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_王培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84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_王培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_王培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_王培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第 32 卷 第 3 期2023 年 6 月Vol.32 No.3Jun.2023王培森(福建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福州 350012)摘 要: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时代下,促进创新、创意和创业的“三创”融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科学、哲学和价值三个维度梳理了“三创”素养及其实践层面的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和营商创业的逻辑框架。基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性缺陷,从教育

2、理念、课程改革和教育目标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为创新驱动时代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关键词:创新创业;“三创”融合;体系建构基金项目:福建商学院2021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021SYSZ15)收稿日期:2022-12-02 文章编号:1674-7852(2023)03-0028-04作者简介:王培森,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

3、on of Creativity,Innovation,Entrepreneur shipWANG Peisen(Schoo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Fuzhou 350012)Abstract:In the new economic era driven by innovation,promoting the three innovation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

4、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for talent training.The article combs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C,literacy and its practic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rtistic creativity and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ree dimensi

5、ons of science,philosophy and value.Based on the structural defects of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from education philosophy,curriculum r

6、eform and education objectives three aspects,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he innovation driven era.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i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construction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

7、neur ship1 “三创”融合的概念界定1.1 “三创”的定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持续高速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伴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加速到来,要素资源约束加剧的问题决定了我国必然要向创新驱动经济模式转型。为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需要适时转型以应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而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三创融合”,以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教育为核心,建立“专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通过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进而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持。1 “三创”融合的概念界定1.1 “三创”的定义“三创”即创新、创意

8、和创业,是以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下,优秀人才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而在教育层面,这三种核心素养又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维度:创新属于科学维度,要求学生利用在实践中1.2 “三创”的内涵2.1 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2.2 课程资源结构单一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缺陷获取的经验和知识,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能够为科技创新、实践创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因此,创新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素质为主要目标,增强其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求真实践能力;创意属于哲学维度,要求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取对现象的认知,并通过哲学思辨将认知提炼成智慧和思想,从而为认识

9、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哲学参考。因此,哲学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素质为主要目标,增强其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思辨能力;创业属于价值维度,要求学生能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价值创造来实现对美好1生活的愿景,进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创业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营商创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增强其实现创新和创意的能力。1.2 “三创”的内涵在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素养上位对接的科学维度,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创意上位对接的哲学维度,能探索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创业上位对接的价值维度,能满足人们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分别下位对接的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和营商创业素质,则是学生能否有

10、效实现三2重维度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唯物史观认为科学和哲学维度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价值维度则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因此,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意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而营商创业素质则是需要针对市场经济环境而动态调整的附加素质。虽然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构成了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但由于学生在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学科专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很难做到“三创”素养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侧重性地选择主导型或3融合型培养模型。其中,主导型是指以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中的一种作为主导,带动另外两种素养4的提升,而融合型则是将某两种素养融合,带动另一种素养的提升。

1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缺陷2.1 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但基本都停留在通识教育层面,且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课程门类、课时数量、专创融合、改革试点等关键问题上模糊不清。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衔接,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服务专业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培养学生真正所需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此外,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专创融合的建设,但对于专创融合的认知相对模糊,不了解应如何融合,也难以选择最佳的试点课程,导致高校的专创融合建设大多是创新创业课程配合专业课程,而非双方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导致在专创融合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始终是专业课程,仍

12、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真正落地实施专创融合,暴露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缺陷。2.2 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线下课程资源为主,大部分学校都以购买教材为主,缺乏建设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经验和能力,只有少数学校有能力独立编写教材。购买教材的缺点在于教材内容倾向于通识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尤其是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的衔接,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三创”素养。而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虽然高校普遍支持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部分学校缺乏课程资源建设的专项经费,且专项经费中政府财政拨款占比较少,大多需要依靠学校自筹,难以有效开展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资源建

13、设工作。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部分高校仍然以专业课为重心,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上,存在着建设目标和管理制度模糊的问题,拥有完整创新创业师资管理制度且能有效落实的高校占比较少,大多都停留在制定计划甚至是没有计划的阶段。而在导师库建设层面,教师群体对加入导师库的意愿并不突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部分高校的导师库建设并不完善,另一方面则在于高校行政主管部门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难以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热情。此外,高校还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的问题。创新创业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且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占比较少,大多只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加上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国家级的教育和评审

