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20566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Psychology: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Vol.12,No.1,32-42321 引言追求幸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生活追求的一项重要目标(Kuykendall et al.,2015)。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客观生活所做的整体性评估(Diener,1984),包含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消极情感体验两个部分。相关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张兴旭等,2019)。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其主观幸福感是影响社会发展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体身心健康,而且对于推动社会的幸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善是幸福的本质,Van Doesum等(2013)根据相互依赖理论,首次提出社会善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田一等(2020)则将其界定为在人际互动情境中能够感知他人状态、尊重对方选择,并愿意做出选择权的让渡,主要表现为外倾性(对他人的理解、对世界的开放)与宜人性(个体内在的善良、自我的谦逊)。本研究采用田一等人的定义,并认为社会善念特质常常通过个体的日常行为来表现。人格特质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效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

3、的中介模型张珊明 尹美 韦泉(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 411201)摘 要 为考察大学生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社会善念自陈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基本心理需要在社会善念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社会善念与基本心理需要之间均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 社会善念;主观幸福感;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

4、支持分类号 B849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24.01.004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校级科研创新计划项目(YS2237);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2-0166)。通讯作者:尹美,E-mail: 张珊明 尹美 韦泉: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331 期的预测因子之一(Diener et al.,1999),已有研究显示具有高水平外倾性和宜人性的个体自我报告有更高的幸福感(Anglim,2020)。个体实施社会善念本质上也是一种低成本的亲社会行为(田萱,2022;Van Doesum et a

5、l.,2020),日常情境中表现为在公共场合为老弱病残孕让座以及换位思考等亲社会倾向。根据利他行为的双路径模型,从内部路径来看,助人者实施利他行为过程中存在着“自激励效应”,能够提升个体的正性体验(谢晓非等,2017)。有实证研究也表明亲社会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积极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崔馨月等,2021)。虽然已有研究通过SoMi范式测量发现感知社会善念能够预测个体的幸福体验(窦凯等,2018),但是将社会善念作为人格特质来考察其是否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高社会善念水平的个体愿意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利益,表现出利他

6、、善良和尊重等品质,从“余香”与“自激励效应”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据此,提出假设1:社会善念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受自主动机激发的亲社会行为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基本心理需要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Weinstein&Ryan,2010)。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强调自主、归属和胜任感需要的满足能够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幸福。因此,基本心理需要是值得考虑的中介变量。一方面,基本心理需要的支持和满足会受到不同人格特质的影响(Vansteenkiste,2020)。在人际互动中,高社会善念倾向的个体在作出行为决策时,会自发主动调节内在心理

7、资源,提高适应性,“温暖他人”的同时也能够“照亮自己”。具体而言,个体自发主动实施帮助他人的善意行为能够满足自主性需要(杨莹,寇彧,2015),并增强与他人的联系,降低与社会的脱离,从而提升社会关联感(冯琳琳等,2022);善行被肯定能够提高实施者的胜任感与自我效能感,使其体会到能力的实现(Martela&Ryan,2016)。另一方面,当这些心理需要在特质层面或在当下得到满足时,可以促进主观幸福感的获得(Hill&Howell,2014);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的个体,主观幸福感越强烈(吕国庆,周琰,2021)。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2:基本心理需要能够在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

8、用。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其自身被外界支持程度的主观感受与评价(Zimet et al.,1988),属于社会支持的一种。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发展离不开个人因素与其感知到的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Bronfenbrenner,1994)。其中,来自家人、朋友以及重要他人的外在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Runcan&Iovu,2013),也是一种典型的保护性因子。此外,个体所具备的外向性与善良特质对于身心健康也具有促进与保护作用(俞国良,2022)。根据个体心理发展“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的促进假说(Brook et al.,1986),一种保护因子(领悟社会支持)可以增强另一种

9、保护因子(社会善念)对结果变量(主观幸福感和基本心理需要)的预测作用。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Cohen&Wills,1985),而心理健康本身便是一种幸福状态(俞国良,2022)。幸福感的个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个性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可能会被环境削弱或加强(Emmons et al.,1986)。换而言之,在环境相对支持、资源丰富的情境下,拥有积极善良品格的个体对幸福感的体验可能更为强烈;反之,若环境所提供的物质、人际关系或情绪资源较少时,个体所体验的幸福感可能会减弱。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领悟社会支持的个体倾向于对事物持积极乐观的态度,3

