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都市圈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2014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都市圈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都市圈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都市圈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4月,第54卷第2 期,Apr.,2 0 2 4,V o l.54,No.2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JNWU地理研究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都市圈为例付晓萌,张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 1 0 0 55)摘要都市圈的乡村具备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持乡村性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实践与学术问题。以西安都市圈典型乡村为案例对象,基于“起点-动力”分析框架,构建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估模型,探索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与

2、提升路径。结果发现: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适应性处于一般水平;基于评估结果可分为发展中适应和适应中发展两种模式,前者主要在内生作用驱动下进行乡村产业转型、产业融合来发展乡村旅游,后者在外力作用推动下植入乡村旅游以进行乡村空间重构;研究进一步提出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建议即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起点”作用,促进“乡村-旅游”的互适性,强化“动力”作用,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以期为我国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乡村旅游;适应性;“起点-动力 分析框架;发展模式;西安都市圈中图分类号:TU98An analysis of the adaptability and developmen

3、t model ofrural tourism in metropolitan area:Taking Xi anmetropolitan area as an exampleFU Xiaomeng,ZHANG Pei(College of Architecture,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 an 710055,China)Abstract The rural areas in urban areas have natural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tourism,and how to ma

4、intainrur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academic issue that needs at-tention at present.The study takes typical rural areas in the Xi an metropolitan area as the case object,andbased on the starting point-driving force analysis framework,constructs an

5、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forrural tourism in urban areas,exploring different models and improvement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tourism in urban areas.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adaptability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Xi anmetropolitan area is at an average level;Based on the eva

6、luation results,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odes:Adaptation in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in Adaptation.The form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and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driven by endogenous factors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the latter is implantedin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influenc

7、e of external forces for rur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T h e s t u d y p r o p o s e s t o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arting poi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urban areas,promote the收稿日期:2 0 2 3-1 1-0 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 3 7 8 0 7 6)第一作者:付晓萌,女,博士生,从事城乡规划、乡村产业研究,7 0 7 56 1 7 2 8 。D0I:10.1

8、6152/ki.xdxbzr.2024-02-013 278mutual adaptation of rural tourism,and strengthen the role of driving force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tourism,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surban areas.Keywords rural tourism;adaptability;st

9、arting point-motive force analytical framework;developmentmodel;Xian metropolitan area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重要的空间载体,都市圈的乡村振兴是推进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都市圈内的乡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更容易获得来自城市的人口、经济、设施等要素的辐射作用 2 ,基于乡村自身的特色资源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消费需求,乡村逐渐成为典型的旅游目的地 3 。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处于都市圈当中的乡村也面临着严重的都市化与乡村性的博奔,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也由之复杂化,乡村自身的空间环境、生产生

10、活方式、社会网络关系受到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文化冲突凸显、生态环境失衡等乡村脆弱性问题 4-5。因此,探索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的适应性关系,推动双向调适,实现乡村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中国知网以“乡村旅游”“适应性”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筛选“北大核心”“CSSCI”“CSCD”期刊来源当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关键词聚类网络上可以看出(见图1),国内研究大致可分为6 类。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用地格局演变的影响 6 、乡村与旅游项目用地之间的协调关系 7 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的研究;农户视角的乡村旅游适应性分析,包括传统农业体制向旅游

11、体制转换中农户生计的适应演化路径 8-9 等;对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景观适应性、旅游项目与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进行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的文化遗产 1 0 、生态环境、景观环境 1 的保护与开发的规划设计 1 2 研究;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乡村旅游的经济适应性 1 3 分析并提出乡村旅游管理与制度层面的发展路径;基于“三生空间”角度 1 4、基于“社会-经济-生态”角度 1 5,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其适应能力进行评价。既往研究成果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依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现有的乡村旅游适应性研究大多关注旅游驱动乡村功能演变 1 6 以及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1 7 等。仅有少部

12、分学者通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韧性 1 8 1 9、可持续性 2 0 及适应性发展进行评估,研判乡村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相关研究的案例对象以偏远山区的乡村为主,对于都市圈范围内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乡村的关注度不高。鉴于此,本文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借鉴“起点-动力”研究框架,构建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体系,以都市圈范围内的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测度旅游驱动下乡村发展适应程度,以期为都市圈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词组1适应性管理村建设社会一一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资源保护内部驱动方农户生计保护性开发旅游经营旅游扶贫休闲农业用地政策设施用地风旅游景观图1 乡村旅游适