14、专家的系统培训指导,创新创业教师在“三创”素创新、实践创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因此,创新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素质为主要目标,增强其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求真实践能力;创意属于哲学维度,要求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取对现象的认知,并通过哲学思辨将认知提炼成智慧和思想,从而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哲学参考。因此,哲学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素质为主要目标,增强其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思辨能力;创业属于价值维度,要求学生能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价值创造来实现对美好1生活的愿景,进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创业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营商创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增强其实现创新和创意的能力

15、。1.2 “三创”的内涵在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素养上位对接的科学维度,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创意上位对接的哲学维度,能探索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创业上位对接的价值维度,能满足人们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分别下位对接的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和营商创业素质,则是学生能否有效实现三2重维度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唯物史观认为科学和哲学维度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价值维度则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因此,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意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而营商创业素质则是需要针对市场经济环境而动态调整的附加素质。虽然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构成了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但由于学生在

16、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学科专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很难做到“三创”素养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侧重性地选择主导型或3融合型培养模型。其中,主导型是指以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中的一种作为主导,带动另外两种素养4的提升,而融合型则是将某两种素养融合,带动另一种素养的提升。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缺陷2.1 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但基本都停留在通识教育层面,且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课程门类、课时数量、专创融合、改革试点等关键问题上模糊不清。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衔接,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服务专业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培养学生

17、真正所需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此外,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专创融合的建设,但对于专创融合的认知相对模糊,不了解应如何融合,也难以选择最佳的试点课程,导致高校的专创融合建设大多是创新创业课程配合专业课程,而非双方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导致在专创融合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始终是专业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真正落地实施专创融合,暴露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缺陷。2.2 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线下课程资源为主,大部分学校都以购买教材为主,缺乏建设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经验和能力,只有少数学校有能力独立编写教材。购买教材的缺点在于教材内容倾向于通识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

18、尤其是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的衔接,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三创”素养。而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虽然高校普遍支持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部分学校缺乏课程资源建设的专项经费,且专项经费中政府财政拨款占比较少,大多需要依靠学校自筹,难以有效开展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部分高校仍然以专业课为重心,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上,存在着建设目标和管理制度模糊的问题,拥有完整创新创业师资管理制度且能有效落实的高校占比较少,大多都停留在制定计划甚至是没有计划的阶段。而在导师库建设层面,教师群体对加入导师库的意愿并不突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部分高校的导师库建设并不完善

19、,另一方面则在于高校行政主管部门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难以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热情。此外,高校还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的问题。创新创业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且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占比较少,大多只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加上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国家级的教育和评审专家的系统培训指导,创新创业教师在“三创”素第 3 期29王培森:“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2.4 缺乏保障机制建设2.5 教育模式有待完善3.1 革新教育理念,调整育人方向3.2 推进课程改革,拓展教育资源3 “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策略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2.4 缺乏保障机制建设我

20、国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诸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高水准的竞赛活动,吸引了诸多投资人和风投机构的高度关注。在竞赛活动中,不少重点项目和队伍都得到了针对性的指导,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优秀成果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竞赛”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只能面向极少数学生,无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2020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只有1 200个项目进入了决赛阶段。如果按照全国2 738所高校计算,每所高校能入围的项目不足50%。加上竞赛的评分制度,必然会导致入选项目和得奖项目向高技术含量方向聚拢,从而加剧了顶尖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可见,过

21、度依赖竞赛活动会加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漏洞,致使资金、场地和设备难以面向有创新创业需求的普通学生,给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带来了诸多阻碍。2.5 教育模式有待完善总体而言,虽然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校本化、学科化改革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教学方法刻板、僵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而言,以公共课形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时间都由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且课程设置以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实践训练课程和与之配套的实训中心、创业基地、孵化中心,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能够发挥的实际效果有限。此外,虽然部分高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重兴趣

22、、轻思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缺乏系统性教育会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开展自主研究,而“木桶效应”又决定了教育的短板会影响课程建设和教育成效,暴露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完善的问题。3 “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策略3.1 革新教育理念,调整育人方向首先,高校应坚持按需育人的教育原则,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在以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下,科技进步对业态发展的提振效应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以创新型知识为主导,以创意产业5为龙头的新经济形态。为此,高校应结合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全面修订各专业、各学科的教育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专创融合”工作,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