10、412 卷心 理 技 术 与 应 用更能够体验到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贺青霞等,2021)。因此,提出假设3: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此外,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外界赋予个体自主、胜任和归属支持时,更能够激发其内部心理动机,促进基本心理需要实现(Ryan&Deci,2020)。社会善念行为实施者在感受到高水平的尊重、理解和社会支持时,其社会归属感增加,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和胜任感也会明显增强(Caprara et al.,2014),从而使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由此可见,特质社会善念影响个体心理需要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便是社会善念实施者能否领悟到支持性的

11、条件和资源。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4: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社会善念对基本心理需要的影响。本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2 研究方法2.1 被试研究选取长沙、株洲和湘潭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采用方便取样法发放问卷1364份,经过筛选(测谎题和填写有效性等条件),剔除无效问卷64份,得到有效数据1300份,有效率为95.31%。其中男生547人(42.10%),女生753人(57.90%)。年 龄 范 围16到22岁,平 均 年 龄18.320.83岁。2.2 研究工具2.2.1 社会善念自陈量表采用田一等(2020)编制的社会善念自陈量表,共17个项目。该量表为二阶四因素结构,包括宜人与外倾两种特质倾

12、向,其中宜人特质包括善良尊重和谦和恭逊两个维度,外倾特质包括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两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特质社会善念倾向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 s 系数为0.91。2.2.2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采用喻承甫等(2012)翻译修订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共21个项目,包括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三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s 系数为0.89。2.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黄丽等(1996)翻译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项目,包含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主观感知到的社

13、会支持越多。该量表的Cronbach s 系数为0.95。2.2.4 幸福感指数量表采用姚春生等(1995)翻译修订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共九个项目,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总分为总体情感指数量表的平均得分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权重为1.1)之和,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该量表的Cronbach s 系数为0.93。2.2.5 控制变量鉴于以往探讨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人口学信息和家庭经济情况的普遍关注(唐莹莹等,2023),以及考虑到家庭经济压力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一种重要风险因素(吴晓靓等,2023),本研究对性别、年龄与家庭经济压力进行

14、控制。家庭经济压力采用王建平等(2010)改图 1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张珊明 尹美 韦泉: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351 期编的家庭经济困难量表测量,共四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感知的经济困难越大。该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为0.89。2.3 数据处理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 24.0与Amo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Harman单因子法检验结果显示,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2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9.745%(低于临界标准40%)。采用控制未测量的潜在方法因子(ULMC)进行检验,在仅含特

15、质因子的模型M1基础上,将所有项目作为方法因子的指标,建立双因子模型M2。对模型M2与模型M1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并无明显改善:2/df=2.319,RMSEA=0.014,TLI=0.079,CFI=0.079,IFI=0.079,NFI=0.078,SRMR=0.039。综上,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3 结果3.1 各变量间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社会善念、基本心理需要、主观幸福感两两呈显著正相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3.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首先,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

16、Model 4,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家庭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对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表2),社会善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0.36,p0.001)。纳入中介变量基本心理需要后,社会善念显著正向预测基本心理需要(=0.53,p0.001),基本心理需要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0.40,p0.001)。另外,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发现,直接效应为0.15(95%CI=0.08,0.22),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21(95%CI=0.18,0.2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33%,即中介作用显著。其次,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Model

17、 8,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表3),将领悟社会支持放入模型后,领悟社会支持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0.12,p0.001),社会善念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乘积项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0.09,p0.001)。领悟社会支持显著预测基本心理需要(=0.49,p0.001),社会善念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乘积项对基本心理需要的预测作用显著(=0.06,p0.001)。说明领表 1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变量MSD12345671 性别a0.420.492 年龄18.320.830.003 家庭经济压力2.180.970.040.10*4 社会善念3.8

18、30.50-0.01-0.06*-0.17*5 领悟社会支持5.201.07-0.10*-0.05-0.30*0.56*6 基本心理需要4.590.71-0.08*-0.06*-0.26*0.55*0.66*7 主观幸福感10.192.30-0.04-0.11*-0.18*0.39*0.43*0.52*注:N=1300。a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1,女性=0),平均值表示男性比例。*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双侧检验)。下同。3612 卷心 理 技 术 与 应 用悟社会支持在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和基本心理需要的预测中均起调节作用。最后,为了进一步分析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

