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呼兰河传》探究萧红的人生起伏及心灵归宿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903731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呼兰河传》探究萧红的人生起伏及心灵归宿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呼兰河传》探究萧红的人生起伏及心灵归宿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呼兰河传》探究萧红的人生起伏及心灵归宿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呼兰河传》探究萧红的人生起伏及心灵归宿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呼兰河传》探究萧红的人生起伏及心灵归宿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呼兰河传探究萧红的人生起伏及心灵归宿摘 要: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一生佳作无数。她的创作,始终表现了对自由的追求。然而,萧红很少感受到真正的爱。她的一生,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漂泊。呼兰河传是她在生命尽头留下的最美的绝唱。小说中独特的东北民俗文化和生活场景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体现着作者对故乡呼兰河的深深的眷恋。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心灵归宿萧红,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大多以细腻、独特的视角表现冷峻、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思。其中,呼兰河传用看似稚嫩、童趣的笔触展现乡村小镇人民的生活场景,用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更深刻地

2、反衬被封建思想压迫的人性,充斥着稚嫩与厚重的矛盾之感。在她的小说背后,其实隐藏着她坎坷的命运与遭遇。短暂的31年,她情感受挫、贫困孤寂、颠沛流离,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萧红那样被饥饿、寒冷、疾病逼到绝路而孤立无援。然而,在生命的尽头,她心中依然牵挂的是呼兰河小镇,是那个她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一、卓尔不群的女作家1“东北作家群”中的一支奇葩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生活环境动荡不安,社会心理矛盾复杂。这一时期,作者与读者的数量迅速扩大。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在“人”的观念方面不断挖掘,并且从现实主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堪称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同时,以地域文

3、化为特色的小说流派也迅速形成,我们称之为“群”。实际上是因为,这些作家擅长用某一地带的整体文化或特定事件,来表现自己对于那片地域深沉的情感。其中,表现地域色彩的佳作无数,比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水、艾芜笔下的南疆风情、吴组缃笔下的皖南乡村等等。“东北作家群”,就是其中有名的作家群之一,他们因九一八事变而改变了命运,并且促成了他们共同的情感,就是对那片“已经失去的土地”的追忆与惋惜。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等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萧红在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中,细致地描写了沦陷前后的故乡东北人民的生活,深入地刻画了被压抑的人性,鲁迅先

4、生称之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1408她在生命终结的他乡香港,创作了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小女孩这样独特的叙事视角,将小孩心中的真实情感天真无邪又时常困惑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字里行间都涌动着她的孤寂情感,是一部很独特的艺术作品。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在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

5、奇性人物。她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一员,以女性独到的敏感、细腻,来表现动荡年月中的那一份冷静与执着。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特色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称萧红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2独特的叙事视角呼兰河传是东北女作家萧红回忆童年时代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儿童的视角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东北呼兰河小镇人民的平凡生活,记录了动荡时代乡村人的落后和无知,读来让人心酸。对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儿童的视角来分析它的诗学意义。从专业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是指的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

6、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萧红通过儿童的眼睛和心声,将天真烂漫的性情展现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自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其实,创作这部小说时萧红身处香港,是她短暂的一生中最孤独、最凄凉的阶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心力交瘁。此刻,她在内心深处呼唤着童年的点点滴滴,即使孤单,但是快乐的,有祖父对自己的的疼爱,有自己对后花园的热爱,花草鱼虫的世界五彩斑斓,没有争吵,没有烦恼,故乡成了她治疗内心创伤的良药。(1)萧红用单纯的儿童视角,表现了稚嫩与厚重的矛盾作为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是不能像成人那样理性客观地看待世间万物的。比如在文章中有这样的叙述,祖母有一个稀奇的座钟,里面画着一个穿古装的大姑娘,作者总觉得姑娘的眼珠

7、子会瞪人,因为她的眼珠像是会转的。更让我们感受到孩提时,那恐惧世间万物的稚嫩心理。萧红试图通过对童年与故乡的重新进入,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重构,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才发现记忆中的场景依然存在,可现实已经面目全非。“老胡家那小团圆媳妇过来,你老爷子还没去看看吗?那看的人才多呢,我还没去呢,吃了饭就去。原来,不是什么媳妇,而是一个小姑娘。”“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呼兰河小镇的女性在爱情挣扎中不幸成了牺牲品,这其中就包括了小团圆媳妇。在童年的萧红眼中,团圆媳妇只是一个孩子。而大人却从成人的角度来评

