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十三五”计划
台山市交通运输局
广东省交通运输计划研究中心
目 录
一、计划概述·······································1
(一)计划背景···································1
(二)计划过程 ·································1
(三)关键计划依据 ····························2
(四)规范范围和期限 ····························3
二、发展基础······································4
(一)发展成就 ·································4
(二)存在问题··································8
三、 发展要求······································9
(一)适应新常态,构建支撑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运输体系····································10
(二)落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交通建设·····10
(三)支撑国家和省重大计划,建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粤西腹地枢纽···························11
(四)支撑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实施,加强县、镇和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联络·············11
四、发展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础标准··································12
(三)计划目标··································13
五、关键任务·····································14
(一)支撑国家和省战略布局······················14
(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16
(三)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21
(四)推进智慧绿色安全发展······················24
六、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25
(一)环境影响分析······························25
(二)对策方法·································26
七、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对策·······················29
(一)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29
(二)社会稳定风险对策方法······················31
八、保障方法·····································35
(一)计划重大项目······························35
(二)强化资金保障······························35
(三)完善协调机制······························36
(四)加强组织落实······························36
(五)重视稳定风险······························36
附件:1. 台山市“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表
2.台山市“十三五”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计划建设示意图
一、计划概述
(一)计划背景。
台山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邻珠海,毗邻港澳,北靠江门新会区,西连江门开平、江门恩平、阳江三市,南临南海。本市大部分地域处于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范围,其中广海湾处于关键区,广海湾填海区和下川岛处于起步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被定位为珠三角实现大跨越发展新增加极、珠三角辐射粤西及大西南枢纽型节点、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本市水陆水通便利,至“十二五”末已基础形成公路、水路协调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有力地支撑本市经济社会发展。
伴随《国务院相关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指导意见》出台,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三五”时期是江门市、台山市率先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也是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广海湾经济区计划等一系列战略、计划关键时期。新时期给予本市一系列新定位和历史使命,对本市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要求。
为实现本市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抓住关键战略机遇,支持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等战略布署,充足发挥交通运输对目前和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支撑、服务作用,支撑本市建设“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旅游强市、侨务强市和生态强市”,本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
(二)计划过程。
11月市交通运输局委托省交通运输计划研究中心编制《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省交通运输计划研究中心成立了编制项目组,制订了具体工作纲领,开展调研工作,广泛搜集了本市、江门市及周围地域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相关资料。12月底,项目组提出了本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体系计划基础思绪和计划方案,形成了《计划纲要》。-,项目组对江门市、本市部分拟计划线路进行了实地踏勘和研究,并结合在编《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江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不停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3月,项目组提交了《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征求意见稿)》,本市就本计划征求相关部门意见。5月,项目组依据征求意见情况,和正式印发《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江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深入完善本计划并提交了《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送审稿)》。6月,《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送审稿)》经过教授评审。6月下旬,项目组依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提交了《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报批稿)》。8月中旬,市政府十五届11次常务会议标准经过《台山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报批稿)》。
(三)关键计划依据。
