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寒地大学校园设计探索.pdf

上传人:ho****x 文档编号:56260 上传时间:2021-06-2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地大学校园设计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寒地大学校园设计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向宁等 : 寒地大学校园设计 探索 3l D OI : I O 1 3 9 0 5 j e n k i d w j z 2 0 1 5 0 9 0 1 2 寒地大学校园设计探索 张向宁 , 朱莹 , 李明星 ( 1 哈尔滨 工业大 学建筑设计研究 院。 哈尔滨1 5 0 0 9 0; 2 哈尔滨工 业大学 建筑学 院。 哈尔滨1 5 0 0 0 6) 【 摘要】 以长春工程学院新校区方案设计为例 , 探索了以整合、 集约、 适度、 平实为原则 , 尊重寒地 自然环 境与人文环境的寒地大学校园设计。 【 关键词】 寒地大学校园; 适寒设计; 集约设计 【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4 1

2、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 2 0 1 5 ) 0 9 0 0 3 1 0 2 1 工 程 概 况 长春地处我 国东北平原腹地, 温带季风气候 , 四 季分明, 冬季寒冷漫长, 是典型的寒地城市。长春工 程学院新校园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新 区, 地 处长春市西南方向、 硅谷大街延长线附近 , 距长春市 南湖广场约 1 6 k in, 基地坐落于红梅大街以西 , 香樟路 以南 , 占地面积 9 8 h a 。在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建设资 源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指引下, 校 园设计 已不 同于 以 往 , 方案设计倡导整合 、 集约、 适度、 平

3、实的原则 , 充分 尊重寒地气候,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 景先于筑, 情景交 融” 的造园理念, 体现长春独有的寒地园林城市特质 , 将长春工程学院适用、 严谨、 秩序、 效率等特点融于其 中, 塑造一个“ 整合集约的工程学府、 情境交融的山水 校园, 适寒低耗的寒地书院” 。 2方案设计 2 1 总体布局 规划设计以“ 解决寒地气候限制、 体现学院办学 特色、 塑造宜人校园环境” 为主旨, 采用集约适寒布局 模 式 , 以“ 一心 、 一环 、 一带 , 三轴 、 多组 团” 进行 空间架 构, 体现了刚柔相济的布局特色。图书馆作为校园核 心建筑统领全局, 工字形平面组织, 建筑语言舒展大 气

4、、 简练刚毅 , 隐喻学校严谨与秩序并重的工科特征。 总体布局采用环状路网、 结合校园景观带 串联教学科 研区、 行政办公区、 文体活动区、 生活服务区, 各功能 区间以景观、 绿化、 休闲区彼此相间和联系。路 网尺 度适宜 , 确保土地集约 , 管网集中、 联 系便捷 、 资源共 享 、 运 营低 耗 。建 筑 主人 口位于 基地 东 侧 , 临 近香樟 路 , 面向长春, 取“ 紫气东来, 春 回大地” 之寓意。校前 区广 场开阔大气 , 同时可作 为远期 预 留用 地 。基地 内 环布置公共教学组 团与院 系教学组 团 , 建筑 组 团规整 严谨 , 围绕礼仪轴线、 文化轴线与景观轴线展

5、开, 按照 学科相近的方式以模块化院落进行功能组织, 有利于 学科融合与资源共享。建筑单体 以基本模块进行衍 生组合, 通过“ 阳光 院落化解风寒、 竖向屏 障阻挡风 袭、 空间梯度引导风势” 等技术措施, 解决寒地四季气 温变化剧烈、 寒风侵袭下建筑的使用问题。公共教学 组团位于内环中部, 高效衔接院系教学组团。院系教 学组团分区明确 , 确保各类实验室、 教室之间不受振 动和噪音等影响。室外实训场地结合基地周边绿化 设置,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实现教学、 实验与实训紧密 集合。建筑组团内部近距离以室内暖廊相连, 确保师 生冬季足不出户、 联系便捷。远距离则采用开敞连廊 相连 , 减少雨雪天

