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焦氏笔乘》训诂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8944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氏笔乘》训诂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焦氏笔乘》训诂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焦氏笔乘》训诂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1焦氏笔乘训诂研究汪梅枝(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摘 要:焦竑是晚明杰出学者,著述颇丰,其读书札记焦氏笔乘涉及训诂的内容尤为丰富。从训释内容来看,有考订文字、训释语音、解释词义、考证名物、分析句读、考据文献、纠正旧注之误、评析前代训诂著作等。从训诂方法来看,焦氏通过沟通语音、比例互证、引证文献故训、形音义结合等方式通释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著训诂和传疏训诂之不足。同时,焦氏笔乘中的训诂资料大都零散不系统,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释义错误、词例出处不明、只注重引证而缺乏论证等。关键词:焦竑;焦氏笔乘;训诂2024年第1期总第739期MODERN CHINESENo1

2、General No.739现 代 语 文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焦竑小学研究”(2021-JCWX-02)作者简介:汪梅枝,女,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焦竑(15401619),字弱侯,号澹园、漪园等,是明代后期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文献考据学家。焦竑一生著述甚丰,其代表性作品有诗文总集澹园集,读书札记焦氏笔乘,文字考据学著作俗书刊误,汇编历代老子 庄子注释的老子翼 庄子翼,图书目录集成国史经籍志,明代人物传记资料汇编国朝献征录,记述明人逸闻轶事为主的“世说体”作品焦氏类林 玉堂丛语,以及反映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 支谈 阴符经解等。这些作品是我

3、们研究焦竑学术成就以及明代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现今流行的焦氏笔乘有正集六卷,续集八卷,条目 491 条,内容极为丰富。李剑雄在点校本焦氏笔乘 前言中对该书有详细介绍1(P12),此不赘言。值得注意的是,焦氏笔乘中有很多涉及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内容,代表了焦竑在小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只是这些材料相对分散,还缺乏系统的整理。同时,在中国语言学史专著等文献中,对焦竑几乎很少提及,尤其是在传统小学研究领域,学界更鲜有关注。有鉴于此,本文拟在系统整理焦氏笔乘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对焦竑的训诂学及传统小学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界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了解焦竑,认识到他在明代学术史、尤其是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焦氏笔乘文字,均出自李剑雄的点校本,引用时只标明卷数、条目数,不再一一标注页码。一、焦氏笔乘的训诂内容焦氏笔乘的训诂内容广泛丰富,涉及到经史子集的方方面面,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考订文字、训释语音、解释词义、考证名物、分析句读、考据文献、纠正旧注之误、评析前代训诂著作等。(一)考订文字古书在传抄和刻印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的脱衍讹误;而读音变迁、用字替换等情况也会造成阅读52古籍的障碍。因此,考订文字就成为训诂的首要任务。1.焦氏笔乘 卷一 6 申枨论语“申枨”,郑玄云即“申续”。史记:“申棠,字周。”家语:“申续,字周。”史记 以“棠”为“党”,家语 以“续”为

5、“绩”,传写之讹也。后汉 王政碑:“有羔羊之洁,无申棠之欲。”亦以“枨”为“棠”。则“申枨”“申棠”一人尔。开元封申党召陵伯,又封申枨鲁伯;宋祥符封枨文登侯,又封党淄川侯,并列从祀,失于详考论语释文也。李世龙曰:“棠字非音棠棣之棠,盖与枨即一字而两书耳。”观古字“瞠”亦作“”,“橕”亦作“橖”,“鎗”亦作“鏿”,六字并音“铛”,皆谐声字也。“掁”亦音“枨”,本作“”,亦谐声字。可见“棠”亦音“枨”。史记有“申党”,无“申棠”,信讹也。按:论语 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邢昺疏:“此章明刚今枨也多情欲,情欲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刚乎?包曰:申枨,鲁人。正义曰

