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符际互补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图文研究_覃海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367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符际互补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图文研究_覃海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符际互补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图文研究_覃海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符际互补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图文研究_覃海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学报.年 月 .,:符际互补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图文研究覃海晶(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永川)摘 要:通过符际互补理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中的图文关系,分别对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学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图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材料中文本的插图配置、图像的设计和制作,对弘扬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效果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符际互补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关系;插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视觉修辞

2、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视觉修辞视阈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作者简介:覃海晶(),女,重庆北碚人,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理论与实践。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的疯狂涌现,单纯的文字文本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多元化需求,图像、声音、颜色、排版设计等非语言符号表现形式在生活中起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世界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新的视觉方式和效果层出不穷,当代文化已经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转变。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新世纪。因此,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当引起重视。

3、文化遗产传播是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值过程,在现代化各种媒介的作用下,文化遗产的传播价值与效用更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符号构成,是由实物符号、图像符号、语言符号、声音符号、行为符号等共同组成的符号体系。非物传播实际上是符号传播,符号是非物传播的单元基础。因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图片的辅助在对外宣传中是必不可少的。图片的参与不仅能够使文字文本视觉化,同时还能够让读者更加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了解所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以文字居多,图片较少。在对外宣传中即使配有图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图片与文本内容主题不一致;图片没有文字说明;图片信息量单一不够全

4、面;图片牵强附会或引起文化冲突;图片含有过多冗余信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达不到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反而会使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有所偏差。一、图文互补的理论基础和符际互补理论 (一)图文互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人类对知识的构建和理解分为三个过程:获取信息、构建意义和实践能力。其中,信息的获取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在英文中,关于图片的单词有,和。为人物、景色等在平面上的视觉呈现;更多是指表格或图表;则是指在出版物中的插图、图解和例证等。本文图文关系中的“图”侧重于第三个概念,也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中的插图和图解。根据()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信

5、息分为言语编码和视觉编码,在信息的储存、加工和提取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加工同样重要。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的长时记忆,并且,通过表象信息加工的意象系统在记忆的回忆中更加具有优势。建立文字表征的联结()和建立视觉表征的心像()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参照连接()建立心理表征。双重编码理论中对重要的原则就是:同时运用视觉和语言两种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更加持久地得到储存、记忆和识别。在视觉学习理论之后,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利用多媒体促进知识理解的五大原则:多元表征原则、临近性原则、注意通道分离原则、个体差异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多元表征原则是指语言和图片共同构建的意义比单一的语言解释效果好。临近

6、性原则指文字表征和视觉表征同时呈现要优于分开呈现。注意通道分离原则是指信息在多模态形式下,文字表征如果通过视觉形式来呈现,效果要优于文字文本的呈现。个体差异原则是指根据个体差异,图片和文字效果的差异性存在。一致性原则指出:在文字和图片共同进行意义构建的时候,图片应该慎重选择,宁缺毋滥。以上的双重编码理论和视觉学习理论都同时强调了文字和图片对意义构建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图片的正确选择对意义的构建所产生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材料中,语言材料所呈现的文字表征是必须,但图片的参与也是必须的。有时,当图片和文本同时出现的时候,直观的图片更加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因此,准确地进行图片选择

7、和插图配置是有效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传播效果的途径之一。(二)符际互补理论在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图片和文本关系的符际互补理论(),用 于 分 析 页 面 视 觉 模 态()和文本模态()在语义层面如何共同完成对意义的构建的互补关系。符际互补理论在分析多模态语篇时分成三个步骤,即:第一步,对图像中的视觉信息符号(,)进行识别;第二步,分析语篇中的言语符号;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分析图像符号和文本符号之间的关系。其中,在第一步骤中图像意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 和 的视觉语法()进行分析,第二步骤中文字意义主要通过 的系统功

8、能语法来进行分析。第三步图文关系则是运用符际互补理论,包括概念 纯理符际互补()、人际符际互补()和构图 成分符际互补()。概念 纯理符际互补关系借助了词汇学的语义关系,分析文字和图片之间是否存在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重复关系()、搭配关系()、整体部分()和上下义关系()等。人际符际互补关系的获得是指在文本模态和视觉模态中,人际意义在语气系统得到符际加强(),在情态系统符际态度出现一致()或者相反()的情况。具体来讲,就是在文本模态中,人际意义的分析主要看信息在语篇中以何种言语功能来实现,提供()、命令()、疑问()还是陈述()。视觉模态言语功能的分析,则主要看是否有直接与读者或者观众