13、应性研究关键词聚类网络Fig.1 Keyword clustering network for rural tourism adapt-ability research1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1.1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借鉴张骁鸣等提出的乡村旅游发展“起点-动力”2 1 理论分析框架(见图2),其中“起点”指乡村在选择发展旅游时特定的初始因子;“动力”指乡村持续发展旅游的驱动因子。“起点”决定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的类型选择,“动力”决定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提升方面的能力 2“起点”主要包括:都市圈内的乡村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区位优势,包括地理区位、交通区第54卷词组2词组3词组4建筑设计适应机制旅游地生命

14、周期旅游经济影响因素旅游项目主成分分析适应性词组5旅游发展词组6第2 期位、经济区位等,便于获得中心城市的产业、技术、人才、政策等的外溢;都市圈当中的乡村处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地带 2 3 ,城市化与乡村性的博奔过程中,乡村必须发展优势、特色的产业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41 都市圈城乡要素流动频繁,乡村较早进行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 2 5“动力”主要包括:社会外力的支持,如信息技术、社会资本、政策支持等;乡村本身的经济基础,如乡村产业结构、居民收人水平等;乡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区中心城市“动力”一一核心环境“动力”一一核心图2 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理

15、论框架Fig.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1.2研究方法1.2.1模糊综合评价法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李克特量表形式对乡村旅游适应性进行赋分,将计分标准分为5个等级,即“好”为5分,“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较差 为2 分,“差”为1 分(见表1)。1.2.2指标权重确定研究选取客观赋权法当中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进行指标标准化,计算公式为正向型指标:X;=X-Xminxmx-Xmin负向型指标:X;Xmax-xi二Xmax-Xmin式中:X,为指标标准化值;x,为

16、指标原始值;xmax为指标中的最大值;xmin为指标中的最小值。其次,确定指标的熵值ej=-kZ-P,ln(P,)付晓萌,等: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一以西安都市圈为例城市“起点”一一基础生态其中P式中:e,代表指标的值;P,代表各指标所占比例;k0,=1/ln(n);e,0;X,代表各项指标标准化值。再次,计算指标权重eiW其中 gj=1-ej(1)式中:0 g;1;W,代表权重;g,为各指标的差异系数。(2)1.2.3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适应能力指数(adaptive capacity index,ACI,式中以AAcr表示),其公式为AAcI=ZW,Xi(3)式中:X,为第i个

17、指标标准化值;W,为该指标权重。279.村的空间环境与用地条件,如旅游发展的弹性空间以及空间的承载力等;乡村治理水平,如居民的凝聚力、对政策的信任度等;乡村生态环境的开发潜力与承载力,如乡村的山水格局的稳定性、生态环境景观化程度等;乡村的旅游服务水平,如旅游服务设施、劳动力素质、旅游管理水平等。基于“起点-动力”分析框架,构建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模型,设立包括“起点”与“动力”两个准则,社会、经济、生态、心理、空间和设施适应性6 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动力”一一核心社会外力资服务源水来区位产业长境治理水平X(i=1,2,n)2.X(1 j m)适应能力指数资金支持人乡村口旅游承载力

18、(4)(5)(6)(7)280.指标层邻里关系融洽程度获取信息渠道多样性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劳动力素质政策扶持整体环境协调度污染物处理能力生态环境景观化程度生态格局保护状况生态环境质量旅游收入占人均年收入比例旅游经济结构旅游从业人数乡村旅游投人资金本村旅游资源自信度参与乡村旅游自信度对游客的欢迎度对政策的信任度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区位条件公共空间营建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景点规模与丰度基础设施水平道路建设水平旅游食宿条件旅游交通条件旅游管理水平1.3数据来源本次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对乡村旅游发展相关主体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包括西安都市圈内西安市周至县厚子镇殷家坪村、临潼区仁宗街道房岩村、