6、:郑云:盖孔子弟子申续。史记云:申棠字周。家语云:申续字周。”2(P2474)在这段引文中,焦竑首先结合古注,指出“申枨”即“申续”,并指明史记和孔子家语有些版本中的“党”“绩”为讹误字。同时,以汉碑中的“申棠”佐证“申枨”“申棠”应为一人,唐、宋时期将他作为两人分别追封祭祀,是有失考证的。更值得称赞的是,焦氏在李世龙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谐声偏旁分析了四组异体字,进一步证实了“申枨”“申棠”为一人。从上古音看,“枨”“棠”均为定母阳部,“党”为端母阳部,因此,将“申枨”写为“申棠”是有古音依据的;史记部分版本将“申枨”写作“申党”,则属于声纽变转,亦有合理之处。焦氏以考订讹字的方式,间接阐明了申

7、枨名字的不同用字是因为古音通假,为我们研究上古音提供了语料支持。同时,焦竑这里的考证也梳理出古人对“申枨”认识的大致过程:秦汉时期是把申枨、申党、申棠、申续视作一人的;至唐宋时期,则将申枨、申党当作两人。故焦竑对此加以考辨,结论可信。近代史学家也指出,“申枨与申党为两人”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虽然他们未必能注意到焦竑的考论。其实,在明代嘉靖九年(1530),大学士张璁曾进奏建议,在祭祀时把申党撤掉而归于申枨一人。2.焦氏笔乘 卷一 13 飞遯遯卦:“肥遯无不利。”“肥”字古作“”,与古“蜚”字相似,后世因讹为“肥”字。九师道训云:“遁而能飞,吉孰大焉!”张平子思玄赋云“欲飞遁以保名”,曹子建七启

8、云“飞遁离俗”,金陵摄山碑“缅怀飞遁”,皆可证。按:此处重点分析了易经中“肥”字的讹变,认为其本字应为“飞”,引用四处文献加以证明,较为可信。易 遯:“上九,肥遁,无不利。”孔颖达正义:“子夏传曰:肥,饶裕也。惟上九最在外极,无应于内,心无疑顾,是遯之最优,故曰肥遯。”3(P48)孔氏以“肥遯”喻指隐居避世的处世态度为最优,故后世多称退隐为“肥遁(肥遯)”。三国志 蜀书 许靖等传论:“秦宓始慕肥遯之高,而无若愚之实。然专对有余,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矣。”东晋陶潜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遯。”但总的来看,孔颖达对“肥”的解释较为曲折牵强,焦竑的解释则更为明显直观,故焦氏之说可从。关于“遁”

9、与“遯”的关系,焦竑未作分析。陆德明释文:“字又作,又作遁,同隐退也。匿迹避时,奉身退隐之谓也。郑云:逃去之名。”4(P100)周易全解指出,“遯”字在一些古书中有时也作“遁”或“”。说文无字,但有遯和遁,“遯,逃也,从辵从豚。”“遁,迁也,一曰逃也。从辵盾声。”5(P40-41)关于“遯”与“遁”,说文解字群经正字卷十一列举许多古籍,并得出结论:“今经典二字通用。”6(二)训释语音焦竑对古音十分关注,亦不乏真知灼见。3.焦氏笔乘 卷六 270 甄有三音甄有三音,一在真韵,之人切,汉书“甄表门闾”“灵贶自甄”之甄;一在先韵,稽延切,左传“左甄”“右甄”,军之两翼也;一在震韵,之刃切,周礼 典同

10、“薄声甄”注:“掉也,钟病也。”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寿无疆诗:“应历生周日,修祠表汉年。无由同拜庆,窃抃贺陶甄。”自先韵旁入真韵。按:焦竑所说“甄”的三个读音是正确的,只是读“先韵”的“甄”,在集韵中属于线韵。集韵 线韵:“鄄、甄,说文:卫地。今齐阴鄄城。或作甄。”7(P1182)左传 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陆德明释文:“于鄄,音绢。甄城,音绢,一音真,或音旃,又举然反,或作鄄。”8(P1771)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齐世家 鄄作53甄。”9(P35)史记 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裴骃集解引杜预曰:“甄,卫地,今东郡鄄城也。”10(P364)需要指出