9、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视觉技巧存在。比如:眼神、手势、方向、切入点等。构图 成分符际互补关系是通过语篇布局来实现,考察图像与文本如何协同、互补来呈现一致、连贯的信息。(三)插图分类和有效性之前提及本文中的“图”侧重于插图和图解。插图可以从内容、组织形式和功能进行分类。从内容上看,插图可以分为示意图、山水图、实物图、展示图、景观图等等。从组织形式看,则可以分为序列图(以时间顺序排列的独立图组)、多层图(表达两层或两层意思以上的独立图)、独立图(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幅图)和发散图(共同表达同一主题的多幅图)。从插图的功能看,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装饰、强化、扩展、概括和比较。要考察插图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0、,就要对插图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插图有效性构成影响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功能定向、变量、阅读者自身特征和文本目的。不同内容的插图具有不同的功能,要根据文本所需目的进行图片的选择,让文本和图片的匹配达到最优化,才能够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根据文本的需要,图片的功能可以有装饰、美化、解释、促进、强化、概括、强调、扩展等。影响图片效果的变量包括图片的色彩、大小、形状、位置、文本与图片的重叠程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图片的选择也和有效性密切相关。阅读对象会因为年龄、学历、文化程度、性别等因素的不同,对图片建立不同的心理表征,对图片的解读和理解有差异。插图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充

11、分了解文本目的,配合文本达到所需的传播效果。插图的最优选择建立在文本目的基础之上。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在 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二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12、,甚至还出现了十个分类。二分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前者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后者指既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五分法则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六分法是在五分法的基础上加上了“文化空间”这一类别。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的则更加具体,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学和民俗。(二)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意分门别类,

13、使用有针对性的分类保护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过程中,配图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与文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第一位的是关于“口头传说和表述”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不同的传承特点和异质性特征。民间文学的传承特点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传承方式单一,特别依赖于故事讲述人;第二,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口述耳听是民间文学最基本也是唯一的讲述和传承模式。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载体是语言,保护和记载多为静态的文本,要想用图片把描述性质的语言完整地传递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语言和图片是

14、隶属于不同模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文本”记录、“实物”展示为主。也就是以文本的方式记录故事、传说等,服、饰、器、图片、照片等实物来进行展示。目前,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介绍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内容丰富、意思表达完整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在文字描述之外的相关配图也很少,或者所配图片不能够很好传递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等。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特别是网站制作、图书编辑、宣传手册设计等应该充分意识到图片对于文本有效传播的重要性,凸显不同符号间的互补作用。其次,在“口头传说和表述”的民间文学配图选择上,如果使用独立图,大都只能

15、表现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景观、实物、故事的某一场景等,或是有明显地标性特点的地域性图片,不能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从符际互补理论中纯理符际互补关系来看,文字和图片之间多会呈现重复关系、上下义关系、搭配关系和同义关系,图片进一步辅助文本,构成更加完整的意义建构。图文间的反义关系则较少出现。再次,民间文学较多涉及故事、传说等,情节性都较强,如果版面设计和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在图片组织形式上更加建议使用序列图,用多幅独立图组成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当然,色彩图片的参与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和内容。最后,从图片功能的角度看,如果文本的情节和内容过于复杂,配图可能仅仅是一个装饰作用,在涉及某一个情景或者

16、片段,图片则对文本有解释、强化、概括和扩展的功能。浏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民间文学类别中,几乎没有任何图片的展示,脍炙人口的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等仅有文本介绍,如此生动感人的传说故事,在介绍的时候毫无视觉冲击力,不得不说这在宣传过程以及传播效果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和损失。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与文这里的表演艺术是一个大的类别,涵盖了注重表演和展示的民间歌舞和传统戏剧曲艺,综合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等。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形式。有的把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

17、、民间宗教音乐、综合性民间乐种。声音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载体,声音是无法复制重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音乐,如民歌、山歌、小调、渔歌等,就音乐本身而言,几乎不能够用图片进行展示。能够通过图片进行视觉化处理的音乐载体包括相应的音乐舞蹈形式、器乐、音乐场景、音乐表演的着装和服饰,用来凸显不同音乐所营造的氛围或带来的视觉感观和意境,所以民间音乐的配图大都是装饰和美化功能。民间器乐则相对更加容易通过图片进行展示,虽不能呈现乐器所发出的美妙声音,但是实物图片足以让阅读者看到乐器的结构、外观和部分功能,同时,还能用图片展示乐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乐器是易于通过图片进行展示的。例如

18、,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就对古琴的各种类型进行了正面和反面的图片展示,还通过一张意境图展示了古琴琴道。民间祭祀仪式音乐和民间宗教音乐是带有特殊色彩的音乐形式,表达音乐人的情感、寄托和信仰。这类音乐形式的图片展示多为仪式场景、相关器具和特殊场合的着装。传统戏剧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元素,讲究唱念做打。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本质特征是口头语言进行的说唱表演。戏剧和曲艺的成分和因素是多元化的。在图片的选择时,可以通过文本的内容和功能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在介绍戏曲和剧种起源时,可以配有发源地、表演

