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1928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4PLANNINGANDCONSTRUCTION规划与建设现代城市研究2024.01文章编号:10 0 9-6 0 0 0(2 0 2 4)0 1-0 0 4 4-0 8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4.01.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地域的成因解释及规划策略研究”(516 0 8 3 6 6)。作者简介: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优化空间技术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耿佳,通信作者,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工程

2、师。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The Characteristics,Driving Forces,and PlanningImplications of Chengdus Changing Peri-UrbanizationProcess陈晨刘爽耿佳CHEN Chen LIUShuang GENG Jia摘要:半城市化地区作为一种在景观格局、社会构成和空间形态等方面发生深刻转变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不同发展战略引导下,其未来发展可能会出现保持现状、持续发展或依赖陷阱等截然不同的结果。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地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其进行主动干预和精

3、明管治势在必行。文章以成都市为例,研究半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特征演变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城乡接合部的自发发展3 个方面解析成都市半城市化发展的驱动机制,基于成都市环城生态区规划实施与城乡统筹规划的创新做法,进一步探讨半城市化地区如何通过规划介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区域。关键词:特大城市;半城市化;时空格局;驱动机制;可持续;成都市Abstract:As the phenomenon of peri-urbaniz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mon,peri-urbanized areasare at the crossroa

4、d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cenarios.The choice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illlead to completely different development results such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and relying on traps.The development of peri-urbanized areas in the suburbs of megacities is related to

5、the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stability,and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Active intervention and smart governance are imperative.Taking Chengdu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peri-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regularity of its cha

6、racteristicevolution.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peri-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engdufrom three aspects: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spontaneous developmentof urban-rural fringe.Based on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of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

7、tation of Chengdusurban ecological zone and the overall urban-rural planning,it further explores whether peri-urbanization canbecom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through planning intervention.Key words:megacity;peri-urbanization;spatial-temporal pattern;driving forces;sustainable;Chengdu city0引言随着

8、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同时带来社会空间结构的快速变化,半城市化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现象。我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也催生了大规模的人口和空间的半城市化,且以特大城市郊区最为典型,形成了圈层45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陈晨刘爽耿佳式和区域化的“半城市化地区”,具体表现为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向城市转变。半城市化地域的发展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其进行主动干预和精明管治势在必行。在不同发展战略引导下,其未来发展可能会出现维持现状、持续发展或依赖陷阱等截然不同的结果 2。而空间规划可能有效控制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的负面效应

9、 3-1,但规划系统本身也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6,迄今对其仍缺乏较为有效的规划管理手段。然而,当前学界对于半城市化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的认知尚未达成共识,更未形成一般性理论,难以指导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实践和规划调控,呕待进一步深入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半城市化地区在发展特征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在工业化驱动下已大部分完成半城市化空间重构与社会经济转型,而中西部广大半城市化地区尚处于转型过程中 7。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之一,也是少数对城市边缘区进行有计划的管理的城市,曾出台“19 8 规划”和“C2000”政策对城

10、市非建设用地进行规划控制,这在国内也较为少见。此外,成都平原地区受自然地形地貌影响较小,较为适合观察空间规律,有助于对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与作用进行一般性的解释。由此,本文通过研究成都市半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特征演变的规律性,分析和研究成都市半城市化发展的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半城市化地区如何通过规划介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区域。1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1.1半城市化的空间特征与规划策略半城市化指的是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的农村地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属性上碎片化和渐进式地向城市动态演化的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完全城市化地区与乡村地区之间过渡的地域类型18-9,工业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犬牙交错,

11、内外边界模糊,且往往被许多行政区域所分割,土地权属较为复杂、开发极为分散、集聚程度较低。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时间断面维度分析和定义半城市化区域,较多关注半城市化地区的静态描述,而忽视了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已有学者对上海、杭州、福州、苏州等特大城市的半城市化地区开展了若干比较案例研究II-3,,本文选择成都平原地区作为研究案例,试图探讨在排除了自然地形地貌影响的情况下,半城市化的空间过程是否具有规律性。另一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半城市化受到“市场力”“政府力”“社会力”和“自然力”4 种力量共同驱动,但不同地区具有特殊的地域条件,其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实际上,半城市化地区作为我国产业

