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教案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材分析】教材先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例2,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
2、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出示主题图,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揭示单元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大家先来认识长方体。 从图中找一找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 【达成目标: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现图形与物体的转化,体现转化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
3、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了解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4.学生边说师边板书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 观察、交流。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引导学生认识有特殊情况(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完全相同) 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3)
4、引导学生小结。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生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提示: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学生讨论后指出: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引导学生归纳公式: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 3.学生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找出长方体的棱。 用手摸摸看。 小结: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达成目标:明确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看、摸,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
5、什么发现?参考课本19页的表格进行自学,再小组里说一说。 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 棱: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达成目标: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看、摸、数、比、想),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从而对长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 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自己动手。 汇报发现: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棱的长度相等。 讨论: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讨论: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怎样求总棱长? 横着、竖
6、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达成目标:通过制作长方体,自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和特征,将总结归纳的思想贯穿其中。】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课本19页“做一做”:巡视指导,组织学生交流。 同桌合作制作、讨论,再汇报交流。(重点:最多看到3个面)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习:练习五1题。 拓展练习:练习五2、3题。 如回答困难,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达成目标: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组织学生总结收获。 1.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和特征,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