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价值逻辑及实践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7707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1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价值逻辑及实践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价值逻辑及实践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价值逻辑及实践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价值逻辑及实践策略汪美娟摘 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贯彻教育理念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理念的校本表达,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建设新型优质学校,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理念校本表达是教育理念的具象化、活动化、经验化和系统化过程,体现在学校的办学主张、教师信念、校本课程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需要通过理念、行动和反思来实现。关键词 教育理念;校本表达;价值逻辑作 者 汪美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州 3 5 0 1 1 7)教育理念是对教育规律的价值判断,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诉求。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贯彻教育理念的

2、本质就是实现教育理念的校本表达,依托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方略。只有学校将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一、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内涵阐释体现时代价值的教育理念指向学校历史、现状和发展的理想期望,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实践运用,需要从具象化、活动化、经验化、系统化四方面理解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内涵。(一)具象化理论是对实践体系的逻辑表征,用概念、范畴和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育理念是基于

3、一定的教育规律,对教育应然状态形成的抽象化教育观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形成物,具有抽象化特征,属于精神领域范畴的理性认识成果,具有价值期望、价值理想的成分。支配行为的理论有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两种形态,前者是信奉的理论,体现“只说不做”特质,可能会与个体行动保持距离乃至脱节,而后者是行动过程中自觉加以运用并且习而不察的理论,正好弥补前者的局限性。内隐理论是行动的真实向导,个体行动无论如何也摆脱95教育评论/2 0 2 3年第1 2期不了内隐理论影响。1将抽象教育理念具体化、实践化、具象化为教学实践活动中支配个体行动的内隐理论,通过抽象理念、观念、概念的提取,实现智力思维

4、活动向具体实践活动转化。教育实践者需要面向实践的简化理论,以模式、话语、方法、策略等接近教育实践的形式表达,以简明方式向提供“教育应该是什么”或“教育应该怎么做”的信息。2为发挥教育理念对学校发展的指导作用,需要凝练教育理念,使之具象化,不断发挥教育规律的实践引领作用。(二)活动化教育理念是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现实的主观映像,教育行为是教育理念推动的结果。发挥教育理念的实践效能需要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并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交互性、学生的参与性以及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的实践性。活动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自然改造、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晶。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丰富

5、的实践活动,在教育理念引领下充分激发人的主体活动精神,培养实践活动能力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伴随终身化教育思潮发展而来的学习型社会是教育理念活动化的实践表征。学习型社会沿承杜威“做中学”的活动课程思想,以知识活动化、学校社会化为显著特征,倡导社会实践活动参与,通过活动掌握学科知识、习得社会经验。活动课程思想强调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学习主体建构贯彻实践中思考,活动中体验的指导思想体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现实,培养适应时代变革和发展所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经验化波兰尼(M i c h a e l P o l a n y i)将知识分为默会知

6、识和显性知识两种形式。默会知识依赖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以具有个人特点的“意念模型”为中心。显性知识通过文字、图片或公式等形式实现精确沟通传达。默会认识比显性认识更基本:人们能够识知的比能讲述的更多;如果不依赖对不能讲述事实的感知,人们就不能讲述。3默会知识属于超越显性知识的深层知识,并推动可言说的显性知识发展。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内在化和组合化等转换模式实现相互共享和实践交互。4教育理念来自个体教育活动和实践经历,是关于如何开展教育活动的个体认识、经验和教训,表现为默认知识形态,是极具个性的“意念模型体”。外显的教育理念生产需要经历知识的四种转化模式,实现个体经验的理论

7、建构和理性升华,经过知识社会化、概括化、理论化为公共性的教育理念。观念化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个体生活经验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彰显生活经验的重要性,更从显性知识默会化立场阐述教育理念的经验转化过程。(四)系统化教育理念是体现在学校课程和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反映学校办学主张和教师教育信念的价值取向与观念追求,具有即时性、零散性、导向性特征。通过校本表达实现教育理念的体系化和结构化,体现教育理念对学校发展过程的全面监控和整体引领。如果不能体系化,不能转变为主体可接受和认同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全方位系统地指导教育过程,就很难形成变革实践的现实力量。科尔伯格(L a w r e n c e K o h l b e