19、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蓝田县葛牌镇葛牌村、鄯邑区玉蝉街道胡家庄村、阎良区北屯街道李桥村、高陵区泾渭街道米家崖村、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照金村和渭南市富平县曹村镇太白村等1 9个典型乡村,希望以西安都市圈当中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好的乡村总结其经验与问题,为后续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反馈。具体调研过程如下。首先在2 0 2 2 年6月对上述典型村进行预调研,了解其现状发展情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表1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赋分标准Tab.1Scoring criteria for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metro

20、politan area极不融洽不融洽没有23种没有23次差较差差较差不协调较不协调随便丢弃就地处理部分集中处理集中未无害化处理集中且无害化处理无很少破坏严重不完好差较差 4)5个程度等级。总体来看,西安都市圈的4较融洽45种45次较高较好较协调一般较完好较好60%,80%较多样较多23万较为自信较为自信较为欢迎较为信任积极较好较好一般基本充足较多较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5融洽5种以上5次以上高好协调较多完好好80%多样化多3万以上非常自信非常自信非常欢迎非常信任非常积极好好较多充足多好好好好好典型乡村的筛选来自于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镇陕西省“十四五”乡村产业规划陕西省“一村一品”乡村第2 期乡

21、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性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比较适应与非常适应的乡村旅游村庄仅占到Tab.2 Weight and evaluation results of adaptability index of rural tourism in metropolitan area目标层准则层起点旅游适应性动力适应等级(0 1)不完全适应(12)比较不适应(23)一般适应(34比较适应4非常适应2.2不同等级的适应性分析通过对各个等级的乡村旅游适应性对比分析发现(见图3),西安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当中的非常适应与比较适应两个等级的乡村在“起点”系统与“动力”系统当中的适应性表征基本相同,其付晓萌,等:都市圈乡村旅

22、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一一以西安都市圈为例表2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系统层邻里关系融洽程度社会适应性劳动力素质旅游从业人数经济适应性乡村旅游投人资金污染物处理能力生态适应性生态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自信度心理适应性对游客的欢迎度地理区位条件空间适应性经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设施适应性道路建设水平获取信息渠道多样性社会适应性专业技能培训机会政策扶持整体环境协调度生态适应性生态环境景观化程度生态格局保护状况旅游收入占人均年收入比例经济适应性旅游经济结构年接待旅游人次参与乡村旅游自信度心理适应性对政策的信任度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公共空间营建空间适应性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景点规模与丰度

23、旅游食宿条件设施适应性旅游交通条件旅游管理水平表3 旅游适应性等级Tab.3Tourism adaptability level数量06652 28136.84%,大部分村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见表2、表3)。指标层乡村名称河东村、鲍旗寨村、胡家庄村、李桥村、米家崖村、太白村殷家坪村、房岩村、粟峪口村、刘家沟村、边方村、马咀村抱龙村、桃溪堡村、葛牌村、照金村、南堡寨村白村、袁家村共同点是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较高,村民自身的邻里关系较为融洽并且乡村普遍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这两类乡村往往拥有特色较为突出的资源,便于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在景点的规模与

24、丰度、权重0.201 00.206 00.201 60.208 00.180 20.21000.199 40.198 10.221 10.223 10.201 90.209 10.198 30.201 80.202 20.199 30.199.30.199 30.198 20.200 70.200 50.197 10.204 10.200 70.201 20.205 90.202 70.158 50.123 30.157 3适应性指数0.161 30.157 10.145 90.117 60.128 00.176 80.157 40.156 30.162 90.170 20.170 00.17

25、3 30.159 10.100.80.111 70.162.50.131 10.149 40.106 90.066 00.092.30.163 30.188 00.142 60.161 40.186 90.114 60.110 50.084 30.091 0282特色乡村空间的营造、整体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表现较好,其乡村旅游发展也得以可持续。一般适应性与比较不适应两个等级的乡村在“起点”与“动力”系统当中的适应性表征也基本相同,其主要短板表现在乡村自身的经济基础较弱、旅游经1.5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济结构单一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力的推动,缺乏乡村自身产业转型的内生动力,使得乡村

