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_田鹏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243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9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_田鹏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_田鹏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_田鹏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4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论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田鹏颖 张小鹏【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发端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化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时空场域。中国所具有的历史、民族、理论、世界等多重面相,内含着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关联。正是在传统中国、作为民族国家之中国、理论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交互作用、互相塑造中,成功开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方法论、民族内涵、理论要义、世界意义,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

2、特色。【关键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传统中国;民族国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时空场域。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中国特色之所在,就要把握中国之多重面相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时代互文,揭示中国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关联。一、传统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方法论传统中国是中国的历史面相。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自豪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且发展至今的文明古国,有着绵延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了传统中国现代嬗变、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法论。在关于现代化的

3、认识上,一直存在着把传统和现代截然二分的判断或假设。按照这种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经过党的二十大的系统阐释与总体概括,成为当下中国学界的一大研究显题,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相对丰硕且积极的学术进展。目前的研究总体上生动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已然成为世界现代化发展中一道生命洋溢的壮阔洪流。更进一步来讲,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也不能离开这一现代化洪流的创造源头中国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源发于中国、生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是具有(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身是在中国的伟大创造。1850 年 1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时评文章中提及了“中国社会主义”,并且设想将来之中国有可能先

4、于欧洲实现跃迁式文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横空出世,确证了中国同社会主义的融通共生,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转化为铁一般的事实。如果说,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那么,中国则直接定义55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理解,传统与现代相互排斥、根本相异、迥然不同,传统等同于野蛮,现代等同于文明,现代因素的积累同时意味着传统因素的消解,唯有弃置传统这一现代化的“他者”,现代文明社会才能无阻碍地伸展开来。至于传统的某些存续现象,则被认为是现代化不彻底的明证或者本身标明了现代化的革新使

5、命。因而,考察各国现代化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传统是否在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程度如何。沿着这一思维逻辑,一些西方理论家及其东方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传统中国只是在固守着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静止不变或者相对不变的社会,无法想象中国可以通过“古之传统”,即通过保持传统中国的文明基体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只有全面废除中华传统,全面西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并不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种渗透着“西方中心论”的文明偏见在 19 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中广为流行。孔多塞、黑格尔等哲学家都曾否定性地言说过中国的“停滞不前”。黑格尔理论地解释,中国“就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帝国,只是自身平静地发展

6、着,从来没有从外部被摧毁我们在谈论这个帝国最古老的历史时,并不是谈论它的以往,而是谈论它当今的最新形态。”对中国的这种消极看法,由于启蒙运动的起兴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当是时,“欧洲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把他们自己和进步、和生气勃勃的运动以及变化的可贵价值,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这种对世界的新看法等同于思想上的启蒙,而中国却仍然在恼人地限制贸易,坚持君主专制,显然顽固抵制任何变化,因此在许多西方人看来,中国就像个过时的社会,注定要在一潭死水般的野蛮状态中衰弱下去,直到一个生气勃勃,其活动遍及世界各国而又把各国加以世界主义化的西方,给她注入新的活力,使她脱胎换骨。”20 世纪研究中国历

7、史的西方史家,一定意义上勾画了中国历史社会的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但从总体上看,内含在其中的基本认识论前提是,这样的变化是西方入侵前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只是在传统范围内的变化,因而实际上表现为相对不变。也就是说,在西方到来之前,传统中国整体上处于相对无变化的不幸状态。正是西方的冲击及中国的回应,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根本的变化),而中国的传统,本身又阻滞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正如,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Fairbank)看来,“思想和文化创新自然与通商口岸及其商业与工业的物质增长并驾齐驱。然而从与西方交往中获得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只是中国传统洪流中的支流如果我们看到了诸如现代邮局、出版社

8、和出国留学之类的新发展,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共同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在每一方面都受到西方榜样的鼓励,但必须建立在原有旧制度的基础上,旧制度的力量仍是如此强大,以致减缓了对于革新的需求。”实际上,以二分法的态度看待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本身具有虚假性。现代社会因其具有必然的历史性,从而“不可能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正如,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伴随着同传统社会秩序特别是传统宗教秩序的激烈斗争,却无疑包含着对历史传统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传统的思想延伸,就像文艺复兴运动所显示的那样。而以二分法看待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很明显是这一虚假命题的进一步牵引。这种观点

9、,自 20 世纪后半56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叶以来,在美日学界引起了颇为深刻的学术反思,美国学者柯文(PaulA.Cohen)的“中国中心论”、日本汉学者沟口雄三的“以中国为方法”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议论。总体上看,这些观点都旨在澄明要从中国历史传统本身出发来考察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正如沟口雄三所指出的,我们应当把中国的近(现)代过程视为“旧中国的蜕化过程。蜕化是一种再生,换个角度,也可视为新生,但蛇不会因为蜕了皮就不再是蛇。”这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长期支配这一研究领域