11、的是,焦氏所举“左甄”“右甄”在表示“军之两翼”时,并不属先韵或线韵,而依然是真韵;“左甄”“右甄”两词,出自晋书 周访传“使将军李恒督左甄,许朝督右甄,访自领中军”,非左传,恐焦氏混淆。(三)解释词义无论是随文释义的注疏,还是通释语义的专著,训释词义都是最核心的任务。焦氏笔乘有许多关于词义阐释的条目,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4.焦氏笔乘 卷一 18 禽兽可互名益稷“百兽率舞”,非专以走兽为言。考工记曰:“天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是禽亦可以名兽。后汉书:华佗语吴晋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是兽亦可以名禽。按:此处焦竑辨析了一组同义词“

12、禽”“兽”,指出它们可以通用,并没有像传统小学那样严格,即“禽”只指飞禽,两足而有翼,“兽”只指走兽,四足而无翼。事实上,“禽”“兽”既可换用,亦可并称。5.焦氏笔乘 卷三 147 石留三都赋:“林薮石留而芜秽。”石留,言土地多石如人之有留结也。国策:“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韩王曰:成皋,石留之地,无所用之。”赋本此。按:汉语大词典收录“石溜”一词,释义为“贫瘠多石之地”11(卷7,P996),书证亦是焦竑所述两条。其中,“石留”以副条出现,无书证和释义,说明两词为异形词。焦氏说解中的“留结”即“瘤结”,更加形象生动,在释义上略优于汉语大词典。(四)考证名物名物是指某些特定事类品物的名称

13、,其具体的所指对象是否明确,关涉到对文义的理解是否准确。因此,古注中多有对名物词语的阐释。焦竑在读书中遇到一些特色名物时,往往详加考究,寻其源流。6.焦氏笔乘续集 卷四 388 水排汉书:“杜诗为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百姓便之。”排当作,蒲拜反。冶铸者为橐以吹炭,即老子所谓橐籥也。今激水以鼓之,谓之水,如今水碓、水磨,江南处处有之。按:“水排”是古代一种利用水力推动革囊鼓风的冶铁装置,焦竑结合文献简要解释了其工作原理和具体功用。该词最早应见于东观汉记 列传十 杜诗:“杜诗,字君公为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治清平,以诛暴立威信,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省,见功多。”12(P

14、126)正字通:“,并同,奇字韵有,吹火韦橐,旧本阙。”13(P690)一切经音义卷一“囊”注:“埤苍作,东观汉记作排,王弼注书作,同。皮拜反。所以冶家用炊火令炽者也。星衍曰:说文无字,即絥字重文,玉篇 作。蒲拜切,吹火囊。”14(P14)可见焦氏所说不虚。7.焦氏笔乘续集 卷五 434 牺罇周礼 小宗伯“辩六罇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谓牺、象、著、壶、太、山,六罇是也。明堂位“牺象,周罇”,三礼图画彝形,刻划牺象于其上。此鄙儒未见其器,妄想图形。谨按:博古图作牛形,背上开窍以注酒,曰牺罇。如象形者,曰象罇。据此,可证三礼图之谬。按:汉语大词典收录“牺尊”一词,亦作“牺樽”“牺罇”“牺鐏”,释