12、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可能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和突破点。因此,半城市化能否通过规划介入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另一关键命题。上海、杭州、福州等地的案例研究表明,半城市化地区迈向完全城市化是其发展主要的趋势,但也存在少量可持续的半城市化的案例,其中规划和政策管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研究也强调多层级、多维度的空间政策与管治模式对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例如,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正式/非正式”博奔13-14、地方政府与本地社区的互动关系115-16、全球资本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117、大城市的人口疏散政策 2、市郊非均衡的制度变迁18 等都会显著影响半城市化地域的发生

13、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土地开发控制、紧凑集约精明增长、地域特色的挖掘、都市农业的融合、多元新业态的植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以及乡村居民点整合等成为半城市化地区规划调控涉及的重要发展策略各 19-2 0 1.2研究案例与方法本文选取成都市中心13 个城区作为研究范围,包括主城五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新中心城区(龙泉驿区、新都区、郸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青白江区)以及郊区新城(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研究以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 0 0 0 年、2 0 0 5年、2 0 10年和2 0 15年的Landsat土地遥感影像识别数据,以及成都社区规划调查数据

14、资料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作为分析单元,将遥感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进行交叉分析。研究具体分为3 步:(1)本文借鉴陈晨等的方法川,首先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识别出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2 0 0 0 年、2 0 0 5年、2 0 10 年和2 0 15年的遥感图像揭示了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过程(图1),再通过计算土地破碎度和农用地比例两项指标,对2 0 15年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进行界定。其中,土地破碎度参考景观生态学中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识别数NNNN20.1020km20.1020km2010020km2010020km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图120002015年成都市区建设用地变

15、化情况资料来源:本文使用的所有成都市地图来源为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官方网站,审图号为图川审(2 0 16)0 18 号。除了必要信息的叠加,未对地图进行修改。46X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4.01据进行景观生态格局计算的方法2 1-2 3,具体使用Fragstats4.0进行计算,选取指标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整合计算结果,得到每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综合破碎度”,并将其标准化至(0,1)区间。基于建设用地数据和耕地数据,计算农用地比例,并根据2 0 15年成都市土地遥感识别数据的显示情况就“综合破碎度”与“耕地/建设用地”的关系进

16、行人机交互验证,识别城市地区、乡村(农业)地区和半城市化地区。本文将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界定为破碎度0.0 5且0.1农业用地比例0.8 5的乡镇街道单元,经实地验证,与成都市中心五城区及其边缘地带结果匹配良好(图2)。(2)将2 0 15年的界定标准推广至2000年、2 0 0 5年和2 0 10 年,得到这3个时间节点的半城市化地区,分析和总结2 0 0 0 2 0 15年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规律。(3)将2 0 0 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 0 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乡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与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结果进行交叉分析,检验半城市化对地区发展

17、的影响。2成都市区半城市化时空格局及其特征演变2.1时空格局演变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可以得到2000年、2 0 0 5年、2 0 10 年和2 0 15年成都市中心城区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范围(图3)。可以发现,2 0 0 0 2 0 15年间,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时空演变呈现自中心向外围“圈层式蔓延”和“廊道式跳跃”的特征。总体来看,2 0 0 0 2 0 15年间,半城市化地区农用地比例持续下降(图4);土地破碎度在2 0 0 0 2 0 0 5年间有大幅下降,在2 0 0 6 一2 0 10 年间下降趋势放缓,在2 0 11一2 0 15年间出现回升(图5)。本文认为,成都

