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作者:课型:新授课 年级:五年级 使用时间:2013年3月学情与教材分析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
2、,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 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
3、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学生看课件回答。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
4、示。)学生:不能。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学习新知(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5分钟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1) 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有平平的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板书:棱。(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
5、么?(有一个点)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探索长方体的特征(1)动手探索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课件展示特征表格)(1)长方体有( )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7)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先尝试独立完
6、成,如遇到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2)归纳特征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完成表格。面: 6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leng):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 8个注:讲解面的特征中要提问:围成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意在引出特殊长方体(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师: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1)拼搭长方体框架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小棒和橡皮泥,拼一拼,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同时让学生在
7、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受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2)认识长、宽和高师: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在拼、搭的过程中相对的棱的长度要相等。)师:你能根据你拼、搭的过程,回答这两个问题吗?多媒体展示: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长、宽和高。)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师:让学生指出长方体框架上的长、宽、高。改变摆放位置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较长的那条棱叫做长,较短的那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那
8、条棱叫做高。再通过长方体实物再指一指长、宽、高4、练习 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小组合作并交流棱长和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汇报,师总结长方体棱长和的计算方法。三、深化练习:1、填空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 ),相对的面面积( ),长方体有(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长方体有( )个顶点。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3cm 8cm 4cm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是( )厘米。棱长和是( )厘米。 3、9cm24cm 12cm (1)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
9、?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5、空间观念的培养。根据左图已知的长、宽、高,想象整个长方体。 4cm 6cm 5cm (1)、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2)、长方体的右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3)、哪几个面的长是5cm,宽是6cm?四、课堂小结 质疑问难 (5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五、布置作业:(2分钟)剪下书上附页1的图样。(学以致用)(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10、(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六、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面 棱 顶点 6个 12条 8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习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教材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
11、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12、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采取直接教授的方法。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说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而我只是在一旁问一问,你是怎样数的,为什么这样数最好,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为什么这样分组。你是怎样观察得到的,教师甘当陪衬。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三阶段认识长宽高,会算棱长和。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长方体框架,这既是对长方体特证认识上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索出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今后,我会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