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7052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综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66中国期刊年鉴CHINA,PERIODICAL YEARBOOK刊的宣传工作(一流期刊建设背景下传统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回顾2 0 2 2 年期刊“走出去”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在研究方法层面,学者们仍然多借助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展开分析,从量化角度进行的探讨虽然有一些但总体上看还是较为缺乏。至于研究主题,尤其集中于对期刊“走出去”突破路径的研究之上,这也反映出如何推进期刊“走出去”这一问题需要被解决的迫切性。未来,国内学者可以考虑采用更为多元的方法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不断

2、提高期刊“走出去”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本文系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中国科技出版国际传播战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2022 年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综述何倩徐丽芳自2 0 1 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就。2 0 2 2 年4月1 8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该意见进一步为出版融合发展指明方向。期刊是我国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文化强国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期

3、刊的融合发展成为许多学者探讨的热门主题。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期刊融合”为主题进行检索,将文献类型、发表年度分别限定为“学术期刊”“2 0 2 2”,共得到文献1 3 6篇。经人工筛选、去重,最终获得1 1 9 条有效文献记录,其中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的文献共计3 1 篇。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2 0 2 2 年期刊融合发展相关文献或论述学术期刊总体情况,或集中探讨科技期刊,专门研究社科期刊的文献非常少;在研究内容上,绝大多数文献均探讨期刊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内容、渠道、技术、人才、出版模式和产业链等方面,少部分文献会涉及期刊融合发展背景和现

4、状。一、期刊融合发展背景我国期刊融合发展背景主要包括政策引导、技术推动、学术交流模式变化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现实需求等。(一)正政策引导早在2 0 1 3 年8 月1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自此我国在有关媒体融合发展和出版融合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董毅敏和贾洪彬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闻出版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为支持文化产业出台的系列政策举措和财政资金项目,这些指示、政策文件和项目为期刊出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政策、资金保障(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

5、景下期刊业的时代机遇与责任担当.科技与出版,2 0 2 2.7)。2021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 3 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 0 2 1 年1 2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到“融合出版”。2 0 2 2 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出版融合发展的首个专门文件,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6 个方面提出2 0 项主要措施,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等作出全面部署,标志着出版融合

6、发展进人新的阶段,为出版单位探索融合出版提供了行动指南(二)技术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推动着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出467论点选摘与分析2022年度期刊研究综述、版机构不断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来重塑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方式,以新技术和应用引领和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张静指出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普及,内容生产、呈现、分发和消费的方式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都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各类新媒体平台被广泛使用,视频剪辑和H5等新媒体工具操作门槛降低,这些都为期刊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策略与关键能力构建.编辑学报,2022.1

7、2)(三)学术交流模式变化任娇菌、王珏和初景利指出,伴随着科学研究开始走向以数据密集型计算为基础的第四范式,以及以学术成果开放获取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开放科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学术系统的交流方式开始发生重要变革(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实践与思考一一以图书情报工作为例.数字图书馆论坛,2 0 2 2.1 0)。开放获取(OpenAccess,OA)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理念和出版机制,在这种出版模式下,学术论文在经过同行评审后可以无障碍地传播,研究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平等免费地获取和使用这些学术成果,从而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黄晓新和杨春兰指出,开放获取的共享理念、所需要的数字基础设施和融合技术等能

8、提高优质数字出版内容的到达率、阅读率和影响力(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的现状、趋势和建议.数字图书馆论坛,2 0 2 2.6)(四)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必由之路2021年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杨阳认为作为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术期刊肩负传播思想文化、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只有转变办刊思路和方式,积极推动融合出版,才能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期刊影响力(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探析

9、.传播与版权,2 0 2 2.7)。陈蕊和周吉光指出,社科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着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还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而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是提升社科期刊社会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融合背景下社科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 0 2 2.8)。刘小侨认为社科期刊在向国际传播中国声音、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社科期刊是积极应对我国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需求(社科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新向度,重庆行政,2 0 2 2.8)。二、期刊融合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在政策和技术力

10、量的推动下,我国学术期刊在融合发展上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和实践。黄晓新和杨春兰指出,我国学术期刊在融合范围和广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多数学术期刊在内容采编、传播渠道、阅读服务等方面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同时融合出版模式也实现了从早期的刊网融合、集群融合、网络优先出版到基于移动端的融合出版和智能出版的转变(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的现状、趋势和建议。数字图书馆论坛,2022.6)。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在融合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理念、手段、管理和产业链定位等方面。(一)理念:发发展滞后、层次不高曹守新认为我国对于期刊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认知相较于国外存在明显滞后性,同时关于期刊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

