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画禅室随笔》(节选)楷书创作研究_孙司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268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禅室随笔》(节选)楷书创作研究_孙司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画禅室随笔》(节选)楷书创作研究_孙司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画禅室随笔》(节选)楷书创作研究_孙司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法研究】一、魏碑创作的发展现状魏碑书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刻石文字的通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当代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楷书创作除了较为传统的唐楷外,魏碑现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进行书法创作。魏碑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和较深的学养,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随着人们对魏碑创作的深入,对魏碑的艺术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魏碑的审美也有所提高。随着历史的推演、时代的发展,魏碑创作必然会成为人们书法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二、魏碑李璧墓志的艺术特色及创作原因(一)魏碑李璧墓志的艺术特色李璧墓志书法雄强茂密,笔法犀利,刀锋纵横,方折之处尤蕴斩钉截铁之势,刚毅中不乏飘逸、洒脱之

2、雅致,同时具有张猛龙碑和司马景和墓志铭两碑的优点,被誉为习学北魏楷书的范本。李璧墓志不仅有强烈的粗细对比,而且有起收变化,每一个相同的笔画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使整幅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观赏性,字形的立体感较强,明确地体现出碑刻的厚重感。李璧墓志既不过分紧密,又不过分舒朗,而是因势留白,自然而又和谐。李璧墓志中的笔墨技法是人们需要学习并能应用在实际创作中的,笔者希望通过这次作品创作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璧墓志中的艺术内涵以及笔法技巧,加深自身对魏碑和该墓志的理解,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二)画禅室随笔(节选)内容选取的原因画禅室随笔是明代董其昌所作的书法、绘画理论著作,共分四卷十五门:论用笔、

3、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评诗、评文、纪事、纪游、杂言、楚中随笔、禅说。其中,“论用笔”与“评书法”两门是作者关于书学观点的核心部分。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其中的一些笔法、墨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绘画之中,对于书法作品而言亦有可取之处,可以让我们对于书法字帖、碑刻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准确、更加深刻。这次创作笔者选取画禅室随笔中的“论用笔”后半部分内容进行创作。选取画禅室随笔的目的在于更清楚地理解董其昌对于用笔、用墨的技巧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同时,也希

4、望本次创作可以使更多的人对董其昌及其作品有所了解。三、魏碑画禅室随笔(节选)的创作想法及笔法分析(一)作品创作的想法作品形式对于一幅作品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幅作品来讲,好的形式能使整幅作品更加完整,审美价值也更高,因此好的形式对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本次作品创作的形式,笔者参考了很多展览的优秀作品,最终选取右侧写题跋、左侧写正文的形式来完成这幅作品。左侧用小篆写题跋更符合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正文魏碑的形式更加贴合,不会显得突兀。题跋下用小楷书概述画禅室随笔的主要内容,可以使观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创作内容。右侧用魏碑创作,字符大小不宜过大,更加贴合原碑帖。

5、纸张选用了与碑刻相似的颜色,更加具有金石气,贴合魏碑的特征。整幅作品的笔法、墨法、技法和布局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与结合,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图1)。(二)创作笔法结构李璧墓志具有较强的魏碑特点,以内紧外疏、画禅室随笔(节选)楷书创作研究孙司邈摘要:魏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门类。魏碑书法是书法历史中隶书转为楷书阶段的一种特殊过渡字体,为书法字体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从魏碑创作的发展现状、魏碑李璧墓志的艺术特色及创作原因、魏碑画禅室随笔(节选)的创作想法及笔法分析、魏碑书写的情感表达与创作的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入手,着重介绍运用魏碑中李璧墓志的笔墨技法,创作书法作品画禅室随笔(节选)的过程及结果

6、。关键词:魏碑;李璧墓志;画禅室随笔;楷书创作124DOI:10.16129/ki.mysdz.2023.05.0212023 05大小参差、欹正相生为其突出特点。首先,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体现出方圆兼备的效果,整体呈现出一种浑圆厚重的感觉。其次,在李璧墓志中,粗细对比十分明显,字与字之间、字的每个笔画之间都可以看出这个特点。最后,李璧墓志中字形方正,既有别于隶书的扁宽,又不同于唐楷的严谨,别具一番趣味。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发现李璧墓志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尤其值得学习与运用。第一,结构内紧外疏。在结体上,李璧墓志中宫收紧,内紧外松,在书写之前要先区分出支撑主体的主笔,把握整个字的重心。整个字的主要

7、笔画向重心靠拢,再利用向外分散的主笔将字势张开,使整个字呈方形结构。例如“登”(图2)、“处”等字,主要笔画向中心靠拢,利用主笔左侧的撇和最后一笔的捺将整个字势打开,使整个字呈正方形。再如“赵”、“起”、“远”(图3)等半包围结构的字,主要笔画向左侧靠拢,重心在整个字的偏左侧,利用最后一笔捺将字势拉开,字形舒展呈方形。第二,大小参差。古人认为每个字的大小统一,会使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下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故而在矛盾中寻求平衡,字与字之间形成大小参差、高低错落构成的和谐势态,创造更高层次的美感。李璧墓志中每个字的形态相对方正,但是大小却有不同,形成强烈的大小对比关系。笔画多的字可以稍大一些但不松