19、效应,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按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分为高、低两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显示(图2),低领悟社会支持组中,社会善念显著正向预测基本心理需要(simple slope=0.22,t=7.63,p0.001);高领悟社会支持组中,社会善念对基本心理需要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增强(simple slope=0.34,t=11.71,p0.05),而高领悟社会支持组中,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simple slope=0.22,t=6.43,p0.001)。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升高,社会善念对基本心理需要与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都明显增强,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

20、量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量均呈升高趋势(表4),即随着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提升,社会善念更容易直接表 2 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模型检验预测变量(方程1)主观幸福感(方程2)基本心理需要(方程3)主观幸福感SEtSEtSEt性别-0.060.05-1.19-0.130.05-2.87*-0.010.05-0.12年龄-0.080.02-3.06*-0.010.02-0.46-0.070.02-3.11*家庭经济压力-0.110.03-4.25*-0.160.02-7.15*-0.040.02-1.67社会善念0.360.0314.47*0.530.0222.77*0.150.035.43*基本心

21、理需要0.400.0314.49*R20.180.340.29F68.92*164.42*106.03*注:模型中各变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下同。表 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预测变量(方程2)基本心理需要(方程3)主观幸福感SEtSEt性别-0.050.04-1.33-0.010.05-0.17年龄-0.010.02-0.54-0.070.02-3.19*家庭经济压力-0.060.02-2.98*-0.020.02-1.04社会善念0.280.0211.41*0.130.034.55*基本心理需要0.340.0310.77*领悟社会支持0.490.0219.96*0.120.033.73*社会善

22、念领悟社会支持0.060.024.00*0.090.025.24*R20.500.31F210.86*83.07*张珊明 尹美 韦泉: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371 期或间接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4 讨论本研究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保护因子-保护因子”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基本心理需要在社会善念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4.1 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相关的研究结果

23、相一致,即亲社会意愿及其行为或人格特质与个体主观幸福感正向相关(杨莹,寇彧,2015;Smillie et al.,2015),支持了H1。该结果说明,大学生的社会善念水平在整合身心资源、体验积极情绪以及提高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与双路径模型相契合(谢晓非等,2017)。社会善念能够反映出个体的动机状态和稳定行为的基本取向(田一等,2020),社会善念特质越明显的个体越会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而个体经常从事利他行为会对其自我或社会认知方式产生正向作用,继而减轻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并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倾向于报告自己是幸福的(Akintola,2010)。此外,通过表达社会善念、在人际

24、互动中做出顾及他人的选择,有利于个体感知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肯定自我的适应能力(郑显亮等,2017),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幸福感。因此,社会善念能够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作用。表 4 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析路径领悟社会支持效应值BootSEBootLLCIBootULCI直接作用-1.02(M-SD)0.040.03-0.020.11-0.01(M)0.130.030.070.191.00(M+SD)0.220.030.150.29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1.02(M-SD)0.070.020.040.11-0.01(M)0.090.020.070.131.00(M+SD)0.

25、110.020.080.15图 2 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会善念和基本心理需要关系的调节作用图 3 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会善念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作用3812 卷心 理 技 术 与 应 用4.2 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基本心理需要在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与以往聚焦于亲社会意愿的研究结果一致(杨莹,寇彧,2017),支持了H2。这表明,社会善念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其基本心理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会越强。社会善念作为一种受自主动机激发的亲社会倾向(田一等,2020;Van Doesum et al.,2020),其表达或实施不仅能够“助益他人”,还具有“自我增强”

26、的功能(张庆鹏,寇彧,2012),并能帮助个体深入理解和内化“助人为乐”。具体而言,高社会善念水平的个体作为亲社会行为的自发实施者,会因自主动机得到满足而感到幸福(Weinstein&Ryan,2010),且在实施与自身外倾、宜人特质相一致的行为时,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得以增强,社会技能发展得以提升,胜任感的需要也得以满足,进而唤醒了积极情绪,增进了幸福体验(杨莹,寇彧,2017;Ryan&Deci,2000)。从人际互动的过程来看,高社会善念个体倾向于做出不限制他人选择的决策,促进人际和谐(窦凯等,2018),使自己的归属性需要获得满足,从而感到幸福。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大学生的社会善

27、念这一远端人格特质因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其基本心理需要这一相对近端的心理因素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过程。4.3 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H3和H4,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直接路径和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即领悟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社会善念对基本心理需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积极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积极的社会适应和发展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研究结论(王江洋,于子洋,2019),也支持了幸福感的个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个体心理发展“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的促进假说。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社会善念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直接路径。对于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个体来说,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这表明,

