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夕节的古代属性与现代文化空间重构——以长安斗门七夕故事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86260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夕节的古代属性与现代文化空间重构——以长安斗门七夕故事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夕节的古代属性与现代文化空间重构——以长安斗门七夕故事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夕节的古代属性与现代文化空间重构——以长安斗门七夕故事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旅融创90一、七夕节的古代属性:牛女神话的世俗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是古代人民根据星座神话创造的,第一次将织女、牵牛两星赋予人格的联想,见于西周的民歌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由此,织女、牵牛不仅是作为两颗星宿存在,并且与民间的生活也有了联系。之后,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随着七月初七这一“良辰吉日”的参与,演变成了民间的七夕节。古代人们运用自己对神话的憧憬去解读星座的过程,其实是对于当时世俗观念的反映。关于神话的演变,茅盾在读(中国的水神)中认为,研究古代神话不仅需要从秦汉前的古籍资料中概括中国神话的“原型”,还要从秦汉

2、后的书籍和民间文学作品中研究中国神话的演变。这样的研究方法具备对历史的尊重且符合民俗与文学发展的逻辑,茅盾笔下中国神话的“原型”指的是中国原始的伦理纲常、宗教思想及本民族对于历史与大自然的认识等,这是进行古代神话研究的前提。而结合秦汉后的书籍及文学作品去研究神话的演变,这是研究古代神话更迭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此途径探寻到神话“原型”演变的原因是:越发成熟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钟爱着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神话也就随着当时的流行信仰而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七夕神话与传统民俗的关联是一种二级符号系统的关系:原始的星座崇拜促成了社会化意义的一级符号,而在汉代天人感应以及农耕社会观念影响下,人们

3、通过前者留下的内容,加入自身的现实感知需求,形成了二级符号。在两种符号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观念。两者关联甚密,甚至可以说是彼此产生了作用,是古代民俗活动存在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再现。在汉代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思潮的影响下,传统民俗对七夕神话进行世俗化内容的融入是必然的。内经认为:“人与天相通为一,同类相应。”即人作为小个体与“宇宙”这个大个体是两相对应的,在七夕牛女神话中,“地上的人变成了天上的星”反映着人们世俗化的生活。但在传统民俗的干预下,神话也展示了人们世俗的相反性诉求,比如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不会像故事一样传奇美满,不同时期的百姓都会将自己的美好愿景

4、寄托于神话之上,用于心理的慰藉,变成激发自身劳动与生活的动力。因此在传统民俗作用下,七夕文化变成了穷与善良的补偿机制,人民对于自身愿望的满足,可以说,世俗化的传统神话实质是一种“虚构的民族记忆”。在七夕七夕节的古代属性与现代文化空间重构杜明洋 西安美术学院摘 要牛郎织女传说是四大民间传说之首,其源自古代先民对日月等天体的美好祈愿,是中国农耕文明下的精神产物。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拥有漫长历史的七夕文化与节俗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的对冲下,七夕文化逐渐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关键词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传统文化;昆明池七夕公园以长安斗门七夕故事为例文旅融创91节俗中,每年七月初七

5、,女子会拥有与男子自由野合的权利,可以通过女红技艺来展示自身能力及获得心仪男性的青睐。在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贬低的大主题下,七夕节的存在或许是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一次补偿。二、长安斗门镇的七夕故事斗门镇地处关中平原,位于古都长安的西北部,境内有西周的镐京遗址、秦阿房宫及西汉的昆明池遗址等丰富文化遗存,历史底蕴丰厚,相传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并形成于这里。在西汉初的古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形成,长安斗门镇现存的西汉石婆石爷石像是牛女神话最早的实物化,是七夕文化起源于长安的佐证。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魏晋南北朝时,七夕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七夕节俗传播至江南。随着时代

6、更迭与节俗内容的补充,唐宋以后,七夕文化与节俗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西汉元狩三年,汉武帝意欲讨伐昆明国,为了训练水军,在长安斗门沣河东部仿照昆明国的滇池凿建了昆明池。因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武帝为仿造天象银河,在池畔刻立了牛郎、织女像,这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牛郎、织女石雕,这两座花岗岩圆雕的年代比霍去病墓的组雕还要早上三年。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中通过两座石雕的形象特征以及汉代关于牵牛、织女题材的美术作品中流露的信息,推断出立于昆明池东岸的是牵牛像,西岸的是织女像。长期以来,斗门地区的居民一直称两石像为“石婆”和“石爷”,并且演绎出了多达十九种牛郎织女故事。唐德宗贞元十四年时,由于香火旺盛,斗门