23、课程进行结构性对接,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和科研性,从而在专业需求导向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要借助智慧教室、在线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以强化师生交互为切入点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生态,分析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闭环”。其次,开展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学科和专业属于上下游的关系,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上游环节,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架构,可以通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为教学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下游环节,能够将学科知识向社会发展转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单位。推动6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能有效应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与应用

24、相脱节的问题。为此,高校应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密切参考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建立国家前沿、世界前沿学科为目标,对本校优势专业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从而构建特色化、差异化的优势学科体系。同时要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立足于优势学科,从上而下推动专业和学科的有机衔接,并通过资源支持和联动机制建设,确保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科和专业的同步发展。最后,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三创”素养的协同发展。需要以资源整合为支撑,建立“三跨”与“三创”的联动机制。一要落实跨专业的混合教育,通过设立创业学院,开展跨专业的师资调配和物资调配,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开展跨校门联合培养,在地方

25、政府牵头下,与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协同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跨校门的资源整合开展集成式资源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三要进行跨国门的合作教育,通过合作办学、交流学习等形式,与国外高校形成教育合力,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3.2 推进课程改革,拓展教育资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第 32 卷303.3 重构育人目标,提高教学成效4 结 语基于“三创”融合的理论基础,高校应从专业教育、科研教育和产业教育三个层面推进课程改7革,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和营商创业能力。从专业教育层面来看,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高校以理论教

26、育为核心,坚持按需培养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专业建设。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坚持增设、优化、淘汰的基本策略,增设有发展前景、有明确定位和高集成度的专业,根据社会需8求优化已有专业,淘汰与社会需求脱节、需求面窄且非本校特色的专业。在课程建设上,高校需要建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三级式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用于强化思维训练,通过课题研讨、专业指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思维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素养。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课程依托于教育平台,通过引入学科新兴课程、网络精品课程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科交叉视野。而在

27、课堂教学中,则需要推进小班制的授课模式,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从而将教学重点从“怎么做”转变为“为什么”,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推进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通过“智慧课堂”等形式,借助网络载体推动专业理论与行业发展动态、技术创新趋势等方面知识的融合。从科研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应以科研能力和反思能力为培养目标,推动科研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落实导师制管理模式,并根据学年划分,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分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应用四个阶段,分别开展导师助理制、英才导师制、项目导师制和毕设导师制;其次,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

28、”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以竞赛为标准倒逼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强调以创新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向;再次,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按照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进行梯次分类,帮助学生组建课题和团队,并给予实验室、创业基地等资源倾斜;最后,要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开设创新创业基金和孵化园区,通过直接对接社会的方式,实现实践教学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从产业教育层面来看,高校需要组织教师以顶岗进修等形式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产业需求和发展动态,从而在第一、第二课堂中开展系统性的产业知识教育。同时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科研中心,通过“产学研用”共同体的建设,系统性开展科研服务、学术研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成果转

29、化等一系列工作,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三创”素养。而在毕业设计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企业提要求、学生想办法、政府做辅助”的全新模式,由企业根据需求设计题目,而学生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在完成毕业设计后,政府需要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切实推动优9秀毕设结果的成果转化,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毕业设计低价值、低意义的问题。3.3 重构育人目标,提高教学成效在“三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下,高校需要将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创意设计、营销商业技能等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开展高素质卓越人才的培养规划。在具体落实上,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三创”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并将培养“三创”型卓越人才作为

30、教育的根本使命。其次要加强“三创”融合保障机制的建设,分别成立相应的本科生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学术社团,从而在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教育决策的同时,依托于第二课堂,分阶段开展本专业、跨专业和跨学院的“三创”实训,通过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最后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通过弹性学制和学籍保留制度,鼓励学生随时休学创业,并通过“三创”学分制度,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全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 结 语本文着眼于科学维度、哲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分别下位对接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和营商创业三个维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

31、着课程建设不够完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缺乏保障机制和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难以培养出适应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通过革新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推进课程建设,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素材,通过重构育人目标,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进而同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基于“三创”融合的理论基础,高校应从专业教育、科研教育和产业教育三个层面推进课程改7革,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和营商创业能力。从专业教育层面来看,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高校以理论教育为核心,坚持按需培养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专