6、气的影响, 为师生提供最温暖与人 性的庇护。内环建筑朝向与香樟路平行 , 顺应城市肌 理 , 形成了形态完整、 秩序感强的校园空间序列 , 为城 市提供了良好的视觉观赏面, 使核心教学区主体建筑 清晰地展现给城市 空间, 同时契合寒地气候特征 , 实 现建筑朝向的均好性。基地西侧围绕 内环路网设置 了中心景观区, 作 为良好 的景观介质衔接教学科研 区、 学生生活区与文体活动区。规划设计将基地原有 自然农田和既有溪流形成的原生地貌进行适度整合 与集约利用 , 堆 山理 水 , 形成 了形态 动感 、 植 被原 生 的 校园核心 景观 , 建 筑 、 景 观 以适 宜尺 度 植入 环境 。学 生

7、生活区位于基地西侧, 院落尺度宜人、 空间变化多 样 , 形成了一条景致丰富的生活街与多个环境优雅的 休闲广场。学生公寓南北朝 向、 采用组团式设计, 便 于管理。食堂临近校园景观核心, 与教学组团、 学生 公寓联系便捷, 采用地景化建筑处理 , 纳 自然环境于 建筑之中, 为师生提供高品质的就餐环境。校 医院、 体育活动区临近校园南入 口, 方便家属区使用。文体 活动区位于基地北侧, 临近红梅大街, 与其他功能分 区动静分离 , 既方便师生又利于对社会开放。该区域 结合校园自然景观, 以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为核心呈 带状展开, 建筑群体形态起伏流畅, 为城市展现 了良 好的景观界面, 与教学区

8、建筑组团形成刚柔相济的对 比。单体建筑现代气息浓郁 , 契合核心景观区柔性的 基金项目 中荷主题科研合作计划项目, 项目标号: $ 2 0 1 5 G R 1 0 3 7 ; 黑龙江省( 哲学) 社科基金项 目, 项目标号: 1 4 C 0 1 9 3 2 低温建筑技术 2 0 1 5年第 9期( 总第 2 0 7期 ) 水体形态, 作为活化元素丰富了校园环境。行政办公 区位于基地东侧 , 临近香樟路, 留学生公寓与行政楼 联系便捷 , 同时便于对外交流。 总体布局营造了环境友好、 服务便捷的园林式校 园, 图书馆、 院系组团、 活动中心、 食堂等重要公共建 筑的服务半径控制在步行五分钟、 4

9、 0 0 m范围内, 同时 将错落有致 、 轮廓丰富的建筑界面展现给城市空间。 一 期建筑对基地适宜建设用地进行高效利用, 二期建 筑在统一的规划框架下弹性生长 , 并确保近、 远期校 园建设 的 建 筑 形 象 完 整 , 建 筑 风 格 统 一 , 景 观 视 野 均好 。 2 2 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充分考虑校园规模与服务半径 , 以通达 顺畅、 联系便捷为原则 , 通过尺度适宜的环状路网联 系各功能组团, 组团间以围绕景观核心的步行流线串 联, 实现交通距离最短 、 景观视野最优。总体规划设 置了4个车行出入 口, 确保校园各功能区良好的可达 性。临近香樟路为校园主人 口, 连接校前区广

10、场与礼 仪广场。基地北侧对应景观轴线设置校园次人 口, 满 足文体区对社会开放的功能需求。基地南侧为对外 联系人 口, 方便 家属 区与校园联 系。基地东侧为货 物、 后勤入 口, 确保生活服务与货物运输对校园环境 影响最小。校园部分路段采用分时段限行的方式, 解 决钟摆式人流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建筑路面采取相 应的冬季防滑措施, 减少冰雪路面带来的安全隐患。 停车场主要布置在校园出入 口, 重要建筑、 活动场地 周边, 方便就近停车。 2 3 景观体系 景观设计结合学校学科特色 , 融合长春独有的寒 地园林城市特质 , 营造了“ 刚柔相济、 筑景并秀” 的景 观体系。生态景观带贯穿校园全区,