7、镇便建成了石爷庙与石婆庙方便人们进行七夕祭祀。在斗门镇,民间传说正月十七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因此在这天人们会敲锣鼓,扭秧歌,唱大戏,送灯送钱粮,在石婆庙搭建鹊桥,从四方前来祝贺并歌颂织女的善良品行,并且这天的牛女庙有很多人前来乞巧、求姻缘、求子求财求学业求事业、吃舍饭;七月初七是我们熟知的七夕节,纪念一年一度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因此七夕庙会与正月十七庙会的流程与习俗基本一致。直到现在,斗门镇的牛女庙依旧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七夕节俗的传统,在每年的正月十七与七月初七都会举办庙会,慕名前来的男女们都想通过拜香火来给自己或家里人讨个婚庆的好彩头。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牵牛织

8、女二石像,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更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积极影响的文化内容会引来不同地区的接纳与演绎,长安的七夕文化随着水路交通而广为流传,流域相通的地区将七夕母题推广、融入当地文化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湖北郧西县的七夕文化源于郧西的天河。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天河在县城西南一隅,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南下,经县南,西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郧西石公公与石婆婆传说与长安斗门镇的七夕传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长安的石公与石婆是因石象形打造的,郧西的石公公与石婆婆是在天河两岸自然矗立的两块石像。天河发源于陕西,全长 69 公里,流经郧西 62.7 公里,天河东边

9、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河水的命名正巧是与银河天象对应的,由此可以推测:郧西的七夕传说与长安斗门的七夕传说应是共流同源的。民俗文化会对被传播地区实现文化结构的改造,当被传播地区的民俗文化与当地文化完美融合后,新一轮的文化传播就会出现,当次第的传播形成惯性,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后,文化标签就形成了。三、长安斗门七夕文化的现代转型昆明池七夕公园1.七夕节的现代转型在当下的生活中,七夕节已经朝着西方情人节的模式演化,过节时,人们大多更乐于参与推崇爱情元素的相关活动,这让七夕节中最重要的乞巧节俗开始透明化,由于在节俗活动中加文旅融创92重对于爱情元素的重视而忽视了七夕本身的对于忠贞、淳朴等

10、道德价值,这让传统的七夕节开始向消费为主的情人节开始倾斜。现代青年的观念转化是导致七夕节转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后,在西方男女平等思潮的影响下,1924 年,唐群英、王昌国等人为了男女平等在各处展开了宣讲,最终湖南省宪政委员会同意在地方法律中加入“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男女平等的观念首次受到了官方的认可。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共的成立让妇女运动有了正确的领导,1954 年男女平等被写入宪法,妇女运动迎来高潮,妇女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与集体生产活动,使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改革开放后,包办婚姻的方式慢慢

11、消失,男女恋爱自由成为主流,男女因阶级或贫富差距而不能结合的禁锢逐渐被消除,男女结合的模式由古板的包办转变为情感基础上的结合。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这让社会心理发生连续性变化,自由开放恋爱下人们对于婚姻家庭关系看法产生变化,女性对于婚姻的需求逐渐减低,七夕符号转变为一种精神标杆。自由恋爱是由爱情所主导的,男女双方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在彼此相处时会格外注意情感的状态,以至于情感在恋爱及婚姻关系中的占比大大增加,情侣与夫妻需要“仪式感”对彼此进行情感表达,因此,含有爱情元素的七夕节作为依托,变成了现代男女情感表达的工具。在年轻人对恋爱的追求与憧憬中,七夕节中的爱情

12、元素得到了更大的社会受众,七夕节变成了“爱情节”。七夕节的符号化已经不可避免,对于传统文化的真正的保护是应该让文化适应于人民的生活,打造出符合时代的文化符号才是当务之急,运用文化符号与休闲娱乐向的文产项目结合的方式向民众去传播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种良性的尝试。2.长安斗门七夕故事的文化重构昆明池七夕公园昆明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人工湖,是公元前 120 年汉武帝在周秦沼池基础上修建的,不仅有训练水军、蓄水供水、观光巡游等多种功能,还是秦汉“上林苑”的核心景区,也是长安七夕的历史文化空间。西安作为七夕文化的起源地,为了打造新的七夕文化空间,2015 年西安市决定在昆明池旧址的基础上开展斗门水

13、库建设工程,其旨在通过七夕文化符号来对昆明池旧址进行建设开发,打造一个七夕主题的湿地公园。在预备开发的数年来,许多学者对昆明池历史规模、遗迹位置、开发模式等问题都进行了分析与考证,在明确昆明池遗址范围的情况下,利用斗门七夕文化与昆明池的关联,复兴昆明池与长安斗门七夕的文化内涵。现在经过开发的昆明池地处于西安市西南部,由其发展衍生出来的七夕主题的昆明池园区已于 2017 年 9 月 28 日盛大开园,园区距西安市区仅为十公里左右,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昆明池七夕公园全方位地向民众展示了七夕文化符号的故事与内涵,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依托打造属于西安七夕文化的独特名片。(责任编辑:牧鑫)注释:唐王冰.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