1.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2.广东省委省政府《相关落实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域改革发展计划纲要(—)〉决定》;
3.广东新型城镇化计划(-)(公众征求意见稿);
4.广东省至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及中远期计划;
5.国家公路网计划(-2030年);
6.国家中长久铁路网计划;
7.广东省一般省道网计划(-2030年);
8.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
9.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计划(-2030年);
10.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11.台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12.台山市城市总体计划、台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计划;
13.江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计划;
14.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长久计划(-2030年)(送审稿);
15.台山市综合交通计划(-);
16.台山市城市公交线网计划;
17.台山市历年统计年鉴。
18.计划编制委托协议。
(四)规范范围和期限。
计划范围为台山市行政区划所辖范围,广海湾工业园区、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 计划期限为-。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专题,紧紧围绕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综合运输体系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能力及行业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新成绩,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主动贡献。
1.基础设施深入扎实。
“十二五”时期,本市以干线铁路、公路、航道及码头为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不紊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
铁路。深茂铁路台山段全方面动工建设,建成后将结束台山无快速铁路历史。计划建设新兴—广海铁路、江恩城际支线等轨道项目已开展前期研究。
公路。高快速路和一般公路计划建设均取得突破,至“十二五”末,本市公路总里程达2824公里,较(2753公里)增加2.6%,路网密度达成85.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8.4公里,一级公路74公里,二级公路404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重从底17.3%增加至底21.8%(高于广东省(12.2%)及江门市(19.4%)平均水平)。
高快速路方面。新台高速公路南延线工程于底建成通车,实现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顺畅衔接转换。中开高速开工建设,开平至台山段已开展前期工作。台山至开平快速路及龙山支线工程已完成线形初设。高恩高速南延线(开平至台山段)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一般公路方面。“十二五”时期,新增一纵(G240)一横(G228)两条国道220公里,实现了国道“零突破”。国道G240西部沿海高速南北出口至广海湾段扩建工程已开展前期研究。新增S385、S386、S535、S534四条省道,里程330多公里。完成省道S273高铜线赤溪镇田头杨梅至铜鼓段路面大修、县道X546斗海线改造、乡道Y365冲蒌至瑞芬段等省县乡道公路改造169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460公里。完成海潭桥等42座危桥改造加固工程。
港航系统。至“十二五”末,本市拥有公益、广海湾两个港区,沿海、内河51个码头泊位,其中5万吨级泊位2个,1万吨级泊位1个,5000吨级泊位2个,3000吨级泊位1个,吨级泊位1个,1000吨级泊位及以下泊位44个。广海湾5万吨通用码头防波堤及进港航道工程开工建设,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港项目等工程顺利开展。
站场系统。至“十二五”末,本市汽车客运站达成12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3个、五级站2个、简易站6个;建立了城市候机楼,基础实现空地无缝衔接。计划本市新汽车总站和台城北物流中心已进入选址阶段;广海湾工业园物流园区、广海湾综合客运枢纽站场及川岛国际客运码头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2.服务能力深入提升。
运输保障。完成公路货运量1081万吨,公路客运量954万人;完成水路货运量1310万吨,水路客运量180万人;港口吞吐量361万人、989万吨、219万TEU。运输保障能力深入增强,有力保障春运及黄金周等重大节日出行。全市基础实现100%农村乡镇设有客运站,符合通客车条件行政村达100%通客车、100%建有候车亭。推进农村客运班车和县际班车公交化运行,城镇客运一体化、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不停提升。
表1 “十二五”时期台山市公路水路运输发展情况
指 标
单 位
公路客运量
万人
2852
2938
1364
780
963
954
水路客运量
万人
145
130
189
197
210
180
公路客运周转量
万人公里
113158
115987
89162
72651
89360
86457
水路客运周转量
万人公里
2921
3525
3814
3969
4246
3642
公路货运量
万吨
1765
1779
2035
1771
1854
1081
水路货运量
万吨
771
4253
4610
1202
1497
1310
公路货运周转量
万吨公里
31697
32331
36927
33475
36726
18129
水路货运周转量
万吨公里
75267
90470
98065
94121
96037
91904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836
850
1093
1114
1139
989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万吨
40
48
36
90
218
219
港口旅客吞吐量
万人
145
130
189
393
421
361
注:数据起源于台山年鉴、统计公报。起统计口径发生改变,前后数据不可比。
公共交通。至年底,全市共有公交车135台,运行公交线路15条,公交车每万人拥有量达7.64标台。购置清洁能源LNG公交车,深入改善了本市城区公交车情况。全方面更换临时公交站牌,升级改造公交站及公交亭,提升公共交通文明形象。开展了“岭南通•五邑通乘车IC卡”优惠乘搭城区公交车服务,使公交服务深入便民惠民。
3.行业管理深入规范。
交通工程管理。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根据《招投标法》实施管理,招投标未发生违规行为;在资金监管方面,做到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根据工程进度,立即支付工程款;根据要求期限立即退还确保金、办理工程结算;不拖欠工程款和征地拆迁款,不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出租汽车管理。出台了《台山市出租汽车文明服务规范》《台山市市区公共汽车文明服务规范》。成立了出租汽车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小组,经过对出租汽车行业开展专题整改行动,提升了公共交通行业服务质量水平。
港口航运管理。开展水运企业经营资质核查,核查企业11家,运输船舶234艘,经过督促整改,核查合格率达100%;检验港口码头24家次,水运企业68家次,运输船舶60艘次,存在问题和缺点148项次,发出整改要求70份,经复检已全部完成整改。在安全管理方面,试点港航企业已全部经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
信息化和安全监管。加大了交通源头监管力度,建立了车辆监管平台。督促全部危货企业均建立了GPS监控平台,全部危运车辆均安装了GPS定位系统。主动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全省联网工作。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互联应用取得阶段性结果。建立了码头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了危险货物、旅客运输船舶靠离泊作业和码头装卸作业监管。