11、将建筑组团、 人 行步道与休 闲广场紧密衔接。教学科研 区核心景观 围绕礼仪轴线、 文化轴线与景观轴线展开 , 建筑组团 围合出大气恢弘的校前景观区、 步移景异的文化景观 区及动态流畅 的生态景观区。院落布局形成了内敛 到外张、 私密到因借、 封闭到开放的空间序列 , 粗犷中 显细腻轻灵、 大气中见婉约清幽。承载校园记忆的人 文建筑 景点 散 布 于环 境 之 中, 沧 桑 的历 史 在 这 里延 续。结合基地既有溪流聚水成湖, 形成 了生生不息、 人工水系与线性水系相结合的中心水景区。适度的 水体环境对寒地校园空间品质提升、 生态环境改善具 有重要作用。为避免以往寒地校园“ 形式化” 水体造

12、 成的诸多使用问题。规划设计对水体的边界、 形态、 容量等要素精心控制, 确定了占校园面积 3 的最佳 水体配比, 以形成适宜寒地气候 的稳定生态系统。同 时设计了多层次的水岸 、 栈道、 广场与小品, 叠合水体 空间、 临界水体空间、 交织水体空间相映成趣 , 灵动秀 美 , 夏季水体除尘降噪, 冬季则成为 良好的冰上运动 场地。绿化体系充分考虑寒地气候影响下景观的季 节性营造 , 选择适宜寒地的树种、 植被, 针叶树、 阔叶 树与灌木树合理配置, 建构了良好的景观绿化碳汇系 统, 结合枯山水等造园手法, 确保校园冬季常青、 夏季 常绿, 实现 自然赐景与人工造景的完美结合。 2 4 建筑设

13、计 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寒地气候特征与工程院校特 色, 实现经济、 适用与美观并重。建筑形态顺应当地 主导风向和太阳辐射 , 采用三面围合 的群体适寒模 式 , 通过缓冲空间转承避免冷风直接渗透, 南向的腔 体空间作为冬季吸收太 阳能的储热器, 降低 建筑能 耗 , 实现经济运营。主要活动场地和建筑入 口广场置 于避风区, 提高了冬季室外空间的舒适性 , 夏季则有 利于 自然通风。经数据模拟与分析确定 的屋面曲线, 有利于利用冬季主导 自然风吹走屋面积雪, 降低雪荷 载。项 目应用了多层次 、 全方位适宜寒地气候与经济 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 , 最大化使用 自然通风和自然采 光 , 最小化矿物燃料使

14、用 , 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可持续 发展 的校 园。 建筑的形体语言将长春地域文脉、 现代建筑品质 高度融合 , 采用规整外廓、 阳光院落、 实体墙面、 坡式 屋顶, 以生长态势与基地环境共生。柱廊、 拱 门、 柱 式、 山花等经典建筑元素经现代设计手法演绎, 以清 晰的逻辑简化抽象 , 地域特色文脉符号融入粗犷而坚 实的外表下, 体现了工程院校厚重典雅、 刚毅大气的 建筑特质 。建筑色彩 以温 暖的米黄 为主基 调 , 增 添 了 学校厚重的人文内涵。标志性建筑以匍匐、 柔性的形 态融入环境 。 3结语 大学之本在于明德 、 育人 , 建筑之根在于传承、 创 新 , 以“ 整合集约的工程学府、 情境交融的山水校园, 适寒低耗 的寒地书院” 为特色的长春工程学院新校 园, 探索了以整合、 集约、 适度 、 平实为原则 的寒地大 学校园设 计。 收稿 日 期 2 o 1 5 0 6 - 0 3 作者简介】 张向宁( 1 9 7 8 一) , 男, 长春人 , 工学博士, 从事建 筑设计与理论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