8、 r 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实践转变过程。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过程依然如此。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教育理念难以被理解运用和贯彻执行,校本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教育理念进行系统反思和实践建构,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形象具体、系统整体的行为模式06以实现师生对教育理念全面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只有深刻理解并真正接受认同教育理念,才会自觉根据教育理念组织教学活动,在全方位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实现教育理念的“服从 认同 内化”的思维转换,最终形成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话语体系和理念体系。二、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价值逻辑教育理念校本表达有自身的价值逻辑体系,即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培育特色教师,打造特色学

9、校,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进而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培育特色教师,打造特色学校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实践场所,所有教育行为都有教育理念指导。正确的理念导向高效的教育行为,错误的理念导向低效乃至负效的教育行为,判断正误的标准就是教育理念是否适应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需要。教师发展就是学校发展,教师特色就是学校特色。实现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现实目标是培育特色教师,打造特色学校,让“特色”成为教师发展和学校创新的原动力。实现教育理念校本表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打造特色学校就要将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需要,赋予教育理念的校本特色和实践意蕴。经过实践转化和创新调整的教育理

10、念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实现对教育行为的正确引导。教师理解并贯彻执行教育理念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求教师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更新教育理念,实现理念与行为的完美对接,通过教学实践践行教育理念,积累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理念的校本表达培育创新型的特色教师,打造特色学校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二)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过程就是在全面认识学校办学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校本化改造,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抓手。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实践哲学,是对学校教育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总结。用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实践变革,需要发挥核心素养的中介和转

11、化作用。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5核心素养是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通过贯彻教育理念来实现对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的正确反映,为学校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素养导向的教育变革需要关注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变化和成长成才规律,通过教育理念的校本表达实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多元评价实施以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为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色。学校对教育理念探索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特色学校创建实现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坚守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

12、教育诉求,通过教育理念引领育人方式变革,建构多元发展的育人体系,形成学习自驱力和成长性思维,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过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德树人需要落实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发挥教育的感染、激励和引导作用,体现了道德、教育和人的内在关系。道德起源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维系合理有序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也 为 人 的 存 在 提 供 保 证。赫 尔 巴 特(J o h a n n F r i e d r i c h H e r b a r t)指出:“教育的唯一

13、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16是教育的最高目的。”6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教育实践实现道德准则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校落实育人目标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食粮,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理念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与学校具体实际的完美结合,倡导“文化引导,知识立根,道德践行,德性培养”的指导思想,通过教育理念的校本化表达实现学校对办学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升华,以实现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再认识与创造性转化,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

14、任的时代新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理念形成于长期教育实践,具有共同性和原则性,难以顾及学校特点及学生差异7,需要因校制宜,因时调整,及时总结、凝练出适合本校师生实际情况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校本表达和立德树人是手段与目的关系,需要通过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有效途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实践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实践过程体现在实践形式和行动纲领两个范畴,协同发展推进教育理念的校本表达落到实处,为实现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奠定基础。(一)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实践形式1.以办学主张落实教育理念办学主张是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原理和学校办学经验提出的学校发展理

15、念,通过校园文化、课程教学、教研管理、家校合育等领域形成明确发展目标、内涵和可操作的发展规划,体现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蕴含着科学、深刻且富有校本针对性的教育理念,是理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7不同学校有不同办学主张,学校形成办学主张的过程需要结合办学历史和现实情况,对约定俗成的教育理念进行校本解读,探索形成适合本校发展需要且有利于学校未来发展适切性、针对性的教育理念,再将符合校情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格言警句或标语口号,借此表达对所认同和信奉的教育理念的个性化阐释和理解。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提出“文武教育”办学主张,建构“斌”课程体系,实现“育文武兼备时代少年”的教育

16、目标,有效实现教育理念校本表达,成为探索创建新型优质学校的时代样本。82.以校本课程践行教育理念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的概念。校本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学校化、教师理解化的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狭义的校本课程即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组织教师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9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落实教育理念为圭臬。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前提,确保校本课程的方向性和长远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应反思根植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以落实对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课

17、程规划是学校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涉及学校内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基于成志教育的学校教育理念,整合形成“1+X”课程结构,为成志教育的学校教育理念落实打下坚实底子。1 03.以教师信念内化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和习惯,信念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或先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1 1教师在个人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确定并信奉的26教育信念,逐渐凝聚成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并通过不经意的行为表现出来,体现在对学校发展愿景、课程教学德育等教育活动、学生和教师自我等方方面面。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归纳和倡导的教育理念从事教学活动,将始终处于“不知