15、为:“古代酒器,作牺牛形,背上开孔以盛酒,或说于尊腹刻画牛形。”11(卷 6,P267)同时,汉语大词典亦引用焦竑上述材料,以证实该酒器之形制。国语 周语中:“奉其牺象。”韦昭注:“牺,牺樽,饰以牺牛。象,象樽,以象骨为饰也。”15(P21)朱熹诗集传:“牺尊,画牛于尊腹也。或曰:尊作牛形,凿其背以受酒也。”16(P367)可见,焦竑继承了韦昭、朱熹的观点。中国古代有“六尊”“六彝”之说,见周礼 春官 小宗伯:“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周礼 春官 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郑玄注:“六彝,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17(P766)周礼 春官 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

16、祭祀、宾客。”郑玄注:“待者,有事则给之。郑司农云:六尊,献尊、象尊、壶尊、著尊、大尊、山尊。”17(P766)“六尊”“六彝”都是古代祭祀所用的酒器,因刻画图饰各异,而名目不同。由此可见,焦氏以博古图考证牺罇之形制功用,并据此驳斥三礼图之谬误,其按语具有说服力。(五)分析句读焦竑继承了汉唐注疏的传统,字斟句酌,对古书进行断句或纠正前人断句的错误。8.焦氏笔乘 卷三 173 李夫人歌武帝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54何珊珊其来迟?”“之”与“迟”一韵。“翩何珊珊”,言其来翩然,而佩珊珊然耳。许顗诗话云:“立而望之偏,是退之走马来看立不正之所祖也。”以“翩”字属上,不惟于韵不叶,且“立而

17、望之偏”是何语邪?按:焦竑结合韵脚和语义指出了许顗彦周诗话断句的错误。此歌出自汉书 外戚传上:“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18(P987)“偏何姗姗”,太平御览 康熙字典均作“偏”,艺文类聚卷四十三作:“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娜娜何冉冉其来迟。”19(P527)焦竑的断句较之许顗更为合理,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与焦氏的断句相同。(六)考据文献学界多有从文献学角度对焦氏笔乘进行研究的,涉及版本、校勘、目录、辨伪、辑佚、考证等,此处

18、不再展开详尽的论述,兹举一例说明。9.焦氏笔乘 卷二 90 外篇杂篇多假托内篇断非庄生不能作,外篇、杂篇则后人窜入者多。之、哙让国在孟子时,而庄文曰:“庄子身当其时”。昔者陈恒弒其君,孔子请讨。而 胠箧 曰:“陈成子弒其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即此推之,则秦末汉初之言也。岂其年踰四百岁乎?曾、史、盗跖与孔子同时,杨、墨在孔后孟前,庄子内篇三卷,未尝一及五人,则外篇、杂篇多出后人可知。又“封侯”“宰相”等语,秦以前无之,且避汉文帝讳,故田恒为田常,其为假托尤明。按:焦竑为了证明庄子的外篇、杂篇多为假托之作,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一是历史事件的发生时代,如“之、哙让国”“陈恒弒其君”;二是历史人物

19、的生活时代,即“曾、史、盗跖与孔子同时,杨、墨在孔后孟前”;三是特定词语的出现及使用时代,如他认为“封侯”“宰相”“田常”等语,秦以前无之。实际上,“封侯”“宰相”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如荀子 正名:“如此者,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韩非子 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但不能以此而否定焦氏的研究方法,也不能苛求古人阅尽天下所有之书。(七)纠正旧注之误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古今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学者的注解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焦氏笔乘中的一些条目也涉及到前代的注疏,焦竑或正前人之误,或补前人之阙。10.焦氏笔乘 卷一 34 赤族赤族,言尽杀无遗类也。汉书注

20、以为“流血丹其族者”,大谬。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如“赤地千里”,南史称“其家赤贫”是也。按:汉书 扬雄传下:“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颜师古注:“见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20(P2287)焦竑则指出颜注之失,乃望文生义。他认为,“赤”有空、尽之义,并以“赤地千里”“其家赤贫”为证。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焦竑曰: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如赤地、赤贫、赤族是也。”21(P177)可见,这一观点已被现代学者所接受。11.焦氏笔乘 卷二 110 煮枣樊哙传:“从攻项籍,屠煮枣。”晋灼曰:“地理志无。今清河有煮枣城,功臣表有煮枣侯。”颜师古曰:“既云攻