28、当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时,个体表达社会善念后更容易接受其他人给予的积极反馈和肯定强化,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拥有更多幸福体验(连灵,郭胜忠,2017)。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者而言,社会善念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无法获得或领悟足够的社会支持时,个体社会善念的表达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情感依赖和人际关怀而无意义(李占宏等,2018;Kang et al.,2018),进而无法拥有更多的幸福体验。此外,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个体缺乏安全感,会对消极反馈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Leeves&Banerjee,2014),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从而削弱社会善念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

29、正向关系。总之,只有当大学生社会善念特质明显,且同时也领悟到足够的社会支持时,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领悟社会支持还调节了社会善念对基本心理需要的预测作用,相对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对领悟社会支持良好的个体更显著。实施社会善念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其本身就有助于个体自主动机的满足、自我认同的增强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杨莹,寇彧,2017),此时如果个体又能领悟足够的社会支持,那么其在人际互动中也会相应有更多的自我关注、自我调节与社会关联感,基本心理需要因此更容易得到满足(李温平等,2019)。此外,当个体感知到充足的环境支持性资源时,能够减少实施社会善念过程中时间精力

30、和损耗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能在现实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获得关系、情感和能力等需求的满足。因此,领悟社会支持能增强社会善念对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正向预测作用。张珊明 尹美 韦泉: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391 期4.4 相关启示4.4.1 将社会善念与幸福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往往更加重视利他的社会价值,而忽略对利他主体的个人价值。许多人把利他看作一种单纯的为他人付出而牺牲自己的行为,这种观念或多或少削弱了人们的利他精神(李占宏等,2018)。本研究有力地证明,社会善念的表达即便微小,也有益于他人和社会,有益于善行者自身。通过表达社会善念,个体能够满足自身的基本心理需要,最终

31、提高幸福感。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让学生相信并体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进而摒弃社会善念仅仅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思维,以此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形成“利他更能带来幸福”的思想。4.4.2 给予善念实施者支持与鼓励本研究发现,即使是高水平社会善念的个体,在没有获得或领悟到足够社会支持的情况下,也可能难以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当前教育者对利他行为“奉献自我,不求回报”的过分强调,不利于个体对积极环境资源的接受与领悟,最终造成利他教育收效甚微。而领悟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善念实施者良好的自我发展与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够增强个体幸福体验的正向反馈,并鼓舞其以良好的态度保持利他行为,使助人成为

32、一种习惯。因此,教育者在强调“不慕名利”的同时,客观上应予以适当的支持鼓励,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与“利他”氛围,并让学习者学会感受身边所拥有的美好事物,以及自身小小善举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4.5 不足与展望首先,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未来可以继续开展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研究,并基于纵向追踪设计检验这一结论。其次,社会善念内涵丰富,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特质(窦凯等,2017),本研究仅从社会善念的特质层面对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状态社会善念仍有待检验。未来可以基于实验设计,尝试从社会善念的状态层面探讨其与道德需要满足、正负情绪等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

33、社会善念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复杂,本研究仅考察了基本心理需要在两者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可以考察更多的变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综合探讨社会善念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5 结论(1)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基本心理需要在社会善念和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社会善念与基本心理需要之间均起调节作用。参考文献崔馨月,李斌,贺汝婉,张淑颖,雷励(2021).亲社会支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9(7),1279-1290.窦凯,刘耀中,王玉洁,聂衍刚(2018).“乐”于

34、合作:感知社会善念诱导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心理学报,50(1),101-114.窦凯,聂衍刚,王玉洁,张庆鹏(2017).人际互动中的社会善念:概念,测评及影响机制.心理学进展,7(9),1101-1112.冯琳琳,王艳红,钟浩,杨逸群(2022).利他意愿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0(5),723-729.贺青霞,陈建文,刘春梅,孔令玲(2021).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心理学探新,41(2),143-148.黄丽,姜乾金,任蔚红(1996).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0(4),

35、160-161.4012 卷心 理 技 术 与 应 用李温平,郭菲,陈祉妍.(2019).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链式中介模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7(4),817-821.李占宏,赵梦娇,肖紫瑶,刘亚楠(2018).利他行为与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5),92-96.连灵,郭胜忠(2017).大学生宜人性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5(1),163-166.吕国庆,周琰(2021).意义幸福倾向与幸福感的关系:亲社会行为和基本心理需要的多重中介作用.心理技术与应用,9(2),95-101.唐莹莹