26、旅游发展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基于此,将前者定义为发展中适应的乡村旅游模式,将后者定义为适应中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3第54卷1.020.510.0社会适经济适生应应应应过性性性性性起点3(a)比较不适应0心理空间适设施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经济适生态适心设应应应性性性性性动力空间适经济活生态适社心会遇适应应应 应 应性性性性 性 性性性性性性性起点动力3设施适应社会适运经济适生态适心理设施适应适适适应应应应应(b)一般适应22110社会适应经济适生态适心理出空间适设施适应社会适应性经济适生态适应心设施适应性间适适适应应应应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起点动力(c)比较适应图3 各等级乡村旅游适应性对比分析Fi

27、g.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daptability of rural tourism at different levels态的乡村生活的综合体(见图4)。其具体发展路3不同发展模式的特征分析3.1发展中适应模式发展中适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乡村在内生动力驱动下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都市圈的优势,以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功能的拓展两种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乡村自身的振兴。研究以西安都市圈范围内处于核心圈的抱龙村与外围圈的袁家村这两个典型乡村为案例对象进行解析。3.1.1乡村生活综合体型一袁家村以袁家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模式是把乡村生活作

28、为旅游吸引物,达到吸引稳定均衡一定规模的客流量,进而发展乡村产业,最终形成一个多业0社会适应性经济适生态适心理适应空间适设施适应社会适应经济适应生态适达心空间适应业设施适应性适应应应应应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起点动力(d)非常适应径是通过构建一个乡村生活旅游吸引核,解决都市圈外围圈层的乡村如何能够导人规模化的稳定客流量的问题;通过乡村三产融合的方式,解决把乡村旅游做成产业的问题,让农民参与进来,而且农民能够持续增收;通过股份合作解决了村民的利益分配,通过二次分配解决了村民的共同富裕问题。其中,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最为核心的是农民组织的自主性,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当中,打

29、破传统的抽象的集体经济概念,直接对应到每家每户,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2 6 3.1.2高品质美丽乡村型一一抱龙村以抱龙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是通过多方利益主体、多元治理主体的协调推动都市圈应应应第2 期核心圈当中的乡村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乡村重构(见图5)。首先,在乡村空间形态的重构方面,抱龙村的村庄建设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强化村民在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引导村民全面参与村庄建设过程;在乡村产业经济重构方面,基于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民宿及文旅产业,形成多元产业发展格局,打通城乡发展要素通道,实现乡村内部生产价吸引稳定-均衡-规模的客流量产品附加值中小城

30、市中小中心城市城市乡村生活吸引核付晓萌,等: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一以西安都市圈为例城市中小中小城市中小城市283值向外界输出。同时,为应对外来资本的涌入,村集体在村民与外来资本中间起到中介作用,为居民提供旅游发展信息、资金与技术支持,为投资者提供用地与空间协调,以此来保障村民与投资者的双赢 2 7 。最后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通过以多元治理主体为前提,以内生性村民自治和外生性社企参与耦合的路径,促进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社会精神的重塑 2 8 内生性产业化发展农户保障质量一产:农业互补兼顾提高生产二产:加工三产融合三产:旅游拓展功能前店后厂村民共同富裕集体资产村集体合作社公司村民

31、资产商户股份制合作社村民图4袁家村模式图解Fig.4Ilustration of Yuanjia Village mode本土材料传统技艺-空间品质空间形态景观风貌设施建设乡村重构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产业经济多元业态利益平衡多元治理社会关系村民自治社企参与图5抱龙村模式图解Fig.5Illustration of Baolong Village mode总体来看,发展中适应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发挥村民的自主性,在不改变村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以产业的转型或重构,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特色、种养传统、文化习俗等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的改革,保障村民的持续增收、协调村

32、民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由此来促进乡村-旅游二者的互适性,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3.2适应中发展模式适应中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乡村在外力作:村民意愿物质层面村集体保障互适精神层画用的推动下被动式开发旅游,乡村自身在都市圈的快速都市化过程中未进行或尚未完成空间、产业的重构,使得乡村发展与旅游发展之间不协调,乡村在逐渐适应这种被动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进行乡村自身的重构。研究以西安都市圈当中的房岩村与马咀村为案例对象进行模式解析。3.2.1交通带动型房岩村房岩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首先,依靠政府扶贫工程建设了生态农庄和农家乐;其次,政府投资发展蟠桃产业,开展生态采摘旅游;再次,社旅游产业产业兴旺农民富