18、半城市化的空间发育过程可能是在没有自然地形地貌影响的情况下半城市化的空间过程的一种原型。但与苏州、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在于:(1)自下而上的驱动力不能太大,强大的乡镇经济可能对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造成强烈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特征;(2)对城乡关系作用的依赖性较强,以城带乡推动周边半100.00%93.10%89.81%90.00%84.14%80.00%75.66%70.00%60.00%68.23%65.77%65.22%56.75%50.00%40.00%200020052010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中心13 区图4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与全市农用地比例比较(2 0 0

19、 0 2 0 15年)城市化。2.2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检验半城市化作为一种城乡强烈作用下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作用是多重的。相关研究表明,半城市化地区往往是人口、经济、土地等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但建设用表1建成用地破碎度构成指标表类型参数相关性斑块密度正相关有效粒度尺寸负相关分散度分离度指数正相关景观分割度正相关聚集度指数负相关聚合度斑块结合度负相关形状形状指数正相关1.00.90.80.7城市化地区0.6M村区半城市化地区0.5中心五城区0.40.30.2城乡边缘地带0.1城市化地区0%10%20%30%40%50%60%70%80%90%100%N农用地比例人3.5077km中

20、心城区城乡边缘地带图2半城市化地区的界定与验证NN20.10020km20.1020km20.1020km201020km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图32000015年成都市区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范围演变0.3000.2570.2500.2000.1610.1480.1550.1500.1490.1460.1520.1360.1000.0502000200520102015年一半城市化地区中心13 区图5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与全市土地破碎度比较(2 0 0 0 2 0 15年)47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陈晨刘爽耿佳地与人口增长可能存在“空间错配”现象;此外,半城

21、市化地区粗放的建设活动往往造成水域、农业用地等生态用地的侵占与破坏,使周边生态环境遭受损害1I-12。本研究进一步就土地、人口、环境3 个方面对半城市化的特征进行检验。2.2.1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来看,2000一2 0 15年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建设用地增量为3 4 8.6 2 km,大于城市地区(9 3.8 1km)和农村地区(7 6.0 0 km),而建设用地增速为739.6%,也远高于城市地区(6 9.6%)及全市(2 7 5.3%)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而农村地区建设用地由于基数较小(2 0 0 0 年仅为5.19 3 km),因此在2000一2 0 15年间也呈现快速增

22、长态势,15年增长了14 6 3.5%。由图6、图7N01020km图例2010年半城市化地区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乡镇街道边界20002015年建设用地增量/km0.000.0.1570.157.0.4500.450,0.8590.859.1.7511.751,2.8132.813,4.3534.353,6.2596.259,9.6709.670,14.96214.962.27.265图620002015年乡镇街道建设用地增量N051020km图例2000一2 0 10 年常住人口增量/人-75011,12130)-12130.0)0.2762527625,4616146161,761787

23、6178,1482702010年半城市化地区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乡镇街造边界图82000一2 0 10 年乡镇街道常住人口增量也可较为直观地看出,建设用地增量较多、增速较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城市化地区以及部分农村地区。2.2.2人口集聚态势显著从人口变化情况来看,自2 0 0 0年至2 0 10 年,成都市城市地区常住人口增长了8 1.0 5%,农村地区增长了3 6.8 9%,而半城市化地区的常住人口增长了8 8.4 7%,体现出强烈的人口集聚态势。2 0 0 0 2 0 10 年间成都市城市化地区人口增长了8 1.0 5%,但建设用地仅增长了4 6.6%,人均建设用地减少19.0 2%;而

24、与此同时半城市化地区人口增长8 8.4 7%,建设用地增长了3 3 2.3%,人均建设用地增长了129.38%,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实际上,2 0 0 0 一2 0 10年间部分人口和人均建设用地增长较快的农村地区,在2 0 15年也进入了半城市化地区,如柏合镇、大面街道、公兴镇、黄甲镇、古城镇、三河街道、大同镇等乡镇街道(图8 一图12)。2.2.3生态环境变化剧烈总体来看,2 0 0 0 一2 0 10 年间,半城市化地区乃至全市森林面积显著增加,全市森林面积增长了9 8%,而半城市化地区增长了16 8.4%。另一方面,草地、裸地和水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全市草地、裸地、水