21、项籍,屠煮枣,则其地当在大河之南,非清河之城明矣。但未详其处耳。”考后汉 地理志:“济阴郡寃句有煮枣城。”此正在大河之南,可以补汉注之阙。按:“寃句”即冤句,今名宛朐,亦作冤朐、宛句、宛亭,故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是菏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秦置冤句县,汉因之。煮枣城的位置在多部地理书籍和工具书中均有说明,如 元和郡县志 载:“煮枣故城在(冤句)县西北四十里。汉书 樊哙攻煮枣,屠之是也。”22(P277)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煮枣城在山东菏泽县西南。”23(P897)辞海:“煮枣,古邑名。战国魏地。在今山东东明县南。公元前312年,齐、宋围魏煮枣,即此。”24(P3516)东明县地名志:“在(东

22、明)县南 16 公里东明集一带。”25(P56)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在冤句西北 18.5 公里。”26(P44-45)由此可见,汉书 樊哙传所载之煮枣的确不位于河北清河,而是在菏泽,即颜师古所说的“大河之南(黄河以南)”。焦竑借助于后汉书 地理志而辨明其方位,不仅纠正了晋灼的失误、证实了颜注的推断,而且补充了颜注“未详其处”的不足。(八)评析前代训诂著作在焦氏笔乘中,还有一些条目涉及到对前代训诂著作的评析。5512.焦氏笔乘续集 卷三 291 群经音辨贾昌朝撰群经音辨,凡五门:一、辨字同音异;二、辨字音清浊;三、辨彼此异音;四、辨字音疑混;五、辨字训得失。康定中刊行。先是,大臣稽古不过秦汉,

23、引经议政,盖自昌朝始。”按:此条简要评述了群经音辨的主要内容,并肯定了贾昌朝的开创性贡献。二、焦氏笔乘的训诂方法关于训诂方法,学界多有讨论。吴庆峰先生在训诂学新篇中提出了“求义方法”和“释义方法”,并结合大量语料进行了详细论述27(P158-317)。作为读书札记,焦氏笔乘的训诂方法尚不成体系,故不再区分求义和释义。为了便于说明焦氏笔乘的训诂方法,这里仅举其大要分析之。(一)沟通语音,寻源探义焦竑很注重从语音中寻求词义,他能够灵活地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声训方法去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这尤其体现在破通假寻本字中。13.焦氏笔乘 卷六 279 古字有通用假借用经籍中多有古字通用及假借而

24、用,读者每不之察。如易 丰卦“虽旬无咎”,礼记 内则“旬而见”,注皆训均,不知旬即古均字书 尧典“方命圮族”,圮读为弊,即古弊字诗 小序 氓“丧其妃耦”,妃当读为配。妃、配古通用尧典“平章百姓”,史记作“便章百姓”,平、便古字通用按:焦竑使用了大量篇幅来分析上古文献中的文字通假现象,经史子集无不旁及,各类通假一一举例,如同音类、省文类、叠韵类、双声类等28(P117-118)。焦竑运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古字通假现象的普遍性,并告诫后人“苟读如其字,误亦甚矣”。(二)比例互证,以求其是比例互证是清代乾嘉学派常用的训诂方法,即为了解释某一语言规律,通过列举大量相类的语言材料,旁征博引,以获得合乎事实

25、的结论。焦竑博闻强识,能够很好地进行材料的类比互证。14.焦氏笔乘 卷二 118 鄂不诗:“棠棣之华,鄂不韡韡。”不,风无切,本作柎。说文:鄂足也。草木房为柎,一曰花下鄂,通作不,即今言华蒂也。湖州有余英溪、余不溪。盖此地有梅溪、苕溪,其流相通,故曰余英、余不,义可见矣。若作方鸠切,则本注说文:“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与溪水全不相涉。左传“华不注山”,人皆读入声,误也。古“不”字读作“缶”音,或“俯”音,并无作逋骨切者。今读如“卜”,乃俗音耳。惟伏琛 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作柎,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深得之矣。太白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亦可证也。按:焦竑为了说