(二)存在问题。
1.综合运输体系仍不完善。交通体系相对单一,轨道交通发展缓慢。尽管深茂铁路已开工建设,但境内缺乏南北向轨道交通,无法为大广海湾深入纵深拓展腹地。高速公路网络还未形成,已建成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新台高速公路覆盖和辐射范围有限。一般公路技术等级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20%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在二级及以下;县乡道路路况较差,县道基础是三、四级公路,市和市、镇和镇之间连接道路路况有待深入提升。本市即使是广东省最长海岸线县(市)之一,但仍未建成深水良港,港口开发滞后,港口出海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缓慢。通用机场还未正式起步。客货运站场及物流园区数量偏少且等级偏低,不能满足未来客流量及大宗货物运输快速增加需求。
2.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公路方面,部分自然村之间道路服务水平较低,村民出行难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客运、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低,服务半径小;陆岛运输发展较缓慢。农村客运、公共交通能取得财政投入不够,车辆购置更新、公交站场、农村客运站(亭)配套滞后,加上对农村客运、公交企业公益性支出(对特定对象无偿或半价乘车)补助不足,农村客运、公交企业经营困难,公共交通均等化服务难以连续健康发展。
3.项目建设受资金、土地制约严重。本市经济基础相对较为微弱,市级财力有限,配套资金未能立即落实;仅靠争取上级补助推进交通建设比较乏力。同时,因为土地政策收紧,交通建设项目土地指标无法落实。另外,征地拆迁包含部门单位较多,牵涉群众利益较大,地方镇政府征地拆迁难度大、费用高,严重影响项目推进。
4.支持保障有待增强。行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交通运输建、管、养、运分离,重建轻养、重建轻管。行业监管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监管有待强化,运输企业不一样程度地存在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足,日常监管不力等问题;运输企业对承包、挂靠车辆安全运行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包而不管、以包代管”现象仍然存在;各行业基层管理部门对所属关键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还不到位。
三、发展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落实党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本市和省同时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也是落实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域改革发展计划纲要(-)》《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计划(-2030年)》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建设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异制造业关键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既为全方面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同时也对本市综合交通运输行业提出了新更高要求。
(一)适应新常态,构建支撑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运输体系。
新常态下,交通建设投资仍然是经济稳增加关键。加紧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本市经济稳增加重大举措。本市要保持一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先导性,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同时要重视合理优化存量、科学安排增量、加紧补足小康短板,填补本市和江门市区之间、本市城镇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差距,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必需全方面改善农村地域交通条件,提升交通运输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突出惠及农村居民,愈加好地满足日益增加客货运输需求。
(二)落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交通建设。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需牢靠树立并切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要坚持创新发展,在省全方面开展交通运输综合改革框架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经过发展互联网+交通运输推进智慧交通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统筹运输方法协调推进,共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要坚持绿色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不能以牺牲良好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交通,必需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要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互联互通,促进县内和县外相关交通运输服务合作;要坚持共享发展,果断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坚守安全交通底线,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结果人人享受。
(三)支撑国家和省重大计划,建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粤西腹地枢纽。
本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区和粤西地域交通枢纽,所处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是珠三角辐射粤西及大西南枢纽型节点,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本市必需坚持交通先行,推进台山广海湾重大项目建设,构建通畅对外通道,推进形成和周围地域更紧密经济联络。根据“依靠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战略目标,用好沿海区位优势和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政策优势,加紧构建外通内联综合交通网络。
(四)支撑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实施,加强县、镇和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联络。