25、域面积分别缩减了7 5.0%、4 9.6%、8 2.9%,其中半城市化地区这3 类土地分别缩减了8 5.8%、4 2.1%和8 8.6%。从图12中可以看出,减少的草地和裸地很大一部分实际转为森林,这可能与2 0 0 8年起成都市实行的绿带管控政策有关。相较全市而言,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显得更为剧烈。N051020kam图例2010年半城市化地区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乡镇街道边界20002015年建设用地增速/%0.0.9)0.9.2.92.9,5.35.3.9.69.6.16.916.9.26.126.1,41.2)41.2,62.5(62.5.104.1)104.1.170.5图720

26、002015年乡镇街道建设用地增速N051020km图例20002010年常住人口增速%-84.5.10.4-10.4,0.1-0.1.114.8114.8,190.2190.2,367.8367.8.678.72010年半城市化地区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乡镇街道边界图92000一2 0 10 年乡镇街道常住人口增速48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4.01N1020km图例20002010年人均建设用地圾量/m-224.02-137.50)-137.51.58.001-58.02-11.83-11.&0.00)0.037.82)37.80.80.6

27、280.62181.21(181.21,297.42201心年半城市化地区渝15年丰城市化地区多锁资边界图102000一2 0 10 年人均建设用地增量N20km图例2000-2010年人均建设用地赠速%-87.238.5-385001937.2044204.4437.4)773414614)1461.4480601201心年丰城市化地区2015年丰城市化地区多换酒通边界图112000一2 0 10 年人均建设用地增速3成都市区半城市化发展的驱动机制解释对于成都而言,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动力机制。其中,“自上而下”的发展动力是受城市辐射力的影响,基于交通基础设施

28、互联互通和产业园区的向外转移推动半城市化;而“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体现为城乡接合部的过渡特征、复杂的土地权属和空间管理问题等固有属性引发了非正式空间发展。这两种力量的交织融合促成了半城市化地区的活跃发展,使其成为半城市化过程集中体现的地区。3.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表明,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对于城市的建设、扩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2 4。2 0 0 0 2 0 15年间,成都市主要交通线路的开辟与建设成为城市扩展轴,建设用地沿交通干线、中心城区边缘快速蔓延,半城市化地区呈现沿着交通廊道形成放射性扩张的态势目前,成都市已建成“2 绕11射”高速公路网(图13),规划到2 0 2 2 年形成“3 绕1

29、5射”的高速公路网络,这将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演化进一步产生影响。3.2产业园区建设半城市化地区相比于城市中心区往往具有更多土地供给能力,其强烈的产业发展诉求催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与西方“郊区化住房驱动”的半城市化不同,中国半城市化发展更多是“就业驱动”,包括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及城市中心的工业企业外迁等 2.2 5。从成都市来看,随着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工业布局的重心逐渐从主城区向外转移,刺激了半城市化地区的迅速扩展。拥有工业园区的城镇的碎片化程度相对更高(图14),这表明工业园区的发展是半城市化较重要的推动力N10.5.010km图例乡镇街道半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裸地

30、草地森林水城2000一2 0 0 5年半城市化地区各类用地变化N10510km图例乡镇街道半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课地草地森林水城2005一2 0 10 年半城市化地区各类用地变化N10510km图例乡镇街道半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谦地草地森林水城2010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各类用地变化图122000一2 0 15年半城市化地区各类用地及水域变化情况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需求,产业园区往往布局于具有交通优势(毗邻高速公路)的地区。3.3城乡接合部的自发发展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的工业园区与农民集中安置区大量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地区,这些社区普遍存在服务设施种类相对齐全但质量不高,人口活力不足、

