣 彖蒙 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荀爽曰:“二与五志相应也”,李道平 疏 曰:“二与 五 应,坎 心 为 志,志 相 通,故 应也。”()从卦象、卦体上分析,九二、六五分别处于上、下卦之中

11、位,彼此正应,志趣相通,是最为理想 的 师 生 关 系。高 亨 解 曰:“应 犹 合也”(),表示施教者与童蒙之间心意相符,融洽和睦。易经证释 曰:“阳与阴交,而贵在合,阳与阳应,而贵在孚。不合不孚,虽交不和,虽应不称,不利且害。”阴阳相资、明暗相接之道的关键是彼此和合,教师与童蒙之间也必须意气相投,否则教学活动便会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化育生命之作用。师生最好的状态是“以往易来,以明待暗,两志相得,有如桴鼓”,我不往求,待童蒙求我,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教师之教变成儿童之需,“无曲折逢迎之嫌,无委蛇追逐之累”,(、)宛如槌鼓敲而随之,你呼我应,悦耳谐和。李?曰:“二之于五,非强应之,志应也

12、。”()“童蒙”与“我”之间的默契可以上升至心领神会之高尚境界,无需谁迁就谁。教师乐教,童蒙好学,如同榫卯契成,无缝对接,追求一种性情交融、灵魂相通的美好生命意境,彼此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共振力”,这种“共振力”正是教书育人最高妙之精神境界。彖 辞以“志应”昭示童蒙内在的性情、心意、志向、兴趣的重要性,施教者与童蒙的关系并非只停留在问答、解惑等授受行为上,而是要走进儿童内心,与其产生深入灵魂的精神共鸣。孟子曰:“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赵岐注:“戚戚然,心有动也。”()“志应”不参杂任何世俗功利元素,同气相求,彼此吸引,让人陶醉其中。“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师生之间的默契相投

13、、心领神会如同知己相视而悦,彼此莫逆于心的和睦气象,完全超越外在的言语和行为,而抵达彼此内心深处,同心同欲。来知德 集注 曰:“童蒙求我则彼之心志应乎我,而相孚契矣。此其所以可教也。”()当儿童与教师心志相呼应时,教、学本身则会成为一种享受,教师乐于其中,儿童专注投入,彼此促进,互相成就,其乐无穷。“志应”是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也是教育所追求的至善境界,教育一定不是教条式、灌输式、机械式的“造人”活动,而是要深入儿童灵魂深处的精神疏导与生命引领。“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幼学琼林师生篇 曰:“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教师与童蒙心志相合

14、,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会直通灵魂又美好微妙的精神共鸣感受。“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施教者必须努力还原自己内心深处那颗童心,与儿童建立彼此接纳、互相信任、相互吸引、心灵共鸣的圆融关系,教育自然易化易成。马振彪曰:“赤子之心本正,养而不失,可成大人。”()“赤子心”是九二与六五的感应点,儿童有赤子之心,施教者有未泯童心,“志应”不仅强调要扩充儿童天性,也启发施教者坚守本心,二者同归赤子心,童蒙汲汲于学,教师欣然而教,彼此推动,浸心入魂,可谓教学相长之最高境界。三、“至诚一意”:施教的前提 蒙 卦卦辞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大意是开始占筮则告之,若再三占筮则是亵渎神灵,不必再

15、告,这是吉利贞正的做法。王弼 注 曰:“筮,筮者决疑之物也。”()古人通过卜筮以通天意、决惑疑。郑康成 注 曰:“筮,问也”(),即求学、询问、请教、论难之意。经典释文 曰:“渎,乱也”(),指混淆、破坏、迷惑、心志不定。蒙 卦以筮比作求学之事,“神人奚通,其不告者,非神不灵,人自乱其智也。故 不 告 者,乃 神 道 之 至,亦 人 道 之 当也。”(、)易 以德治,神道灵验与否,取决第 期唐艳:“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马王堆帛书 蒙 卦卦辞曰:“初筮吉,再参(三)犊(渎),犊(渎)即不吉(告)。”告,帛本 缪和 与帛本、阜本、石经均作“吉”,竹书残缺,今本作“告”。侯乃峰从文意上分析,每次卜