33、裕乡村旅游乡村发展284会资本人驻,依托骊山旅游资源建设藤原豆腐店、机车驿站等网红打卡点、乡村婚纱摄影旅游项目等。调研发现,房岩村的乡村旅游与乡村自身发展的协调关系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首先,乡村旅游发展之初未对村民的真实诉求进行充分吸收,并且房岩村的村民老龄化严重,普遍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水平较低,未能进行有效引导,乡村旅游的品质也相对较低;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在产业自身发展体系的转型基础上进行的,三产之间的联系性较低,也使得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在经济方面的适应性表现较差。3.2.2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型一一马咀村马咀村的乡村旅游首先依托设施农业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其次村集体引领成立了云骏旅游运营

34、有限公司,建成沃特轮胎智能儿童乐园、欧式婚Tab.4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models模式发展方式内生性产业转型引村集体+企业+农发展中适应如何发挥品牌效应导旅游发展户农户、村集体、企业适应中发展外生性产业植人4结论与讨论4.1结论都市圈当中的乡村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3 0 ,都市化与乡村性的博奔过程中如何保持乡村性的同时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是都市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问题,基于“起点-动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社会适应性、经济适应性、生态适应性、心理适

35、应性、空间适应性、设施适应性五个系统的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西安都市圈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发展中适应模式和适应中发展模式。其中,前者主要是在内生作用驱动下进行乡村产业转型、产业融合来发展乡村旅游;后者是在外力作用推动下植人乡村旅游以进行乡村空间的重构。由此,总结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两种典型模式特征,提出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指引。4.2建议基于两类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发展困境,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礼产业中心等设施,接待企业、政府培训等活动 2 9。马咀村的特色旅游项目多以引入外来的流行性元素为旅游发展的核心,没有能够结合乡

36、村自身的特色资源、传统文化、景观环境等,使得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问题。结合旅游发展的适应性分析发现,适应中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问题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没有明确的乡村旅游发展核心导向;乡村旅游与乡村原有的产业基础联系不够紧密,以植人型的产业发展来代替原有的种养业,导致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村民的引导不足,旅游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协调关系缺乏有效衔接,使得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适应性不强。综上,不同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特征见表4。表4不同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特征运营模式相互独立从“起点-动力”分析框架角度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起点”的作用,促进乡村

37、旅游的互适性。乡村选择发展旅游的道路,决定于其“起点”。因此,都市圈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应从内生型的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都市圈当中的乡村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要保持其乡村性才能使乡村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都市圈当中的乡村在发展旅游业时需强调特色化,尤其是依托乡村自身的种养传统、文化底蕴与历史遗存等。并且,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从乡村自身的产业基础入手,从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功能的拓展两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其次,充分了解居民的意愿。都市圈当中的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强烈的文化认同。对于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村民自身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因此在旅游发展中需要充分了解居

38、民的意愿。同时,农户主动适应乡村旅游发展,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积极提供旅游服务的指导与培训、引导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服务项目、提供乡村产业扶持金融贷款等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自信心与水平。2)强化“动力”的作用,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第54卷存在问题实现效益产业转型农民富裕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持续风险经济效益第2 期续性。乡村延续旅游发展的道路,决定于其“动力”。因此,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首先应强化规划引导。在旅游发展适应性分析中,各个系统反映出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对于都市圈当中的乡村而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正进行着村落空间重构,若不加以引导则有可能导致村落空间的无序化

39、,破碎化,既丧失了乡村性也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需要进行旅游策划,更应当包括乡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乡村治理等全部内容在内。其次,提供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建立村民、村集体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保障村民增收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之初也要进行乡村的人居环境改造,完善乡村居民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同时,在设施环境的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乡村的景观风貌。4.3讨论对比已有都市圈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注重从旅游设施、游客体验、资源开发等维度探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

