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讲第八讲 汉字与玉石文化汉字与玉石文化第1页学习目标w了解玉和玉石文化。了解玉和玉石文化。w学会辨析学会辨析“玉玉”部字字形与含义。部字字形与含义。w了解玉石文化与传统君子涵养关系。了解玉石文化与传统君子涵养关系。第2页ww一、玉和玉石文化w说文:“玉,石之美者。”玉坚硬温润,晶莹亮泽,先民们很早就把它看成美象征。中国发觉最早玉器,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历史。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作为一个独具魅力文化载体,对古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发达玉文化。在北京奥运会上,玉被当做中华文明象征,出现在了奥运奖牌上,向全世界展示了它丰富文化内涵。w礼记学记中有句名言:“玉不琢,不
2、成器。”玉石不经过加工就不能够成为器皿。没有经过加工玉石叫璞。甲骨文中有个字,唐兰先生认w为就是“璞”字:其中部件像深山形;像两手第3页 拿着凿一类工具;就是玉;是“甾”,说文解释为缶,是一个用来装东西器具。整个字组合起来,表示在深山中,双手执凿,开采玉石,放到缶中,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古人开采玉石场景。璞外形往往很粗糙,外观和普通石料没有太大差异,但在粗糙外表下却掩藏着华美姿容。据韩非子记载,楚国有一个叫卞和人,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他坚信这是一块美玉,便先后敬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不料都被玉工判定为石头,自己也因欺君罪名被砍去了双脚。以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因为宝石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骗子而哭
3、得双目流血。楚文王听说后,命人剖开璞玉,发觉果然是一块绝世美玉,便将其雕琢成璧,命名为和氏璧。后代发生“完璧归赵”故事中璧,指就是这块和氏壁。第4页w加工玉石过程叫治玉,也叫琢玉。“琢”字从玉声,其中声符 也兼有表意功效。说文:“,绊足行 。”字是在豕(意思是猪)字上加了一点,表示猪腿被绳绊住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意思。字加上“口”字旁,组成“啄”字,表示鸡啄米、啄木鸟啄树时动作,这些动作都包含有连续重复性,其特点正与加工玉时工具连续 击打玉石相同。古人以“玉不琢,不成器”来比拟教育主要性,说明人只有经过连续不停培养和锻炼,才能成材。第5页用玉石加工成玉器种类繁多,不少玉器命名都是有理据,有以功
4、效作用而命名,有以形状特点而命名。我们能够经过部分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来探寻一些玉器命名缘由,了解其中所蕴含文化信息。如“瑗”字从玉爰声。“爰”甲骨文作,像一只手经过物体牵引另一只手,是“援”最初写法。“爰”有“援引”义,“瑗”也包含“援引”意思,表示一个用以援引玉器。说文:“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瑷。”璧是环形,中间孔称“好”,四面玉称“肉”,孔直径是“肉”宽度二倍,可见瑗是一个孔比较大壁。国君在上台阶时候,左右人要保护国君以免失足,因为古代等级制度比较严格,侍者是不能直接接触国君身体,所以侍者握住瑗一边,让国君握住另一边,引导国君上台阶。瑗孔比较大,是因为孔必须要第
5、6页同容纳两只手抓握。又如“块”字,说文解释为“玉佩也”。但要想了解“块”终究是一个什么样玉佩,还需要从其声符入手。“块”字声符为,有“分开”义,如“缺”是器物有缺口,“决”是堤岸有缺口,水从中流出,“诀”是告别。由此能够推知,玦之所以叫“玦”,是因为它是一个有缺口玉环。荀子大略 中说:“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只有明白 了瑗、玦命名缘由,我们才能了解这句话。原来,国君在招贤纳士时,派人送去瑷,表示希望能得到他援助;假如国君想赦免被流放臣子,就派人送去环,表示将其召还(“环”与“还”同源,繁体分别作“瑕”、“遇”,均含有“回环往复”特点),君臣关系能够和好如初;反之,就派人送去玦,表示
6、与其诀别,君臣关系也决裂了。玉在这中间起了非常好传达信息作用。第7页(一)玉德说(一)玉德说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比德于玉。”儒家将玉天然品质与其关键价值观“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玉德说玉德说”。比如说文就说玉有“五德”:玉质润泽温和,是仁爱象征;透过外部纹理能够查知内部纹理,表里如一,是忠义象征;玉声清脆舒扬,能传至远方,是智慧象征;宁折小挠,是勇敢敦征;棱角分明而不尖锐,是廉洁象征。可见,玉曾是高尚品德化身,是君予修身标杆和榜样。“玉德”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精华,也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文化遗产。第8页(二)货币说(二)货币说 除了“玉德”之外,我们还能够借助汉字字形,对中国古代玉文化有更多了解。
7、“玉”,甲骨文中写作等,其中短横代表玉块,有三块一组,有五块一组;上下贯通一竖表示穿玉绳子,绳子上端有时还有绳结。那么,玉块为何要三五成组地穿成串儿呢?原来,在古代,就像贝壳一 样,人们曾经把玉穿起来当货币用。王国维释珏朋中说,殷商时期,玉和贝都能够充当货币,使用时将玉用绳穿起来,当初,一串玉叫,两串玉叫“珏”。说文:“珏,二玉相合为一珏。”“珏”,在甲骨文中作,正像两串玉并在一起之形。第9页 据管子揆度记载:“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币为下币。”可见玉在古代不但充当过货币,而且还曾经是货币中最为珍贵一个呢。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珏”左右两个部件都是“玉”,但写法却不一样。这是因为,
8、甲骨文经常上下不出头,写作,与国王“王”字轻易发生混同。为了加以区分,便添加了一点作“玉”。不过,当“玉”作左部件时,因为这个位置从不出现国王“王”字,所以“玉”在这个位置就不用加点了。现在有些解释汉字人,不顾汉字形体演变历史事实,将“玉”解释成“王腰上那点东西”,将“玩”解释成只有像王这么元首才有资格玩,这只能是对汉字不负责任“戏说”。第10页(三)祭奠说(三)祭奠说w既然玉和贝都能够充当货币,那它们无疑都是珍宝了。珍宝“宝”甲骨文作,其中部件就是省写,表示玉:部件表示房屋,就是现在“宀”,习称“宝盖头”;部件即“贝”字。房子里有玉有贝,当然能够表示珍宝之义了。w作为珍宝美玉,常被古人作为祭