10、的“西方中心主义”认识。这样的见解,说明了传统面向现代化的一方面,即传统对现代具有重要意义,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在于阐明传统如何嬗变以积极面向现代。对于后者,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彰显中国智慧的中国答案。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中国转向现代中国的历程,是一个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得到积极扬弃的历程。确实,以鸦片战争为标志性事件,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其传统遭遇了前所未有地激烈质疑。特别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影响下,中华文明,尤其是底蕴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西方国家简单视为前现代性的落后文明(文化)。实际上,中华文明并不是远离“现代”的一种文明形态,只是因为其趋向

11、现代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和西方文明形成了本质差别。仅就基本价值而言,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以“利己主义”为价值底色,而中华文明在现代性价值上,则强调“无私”。由此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代性价值。或者说,传统中国本身孕育着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而近代的战火风雨阻断了这一自发性现代化的过程。因而,问题不在于否定我们自有的文明,而在于如何开掘蕴含其中的现代性价值,这实质上构成了传统中国现代嬗变的本质性要求。中国共产党以“结合论”的主张和实践把握了传统中国的现代嬗变要求。中国历史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不断地更新与演进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

12、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也始终在求传统之变、文明之新,例如,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中心论”为基础的“中体西用”论,以“欧洲中心论”为蓝本的“全盘西化”论,以及“中国国粹+西方科学”的文化嫁接论。但历史已然证明,这些方案都没有为中国从传统转向现代寻找到文明革变之正确路径。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文明问题”解决方案在中国正式确定下来。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融通,以伟大历史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而塑造了传统中国现代演变发展的新传统,这构成了推动传统中国现代嬗变,创造中国式

13、现代化的根本方法论。正是因由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的有效结合,中华文明才免于同封建主义一道走向衰落,社会主义文明才真正光大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在彰显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同时,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新方案。正是在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性互动当中,古老的中华文明开启出自身的现代性,并且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创造。“小康”愿景的全面实现突出地显示了中华文明的57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时代高度。

14、“小康”概念本身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元素,并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转化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范畴与考量指标。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建成,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也意味着传统中国的现代嬗变取得了里程碑意义,并且开启了整装再出发的历史新征程。二、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内涵民族国家是中国的民族面相。中国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最具标识性的内容就是开启了建构民族国家这一现代国家形式的历史探索阶段,使全体中国人民聚集在“中华民族”这一体现高度集体共识的身份下而团结奋斗,并且事实上走出了迥然相异于西方世界的新民族国家建构路径。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

15、现代化的独特民族内涵徐徐呈现。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最先生发于西方欧洲世界。1789 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各国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程是同民族运动相联系的。民族运动的经济基础本身回应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由此所造成的一个普遍历史结果是,欧洲各国纷纷实现了民族自决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的民族国家,是一切民族运动的趋势。最深刻的经济因素推动人们来实现这一点,因此民族国家对于整个西欧,甚至对于整个文明世界,都是资本主义时期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欧洲各国的民族运动以及现代化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形成民族国家既是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结果

16、,又是继续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建立民族国家具有了现代性的普遍意义。因而,欧洲行动的影响可以越出欧洲,成为一种世界历史现象,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到处都激起了民族运动,其趋势都在于建立民族国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实际,使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在“民族国家”理解上的话语垄断权,似乎建立民族国家同建立资本主义现代国家,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根本一致的。这是笼罩在“民族国家”上的西方意识形态迷思。西方世界的民族国家同非西方世界的民族国家具有本质性差别。国家问题和民族问题,都是“被意识形态层层遮蔽”“被弄得混乱不堪”的重大且复杂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交汇处产生的民族国家问题,更具有理解上的艰难性、

17、迷惑性。把问题限定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律令,也是我们考察民族国家问题的基本要求。从历史上看,西方世界民族国家的建立时代,同非西方世界民族国家的建立时代,是两个时代。前者在 19 世纪末已然接近尾声,而后者总体上在 20 世纪初方才开始。也就是说,当民族国家问题在欧洲(主要是西欧大多数国家)已经解决时,在世界(主要是亚洲大多数国家)才提上日程。这种历史节奏的不一致,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这种不一致极大塑造了近代世界的整体格局。西方国家通过先行建构民族国家,为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外扩张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走上了压迫其他民族和奴役殖民地的现代化道路。这样一来,西方式的

18、民族国家,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了帝国主义国家。这恰恰是非西方世界国家建立民族国家时所遭遇到的“历史现状”。质言之,历史地看,非西方世界各国建立民族国家的尝试,其所直58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接面向的时代课题就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摆脱殖民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发展,而这样的历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行成为民族国家的西方国家造成的。非西方世界各国只能用具体的历史的方法去研究解决自己的民族国家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发端是同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直接联系的。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世界的