11、主要局限于内部视角,缺乏对融媒体作用机理和外溢效应的全局考量(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人文天下,2 0 2 2.5)。杨阳也认为我国学术期刊处于初级融合出版阶段,融合出版的内生动力不足,融合深度和创新力度不够,融合出版意识有待增强(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探析.传播与版权,2 0 2 2.7)。余朝晖、邹强、彭茜珍等指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在整体上仍然固守流程化运营模式,缺乏创新型思维,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精准化和体验性需求(媒介互联互通视域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二)手段:技术壁垒、传播渠道单一、内容创新不

12、足融合发展理念和意识的滞后导致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在技术、渠道和内容融合方面存在技术壁垒、传播渠道单一、内容创新不足的问题。谢文亮认为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存在“融”而不“合”的问题,虽然采用了各种融媒体技术,但各技术系统各自成一体,导致出版流程无法做到无缝衔接(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出版广角,2 0 2 2.4)。在传播渠道上,刘旭、孙浩林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调查了我国2 3 5 种科技期刊的运营情况,发现绝大部分科技期刊与其他媒体的融合主要集中在网站和公众号建设方面,缺乏对其他新媒体渠道的开发和利用(媒体融合时代科研院所科技期刊出版管理研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46

13、8中国期刊年鉴CHINA PERIODICAL,YEARBOOK2022.6)。在内容建设方面,许多期刊在新媒体运营上存在更新速度慢、内容创新度不够和内容错配等问题。吴晶指出许多学术期刊只是简单地将纸质内容照搬至新媒体平台,缺乏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二次创作,排版布局也不符合新媒体受众的阅读习惯(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路径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 0 2 2.3)。除了缺乏内容和形式创新之外,李莎还指出有些期刊盲目进行商业化运作,发表泛娱乐化内容和广告以追求流量变现,大大降低了期刊的权威性(媒体融合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出版,2 0 2 2.7)(三)管管理: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缺

14、乏资源和资金支持是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李蕊指出学术期刊主要依赖主管或主办单位拨款来维持运营,期刊本身盈利能力较低,而期刊融合发展需要投人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期刊社出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经济考量,可能会放弃进行融合发展转型(出版融合发展对学术期刊的挑战及应对思路.新闻研究导刊,2 0 2 2.4)。在刘旭和孙浩林对2 3 5 种科技期刊的调研中发现,有很多科技期刊并无专项资金支持媒体融合工作,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科技期刊实现了数字出版运营收人,而在数字出版、新媒体方面实现盈利的科技期刊更少(媒体融合时代科研院所科技期刊出版管理研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

15、 0 2 2.6)。除了缺乏资金支持外,缺乏复合型人才也是期刊融合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期刊融合发展不仅要求期刊编辑具备良好的选题策划和文字处理能力,还对编辑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除了基础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外,编辑还需熟悉新媒体平台和各类数据分析工具。曹守新指出目前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工作多由传统编辑担任,而这些编辑的年龄普遍偏高,在思想理念更新和新技术学习上可能存在困难,导致对融媒体的利用效率偏低(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人文天下,2022.5)。李蕊指出既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基础,了解学术期刊的运作流程,又熟练掌握数字技术或熟悉新媒体运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影

16、响着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出版融合发展对学术期刊的挑战及应对思路.新闻研究导刊,2 0 2 2.4)(四)产业链:主导权缺位刘川以建筑类科技期刊为例,指出部分建筑类期刊直接把数字传播权利转让给中国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库却变成了期刊的竞争对手,不仅把持学术期刊的在线传播渠道,而且截流了大部分曾偏向于纸质阅读的受众(科技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建筑类科技学术期刊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 0 2 2.3)。杨阳指出绝大多数学术期刊融合出版依托中国知网等第三方数据平台,形成数据、评价和传播渠道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术期刊自主探索融合出版的主动性,成为被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内容提供者(融