19、场景、戏台等相关图片。在剧目介绍时,可以用色彩丰富艳丽的演出剧照图片展现人物的形象、服饰特点、道具、妆容并对文本解释、促进、强化、概括、强调,扩展文本内容,和文本内容构成互补关系,与文本同步营造戏剧氛围。杂技与竞技包括武术、功夫、拳术和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类别主要包含技能、对抗和挑战等因素。在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描述中,尽管能够对各种杂技、功夫、竞技体育项目进行细致的描述,强调其特色,凸显高超的技艺,但始终没有图片直观。一大段的文字陈述比不上几张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强。因此,在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中,特别强调图文的结合。试想一个武术或者功夫的连续招式,用序列图,即:按照顺序排列

20、的独立图组,就能够很好呈现。就像是所谓的武林秘笈,更多的是图片呈现而非文字描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图片资料包括环境习俗、项目介绍、人物机构和文物文献,涉及器械、服饰、场地、传承人等。独立图和发散图,即:共同表达同一主题的多幅图都是较好的选择,重点是要在图片中显现动态特征,否则再精彩的文本都会略显逊色。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与文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更多是手把手的教授,因而关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相关书籍相对较少。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民间美术包括在传统手工技艺中。因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

21、技艺在内涵上有重叠之处,同时民间美术审美承载的核心是手工技艺及其手工艺作品。美术的美就在于用眼睛去欣赏,图片参与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民间美术在形式上就是一种视觉艺术。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展示中,除了可以用手工制品、工具、技艺过程的独立图展示展示出实物以及手艺人和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之外,还可以通过工具展示出手工技艺的复杂性,比如,在一张展示雕刻过程的图片中,可以用到多层图表达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意思,首先展示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其次可以通过旁边大量各式各样的雕刻刀凸显雕刻的复杂程度,甚至通过匠人们的精雕细琢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一个雕刻制品漫长的制作过程。因此,在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

22、产的宣传中,除了文本介绍之外,将以图片展示为主,除了实物展示图,还可以多用表达多层图以及序列图。传统医学和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与文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对人体生命的认知和预防疾病的实践、以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化为主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等医疗活动和与传统医药有关的民俗、礼节等四个方面。其中,民族医药,其中涉及苗医药、土医药、侗医药等,最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在文本介绍的同时,可以在图片中体现其少数民族特色,例如通过服饰、头饰、妆容、建筑、居住环境来体现具体民族。在实物图片呈现的同时,在图片中额外增加民族的相关信息,让图片对文本里所提及的民族以及

23、民族性起到促进、强化和扩展等作用。此外,涉及中医的把脉、针灸、拔火罐、正骨疗法等医术务必用到图片进行展示和说明,仅靠文字说明是远远不够的,再详尽的文本描述都没有图片直观和清楚。有关中国传统医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涉及情感的因素,因而,图文之间的关系大都为同义关系或重复关系,起着相互加强和强化的作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泛指传统仪式和传统节日,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节日、祭典、婚俗、庙会、灯会等方面,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物质载体,也有精神传承。在传统仪式和传统节日活动中,蕴含着特殊意义的食物、服饰、饰品、手工艺、表演应运而生,涉及到食品制作手艺、传统服饰装扮、手工技艺、歌

24、舞器乐等,可以说,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各大类别的非物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宣传中,内容会显得尤为丰富和多样化,涉及仪式和节日的时间、方式、起源、文化、象征意义等,相对来说,如果使用独立图,在内容表达上就显得相对单一,因而,多层图和发散图的使用更合适,阅读者可以通过图片中的多层信息或是多幅图的共同呈现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文本内容,形成更加准确的心理表征。除了图片本身,在图片设计和制作的时候,还可以增加传统仪式和传统节日的时间,对文本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强或补充。对于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是核心,其中包含信仰、寄托和感悟等,要单独用图片来表达和弘扬民俗精神是有

25、难度的,只能够通过图片内容所营造的氛围去影响阅读者情绪、思维,并且通过文本之间的互补来传递连贯和一致的信息,形成共鸣。三、结语在视听艺术成为主流传播的时代,图文传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图和文的结合内容简洁精炼,具有占据数据空间小,信息量大的特点。在官方的数字媒体平台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报道以及学术研究大部分都是以文字和图片共同出现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呈现。阅读之美和直观图片的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和传播更加细腻,值得回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是每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需要文本的记载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以

26、及有声资料共同完成。本文通过符际互补理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分别分析了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学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指出根据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配置的需要和要求,旨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图片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同时,尽可能选择彩色图片以表达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意义。参考文献: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学术研究,():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秦枫基于数字媒介的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中原文化研究,();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

27、版社,:顾国曰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外语电化教学,():,():,(),:梁保尔,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旅游科学,():詹娜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生存困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吴林博河南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论坛,():詹一虹,周雨城中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陈小蓉,陈斌宏,邓宏,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创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黄凌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看“传统手工技艺”概念的界定和保护文艺理论与批评,():诸国本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张吕,雷雨晴数字化生存语境下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中国电视,():(,):(),:;【责任编辑:卿小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