16、筮皆有结果,说“不告”则于义似不可通,“告”可能是“吉”之形误。廖名春强调“不吉”是因 周易 反对“改筮”,改筮会导致筮法的怀疑。而刘大钧指出,若言“初筮吉”,是绝无必要“再”“三”而筮,以至于“渎”了。古“吉”“告”二字以形近易于抄写互误。于人心是否诚敬,人心不诚,意志迷乱,便不配得到神灵的吉凶之兆。占筮与求学有内在一致性,贵在一颗诚敬之心。童蒙来求学,师者告与不告,取决于童蒙自身是否足够虔诚,不诚则无教。程颐曰:“再三,烦数也,来筮之意,烦数不能诚一,则渎慢矣。”()频繁占筮,意味着迟疑神灵之志、怠慢神灵之道。童蒙来求教,教师告之以决其疑,童蒙当虔诚恭敬,若反复请教同一问题,就是亵渎大道、

17、轻辱施教者。刘大绅曰:“若再三来谋,是不我信也,不我信,则不为之谋矣,以谋亦不能用也。”()童蒙对师者缺乏信任,对知识和大道没有敬畏感,师者谆谆教诲也只是无用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不告”反而“有利于启蒙者和发蒙者都保持贞正的心意状态”()。“初筮告”要求童蒙有诚、师者有道,“初筮”的对象,关于“初筮”的对象,学有一说指初六。初六处下卦坎之第一爻,上承主爻九二,其位卑而有诚敬求师之心。“初筮谓诚一而来求决其蒙,则当以刚中之道,告而开发之。”()初六处 蒙 卦之初爻,虽身份卑微,无所依靠,蒙昧尤甚,但主动亲阳比阳,九二有刚中之德,有教无类,乐于启发初六之蒙,以帮其走出蒙昧困境。朱启经解曰:“

18、九二卦主受 初次占筮 的初六所 承而 据 初六,这就是 初筮告 之象。”()初六以蒙者身份自居,态度诚恳,尊师重道,虽无六五之尊位,却一样有谦卑好学之心,施教者当义不容辞教导之。一说指六五,崔觐曰:“初筮,谓六五求决于九二。二则告之。”()六五诚恳谦逊,主动下求刚中之九二,二者又彼此“正应”,相孚相契,九二自然会正应其志,而循循善诱之。程颐曰:“谓至诚一意以求己则告之。”()六五、初六皆有求学问道之诚心,故九二皆当告之。对于师者而言,须明白知识大道之精髓、要害,解疑答惑,一语破的。若答非所问、迟疑不告,亦会使童蒙思绪渎乱、心生厌恶。孔颖达 疏 曰:“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童

19、蒙来问,本为决疑,师若以广深二义再三之言告之,则童蒙闻之,转亦渎乱。”()施教者本身就是真理、大道的化身,若踌躇不决,不仅会失去威信与尊严,还会迷惑儿童心志,使其渎乱而不知所从,还不如不教。从卦象上看,蒙 卦下卦坎“为水”“为沟渎”(),艮山下遇坎水有险,因童蒙智慧未开,初入尘世极易陷入昏渎之难,六三、六四便是典型代表。彖蒙 曰:“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来知德解曰:“再指四,阳一阴二,而再则四矣。三指三。”六三、六四皆乘九二之上,不敬其师,不畏大道,“盖三则应乎其上,四则隔乎其三,与刚中发蒙之二不应与,又乘阳不敬,则心志不应乎我而不相孚契矣。既不相孚契而强告之,是徒烦渎乎蒙矣,亦何益哉?