19、殖民掠夺、侵略压迫,清朝的统治精英,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与清朝自身比较起来,范围更广,也更为重要。因而,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时期的官方话语中,表征中外区别的“中国”概念被普遍运用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满汉畛域”“汉族中心观”等狭隘观念发生了松动,体现民族集体认同的“中华民族”概念被梁启超于 1902 年正式提出,此后广泛地流行起来。总体上看,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特定时代背景下,20 世纪早期的中国社会已然形成了这样的历史共识,“构建新民族与建立新国家同等重要;只有当重建后的国家充分代表各族群的利益并弥合了群族畛域时,基于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和

20、对家园存亡的共同关注,建立起新的民族才变得可行,中国也因此才能够从一个没有民族的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也就是说,民族国家在中国合乎逻辑地建构起了深刻的历史一致性,以整合的形式显示了中国的现代发展趋向。从这时起,“为了中华民族”就是“为了中国”,关于二者的一切行动都不言而喻地包含有创造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质性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作为过程性结果的回应。中国是属于非西方世界的民族国家。如果说,近代中国所遭遇的种种屈辱,已然在开端意义上预言了中国注定不会成为西方世界那样的民族国家,那么,在中国求索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中,真切兑现了这一历史预言。民族国家必然担负民族使命,中国的民

21、族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民族复兴的现代性趋向就其实质来说,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显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从近代中国国情来看,既然中华民族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既然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特别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又历史性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就不能建基于资本主义及其现代化模式之上,而只能采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立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既澄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特别强调这种是新式的,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其前途指向在于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中华民族的复兴求索始终是在社会

22、主义现代化的大道上行进的。在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途中,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已然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历程,特别是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历程彼此融通、互为表里。这显示了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建立民族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创造的根本底色。进一步来看,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之建构,是具体的、历史的,其社会主义现代化呈现形态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体现民族之特点的。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采取了有“自己民族特点”的

23、走法以通达社会主义现代59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化。如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的和平发展之特色,就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合和平等的民族特点。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又如,中华民族具有鲜明的自强不息民族品格,这是我们独立自主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厚重民族基因。这

24、就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在民族国家问题上设置的迷障,更直接地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差别,使得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独具特色。三、理论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义理论中国是中国的理论面相。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加以考察,中国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高度统一、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实现了现实与理论的高度统一,中国既成为“不断趋向理论”的现实中国,又是“不断成为现实”的理论中国。在理论中发展的中国,内含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探索史。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科学洞见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限度,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科学的指导性线

25、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虽然科学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的前景,但却并没有说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细节,而是提示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不断重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道路,以具体地、历史地把握现代化的历史内涵,推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在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用“思维的头脑”经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头脑把握理论中国,逐步深化了对中国的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供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虽然零星但是深刻。之所以是零星的,就在于革命时期,关于现代

26、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论述零星出现在党的文献中。之所以是深刻的,就在于当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经由对中国革命未来的艰苦理论探索,澄明了“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的错误认识,摆脱了“左”倾、右倾主义的思想干扰,认识到资本主义文明及其建国方案在中国已然破产,明确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定律。以社会主义标示中国发展的未来前景,已然站稳了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重建的根本立场,进而在革命实践中决定性地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大逻辑。在革命行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庄严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

27、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隐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接续开展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识趋向深入。三大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建设期。在中国工业化征程的凝心奋斗中,在对现代化内涵外延的历史深入中,60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发展的基本共识。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

28、的景象”,坚持以工业化为中心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就明确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到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要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同时基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刻把握、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批判镜鉴、对苏联工业化实践的借鉴反思,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认识自觉,逐步把单一指标“工业化”升华为综合指标“四个现代化”。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强调要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来摆脱落后和贫穷。1964

29、 年 12 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强调“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 1975 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总体上看,在这一阶段,我们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方面的话语垄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奠定了理论准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进入到理论自觉阶段。20 世纪 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创新命题

30、。这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发展指向,宣言了我们要以国情为基准,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此后,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要义的小康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明确的形式内容落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奋斗之中,成为贯穿于党的文献的主题词与思想主线。中国共产党借用富有中华文明底蕴的小康概念,描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蓝图,而后实现小康被纳入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战略。所谓“三步走”战略,就是指涉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中叶的现代化战略安排,强调分步走到 80 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 20 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

31、化。世纪之交,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之际,党对第三步目标作出具体设计,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部署,明确进入到小康社会后,以 2010年、2020 年、2050 年为标志性时间点,逐步达到基本现代化目标。这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实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破题,又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更加全面、系统。党的二十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景式理论概括,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可感、可察、可行。中国特色指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一般性质,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