36、,蔺秀云,殷锦绣,何婷,周少嘉,曹志涛(2023).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一致与不一致和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39(6),859-868.田萱(2022).生活中的小善:社会善念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研究展望.心理技术与应用,10(12),748-754.田一,王莉,许燕,焦丽颖(2021).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心理学报,53(9),1003-1017.王建平,李董平,张卫(2010).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2-32.王江洋,于子洋(2019).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与弱势初中生心理健康

37、关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3),125-131.吴晓靓,盖笑松,李晓天,顾婷玉,王宏(2023).家庭经济压力与初中生幸福感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和控制感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9(6),877-886.谢晓非,王逸璐,顾思义,李蔚(2017).利他仅仅利他吗?进化视角的双路径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5(9),1441-1455.杨莹,寇彧(2015).亲社会互动中的幸福感:自主性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3(7),1226-1235.杨莹,寇彧(2017).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3(2),163-

38、171.姚春生,何耐灵,沈琪(1995).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有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9(6),256-257.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胡谏萍,李丹黎(2012).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8(1),83-90.俞国良(2022).心理健康的新诠释:幸福感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2-81.张庆鹏,寇彧(2012).自我增强取向下的亲社会行为:基于能动性和社交性的行为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57.张兴旭,郭海英,林丹华(2019).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

39、与教育,35(4),458-466.郑显亮,丁亮,袁浅香(2017).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中国特殊教育,(8),80-87.Akintola,O.(2010).Perceptions of rewards among volun-teer caregivers of people living with AIDS working in faith-based organizations in South Africa:A qualitative study.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13(1),1-10

40、.Anglim,J.,Horwood,S.,Smillie,L.D.,Marrero,R.J.,&Wood,J.K.(2020).Predicting psychologic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from personality: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46(4),279-323.Bronfenbrenner,U.(1994).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3(2),37-4

41、3.Brook,J.S.,Whiteman,M.,Gordon,A.S.,&Cohen,P.(1986).Dynamic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dolescent drug us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2(3),403-414.Caprara,G.V.,Kanacri,B.P.L.,Gerbino,M.,Zuffiano,A.,Alessandri,G.,Vecchio,G.,.&Bridglall,B.(2014).Positive effects of promoting

42、prosocial behavior in early adolescence:Evidence from a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38(4),386-396.Cohen,S.,&Wills,T.A.(1985).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98(2),310-357.Diener,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

43、chological Bulletin,95(3),542-575.Diener,E.,Suh,E.M.,Lucas,R.E.,&Smith,H.L.(1999).张珊明 尹美 韦泉: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411 期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25(2),276-302.Emmons,R.A.,Diener,E.D.,&Larsen,R.J.(1986).Choice and avoidance of everyday situations and

44、 affect congruence:Two models of reciprocal interaction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4),815-826.Hill,G.,&Howell,R.T.(2014).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pro-social spending and well-being:The influence of values and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

45、rences,69,69-74.Kang,H.W.,Park,M.,&Wallace,J.P.(2018).The impa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loneliness,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quality of life in South Korean older adults.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7(2),237-244.Kuykendall,L.,Tay,L.,&Ng,V.(2015).Leisure engage-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

46、ng: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41(2),364-403.Leeves,S.,&Banerjee,R.(2014).Childhood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support-seeking:Distinctive links with perc-eived support from teachers.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9(1),43-62.Martela,F.,&Ryan,R.M.(2016).The benefits of benev

47、-olence: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beneficence,and the enhancement of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84(6),750-764.Runcan,P.L.,&Iovu,M.B.(2013).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Romanian university stud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Revista de Cercetare si

48、Interventie Sociala,40,137-148.Ryan,R.M.,&Deci,E.L.(2000).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55(1),68-78.Ryan,R.M.,&Deci,E.L.(2020).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fro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

49、tive:Definitions,theory,practices,and future direction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61,101860-101870.Smillie,L.D.,Wilt,J.,Kabbani,R.,Garratt,C.,&Revelle,W.(2015).Quality of social experience explains the rela-tion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positive affect.Emotion,15(3),339-349.Van Doesum,N.J.

50、,de Vries,R.E.,Blokland,A.A.,Hill,J.M.,Kuhlman,D.M.,Stivers,A.W.,.Van Lange,P.A.(2020).Social mindfulness:Prosocial the active way.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15(2),183-193.Van Doesum,N.J.,Van Lange,D.A.,&Van Lange,P.A.(2013).Social mindfulness:Skill and will to navigate the social world.Jour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