8、判,嫌弃她见人不知道害羞、吃饭能吃三碗、个头长得太高之后,胡家人就打起小团圆媳妇来,打得特别厉害。毕竟,她只是一个孩子,她为什么要承受如此不公的待遇。归根结底还在于落后的封建思想,它是折磨愚昧无知的乡下人的祸根。(2)萧红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呈现出细节化和片段化的别致境界作品里充满了细节化和片段化的回忆,比如在描写早上呼兰河人的生活场景。“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荚豆和小葱子。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无论是卖什么菜,都那么随意、懒散、自由,没有压迫,没有杀戮,超越了现实世界

9、的种种束缚,达到了诗化的境界。在成人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到了孩子那里,就立刻变得五彩斑斓,趣味十足,细节化和片段化的场景,都充满着一份恬淡与自然,那是年幼的萧红内心深处快乐、幸福的源泉。3散文化的小说结构萧红不相信小说有一定的写法,而是相信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的“范式”或“顶峰”,而是坚持做自己。她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把故事还给生活。生活是开敞的、无序的、断片的,也没有主次角之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呼兰河传中的故事无中心、无主角,每章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没有一个人物是支配性的,而支配各个人物命运的是残酷的现实。小说家昆德拉说:“只有散文,才是生

10、活的真实面孔。”萧红的散文化的小说结构,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让心灵直面生活。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这里,没有过去,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没有未来,谁又去想它呢?“活”着就是一切。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这里是有着“百年孤独”般的悲寂和“生死场”般的木然的生命世界。揭示了呼兰河小镇在20世纪20年代单调、愚昧、野蛮的社会生活。对于呼兰河城中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生活就宛若一条曲折泥泞的道路,远处即使有绿意盎然的风景,唯一能做的却是对付脚下的泥泞。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一次次被婆母送进开水缸里,在众人的野蛮的医治中,年纪

11、轻轻的媳妇就这样活活地被弄死了;体格健壮,说话声很大的王大姐,还有两个孩子,也不得不在乡亲们的嘲笑奚落声中悄然离去;还有那群唱着凄苦寒酸的漏粉苦工,提心吊胆又悠然自得地在那三间茅草房里得过且过地活着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可笑、古怪,然而却强烈地刺痛了小女孩那颗稚嫩的心!这样一个个近乎原始的、野蛮的生命,是如此的弱小、卑微。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萧红用看似散文化的笔法,深刻地挖掘出阻碍社会发展的愚民文化心理。二、 命运坎坷的弱女子1亲情的淡漠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了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正如萧红所说

12、的: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父亲常常为满足贪婪的欲望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21在与父亲抗争的日子里,萧红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父亲对于完全没有保障的人,比如自己、祖父、仆人、继母等,是根本没有好面孔的。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家中长女,但她的降生并没给家人带来喜悦,相反却因为出生在农历端午节这个不吉利的日子,又是女儿而遭嫌恶。而且,在萧红八岁的时候,也就是1919年8月,母亲病故。面对母亲的早逝,父亲的冷漠,缺乏亲情的萧红只能从祖父那里得到一些温存,或许,祖父的爱能弥补萧红心中对家庭温暖的渴

13、望。于是,祖父几乎是她幼年记忆的全部。祖父时时把多纹的双手放在她的肩上、头上,嘴里总是念叨着:“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可见,祖父也是在忍受着父亲的专制残暴,她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摆脱不幸家庭带给孩子的心理阴影。萧红的一生是不断寻找爱,又不断失望的过程,幸好有祖父,让萧红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慈祥的祖父,面对一切困难都微笑着度过。他就像是一棵大树一样,为身边的小草挡风遮雨。 可是,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到广大的人群中去,