9、奠品敬献给祖先神灵,成为古代祭奠礼仪祭奠礼仪中主要用具。“礼”字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礼”繁体字作“禮”,从示从豊。“豊”是“禮”初文,甲骨文写作,像一个高脚器皿里盛着两串玉,反应了古代以玉供奉神灵情形。“礼”本义就是“事神致福”,因为与神灵祭奠相关,所以以后又加上了义符“示”。可见“礼”起源与玉有着亲密关系。另外,从神灵“灵”字古字形,也能够看出玉 和神灵之间关系。第11页“灵”繁体字作,从玉声,说文段注说:“,巫也,以玉事神。”先民们出于对自然力龋不解和畏惧,逐步将自然神化,为了取得神灵福佑,先民惯用宝贵玉作为祭品,以显示他们对神灵虔诚,希望玉能够向神灵传达他们祈福,所以字便以“玉”
10、为义符。字还有另外两种写法:或从示作,或从巫作。经过这组异体字义符交换,能够看到玉因为能在祭奠中沟通神灵,也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第12页(四)信物说(四)信物说 玉在古代还能充当信物,这一点也能从汉字中得到印证。如“班”字在金文中写作,从二玉从刀,是个会意字,表示用刀将玉分成两块意思。说文:“班,分瑞玉。”瑞玉就是用来当做证实、凭据玉,将玉分成两块,各执其一认为信物,再次相见时以两块玉能合在一块儿作为凭证。以后人们又在玉石上刻写文字,制作成印玺之类信物。“玺”字从玉,说明玺印材料大多是玉质。秦代以前,普通士人所用印都能够称作“玺”,没有尊卑区分。孔颖达左 传正义说:“周时印已名玺,但上下通用。”
11、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后,为了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王权,要求只有皇帝所用印才能叫做“玺”。汉代卫宏 汉官旧仪说:“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说文中“玺”字又有从土写法,作“基”,解释说:“重,王者印也,所以主土。”“玺”字 义符转变成“土”,包含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皇帝用“玺”来统领国土,正反应了秦汉时期“玺”为皇帝专用之物客观事实。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玺”都是皇帝专用之 物,而且多为玉质,玉作为政治舞台上一个道具,其政治地位也凶“玺”而到达了顶峰。第13页二、玉石文化与君子涵养二、玉石文化与君子涵养w玉和君子之道是从我国
12、古代就传承下来古老文化瑰宝。w古代人重视道德涵养,重视君子之道修成,在追求君子道路时候,我们祖先总是喜欢将其与各种现实中事物联络起来,中国古代文人把梅、兰、竹、菊,尊称为花中四君子。这四君子确实各具特色:梅,傲雪凌霜,高洁坚贞;兰,空谷幽香,清逸典雅;竹,虚心有节,坚韧不拔;菊,冷艳清贞,花中隐士。所以,对于君子雅称,她们是当之无愧。假如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更高层次上来评述高尚人格,还有一个“鲜花送美人、美玉赐君子”说法。w君子比德于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能够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
13、也。”许慎认为,“玉之美,有五德”:第一德,玉石颜色温润光泽,这是富有仁德表现;第二德,依据玉石外表纹理能够了解其内部结构,这是表里如一、心怀坦荡表现;第三德,玉石之音,舒展清扬,传输久远而音韵和悦,这是富有智慧和远谋表现;第四德,玉石坚硬,宁折不弯,这是坚贞和勇敢表现;第五德,玉石廉洁不贪、雪白正直,这是匡扶正气、提倡清廉表现。第14页w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思想也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诠释。儒家认为,玉既是完美天赋象征,那么人就应该依照他属性来完善自我,孔子说过“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将玉与君子联络在一起,规范着古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思想涵养。由此可见,在孔子那
14、样思想境界中,君子是人格审美之典范,他把世间最美人格-君子人格比拟为美玉。w“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不一样于其它物质,他原来只是一块顽石,散落于山野乡间而无人识荆,不经几番雕琢终不成器,可一经琢磨之后,又终会绽出让世人瞩目标光华。玉光华,不像钻石、金银全折射于外、喧哗夺目,也不像水晶、玻璃一览无余、欠缺实质,而是内敛于本身,时日越久,越能回味无穷。这么性格,很像韬光养晦君子高人,用美玉来比喻君子,实在无比贴切。假如把人世间正人君子比作美玉,那无疑给君子这个雅 第15页 称赋予了更多高尚内涵。古籍管子水地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
15、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彻远,纯而不淆,辞也;用白话文通俗讲就是:玉所以珍贵,是因为他表现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他仁。清澈而有纹理,是他智。坚硬而不屈缩,是他义。清正而不伤人,是他品节。清明而不垢污,是他纯洁。可折而不可屈,是他勇。优点与缺点都能够表现在外面,是他老实。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相互侵犯,是他宽容。敲击起来,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他有条理。玉品质坚硬而不伤人,展示了玉高洁:挠而不折,锐廉而不忮展示了玉宁可折断也不屈不挠精神。这是玉可贵,也是君子美德昭示。第16页w道家则认为,“圣人被褐怀玉”,意
16、思是说,穿着朴素,但怀揣美玉。劝导人们应该守住自己天赋,不要迷失先天本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都喜欢穿金戴银,却往往忘记了应该怀揣美玉。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其外在漂亮,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个品德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作为自己人生启示,时刻提醒自己言行不要越规出格。w玉和中国文化,在为人方面,就凝结在了玉与君子之道中,我们若是要成为君子,不如从将自己变为一块美玉来入手。第17页附注:附注:w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作为女子饰物玉饰,仅有首饰中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玉镯。形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制度性,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个礼仪制度,只是