40、系。本研究系统性认识了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性问题,从都市圈发展与乡村旅游二者的互适关系人手揭示了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拓展了都市圈乡村旅游相关研究内容,为科学指导都市圈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在当前都市圈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产业重构与空间重构同时发生,都市圈的乡村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之下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乡村性也是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关于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认知对于指导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具有借鉴意义。尽管本研究对丰富已有文献中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具有一定的创新,但对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旅

41、游发展形式、都市圈的不同主体对于乡村旅游的作用关系程度方面研究不够深人。因此,在今后的深化研究过程中将进一步细化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适宜的发展模式、不同主体在乡村旅游当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差异和机制,以期为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与乡村振兴理论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借鉴。付晓萌,等: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一一以西安都市圈为例学刊,2 0 2 1,3 6(3):9 5-1 0 8.SHENG Y C,LIU Q.The Evolu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transmutation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in

42、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uburban cities:A case studyof Xunlonghe VillageJ.Tourism Tribune,2021,36(3):95-108.4孙冰颖,付志伟基于景观提升的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探讨:以陕西省宜川县桃池村为例 J中国园林,,2 0 1 8,3 4(S1):2 3-2 5.SUN B Y,FU Z W.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on landscape promotion in Northwest China:A case ofTaozhi Village of Yichu

43、an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J.Chinese Landscape _Architecture,2018,34(S1):23-25.5刘林,关山,李建伟,等城郊型村庄空间生产过程与机理:铜川市3 个村庄的案例实证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1 8,48(1):1 3 2-1 42,148.LIU L,GUAN S,LI J W,et al.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pace production on suburb village:Taking 3villages of Tongchuan City as an exampl

44、e J.Journal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 t u r a l Sc i e n c e Ed i t i o n),2018,48(1):132-142,148.6胡可可,秦凤蕾,胡业翠旅游乡村用地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北京市怀柔区西庄村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 0 2 0,41(9):2 3 8-2 48.HUK K,QIN F L,HUY C.Micro scale analysis onthe evolution of rural tourism land use pattern:A casestudy of Xizhuang Village in

45、Beijing J.Chines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285.参考文献1 王振坡,宋嘉卓,王丽艳,等新型城乡关系下中国都市圈发展的驱动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3):53-62.WANG ZP,SONG J Z,WANG L Y,et al.A Studyon driving mechanisms of China s metropolitan areadevelopment under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s 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46、2022,29(3):53-62.2李裕瑞,卜长利,曹智,等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2):243-256.LI Y R,BU C L,CAO Z,et al.Village classificationsystem for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Method and em-pirical study 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20,35(2):243-256.3生延超,刘晴都市近郊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嬉变过程中人地关系的演化:以浔龙河村为例 J:旅游286ning,2020,

47、41(9):238-248.7张涵,李阳兵城郊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以贵州省惠水县乡村旅游度假区好花红村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 0 2 0,3 9(1 2):1 999-2 0 1 2.ZHANG H,LI Y B.Change of land-use functions insuburbs:A case study of Haohuahong Village in a ru-ral tourist resort of Huishui County,Guizhou ProvinceJ.Progress in Geography,2020,39(12):1999-2012.8 陈佳,杨新军,温馨,

48、等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适应性演化理论框架与实证 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86-1601.CHEN J,YANG X J,WEN X,et al.The theoreticalframework and demonstration of rural adaptive 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Journalof Natural Resources,2020,35(7):1586-1601.9何旭,杨海娟,王晓雅乡村农户旅游适应效果、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西安市和咸阳市1 7 个案例村为例 J地理研究,2 0

49、 1 9,3 8(9):2 3 3 0-2 3 45.HE X,YANG H J,WANC X Y.Adaptation effect,mo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A casestudy of 17 typical vllages in cities of Xi an and Xian-yang 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9,38(9):2330-2345.10杨辰,周俭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历程、方法与实践:基于中法经验的比较 J城市规划学刊,2016(6):109-116.YANG C,ZHOU J

50、.Evolvement,methods,and prac-tices of r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J.UrbanPlanning Forum,2016(6):109-116.11汪芳,薛鹏程,刘钊,等变化中的适应还是适应中的变化?传统村落政策对区域景观系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J中国园林,2 0 2 1,3 7(1 0):1 6-2 1.WANG F,XUE P C,LIU Z,et al.Study of the a-daptability of reg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