17、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探析.传播与版权,2 0 2 2.7)。三、期刊融合发展路径针对我国期刊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学者们从内容、渠道、技术、人才、出版模式和产业链等方面探讨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路径(一)内容融合在内容组织形式方面,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内容打碎和重组,充分发掘期刊内容资源的价值。余朝晖、邹强、彭茜珍等以超星推出的移动端信息服务平台“域出版”为例,介绍了其利用主题聚合和知识分类,以专题、主题、栏目等形式进行内容和问题聚合的成功经验(媒介互联互通视域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彭晓娟、彭熙、曹阳则基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的经验,提

18、出创造学术期刊的知识衍生物,以主题为线选编不同时间刊发的文章,整合成“虚拟专刊”,打破期刊原有的时间限制、栏目限制乃至期刊种类限制,提升优质出版内容的到达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地方高校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以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为例.编辑学报,2 0 2 2.1 0)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期刊内容表达方式的革新,期刊内容的音频化和视频化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顾亚林、赵龙祥认为期刊论文多媒体呈现度和期刊论文视频化程度是评价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两个关键指标,并指出除了制作整篇论文的视频外,还可以将论文分解为文献综述、核心观点、研究创新点等单元视频,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视频化、移动化、立体化:

19、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路径.传媒观察,2 0 2 2.2)。史庆华认为视频相比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而且能够打破语言沟通障碍,有利于学术内容的跨文化传播,因此视频型学术期刊将会成为未来期刊主要发展模式(音频化、视频化: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新媒体研究,2022.11)。罗晓琪和王杨介绍了OSID开放平台所打造的“现代纸刊”,即通过二维码提供论文的新媒体融合素材包,包含与论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和实验数据等富媒体内容(基于H5技术的科技期刊论文微媒融合探索.新闻研究导刊,2 0 2 2.4)。469论点选摘与分析2022年度期利研究综迷除了传统的期刊内容产品形态外,许多学者提出可以

20、拓展学术出版产品范围,从内容提供者转变为知识服务提供者。涂雨秋、范军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打造“学术期刊+”创新业态:一是深度挖掘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并进行学术成果转化,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二是充分利用期刊核心作者群,依托多元渠道开展线上培训、知识问答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三是基于学术成果开发衍生IP文创,在跨界经营中拓展期刊品牌价值(融合与跨界:技术革新视域下学术期刊新业态探索。出版广角,2 0 2 2.1 0)王明丰、杨正婷、刘煦等以检验医学期刊为例,总结了检验医学期刊开展学术服务的实践经验,包括围绕学科、媒体热点策划案例展示活动、创新应用论坛和学术沙龙等活动,开展从业人员培训、专业竞赛和

21、学术讲座,以及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共赢(媒体融合背景下检验医学期刊学术活动模式探索与实践.编辑学报,2 0 2 2.4)(二)渠道融合学术期刊传播渠道融合是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融合发展在传播渠道上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外部平台进行传播,既包括数据库平台、数字阅读平台等专业学术传播渠道,又包括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社交媒体平台;二是出版社自建平台,例如期刊网站。学术期刊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各类社交媒体中,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为学者们探讨最多。刘夜、王磊、马勇等分析了中国公路学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指出打造高影响力原创文章、增加专刊论文的发表、策划虚拟专刊

22、、提高和用户的互动等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以中国公路学报为例谈微信平台运营与科技期刊的深度融合.编辑学报,2 0 2 2.1 0)。杨波和罗思嫣总结了“教育研究微刊”微信公众号内容融合经验,即对论文组成部分进行分解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聚类呈现论文进行整合传播,对论文内容进行再创作以适应不同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融合路径一一以“教育研究微刊”的内容解构、内容重组、内容再造为例.教育文化论坛,2022.7)。除了微信公众号之外,视频媒体平台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王春迎、王曼玉、占莉娟调查了2 1 种科技期刊在B站的运营情况,发现目前科技期刊B站账号整体处于成

23、长初期,并指出科技期刊应开展多样化选题策划,以适应B站传播特点的内容形式来满足专业和普通受众的需求(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B站传播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 0 2 2.1)。除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大众化传播之外,学术期刊还可以打造针对科研人员的专业化垂直社群,实现个性化传播。张弘杨、刘舒婷、彭熙以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为例总结了其社群跨界融合经验,比如在新媒体平台上建设品牌栏目、依托期刊举办衍生学术活动并借此孵化“跨界”社群、整合各刊专家资源搭建跨界期刊智库等(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社群跨界融合探索以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为例.出版广角,2 0 2 2.1 0)。学术期刊除了