14、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浪生活。萧红确实像祖父盼望的那样,长大了。可是,“长大”是“长大”了,却不怎么“好”。2爱情的失落萧红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爱情。可结果是,她死在了这条漫长追求的道路上。萧红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呢?她这样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一生所承受的不幸、屈辱和痛苦,至少有一半来自她的“爱人”。萧红告诫女友:“一个女人要想翻身,必须自己站起来,参与革命事业,不给男人当文明棍,不给男人当巴儿狗”。她鼓励战乱时期苦闷的女子应该多读书,尤其是大地的女儿和动乱时代,这两本非读不可。专制而保守的父亲,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这样她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力过早的被

15、剥夺了,她遭到了未婚夫王恩甲的软禁。作为一位接受过新思想的女性,她决定离家出走,远赴北平,寻找一种独立的生活。一个离家出走的女人,注定不能回头。况且,她这样一个未婚先孕的私奔女子是不会被社会所容纳的。萧红只好一再离开,一再寻家。萧红绝望之际,她生命中第二个爱人出现了,他就是萧军。萧红在医院里产下一名女婴,而且得到了萧军的全力帮助。可最终,贫困使得他们不得不将孩子送人。作为一位母亲,这是永远的心伤。不过,两个人的互相安慰才走过了那一段苦闷的日子,并结识了鲁迅先生,成为两颗文坛上的冉冉升起的新星。对于萧军,萧红是爱的,感激的,可现实是残酷的。最终,这段姻缘,结束了。接着与她相恋的,是东北作家端木蕻

16、良。可命运却和萧红开玩笑,她已经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在医院生产男婴的过程中,端木却不在身旁陪伴她。萧红失望、无助,曾经说:“未来的远景已经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孤寂忧郁以终身!”萧红自觉这一生都在别人的屋檐下。她曾经写过一首小诗: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不错,女性的天空真的是很低的,但是萧红却她拼命地往上飞,于是她飞到了文学的高空,却丝毫没有飞出情感的屋檐。3生活的贫困与孤独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是最可怜的一位,她被饥饿、寒冷、贫困、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萧红的贫困生活表现在:起初是自己一个人在哈

17、尔滨街头流浪,另外还有是同萧军一起商市街生活。萧红当时记录了自己流浪街头的感受:“当我经过那些平日认为可怜的下等妓馆的门前时,我觉得她们比我幸福。”萧红有一篇文章饿,其中描写了她被饥饿折磨,想做偷儿的情景:“黎明还没到来,可是列巴圈已经挂上别人家的门了!有的牛奶瓶也规规矩矩地等在别人的房门外。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都只限于别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过道越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法越想越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在她短暂的一生中,被各种疾病折磨着,却没有做过检查,因为没钱看医生,只是在临终前住了一次医院。萧红向聂绀弩说起文学时,会说在她的小说中叙说的众多“

18、奴隶”,地位比她高,处境比她好;她不配悲悯他们,自己才应该是悲悯的对象。萧红是寂寞的、凄凉的。这种情感一直牵绊着她,影响着她和她的作品。她“将心捧给每一个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和“勇毅地面对一个民族的灵魂却造成一代又一代迷惘的”的东方寂寞。3111一种伟大的孤寂和深沉的悲哀。“孤独”不仅仅指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体验,也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体验。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本质在于他们骨子里对于人类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而这份情感却不能被他人所接受和理解。在一个孤独者的眼中,大自然常常特别富有人情味。萧红就是这样的,在孤寂生活中体味自然风情和人生冷暖。三、 作家的心灵归宿1文人

19、普遍的的故乡情结古代文人墨客对于故乡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自然不必多说。本部分重点横向探究中国现代文学中作家的故乡情结,特别是30年代的作家,他们和萧红一样,潜心于文学,热爱着故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漂泊他乡、四海为家,心中依然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以北京为背景、为描写重点的作品不计其数,但能写得那样钟情、痴迷的,非老舍先生莫属。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分时间却并不在北京。无论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4151老舍与北京,是一个人与一座城

20、、与一种文化的关系。从骆驼祥子到茶馆,无不体现了北京文化的鲜明特征和精神本质。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北平,完全融入到了老舍的血液之中。在他的名著四世同堂中,同样这样说道:“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诚然,老舍笔下的北京人就是那水中的鱼,而他自己则是跳出水外力图去看清楚那水的北京人。湘西对于沈从文,那也是心灵深处最温柔的怀想。沈从文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并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