32、业建设。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坚持增设、优化、淘汰的基本策略,增设有发展前景、有明确定位和高集成度的专业,根据社会需8求优化已有专业,淘汰与社会需求脱节、需求面窄且非本校特色的专业。在课程建设上,高校需要建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三级式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用于强化思维训练,通过课题研讨、专业指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思维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素养。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课程依托于教育平台,通过引入学科新兴课程、网络精品课程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科交叉视野。而在课堂教学中,则需要推进小班制的授课模式,通过开放式的课堂

33、讨论,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从而将教学重点从“怎么做”转变为“为什么”,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推进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通过“智慧课堂”等形式,借助网络载体推动专业理论与行业发展动态、技术创新趋势等方面知识的融合。从科研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应以科研能力和反思能力为培养目标,推动科研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落实导师制管理模式,并根据学年划分,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分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应用四个阶段,分别开展导师助理制、英才导师制、项目导师制和毕设导师制;其次,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以竞赛为标准倒逼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4、改革,强调以创新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向;再次,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按照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进行梯次分类,帮助学生组建课题和团队,并给予实验室、创业基地等资源倾斜;最后,要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开设创新创业基金和孵化园区,通过直接对接社会的方式,实现实践教学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从产业教育层面来看,高校需要组织教师以顶岗进修等形式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产业需求和发展动态,从而在第一、第二课堂中开展系统性的产业知识教育。同时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科研中心,通过“产学研用”共同体的建设,系统性开展科研服务、学术研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工作,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三创”素养。而在

35、毕业设计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企业提要求、学生想办法、政府做辅助”的全新模式,由企业根据需求设计题目,而学生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在完成毕业设计后,政府需要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切实推动优9秀毕设结果的成果转化,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毕业设计低价值、低意义的问题。3.3 重构育人目标,提高教学成效在“三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下,高校需要将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创意设计、营销商业技能等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开展高素质卓越人才的培养规划。在具体落实上,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三创”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并将培养“三创”型卓越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其次要加强“三创”融合保障机制的建设,分

36、别成立相应的本科生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学术社团,从而在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教育决策的同时,依托于第二课堂,分阶段开展本专业、跨专业和跨学院的“三创”实训,通过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最后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通过弹性学制和学籍保留制度,鼓励学生随时休学创业,并通过“三创”学分制度,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全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 结 语本文着眼于科学维度、哲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分别下位对接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和营商创业三个维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课程建设不够完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37、缺乏保障机制和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难以培养出适应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通过革新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推进课程建设,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素材,通过重构育人目标,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素养,进而同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第 3 期31王培森:“三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下转第 36 页)4 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4 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相关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安徽省农业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水利建设、自然灾害对农业总产值的冲击较小,其他变量对农业发展冲击较大,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发展的路径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

38、基础上得出针对性建议。第一,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在优质、特色农产品上下功夫,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第二,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加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第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撑,要充分利用好二三产业的孵化作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加快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努力保持5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第四,加快培育农业自主

39、创新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创新节水灌溉技术、突破病虫防治技术,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6-7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参考文献:1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N.安徽日报,2017-02-05(001).2 林慧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漳州为例J.经济师,2016(10):187-194.3 和龙.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1):40-43.4 彭鑫哲,关全力

40、.新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21(6):28-33.5 张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4):24-29.6 李春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21(6):56-58.7 周敏.安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8.责任编辑:吴 迪1 刘永生,惠记庄,陈一馨.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J.高教论坛,2022(9):26-29.2 韩庚君.多主体共演视角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运行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22(2

41、7):8-10.3 徐同飞,高伟.从“双创”教育到“三创”教育的升级路径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3):47-52.4 苏克治,宋丹,赵哲.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构成、现实困阻与长效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22(3):40-47.5 魏署光,吴柯豫.渐进决策理论视角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嬗变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19-28.6 徐小洲,梅伟惠,傅梅烂.“三创”育人生态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与模型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1):34-39.7 陈文兴.跨界与融合:地方高校“三创合一”培养“三创”人才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34-40.8 张巧玲,高鹏.基于校企合作机制的“三创”人才培养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4):39-42.9 傅田,赵柏森,许媚.“三螺旋”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4):74-80.责任编辑:吴艳玲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上接第 3 页)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第 32 卷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