24、通过外部数据库平台进行内容分发之外,还可以开发自己的数字平台。梅阳介绍了施工技术杂志社自主研发的综合性数字出版平台“施工云学堂”,该平台提供期刊文章、会议视频、在线课程等内容,还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拓展跨界新业态(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一以施工技术杂志实践为例.传播与版权,2 0 2 2.1)。整合资源和渠道,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余朝晖、邹强、彭茜珍等认为以同一行业或同一主办单位组建期刊联盟,打造新型期刊群平台,可以增强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媒介互联互通视域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吴

25、晶认为学术期刊实现集群化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期刊主办单位内部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内部孵化;二是不同期刊出版主体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期刊可以联合起来,整合信息资源和出版流程,从而有效降低融合发展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路径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22.3)(三)技术融合伴随着智媒体时代的到来,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深度重构着学术期刊的融合出版生态。杨阳指出期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智能识别和精准推送,辅助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发行传播等环节(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探析.传播与版权,2022.7)。向讽以国外学术出版集团实践经验为例,从五个方面提出了

26、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智能化转型的路径,包括构建强搜索集成化的高端内容资源平台、重塑高效能自动化的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开发多场景智能化的科学决策分析工具、提供多模态精准化的多元知识服务、推进易共享数据化的知识成果开放获取等(人工智能对学术期刊智能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的赋能.出版广角,2022.9)。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追踪、数据不可篡改等特性,在出版流程中引人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建立起出470中国期利年鉴CHINAPERIODICAL YEARBOOK版全流程诚信监督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科研创作和出版流程各环节严格把关。张小强和曹馨予认为区块链去中心化特征有助于拓展学术出版业务参与主体范围、打造可自由

27、访问的学术出版资源库、构建动态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共识机制、加密技术和时间戳等可用于学术资源内容的身份认证和版权确权,通证和智能合约机制的应用可促进学术出版奖励机制和商业模式的革新(区块链技术赋能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 0 2 2.8)。陈泽琦则探讨了5 G技术对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影响,首先是产品形式和内容载体拓展至VR/AR,二是可以实现针对特定读者对象的个性化内容生产和精准传播,三是科技期刊出版产业链延伸至VR/AR设备及资源供应商、云游戏开发商、出版场景化用户阅读服务平台等(5 G时代科技期刊出版融合发展的优势及路径.企业科技与发展,2 0 2 2.5

28、)(四)人才融合人才是出版融合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曹守新认为在融合发展背景下,期刊人才队伍能否把握发展机遇,掌握融媒体技术并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作用,成为期刊能否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人文天下,2 0 2 2.5)。闫秀莹提出了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复合型编辑”职业素养的培养向度:一是要丰富和完善包括编辑出版学在内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编辑业务能力;二是要主动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出版流程中;三是要熟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推动学术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数字时代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的培养向度.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9、,2022.9)。刘川基于建筑师杂志办刊实践经验,提出科技期刊学术编辑需要做到“编研融合”,在精进自己的编校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自已的学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者(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编研融合成长之路探究一一以建筑师杂志的近年办刊实践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 0 2 2.6)。对于期刊社来说,一方面应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杨阳指出学术期刊社应加强员工教育培训,通过设置新媒体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编辑的技术应用技能(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探析.传播与版权,2 0 2 2.7)。谢文亮则认为期刊社内部需要制定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项目申请等方面

30、对融合发展人才给予支持,为他们发挥才干创造良好条件(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出版广角,2 0 2 2.1 0)。另一方面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满令怡指出期刊社应在现有采编队伍之外,加大新媒体运营队伍的招聘力度,吸引信息技术人才和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而优化和完善期刊社的人才队伍结构(期刊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 0 2 2.1 0)(五)出出版模式创新在新的融合发展背景下,涌现出一些新型出版模式。开放科学运动的发展推动了预印本平台的出现和发展,一些学者探讨了学术期刊和预印本的融合发展策略。雷雪认为缩短论文发布时滞的预印本模式和保证可信度的期刊发表模式之间可以优势

31、互补,并提出两种科技期刊与预印本的融合发展模式:一是单刊与预印本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期刊快速接收来自预印本平台的数据和稿件;二是科技期刊出版商将预印本交流纳人自身出版体系,为投稿文章提供预印本专区服务(预印本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研究.编辑学报,2 0 2 2.1 2)。任娇菌、王珏、初景利则总结了图书情报工作和中国图情档预印本平台之间的协作经验,即鼓励作者将手稿提交至预印本平台,在论文正式发表前获取公开评论意见并修改,在论文正式发表之后在预印本平台补充论文相关信息和数据(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实践与思考一一以图书情报工作为例,数字图书馆论坛,2 0 2 2.1 0)。房桦和哈爽从知识服务的角度提