21、真切的欲望!”571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642他的创作,猛烈地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热情地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沈从文是一位从湘西山水中走出来的作家,他也一直自称为“乡下人”。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他通过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向往。沈从文的既富于幻想又积淀着沉痛隐忧的气质,归结于他对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的深度关注。他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745他虽然身居都市生活,却依然自觉保有“乡下人” 的评判尺度和目光,他用近乎野蛮的人生形式,来讴歌原始的生命形态和浪漫的野

22、性,进而表现自己对于故乡的那份深切的情感。北京对于老舍,湘西对于沈从文,那都是一个梦想,一个关于故乡的梦想。老舍先生是古老的北京及北京文化的杰出代表,而沈从文先生则是湘西世界的一面旗帜。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我们依然怀念、留恋他们,因为他们已然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他们在不同的地域用文学抒写着同样深沉的故乡情怀。2十年漂泊,魂归故里从1931年至1942年,即从萧红正式发表作品时算起,为期十年,是她的辉煌的创作十年时期。萧红的文学创作时期,也大致上等同于她的颠沛流离的十年时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即哈尔滨青岛时期(19321934),第二阶段:中期,即上海东京北

23、平上海时期(19341937),第三阶段:后期,即武汉西安重庆香港时期(19381942)。81一个女人,在短暂的生命中一直处于漂泊的状态,心灵的那份孤独与寂寞与谁诉说,生活的压力又该如何排解?萧红也是会累的,正如她所说的:“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该多么渺茫!而况送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几重夜幕,倾尽心曲也难诉这份孤独?从异乡到异乡,不知女儿芳魂憩息何处?萧红现象序诗生命是一次华丽却忧伤的旅行,因为心始终在路上。特别是萧红的日本之旅,让她瞬间成长。用葛浩文的话说,此时“她由成功的巅峰跌进失望的深谷”,“日子就突然变得暗淡无光”。979她已不再是简单地憧憬“成功” 的文学

24、青年,而是通过自己对人生、时代历史思考,获得看待这个世界的冷静的眼光,她是深刻的、清醒的,同时也是悲彻的。归来的时候,踏着落叶思念着远方。东京落雪了,好像看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1052东渡日本让萧红对于特定的历史,产生了距离感,并由此形成独特的的“域外文化视角”。这种视角,对于以后自己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那么悠远,那么寂静,熟不知历史的焦灼骚动在平静的后面,人生的悲寂隐藏在单调的生活里。萧红就像老舍一样,她是一条勇敢的鱼,竭尽全力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水的特质,此刻,才明白那距离真的产生美。浅水湾里,世人遗忘了伟大的孤独,呼兰河岸,永远沉睡着寂寞的故土。呼兰河传序诗故乡,

25、她储存着我们所有青春最初的梦想,她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包容,给予我们的是精神的导向。可当我们回首自己走过的山山水水时,才发现心中始终朝圣的依然是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关于萧红的文学地位,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不值得下功夫研究的。这的确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但是,萧红的才华终究还是被发现了,不过,她是被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国文学家葛浩文发现的,这似乎有些让人心寒。毕竟,她是站在女性独特的角度,审视这个民族的弱点和悲哀,一切都是关于民族未来的深思。可见,关于萧红的相关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文学史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也是关乎人性本真问题的探讨。(指导教师:温若谷)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26、版社,1995.2萧红.萧红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3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的几个思想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舒乙.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5马月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151172.67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8林贤治.萧红十年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10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的几个思想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Explore the Ups and D

27、owns in Her Life and the End-result of Her Soul from the xiao hongs Novel hulan riverTIAN Bian(Department of Chinese,College of Humanism and Social Develop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Shaanxi,714000,China)Abstract:Xiao Hong (June 1,1911-January 22,1942),who is an outstanding woman writer in

28、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1930 s.Her creation always represent the pursuit of freedom.however,xiao hong rarely feel the true love.because her life likes a long wandering.Unique fork cultural of the northeast and the life scenes in the novel,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novel,to reflect the authors deep love of hometown.Key word:Xiao Hong,Childrens perspective;Figures;Fate is bad;The hometown complex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