31、社区文化单一、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且由于社区发展资金与人才较为缺乏,治理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城乡接合部的固有特征属性,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自发性,具体而言:首先,城乡接合部作为乡村向城市建制转型的地区,涉及大量征地、农民集中安置、产业发展等项目,也有从中心城区向外拆迁安置的项目,“插花地”多,建设量大,项目建设破碎化明显。不少乡镇街道存在涉农社区或半农业村,社区正在转型,安49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陈晨刘爽耿佳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02015年建设用地与高速路网变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0-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与高

32、速路网变化图132000一2 0 15年半城市化地区与城市高速路网变化置房在建,有大量农村居民在外过渡,如青白江区大弯街道黄金村(涉农社区)、弥牟镇三星村(半农业村),以及成华区龙潭街道桂林社区、光明社区、新民社区(均为涉农社区)等。其次,城乡接合部相对低廉的房价和租金对于流动人口具有较强吸引力,流动人口数量往往远远超过本地人口数量(如成华区圣灯街道、青羊区文家街道、武侯区桂溪街道等),而且往往集中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但是这些居民的支付能力有限,通常都是引发非正式空间发展,而正规的基础设施如医院、高品质教育资源大交通配套等则比较缺乏。4迈向可持续的半城市化地区的规划启示4.1绿带政策(环城生

33、态区规划与实施)半城市化地区由于土地构成复杂,城市建设用地破碎度高,混杂大量农田、农房以及各类非正式的违章建筑,给空间治理造成一定难度。成都市以生态控制及生态地区规划为手段,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中,中心城环城生态区(即成都“19 8”地区)建设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历经十余年探索调整与深化完善,将城乡形态功能、土地利用和支撑系统统一纳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管理,并最终以法定条例的形式加以巩固(表2),实现了该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协调与统筹 2 6。从成都实践来看,绿带政策没能阻止“半城市化”的蔓延(图1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半城市化地区的负面效应。环城生态区的建1

34、0.510km图例2015年半城市化地区破碎度0.028.0.047)0.047.0.1180-1180185)0.185.0.280)0.2800.400工业圈区高速公路图14工业园区与2 0 15年半城市化地区表2成都市环城生态区规划与实施历程发展阶段规划编制与管理主要建设项目实施成效与问题成都市城规划19 8 km的“郊区农村用地”,包市总体规括以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及违建棚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划(2 0 0 3 户区为主的建设用地7 4 km、耕地8 9(到2 0 0 9 年现状建设2020)km、林地等其他用地3 5km(1)三圣乡用地达8 6 km,其中违成都市中心五朵金花项法建设约1

35、2 km);规划探索明确“19 8”地区承载的生态景观、现城非城市建设目;实际居住人口持续阶段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3 大城市功能用地规划(2)有序引增加(户籍人口为19(2003-成都市中心导农民向新型万人,加上外来暂住2009年)城非城市建设社区和城区集人口,实际超过50 万对“19 8”地区用地布局及规模进行控用地城乡统筹中人);制;制定了覆盖“19 8”地区、中心城规划一成都生态保护不足,水区乃至全市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规定市“19 8”地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区控制规划关于推进建设用地较上一阶白鹭湾湿地、深化实施“198生态明确以各区县为责任单元,责任包段减少16%;北湖公园等公阶段及现代服务

36、业业干、统筹平衡、实施生态区土地整后续建设维护中存园绿地,以及(2 0 10 一综合功能区发理理、拆迁安置、产业发展等工作;将在拆迁推进缓慢、建湖泊湿地等生2012年)展的实施意违法建设拆除纳人各区目标任务设资金量大、运营成态项目见本高等问题成都市环城将13 3 km的生态用地进行法定控制;生态区保护条对生态用地内的建设进行严格规定例明确生态保护、水资源调蓄、休闲运(1)开展勘成都市环城动、文化景观、城市应急避难6 大功界定标工作;生态建设与配套服生态区总体规能定位,规划了以“6 湖8 湿地”为核(2)锦城务逐步实施,环境逐划心的生态湖泊水系;同步规划,同步湖、青龙湖、渐改善;立法秀丽东方、中