17、到了当代以后,服装制度性才逐步减弱了。w玉内涵玉内涵w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起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即使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w用玉作女人项坠儿,是当代以后才有。这首先与古代女性服装制度相关。除了唐代,女性上衣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历代女性服装领口都很高,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空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女性服装演变,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服装制度对于女性颈项饰品制约力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经典制服时代。男装不用说了,即便是
18、女装,也是严格制度化。50年代列宁装,60年代工装,70年代军装,即使社会观念不将佩戴项链看做是资产阶级 第18页思想,女性服装也没有给颈项饰品留下一点点空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不但走出了制服时代,而且进入了服装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尤其以女装变革更为显著,更含有革命性。不但裙装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上装款式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领口改变,给女性颈项饰品提供了辽阔展示舞台。金、银、珍珠、珊瑚项链,玉石、宝石项坠儿,一下子都涌了出来,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女人漂亮脖颈。w相比之下,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关系不大,倒和礼仪制度关系极为亲密,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
19、佩玉这种社会现象。w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含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第19页w咱们再回顾下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天地,也是男性权力一个表征方式。w璧是祭天礼器;琮是祭地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信物,也是祭奠南方礼器;琥是祭奠西方礼器;璜则是祭奠北方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
20、信物。w礼仪制度要求了玉与男子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当代女性佩戴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个道德功效。w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经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第20页佩玉考究佩玉考究w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w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横玉称“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通起来。中间一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
21、三孔,用来上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形状如半璧,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时候,伴随人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第21页w佩玉意义:修身w实际上,佩玉撞击并不是为了悦耳,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行止必须从容适度。走快了,佩玉撞击声非但不悦耳,而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够,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从容适度,佩玉才会发出悦耳声音。人起坐时也是如此。所以,这是一种经过外在伎俩强化男子道德修养方式
22、,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w同时,它也从其次说明了儒家“修身”本就是内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内省,也有经过佩玉来节制行止外修。因为,儒家教化是全方位,诗乐礼仪无不是实现教化具体途径。可是,“佩”玉就具有装饰性作用,就会具有审美功能,不过,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审美功能不但与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较弱,就是与其区别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汉魏以后,门阀世族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并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还在起作用,起码在士阶层中是这样,但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表征,佩玉更多地发挥着一种社会区别功能。第22页w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这种习俗中,道德功效与区分功效是佩玉主要功效,不过在不一样时代,这两种功效主要性有所不一样而已。w相比之下,其审美功效一直比较弱。这与当代以后女性玉饰品功效大不相同。女性玉饰品根本不含有道德功效,而是以审美功效与区分功效为主要功效,而且区分功效一直与审美功效共同发挥作用。甚至这么说也并不过分:离开审美功效,女性玉饰品区分功效不会独自产生作用。因为对于当代女性来说,一件玉饰品首先是一个美符号,然后才是一个身份符号。第23页第24页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