18、所以然”的盲目状态,行使“例行公事”的教育行为,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创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实施者,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师信念,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的现实要求。作为教育活动中的独特个体,教师必须将教育理念内化为真正确认并信奉的教师信念,才能将带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参与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以实现全面发展创造条件。4.以教学模式外显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和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1 2学校教学活动的归宿是形成体现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基于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19、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没有哪一种教育理念能够适合所有类型的学校,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学校首先依据其认同和遵循的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而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识形成适应自我需要的教学模式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正是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强调学生自学的教育理 念,在 辽 宁 盘 锦 中 学 提 出“定 向 自学 讨论 答疑 自测 自结”的六步教学模式,为学校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过程中有效实现教育理念的校本表达和再表达,形成独具校本特色的教育理念奠定基础。(二)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行动纲领1.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校本表达的前提和基础人

20、的行为总是受特定的理念支配,实现教育理念校本表达的第一步是树立并遵循正确的教育理 念,要 有“与 时 代 精 神 相 通 的 教 育 理念”,坚持正确的“三观”。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确学生的“六性”,即学生是有独立性、差异性、发展性、潜在性、主体性、主动性的独立个体,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协助者、帮助者。其次,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观,这是教师践行正确学生观的题中之意。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改变传统“教师中心”思想,才能在与学生常相处中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话语权,发展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最后,践行双边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

21、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你来我往”的交流互动式教学,教师要改变不合时宜的旧式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建构双向互动的良性课堂教学模式。2.落实行动为本的实践范型是实现校本表达的关键和核心教育理念具有实践性,其形成于教育实践并反作用于教育实践,反映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原因以及现实意义。教育理念与教育行动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获得的教育理念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实现教育理念的检验、修正与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是目标和行动关系。实现从教育理念“此岸”到达教育理

22、想“彼岸”,需要教育行动的中介。教育理念正是通过教育行动转化为教育现实。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直面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行全方面深层次变革,以科学的教育理念36武装头脑并通过教育行动传播、践行和落实教育理念。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应坚守科学的教育理念,并通过校本课程实现教育理念的有效阐释、表达和传递,最终内化为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教师素质和教学执行能力是学校教育理念深入课堂和学生内心的关键。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情意素养、身心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这是实现教育理念指引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3.在反思中提升元认知能力是实

23、现校本表达的保障和支持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 3人类行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为了使行动朝向正确的目标方向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系统反思,要反思具体的行动过程,还要反思行为和行动背后内蕴的思想和理念,提升元认知能力。实现教育理念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指引,需要对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有效的反思,通过反思性实践实现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的实践指引。反思性实践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面临问题的实践回应,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应是反思实践者。当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困境且不得不进行系统思考时,

24、反思就在教师个体身上发生。教师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就会产生学生个体的反思行为。有意识地启发和培育教育主体的自觉反思意识,通过师生的反思活动检验学校赖以行动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进行修正、更新和增添。通过反思不断修正不切实际或背离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理念才能向更高合理性层次发展,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通过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反思过程建设新型优质学校,学校持有的教育理念得以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中长流不息,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校本表达,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方略,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

25、育目的。参考文献:1 何尚武.大学教育理念的知识形态及其创新过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0 8(5):8-1 0.2 陈平水.教育理念的价值及其实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 0 1 0(5):9 7-1 0 2.3 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 9 9 9(8):1 8-2 1.4 闫德明.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创新:知 识 论视 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0 7(6):6-9.5 李伶.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理念表达J.教师教育论坛,2 0 1 7(4):7 8-8 0.6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7

26、 9:2 6 0.7 周志平.论中小学校办学主张的凝练依据与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 0 1 9(1):9 9-1 0 1.8 杨 关 群.以“文 武 教 育”推 进 新 型 优 质 学 校 建设N.中国教育报,2 0 2 1-1 2-2 2(1 0).9 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 0 0 5(8):3 2-3 5.1 0 窦桂梅.成志教育视野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校本表达J.人民教育,2 0 1 7(Z 1):9 6-1 0 1.1 1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 0 0 3(1):1 0 4-1 1 3.1 2 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 题 的探 讨J.课程教材教法,1 9 9 6(4):2 5-2 9.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2 4 3.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