20、”()从爻位关系看,六三、六四与九二无正应关系,亦无“初筮”之道。六三与上九正应,但上九刚而不中、野蛮施教;上乘九二,不诚不敬,肆无忌惮,与九二志不相合。而六四相隔六三,与九二不涉,应比皆无阳,被群阴所包围,无师可从,自身又安于一隅,不思进取,蒙态最甚。面对六三、六四这样没有求学之志的童蒙,若教师强行施教,他们不但难以吸收,还会因此而厌恶学习、自我渎乱。相比初六和六五,六三、六四不能以阴蒙自处,渎乱又不能尊阳亲师,蒙昧之气难除,可谓蒙之又蒙,教师宜以“不告”为教。但“不告”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六三、六四这样的童蒙,六三、六四虽为渎乱之蒙,但九二能以坤体包容其蒙昧,师生之间不志应的矛盾也能得到缓解。

21、九二爻性刚阳,六三、六四虽上乘不敬,但阴、阳爻性可相交相和,仍有亨达的可能。朱启经认为,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是有意的渎,而六四阴居阴位,“正而不中”是无意的渎,对后一种情况则可进行耐心的启蒙教育,使其树立正确观念,成为有涵养的人 ()。施教者不仅要根据教育情境与对象决定“告”与“不告”,还要把持好施教的节奏和力度。郑玄 注 曰:“初问,则告之以事义,不思其三隅,相况以反解,而筮者,此勤师而功寡,学者之灾也。渎筮则不复告,欲令思而得之,亦所以利义而干事。”()童蒙初次来求,教师告之,其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若反复求问,说明童蒙兴趣不足,诚意未至,教化难成,此时告之无益,不告反而有利于激发他

22、们的学习动机。荀子劝学 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教师迫切施教或过度施教均会使童蒙心生抵触情绪,极易使其丧失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九二得刚而守中道,就必须“告而有节”(),面对六五、初六诚心求学的童蒙,当告则告;对六三、六四这样不诚不敬的童蒙,当止则止。王夫之曰:“君 子 虽 有 不 忍 人 蒙 昧 之 心,必 不 告 以 渎之。”()教师在不宜施教之时,一定要能沉得住气,从容应对,修炼一种深邃而灵活的教育智慧。四、“时中”:教育的最高境界 蒙 卦 彖 辞强调教育的至善状态是保持“时中”。彖蒙 曰:“以亨行时中也。”“时中”即“当其可”(),强调因时制宜

23、、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做到中正不偏,与儿童的内在需求和发展节奏保持同频共振,教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儿童与生俱来有自我生长的欲求和本能,施教者要提供“时中”之教以促发他们内在亨达特性的发挥与实现。易经证释 曰:“时顺则顺,时逆则逆,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初无所滞,而复不失中道,乃曰时中”。“时中”是要把握时机,守住中道,顺逆有道,行止得正,使事物能够自然呈现出最适宜、最完美的状态,方为天下之“至道”“至德”()。施教者在合适之时机为儿童提供合适之引导,顺随他们的生长节奏与天性特质,用为人师者的人格、德性、智慧去感化和疏导儿童的心灵世界,进而释放出每个儿童独特的人性光辉。逯中立曰:“蒙者,纯一不杂,

24、其心自正,故曰 时中,特不能自神自明耳,迎其机而通之则豁然矣。”()蒙者本身心无杂念,诚敬专一,教育当趁其处于纯一未发之时而养其为正,随性疏导,童蒙自然欣然受教,心中豁然澄明。坚守中道是“时中”之教的根本要求,施教者必须要处理好阴与阳、刚与柔、严与宽之间的张力。彖蒙 曰:“初筮告,以刚中也”,九二之爻位、爻德刚而得中,能够坚守中庸之道而施教。李道平 疏曰:“刚 则 诲 人 不 倦,中 则 立 教 不偏”(),九二处坎险之中,被群阴所包裹,但其坚韧不拔,有刚阳之志,爻气积极向上,一阳发动而群阴皆从,能够“资中道以止愚妄”()。恪守中道,纳受群阴,善治众蒙,坎险终能被突破而大显光明。九二爻变为 剥