32、出科技期刊基于数据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几种更高层次的升级服务模式,包括可视化出版、增强出版、数据出版、互动出版等(基于服务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 0 2 2.7)(六)产业链融合除了内容、渠道、技术上的融合外,科技期刊产业链的融合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曾元祥、汪坤指出,数字化推动了科技期刊产业链的模块化、平台化和集成化,OA出版、数据出版等新出版模式重塑了数据资源要素在科技期刊产业链中的价值,在数字化和开放科学运动的双重背景下,科技期刊产业链表现出主体的重合性、产业链迁回环节的再现性、形态的动态变化性、价值丰度曲线的复杂性等诸多融合特征(双重背景下科技期刊产业链的融合与重构.数

33、字图书馆论坛,2 0 2 2.7)。许洁、田继宇指出,只有实现科技期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数字化融合目标才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构筑分别以学(协)会、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和数据库平台商三类主体为主导的专业化大型统一平台、多学科大型统一平台和开放性大型统一平台(科技期刊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发展:目标与路径.中国471论点选摘与分析2022年度期刊研究综迷编辑,2 0 2 2.5)。四、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融合发展除了内容、渠道、技术、人才、出版模式和产业链等融合发展具体策略方面外,许多学者着眼于学术期刊服务于学术共同体的根本价值,探究学术期刊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与学术共同体合

34、作共赢、互融共生的可能路径。赵超、王慧指出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之间具有内在耦合性,学术期刊为学术理论表达提供平台,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成型和发展壮大,而学术共同体通过贡献学术内容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持续性动力,因此学术期刊需要将自身发展与学科群建设结合起来(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一一基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0)。徐姗姗则提出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应培养“建群力”,即凝聚起基于某学科或内容专题的学术共同体的能力,并基于自己的“建群力”服务于学术共同体作者成长(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建群力”与学术共同体

35、构建.出版广角,2022.6)。张云生、王丽则探讨了学术期刊和学科建设之间的三重关系:一是学术期刊依托学科而生;二是学术期刊面向学科建设,致力于传播学科建设成果;三是学术期刊融合学科发展,确立学科专业学术门槛,助力学科话语体系构建(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互融共生的三重境界以中国政治学为观察视角.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 0 2 2.6)。五、结语综观2 0 2 2 年有关研究成果,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特别以学术期刊和新媒体融合研究居多。伴随着期刊融合发展进一步深人和科学交流环境的变革,一些学者逐渐将视角转向更加宏观的期刊产业链层面的融合,以及开放科学背景下期刊如何

36、将开放获取模式纳人自身融合发展路径之中。与此同时,期刊作为学术交流载体的价值得到重视,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融合发展成为重要议题。由此可见,关于期刊融合发展的研究视角逐渐开始由期刊内部转向期刊外部,如何与产业链其他主体互融共生或许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着眼点之一。(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本文系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中国科技出版国际传播战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2022 年期刊编辑研究综述段敏段弘2022年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开展2 0 周年。据统计,自2 0 0 2 年9 月2 2 日首次成功举办考试2 0年来,共计9.7 9 万人(次)

37、通过考试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初级、中级职业资格,为包括期刊编辑在内的出版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知网以“期刊+编辑+研究”为关键词,时间设置为2 0 2 2 年全年,共搜索到北大核心期刊加CSSCI期刊计8 5 篇,加上其他与之相关的期刊,发现2 0 2 2 年期刊编辑研究成果集中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中国编辑出版广角等刊物上,主要涉及期刊编辑人才建设研究、期刊编辑环节研究和期刊编辑规范化研究三个方面。一、期刊编辑人才建设研究2022年的期刊编辑人才研究主题集中在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研究对象仍集中在科技期刊、学术期刊、高校期刊等领域的编辑人才方面,其他类型期刊编辑人才成果较少,散见于人文社科期刊、少儿期刊等领域(一)学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建设研究针对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研究主包括编委会团队、编辑思想、身份困境、职业焦虑、解决路径、继续培训等方面。赵宇翔、赵梦圆、巴志超、宋士杰、刘周颖以图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