37、提升发展恢复基本农田约3 5.2成都市环城和湿地等生态阶段视线分析、植被遮挡、分区管控、高km;2生态区形态控项目;(2 0 13 年度控制完成4 10 9 万m城中制研究(3)6 片城市至今)村拆迁安置工作,农增加了对临环城生态区用地的规定:森林建设;成都市规划村建设用地已减至2 0建设用地与环城生态区之间的缓冲区(4)恢复基管理技术规km以内;域主要包括中心城建设用地临环城生本农田;定解决就近就业问题态区规划控制线50 0 m范围内的用地(5)绿道建成都市环城200km主干绿道、3 0 0 km支线绿道,设生态区一一锦总体定位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城绿道规划及生生态公园,展现天府文化的蜀

38、川画建设方案卷,体现世界水准的天府绿道”设量得到控制,山水林田湖用地得到修复,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提升,区内部分乡镇房价甚至高于城市中心地段(图16)。环城生态区内的半城市化地50PLANNINGANDCONSTRUCTION规划与建设现代城市研究2024.01N0.5.10.20kmN1020km图例环减生态区图例建设用地二手房均价/元半城市化地区破碎度5794,77730.001,0.0077773,115810.007,0.01411581.137620.014,0.028)13762,151290.028,0.04715129.163110.047.0.11816311,171470.11

39、8,0.185)17147,189640.185,0.280)18964.210640.280,0.400)21064,2349823498,305500.400,0.5540.554,0.873环城生态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图1520002015年环城生态区与半城市化地区变化图16环城生态区与成都市部分乡镇二手房均价区往往同时具有较高的土地破碎度和农业用地比例,但通过引人乡村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项目,以及伴随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日益推进,这一地区未来或许将进人一种可持续、生态友好的半城市化状态4.2城乡统筹半城市化地区作为城市快速增长、极具活力的开发建设前沿地区,其受到城

40、乡作用的矛盾冲突也最为强烈因而也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地区。2006年成都被设立为全国首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实践,不仅在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成效,而且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其“小规模,渐进式”的城乡统筹模式 2 7,引人农村居民的公众参与和集体决策,体现出强烈的“自下而上”的发展特征。就成都而言,其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推动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2 0 0 8 年以来,成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创新建立“地票”制度以及设立市、县乡3 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使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资源互惠共享,在一定程度

41、上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成都市域城镇体系首位度较高,市区的发展占据绝对中心地位,缺少较强的次级经济中心,同时乡镇企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这使得广大乡村地域的土地价值不高,通过农民宅基地归并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而获得的土地指标无法兑换为足够的出让金收人来补贴集中建设区,实施集中居住等项目仍需农民或村集体进行一定的配资。包括农村居民与村集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过程使成都的“三集中”政策的行动相对缓慢,但乡村传统农耕文化却得到了更好地保留与延续。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希望延续之前生活模式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因而传统的空间模式也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由于成都农村地域广大且大部分远离市区,村民获得非农就业

42、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成都农村的就业结构与农业及其衍生产业的关联更为紧密。5结语本文从“时空过程”视角出发,对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进行历时的动态区域识别与特征分析,反映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的空间演变过程以及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城乡接合部的自发发展3 个方面探讨了成都市半城市化发展的驱动机制,以及应对成都市半城市化负面效应的相关规划控制策略。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 0 0 0 2 0 15年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时空演变呈现自中心向外围“圈层式蔓延”和“廊道式跳跃”的特征,其空间发育过程可能是在没有特殊自然地形地貌影响的情况下半城市化的空间过程的一种原型。其前提在于