25、 卦,上艮下坤,坤为水为母,艮为小子为童,有母包子之象,坤体阴柔以养育万物生命,九二以德化育群蒙之正。九二阳居阴位,位卑而德高,刚中有道,有坤母般睿智、宽容、温和、善良之美德,春风化雨,养蒙为正。上九刚而不中,阳气过盛,阴不能受,众蒙心生畏惧、敬而远之。可见,施教者刚而不中则无度,中而不刚则无力,偏废其一,则教化难行。“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刚中 载物,所以善诱”(),君子之教当刚柔并济、慈严结合。“时中”之教的关键是抓好教育契机,施教者凭借自身的教育智慧巧妙捕捉儿童的生长需求,适宜引导,与儿童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交互共生关系。论语述而 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刘宝楠 正义 曰:“当心愤

26、愤、口悱悱时,已是用力尽思,而未得其意,乃后启发为说之,使人知思之宜深,不敢不专心致志也。”()儿童心济济而不通,口蠢蠢而未言,苦其滞塞而不能发,迫切需求,嗷嗷待哺,此时师者启发一二,童蒙则如泉涌奔流般豁然明朗、通畅透彻。王夫之曰:“及欲觉未觉、愤悱之时,求亨通而不自锢也。”()求知欲是童蒙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其一旦被激活,他们自然主动来求学,而无需外在强迫,施教者只需顺势疏导便可决其疑惑、化蒙为智。当儿童学习活动源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求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自然会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不被学习所累。因此,教育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激发儿童的生命潜能与精神自觉,唤醒他

27、们自我认识、自我体悟、自我创造的精神能量与生命意识。“时中”之教全靠施教者在教化实践中日渐琢磨和体悟,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教育艺术。五、结语 蒙 卦卦辞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儿童教育的高深智慧,蕴意无穷。胡煦认为,整个 蒙 卦“据童蒙而论,所争在诚与不诚。据教而论,所争在养之豫与不豫”()。童蒙求学在于诚心与否,师者施教在于乐之与否,揭橥了儿第 期唐艳:“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与教师、天性与教化之间的本质关联与理想境界。蒙 卦九二爻所彰显的为师之道,是每位施教者都应该追求的教化之正道。程颐曰:“二以刚中之德在下,为君所信向,当以道自守,待君至诚求己而后应之,则能用其道。”()九二身居下位

28、,刚中守正,心存大道而不张扬,涵养大德而不争位,故能吸引众蒙的随从与信任。蒙 卦特殊的结构体系(卦体、卦位、爻位)与叙事方式(卦象、卦辞、爻辞、传解)中还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经由卦、爻辞诠释,卦、爻象变化,爻位关系分析,卦体结构演绎,深刻而全面地向人们展示了“蒙以养正”的发生过程、呈现方式与实施路径,并为其注入了丰富的人文价值与精神旨趣。因此说“蒙卦发挥了中国意象思维与性情哲学的独特优势,为我们发现儿童、解读儿童和教育儿童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儿童教育思想有重要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参考文献 胡瑗 周易口义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二:第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9、王亭之 周易象数例解 香港:商务印书馆,李道平 周易集解纂疏 北京:中华书局,郑玄,孔颖达 重刊宋本礼记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台北:艺文印书馆,程颢,程颐 二程集 北京:中华书局,孔颖达 周易正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魏了翁 周易要义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一二:第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列圣齐 易经证释:第 部 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方宝川 太谷学派遗书:第 辑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李光地 周易折中 成都:巴蜀书社,河合隼雄 孩子的宇宙 王俊,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 济南:齐鲁书社,李?周易传注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赵岐,孙 重刊宋本孟子

30、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台北:艺文印书馆,程登吉 幼学故事琼林 邹圣脉,增补 谷玉,校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来知德 周易集注 胡真,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郭象,成玄英 庄子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马振彪 周易学说 广州:花城出版社,王弼撰 周易注校释 楼宇烈,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王应麟 惠栋,考补 增补郑氏周易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陆德明 经典释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程颐 易程传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温海明 周易明意:周易哲学新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朱启经 周易爻变解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金景芳,吕绍纲 周易全解(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先谦 荀子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朱熹 周易本义 廖名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王夫之 周易内传 北京:九州出版社,逯中立 周易諸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刘宝楠 论语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胡煦 周易函书约注 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唐艳 尊天性而施教化:蒙卦儿童哲学意蕴阐发 周易研究,()责任编辑:刘季付责任校对:刘季付李彦雄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