26、明诗经“鄂不韡韡”中的“不”为“柎”,列举了左传中的相类用例“华不注”,并且通过引用伏琛的分析,得出“不”即为“柎”或“跗”。此外,还有李白诗和湖州余不溪的旁证,结论可信。“不”的本义为萼足或花萼,是“柎”或“跗”的本字,在古代注疏和前人的研究中多有提及。诗经小雅 棠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承华者曰鄂。不当作柎。柎,鄂足也。”29(P408)义府 鄂不:“不,篆作,象花蒂形,即古柎字。”30(P20)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郑读不为柎,训鄂足。”31(P459)说文解字 木部:“柎,阑足也。”段玉裁注:“柎蒙上文木言之,阑字恐有误,韵会本阑作鄂。柎、跗正俗字也。凡器之足皆曰柎。”32

27、(P265)王念孙疏证:“凡器足谓之柎,柎之言跗也。”33(P337)季旭升说文新证结合大量古文字材料,与古注、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的观点相印证,进一步夯实了“不”本义为“萼足”的结论34(P828)。(三)引用文献故训,以证其义焦竑博览群书,谙熟文献,因此,在解释语义时,能够灵活参证各种故训,使立论扎实有据。15.焦氏笔乘 卷一 23 觚语云:“觚不觚,觚哉!觚哉!”太平御览引此,注云:“孔子日削觚,而志有所念,觚不时成,故曰:觚哉!觚哉!觚,小器耳。心不专一,尚不时成,况于大事乎?”史游急就章云:“急就奇觚与众异。”注云:“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或六面或八面,面皆可书

28、。觚者稜也,有稜角也。”按:焦竑通过引用太平御览和急就章的注文,已经清晰地说明了“觚”的形制与功用,同时,“心不专一,尚不时成,况于大事乎”,还阐明了论语此章的主旨,可谓一举两得。后来“觚不觚”用以比喻事物名实不符。何晏集解:“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35(P80)朱熹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36(P35)5616.焦氏笔乘 卷二 95 周破胡齐世家:“即墨大夫毁言日至,阿大夫誉言日闻。”而不载毁誉者为谁。按列女传:“威王即位,诸侯并侵之。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

29、贤而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虞姬谓王曰:破胡,谀谗之佞臣也,不可不退。”乃破胡其人耳。按:这里所说的齐世家即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该篇云:“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37(P316)其中确实没有提及毁誉者为谁。东汉王充论衡 定贤:“齐威王以毁封即墨

30、大夫,以誉烹阿大夫,即墨有功而无誉,阿无效而有名也。”38(P286)亦无涉及毁誉者为谁。列女传 辩通传对此记载得颇为详细:“虞姬者,名娟之,齐威王之姬也。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39(P227)可见,焦竑能够把各种文献打通,相互印证,真正做到了左右逢源,因此,其结论往往可靠可信。(四)形音义结合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焦竑在分析字义、词义时,很好地继承了训诂学注重综合的传统,注重联系字形、字音。17.焦氏笔乘 卷一 83 随误改为隋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隋”音“妥”。宋均曰:“南北

31、为隋。”“隋”为垂下也。杨坚国号改“随”为“隋”,意义既别,音呼亦殊。王应麟曰:“随,安步也,吉莫大焉;隋,裂肉也,不祥莫大焉。而妄改之,不学之过也。”按:说文解字肉部:“隋,裂肉也。”5(P89)广韵果韵:“隋,裂肉也,又徒果切。”40(P286)说文通训定声:“妥,叚借为陊,即。”41(P491)故焦竑曰“隋音 妥”,读为 du。司马贞索隐:“隋为垂下。”42(P349)说文通训定声:“隋,叚借为堕。”41(P492)诗经 卫风 氓:“其黄而陨。”毛传:“陨,隋也。”陆德明释文:“隋,字又作堕。”29(P325)因此,王应麟认为,“隋”的裂肉义和堕落义,皆含“不祥”。说文解字 辵部:“隨,

