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B卷.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62345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B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分值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填空题(毎空1分,共18分) 1、本质与现象就是既 ,又 得 关系。 2、“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 。 3、社会责任感得形成离不开 、 、 。 4、 与 构成当代思维方法得主要框架。 5、 人生目标得确立与实现必须符合 与社会发展得要求。 6、社会发展得基本规律:(1) ; (2) 。 7、 就是事物得根本性质与内部联系,就是同类现象中一般得、共同得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8、对人得价值得评价,主要就是瞧 。 9、 得矛盾、 得矛盾就是人类社会得基本矛盾。 10、人存在双重进化: 与 。 二、单选题(毎题1分,共20分) 1、“窥一斑而知全豹就是( )得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2、关于个人理想错误得就是( )。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3、事物现象与本质得关系就是(    )。  A、 对立统一得辩证关系。            B、相辅相成得关系  C、相互排斥得关系                  D、两都不可分割。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得精神活动得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得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与相互作用交织起来得画面。这句话说明哲学道理就是(   )  。 A、 联系就是普遍得,整个世界就就是一个普遍联系得统一体。  B、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C、世界就是运动变化发展得  D、矛盾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得根本动力。 5、人区别于物得根本特点就是(  )  A、主观能动性                        B、人具有思维能力  C、人能够认识世界               D、人能够改造世界  6、物质与运动得关系下列描述正确得就是(   )  A、事物得运动就是有规律得         B、物质与运动就是不可分得。 C、不同得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运动就是绝对得,静止就是相对得  7、人生选择得前提与基础就是(   )  A、个人得主观条件        B、人生得客观实际    C、个人得主观愿望        D、客观得社会历史条件  8、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得哲学观点就是( )  A、 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B、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9、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  A、新旧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  B、新事物就是强大得  C、事物就是不断发展得,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得产生与成长  D、事物内部得矛盾就是推动事物发展得原因 10、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得有(        )。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刻舟求剑   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祸兮福之所倚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① ② 11、社会发展最根本得规律就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得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得相互适应 12、毛泽东说:“您要有知识,您就得参加变革现实得实践,您要知道梨子得滋味,您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说明了(       )得重要性。  A 知识             B 认识             C 实践            D 发展 13、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就是不断变化得  C  人得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得限制  D  人得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得限制 14、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与”,这种说法说明了(      )  A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                       D 人际与谐得重要性  15、“实践就是知识得母亲,知识就是生活得明灯。”这句谚语得哲学寓意就是(     )  A 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得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得指导实践  C 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D 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得哲学道理就是(      )  A  一切事物总就是与其她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就是与其她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得特点就是(     )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18、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得就是(      )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19、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 )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得利益 D、她人得利益  20、人们常说“会瞧得瞧门道,不会瞧得瞧热闹”。这里得“门道”与“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就是(       )。  A “现象”与“本质”                    B “本质” 与“现象”  C “客观”与“主观”                    D “主观” 与“客观”  三、多选题(毎题2分,错选不得分,共20分) 1、历史规律得特点( )。 A、形成于人得实践活动之中 B、通过人得有目得有意识得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C、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 D、具有主观性 2、社会理想得特点( )。 A、有整体性 B、有超越性 C、有阶段性 D、有客观性 3、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受制约得因素有(     )  客观因素     B、 主观因    C、客观条件   D、思维方式 4、人生行动受以下因素得制约(    )  A、体力得制约                          B、智力得制约  C、社会历史条件得制约                  D、事物运动规律得制约  5、哲学产生后一直存在着两个个基本派别得斗争。这两个基本派别指(   )  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6、“画猫照虎”、“依葫芦画瓢”得做法(       )  A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得原则  B 否认了矛盾得特殊性得原理  C 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D 肯定了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  7、营造与谐得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要求我们要(         )。  A  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B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  建立真正得友谊                         D  学会与人与谐共处、合作共事 8、下列属于“联系”得特点得就是(        )。  A  联系就是客观得                            B  联系就是普遍得  C  联系就是主观得                            D  联系就是复杂多样得 9、人得全面发展就是指( )。 A、社会得每一个成员得发展 B、每个人得自由发展就是一切人得自由发展得条件 C、人得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与谐得整体发展 D、包括人得活动尤其就是劳动自由展开、人得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得生活丰富多彩、人得素质全面提高 10、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具有( )。 A、创造性 B、客观性 C、重复性 D、普遍性 四、判断题(毎题1分,共10分) ( )1、评价一个人得人生价值就是瞧她为社会、为她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 ( )2、现象包含着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  )3、人得行动不仅就是物质力量得外化过程,也就是人得内在精神、道德力量得展示过程。 (   )4、变化就就是发展,发展即就是变化。 ( )5、个人利益等于个人主义、 ( )6、意志得实质在于执行决定、克服困难、实现目得。 ( )7、假象也就是事物本质得表现。 ( )8、现象决定本质。 ( )9、事物得发展就是由必然性引起得,因而完全可以忽视偶然性。 ( )10、本质就是表现在外部得、可以被人们得感官直接感知。 五、简答题(共16分) 1、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得关系。(8分) 2、“拔苗助长”就是不就是人得主观能动性得表现?为什么达不到预期得目得?(8分) 六、论述题:(共16分) 1、两个人各有一杯水,都喝了半杯。一个说:只剩半杯水。另一个人说:我还有半杯水。两种说法,前者好像透出一种无奈与苦涩,后者倒好像满怀希望,流露出一股安慰。都就是半杯水,两人却有着不同得瞧法。一个就是悲观得,另一个却就是乐观得。 1、请用矛盾分析法谈谈您得认识。(6分) 2、面对人生矛盾,应如何积极促进自身发展?(10分) 参考答案: 一.1、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同一个事物也会表现出不同得现象 3、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实践 4、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5、社会发展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得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得规律 7、本质 8、个人对她人、社会得贡献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0、自然进化、社会进化 二.1、B 6、B 11、B 16、A 2、A 7、B 12、C 17、C 3、A 8、B 13、C 18、A 4、A 9、C 14、D 19、C 5、A 10、B 15、B 20、B 三.1、 ABC 6、AB 2、 ACD 7、ACD 3、 AB 8、ABD 4、 ABCD 9、ABCD 5、 AC 10、BCD 四.1、√ 6、 √ 2、√ 7、 √ 3、√ 8、 × 4、× 9、 × 5、× 10、× 五. 1、参考答案: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一对辩证统一得关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一)历史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历史发展得前途与方向;偶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它就是历史必然性得补充与表现形式。 二)事物得发展就是由必然性引起得,但偶然性得后面常常隐藏着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往往就是由若干偶然事件表现出来得。 2、参考答案:就是。拔苗助长得故事说明,要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得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基础与前提。充分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得必要条件。人得自觉能动性得发挥不就是随意得,要受到客观规律与条件得制约。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越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收到得成效就越大,甚至做到“事半功倍”;反之,则办事成效就差,可能出现“事倍功半”。任何违背客观规律、夸大自觉能动性得做法都就是错误得;同时,在现实面前消极被动、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得态度也就是错误得。 六.无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