32、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色,同时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阐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本质要求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论指向,其九方面内容既面向中华民61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族伟大复兴,又面向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本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要求;重大原则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规范性要求,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多元目标实现要遵循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

33、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在内的共同准则,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升华认识,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代新篇章的行动纲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可靠理论支撑,证明并不断证明着后者的科学性、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是对“既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作一简单理论总结,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理论升华,透射着中国的现代化艰辛探索史,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四、世界之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世界之中国是中国的世界面相。毋庸置疑,从地理上看,中国向来都是“世界中的中国”。但从

34、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来看,近代以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似乎被排斥在世界之外,陷入了世界无我(我失世界)的历史失落处境当中。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中国成为世界之中国,就是指中国摆脱了“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对世界的“太少贡献状态”,对世界之发展、文明之进步有了较大的贡献,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得到了充分彰显。古代中国对世界具有较大贡献。在世界历史开辟之前,世界各地区往往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世界”,中国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概莫能外。从“欧洲来的古地图看,这种想象是相互的,西洋人对于东方也一样,往往是好

35、奇加上歧视,想象加上想象。”然而,想象世界实际上并不影响对世界作出实际贡献。古代中国在技术、文化、天文、药学等等方面,都曾长期领先世界各国,向世界贡献了丰富的科技成果、深刻的思想要素、独特的民族创造,为世界之整体发展作出巨大之贡献。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远影响。又如,欧洲的启蒙学者们也曾从中华文明中寻得打破封建神学精神禁锢的价值给养。近代中国对世界贡献较少。中国是自视优越而进入近代的。“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

36、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然而,西方的坚船利炮很快震碎了古老帝国的天朝上国迷梦,加之军事内政外交的一再失败,以至于使得国人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同时,西方工业文明以强劲姿态剧烈冲击了国人的中华优势心理,并且强力将中国拉进了世界历史当中。进一步说,当世界历史时代真实到来的时候,当中国不再需要自我“想象世界”的时候,中国却失落于世界。这时的中国,自顾尚且不暇,更别说贡献于世界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世界历史时代的初期,是一个西方资产阶级“按62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37、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在以“世界历史”拉近各民族国家的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决定性地伸张了内蕴其中的支配逻辑。正如马克思所言,同西方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封建中国在同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比较、碰撞中,用反复失败证明了自己的日薄西山,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巨变。封建中国在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世界历史当中“没有位置”。当时的中国,其使命主要是在探索现代化中以求救亡图存,其途径主要是向现代化他者学习,

38、历史地表现为先是“向西方学习”探索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后是“向前苏联学习”探索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者以一连串的失败为结局,后者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实开辟出来。中国成为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世界之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现代中国的面貌日渐清晰。中国成为世界之中国,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其中一条根本性的评判标准就在于,是否通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之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优势。早在 1956 年 8 月30 日,在中共八大预备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特别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你有

39、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如果不能赶超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在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没有先例可循的。经过艰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同中国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结合,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有可能“被开除球籍”的忧患中奋起,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现代化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以中国实际为依据、蕴中国特色于其中、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属性、根本超越资本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

40、别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 21 世纪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规律作出了属于中国的原创性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大笔书写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壮阔篇章,彰显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凸显了中国发展之于世界进步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世界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

41、化模式的“中国复写”,而是另起炉灶创造出来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内生出现代化的另一幅人类文明图景,其现实趋向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根本有别于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意味着西方的现代性话语霸权被事实地打破,创造了现代化的新原理,也开辟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新前景,为一切想发展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思63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路。需要指出的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等于走完了人类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

42、化先发国家也在着力破解自身弊病,也在不断重构“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两制并存与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对照将要在历史长线中激烈展开,我们要自觉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定力,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熟发展。总而概言,中国厚植着传统中国的文明底蕴,诠释着民族国家的独特表达,承载着理论中国的思维智慧,高扬着世界之中国的时代贡献,具有多重且复杂的历史面相,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性、民族性、理论性、世界性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容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之现代性的理解。当然,在揭示中国的多重历史面相时,我们也看到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克服西方中心

43、论的狭隘等等共相特征,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主线逻辑。【注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77 页。德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李立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年,第 114 页。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 171 页。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 302 页。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40 页。日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孙军悦译,北京:

4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第 55 页。田鹏颖,张小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使命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载北京社会科学,2023 年,第 1112 页。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9 日,第 1 版。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 228 页。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 212-215 页。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98 页。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623 页。毛泽东选

45、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439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8 页。周恩来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439 页。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57 页。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 101 页。美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年,第 26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36 页。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89 页。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 年 2 月 8 日,第 1 版。(截稿:2023 年 5 月 责编:荆 江)作者简介 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张小鹏,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