32、从也。”5(P39)广韵 支韵:“随,从也,顺也。”40(P23)“安步”即从顺也,因此,王应麟认为“吉莫大焉”。广韵 支韵:“隋,国名,本作随。”40(P23)韩非子 解老:“隋侯之珠。”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御览八百三、八百六引隋并作随。”43(P133)作为国名,“随”“隋”虽然在古籍中可以通用,但追溯源头,两者本义不同,读音悬殊,且吉凶有别,故不宜乱改。焦氏指出“意义既别,音呼亦殊”,体现了他对音义关系的关注。通过上文的举例说明,可以看出,为了通释语义,焦竑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著训诂和传疏训诂之不足,这也恰恰体现出焦竑深厚广博的文献根基和实事求是的考据精神。同

33、时,焦竑大量的训诂实践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末“束书不观”“空谈心性”的学术风气。正如李焯然所说:“(焦竑)根本反对游谈无根之学。焦竑是晚明学术思想界中一个不易纳入一个特定范畴的思想家焦竑的思想代表了学术思想由晚明心性之学转向清初考据学的过渡,所以在他的思想中便同时出现了心学和实学的倾向他提出博学 实践,希望对王学末流之弊加以救正。”44(P121-122)三、焦氏笔乘训诂之不足如前所述,在焦氏笔乘中,训诂资料、考据方法都相对零散、不够系统,这是由其札记杂考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此书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释义错误、不标明词例出处、只注重引证而缺乏论证等。18.焦氏笔乘 卷四 227 猾夏

34、猾无骨,入虎口,虎不能噬。处虎腹中,自内啮之。书云“蛮夷猾夏”,取此义。按:尚书 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孔传:“猾,乱也。”45(P130)广雅 释诂三:“猾,乱也。”释诂四:“猾,扰也。”王念孙疏证:“卷三云:猾,乱也。乱亦扰也。”33(P115)很明显,“猾夏”是指侵扰华夏或中国。史记 五帝本纪:“蛮夷猾夏。”裴骃集解:“郑玄曰:猾夏,侵乱中国也。”11(P10)而“猾无骨,入虎口,虎不能噬。处虎腹中,自内啮之”之说亦见于正字通,为“海兽名”,且正字通亦云:“书 舜典 蛮夷猾夏取此义。”13(P811)与焦氏之说几乎全部相同。正字通 成书于明崇祯末年,时代晚于焦竑,因此,应该是焦氏

35、之说影响到正字57通。实际上,“海兽”之说并无事实依据。山海经 南山经有关于“猾褢”的记载:“(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见则县有大繇。”46(P1339)但两处所说也并非一兽。19.焦氏笔乘 卷一 29 人参赞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故韩翃诗云:“应是人参五叶齐。”典术曰:“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为菖蒲。”吕氏春秋:“菖蒲亦名尧韭。”唐诗:“涧有尧时韭,山余禹日粮。”用此事。按:此处焦氏汇集了三个名物词语“人参”“菖蒲”“尧韭”,它们彼此之间是何关系,并未深入考证。这个条目就属于典型的引而不论、浅尝辄止。通过对焦氏笔乘训诂材