43、相对薄弱的乡镇经济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小以及对于城乡作用联系较强的依赖性。与相关学者开展的东亚地区及我国其他特大城市研究相似,成都半城市化地区也呈现建设用地迅速增长、人口集聚态势显著、地区二手房市场活跃等特征。但是,成都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环城生态区的规划与实施以及城乡统筹规划,对半城市化地区进行了主动干预和精明管理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半城市化地区逐渐向城市化地区发展演变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然而,从成都市来看,环城生态区的规划管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以及近年来推行的公园城市建设也为其提供了另外一种发展路径。例如锦江区三圣乡的一系列统筹城乡示范项目,以高度组织化方式开展新农村建设及产业升级,

44、解决农村就业及景区服务问题,充分发挥半城市化地区乡村的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的功能,为“可持续”“生态友好”的半城市化状态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从这一视角来看,半城市化地区最终未必一定走向城市化,也可以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区域类型。注释:“19 8”规划:于2 0 0 8 年正式提出,成都中心城以8 5km长的绕城高速公路为界,面积约6 0 0 km。其中19 8 km规划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含绕城高速两侧各50 0 m绿带以及外围6 个郊区新城组团伸人中心城的放射状楔形绿地),故此得名。规划明确以现代服务业(如总部经济)为支撑产业,配置约2 5%的建设用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社会51成都市半城市

45、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陈晨刘爽耿佳资本带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G 2 0 0 0 :成都都市区3 6 8 1km,辖9 区2县和1个高新区,其中规划非城市建设用地约2 3 0 0 km,主要承担生态景观和现代农业两大功能。按照市场运作原则,2 3 0 0 km用地中配置约10%的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三产以及农民集中居住),余下2 0 0 0 多km净绿地被称为“Green2000,简称G2000。“G 2 0 0 0 中保留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另结合发达的水系,规划大型湿地、万亩(约6.6 7 km)湖泊以及主题公园等。成都市2 0 11一2 0 2 0 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梯度化

46、的空间产业分区”的产业发展策略,控制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绕城高速以内工业逐步向外迁移;同时整合产业发展空间,将市域范围内原有的117 个工业区整合为2 1个集中发展区和10 个集中发展点。本文研究范围包括了其中6 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5个工业集中发展点。涉农社区:已经完成拆迁,部分百姓得到安置,部分百姓在外过渡,集体资产正在处置。在成都,腹地村庄的农地价值相对较低,而靠近县城位置的地价要高得多。通过允许村庄将其附近一些相对低价值的土地置换为城市附近可开发的较高价值的土地,使城乡共享土地转换指标。“三集中”指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参考文献:1何为,黄贤金。

47、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 J.城市规划学刊,2 0 12(2):2 4-3 2.2DOUGLAS W,MULLER L,Challenges ofperi-urbanization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the case of the Hangzhou-Ningbo CorridorR.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2002.3LEGATES R,HUDALAH D.Peri-urbanplanning for developing east asia:learning fromChengdu,China and

48、 Yogyakarta/Kartamantul,Indonesia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14,36(S1):334-353.4ZHAO P.Too complex to be managed:newtrends in peri-urbanisation and its planning inBeijingJ.Cities,2013,30(3):68-76.5JHUANG S L,WANG S H,BUDD WW.Sprawlin Taipeis peri-urban zone:responses to spatialplanning and implicat

49、ions for adapting 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J.Landscape&urbanplanning,2009,90(S1-2):20-32.6HUDALAH D,WINARSO H,WOLTJER J.Peri-urbanisation in East Asia:a new challengefor planning?J.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planning review,2007,29(4):503-519.7程哲,蔡建明,杨振山,等.半城市化地区混合用地空间重构及规划调控:基于成都的案例 J.城市规划,2 0 17(10

50、):59-6 5,7 3.8DOUGLAS W.An overdueagenda:systematizing East Asian peri-urban researchJ.Pacific affairs,2011,84(4):631-642.9RAKODI C.Review of the poverty relevanceof the peri-urban interface production systemresearchR.Report for the DFID naturalresources systems research programme,Sanderson,1998.10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