8、散,笔画少的字可以偏小。例如在笔者创作的这幅作品中,“为”、“学”(图4)、“书”、“处”等字笔画较多,与“入”、“此”、“人”(图5)等笔画较少的字形成鲜明的大小对比,但却能使作品整体和谐,更具艺术效果,符合李璧墓志的字形特点。第三,欹正相生。字的美与丑可以通过字的结构表现出来,字的结构又通过点和线的组合表现出来。通过字的不同部分的摇摆组合,达到一种斜中取正的目的。这一特点在李璧墓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原帖中“书”(图6)、“南”、“提”等字的错落关系运用到创作作品中“弦”“随”“颜”等字中。通过密集、穿插、搭接等手法,将每一笔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利用它们的错落关系使字形稳定。虽然单个笔画不

9、是呈直线型的,但是经过每一笔的排列布局,字整体的重心还是竖直的。也有一些字的字形呈左高右低、俯仰之势,如“学”、“守”(图7)等字,这种势态也在这幅创作作品中体现出来。第四,起笔、收笔富有变化。李璧墓志用笔夸张大胆,线条厚实,起笔、收笔变化丰富。每一个起笔都在为整个字的字形做准备,有的重入轻出,有的从左向右,一些甚至应用了篆隶藏锋的笔法,但是大多数起笔都是方形的。魏碑在篆隶笔法的基础上对中锋线条的呈现形态进行了改变,将以前的圆起圆收丰富成现在的圆起、方起、圆收、方收、尖收。李璧墓志中“文”(图 8)字点画起笔重入轻出,改变了这个字的重心;“出”(图9)字中竖画运用方起笔,格外厚重,逐渐抬图1

10、创作作品图图2“登”字图3“远”字图4“学”字图5“人”字图6“书”字图7“守”字125【书法研究】笔变轻,略微向左倾斜。第五,折笔“斩钉截铁”。在李璧墓志中,特点极其明显的就是转折的处理方式,外方内圆是绝大多数折笔的书法效果,这一点相比于其他魏碑是非常明显的区分标志。在该碑刻中,不仅仅只有方转笔,而且还有少许圆转笔,达到了方圆兼备的效果。圆笔的使用更容易使作品之中夹杂些许婉约委婉的含蓄之美。例如在李璧墓志中包含呈方形的折笔有“因”(图10)、“里”、“门”等字;也有一部分呈圆形的折笔,如“郡”(图11)、“乡”、“邦”等字。笔画虽然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形态,使字与字之间存在变化,更加赏心悦目。

11、第六,提按变化。提按变化作为书法书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李璧墓志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横画尤其是长横大多为由重到轻再到重,短横一般为由重到轻,并且每一个横画都带有一点弧度,体现出笔画的张力。例如原碑帖中的“张”“春”、“事”等字,每个字的不同笔画有着不同的形态,每一笔不仅起笔、收笔各不相同,而且存在的形式也不同,笔画相同,但笔法却不同,使作品更具有趣味性。李璧墓志总体上突出一个“险”字,但是用笔沉稳厚重,饱满有力,将各个特点完美统一。(三)创作作品章法的布局安排一幅好的创作作品不仅仅需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章法布局也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本次创作过程中,笔者选取小篆和王羲之的小楷书写题跋,因为正

12、文书体中多处借鉴了篆隶的起笔,所以用小篆在章法上更加合适。王羲之的小楷娟秀工整,较王宠等人的小楷在形式上更符合这次创作的章法布局。最重要的是正文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的空间安排,不能过于紧密也不能过于松散,字距、行距之间的距离被长笔分割后,加强了字间、行间的联系,也使得空白处形成内外沟通。同时也要注意正文与题跋之间的间距,让作品的完整性更强。四、魏碑书写的情感表达与创作的总结与反思(一)魏碑书写的情感表达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北朝文字多刻于石,有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其中以北魏最精,称“魏碑”。正如书林藻鉴所说:“

13、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楷书刚从隶书蜕化出来,还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成熟,但是这种“不成熟”的技法反而使魏碑更具有观赏价值,更具特色。(二)创作的总结与反思在本次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不仅对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有所了解,同时对画禅室随笔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这次创作,笔者对李璧墓志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其中的技法运用相比之前也更加熟练,但仍未达到十分纯熟的程度。同时,笔者对运用小篆书写题跋和王羲之的小楷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如苏轼所言:“神、气、骨、肉、血,五者缺

14、一,不为成书也。”现如今笔者还仅仅做到了临摹字帖,并没有理解到书法家的精神内涵,这是笔者在今后学习中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改进的地方,需要通过在笔法、墨法以及章法布局等方面不断精进,争取早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参考文献: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叶子卿,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2赵苗.魏碑书法特点和艺术成就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2-33.3姚佳奇.北魏 李璧墓志 的书法审美特征及价值J.中华书画家,2020(11):126-129.4高波.李璧墓志 的形式美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作者简介:孙司邈,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艺术研究。图8“文”字图9“出”字图11“郡”字图10“因”字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