36、料的发掘和整理,可以看出,焦竑在传统小学领域还是用力甚勤的,不仅涉及经史子集各类文献,而且内容丰富,既有语言文字本体的考证,又有史料文献的评析考索,既有宏观的阐发,又有微观的剖析。其训诂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或注重形义关联,或强调音义密合,或旁征博引,相互阐发。这种建立在扎实考据基础上的训诂实践,应该说对清代学术还是颇有影响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作为一部杂考笔记类著作,焦氏笔乘应成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之一,焦竑本人及其他相关作品也应引起语言文字学界的进一步关注。总的来看,我们对焦竑及焦氏笔乘的训诂研究进行探讨,既可以改善目前杂考笔记训诂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又可以展现焦竑在传统

37、小学上的成就,使学界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焦竑的学术贡献。同时,系统梳理和深入发掘 焦氏笔乘 中的训诂材料,也可以为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提供更为丰富的词条和例证。参考文献:1 明 焦竑.焦氏笔乘 M.李剑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2 三国魏 何晏集解,宋 邢昺疏.论语注疏 A.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C.北京:中华书局,1980.3 三国魏 王弼、晋 韩康伯注,唐 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 A.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C.北京:中华书局,1980.4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汉 许慎撰,宋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1963.6 清 邵瑛.说文

38、解字群经正字 M.嘉庆丙子(1816)桂隐书屋刊.7 宋 丁度,等.集韵 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8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A.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C.北京:中华书局,1980.9 清 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 南朝宋 裴骃.史记集解 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45 册 C.台北:商务印书,1986.1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12 汉 班固,等.东观汉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 明 张自烈.正字通 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98 册 C.济南:

39、齐鲁书社,1997.14 唐 释玄应.一切经音义 A.续修四库全书:第 198册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 三国吴 韦昭注.国语 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 宋 朱熹注.诗集传 M.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17 汉 郑玄注,唐 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A.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C.北京:中华书局,1980.18 汉 班固.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 唐 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20 汉 班固.汉书 M.唐 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21 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0、22 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68 册 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23 臧励龢,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Z.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2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5 山东省东明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东明县地名志(内部资料)M.1985.26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27 吴庆峰.训诂学新篇 M.北京:中华书局,2020.28 史振卿.焦氏笔乘研究 M.济南:齐鲁书社,2013.5829 汉 毛亨传,汉 郑玄笺,唐 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 A.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C.北京

41、:中华书局,1980.30 明 黄生.义府 A.北京:中华书局,1985.31 清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 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5 册 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32 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3 清 王念孙.广雅疏证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34 季旭升.说文新证 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4.35 三国魏 何晏集解,南朝梁 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 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 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97 册 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37 汉 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

42、书局,2006.38 汉 王充.论衡 M.北京:中华书局,1985.39 张涛.列女传译注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40 宋 陈彭年.宋本广韵 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41 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42 汉 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M.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9.43 清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44 李焯然.明史散论 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45 汉 孔安国传,唐 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 A.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C.

43、北京:中华书局,1980.46 晋 郭璞传,清 毕沅校.山海经 A.二十二子(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Study on the Exegesis of Jiaoshi Bisheng(焦氏笔乘)Wang Meizhi(College of Literature,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Abstract:Jiao Hong was an outstanding schol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His works were numerous.His reading no

44、tes,Jiaoshi Bisheng(焦氏笔乘),involved a lot of exegetical content.From the content of the explanation,there were examining Chinese characters,interpretation of phonetics,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s,research on the name and description of a thing,analysis of sentences and phrases,textual research,co

45、rrection of errors in old annotations,and evaluation of previous generation exegetical works.From the exegesis methods,Jiao Hong explained semantics by discriminating Chinese Characters shapes,communicating phonetics,mutual verification of comparison examples,citation explanation,and combining shape

46、s,sounds and meanings.To some extent,this book compensated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specialized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 exegesis.At the same time,the explanatory materials in Jiaoshi Bisheng(焦氏笔乘)were mostly scattered,and there were also some interpretation errors and unclear word examples source.However,flaws could not be concealed.This book fully reflected the authors profound and extensive literature foundation and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Key words:Jiao Hong;Jiaoshi Bisheng(焦氏笔乘);exegesi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