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中国两个大局,把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加重大引擎。广东省将继续深入实施粤港澳合作、“珠西战略”、陆海联动、加紧珠三角关键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建设“珠中江+阳江”新型城市区等战略;江门市将全力推进“东提西进、同城共融”“三门三心”“高大中小”等发展战略;本市将着力推进“五个强市、滨江面海、平台双创、全域旅游、同城共融”等区域发展战略。本市交通运输要不停提升城市群之间及内部服务能力,有效完善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多层次快捷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充足发挥交通运输在城镇布局、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和引导作用;加紧构建便捷、高效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网络,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
四、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江门市历次关键会议精神,坚持“四个全方面”战略布局,牢靠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为统领,以江门市、台山市城市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交通服务和管理水平,构建起高效便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行业成为推进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支撑台山和全省同时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先行官。
(二)基础标准。
1.适度超前。坚持“计划引领、适度超前”发展理念,着眼于未来更远时期,充足考虑交通长远发展需求,实现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度超前于客货运输需求。
2.协调一体。优化调整运输结构,重视多种运输方法内部和不一样运输方法间衔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和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交通网络。
3.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取得感。对照省均等化指标和步小康指标补短板,使农村地域人民也能享受到均等化交通基础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实施,努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4.绿色发展。切实推进资源节省和环境友好型低碳绿色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坚持交通运输发展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重。深入优化综合交通布局,构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综合交通运输可连续发展新格局。
5.实施可行。重视计划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立足于本市经济社会、综合交通发展实际,充足考虑环境、土地、资金等影响原因,合理安排项目实施,推进各项设施平稳顺利地推进。
(三)计划目标。
至,全方面完成江门市交通大会战项目,基础建成以铁路、高快速路和国省干线、干线航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基础,港口为关键枢纽节点综合交通设施网络,有力支撑台山建成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旅游强市,为加紧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实现和全省同时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交通支撑保障。
铁路:实现铁路“零”突破,铁路里程达成33公里。
公路:公路网总里程努力争取达成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3公里,完成200人以下自然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及公路危桥改造加固工程。
港航:沿海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扩能强基,完成广海湾港区广海湾作业区5万吨级码头工程、防波堤及进港航道工程。
公共交通均等化:努力实现行政村通客车百分比达 100%,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8标台以上, 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80%以上。
表2 “十三五”时期台山市交通运输发展目标
指 标
单 位
十三五增量
铁路、轨道里程
公里
0
33
33
公路总里程
公里
2824
3000
176
其中高速公路
公里
138
163
25
行政村通客车百分比
%
93.9%
100%
-
市区公交车万人拥有量
标台
7.6
8以上
0.4
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
<80%
80%以上
-
五、关键任务
(一)支撑国家和省战略布局。
国家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务院相关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广东和澳门共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省委、省政府给予江门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和经济新增加极新定位、新使命;本市将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区和粤西腹地枢纽,交通区位日益显著。
1.布局综合运输通道。
加强计划引领,配合江门市制订并印发《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长久计划》,布局“两横三纵”综合运输通道(两横为:中山-新会-台山,珠海-新会-台山,三纵为:江门-银湖湾,台山-广海湾,恩平-镇海湾),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其中,计划台山市形成“两纵两横”通道布局。
一纵:新兴至广海铁路(计划)、鹤山至台山铁路(计划)、江恩城际台山支线(计划)、江门枢纽站--广海湾铁路(远期计划)、沈海高速+新台高速,国道G240,广海湾进港航道。
二纵:高明至恩平高速公路+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原高恩高速南延线),那扶河及镇海湾出海航道。
一横:深茂铁路、中开高速、台开快速路、国道G240。
二横:珠斗城际(计划)、西部沿海高速+珠台高速(跨黄茅海通道)(计划)、斗门至恩平高速公路(计划)。
2.支撑区域发展平台。
落实《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计划(-2030年)》,以省级发展平台——大广海湾经济区起步区建设为基础,“十三五”努力争取实现“五年打基础、八年见成效”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提升广海湾地域高快速路密度和干线公路等级,促进游艇码头泊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加紧建设游艇旅游示范基地。
服务省级产业转移园——工业新城建设,提升园区外通内联容量。完善区域高快速路计划建设,疏通错位路、断头路,关键理顺对外通道,使对外交通联络通畅。计划预留陈宜禧路北延过江通道,使其跨越潭江和S364连接,降低计划区向北过江瓶颈。研究合适增加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进出园区入口密度,充足发挥高快速骨架网、高效率干线网对园区辐射带动作用。
3.促进区域交通一体。
全方面对接珠中江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加强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区域主干路和联络支路衔接。共享共建交通基础设施,配合江门市,和珠海市协商共同推进斗恩高速、珠台高速(跨黄茅海通道)建设前期工作。以港珠澳大桥通车为契机,计划在本市布局香港、澳门机场异地候机楼,加强空地衔接。
(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高快速铁路网。
紧密配合深茂铁路建设,完成深茂铁路江门台山段建设任务,“十三五”期内实现对外通高铁,形成本市对外快速通道,拉近台山和珠三角中心城市之间客运交通联络。
计划新兴一广海铁路、鹤山至台山铁路(接广州南沙港铁路江门段)和江门枢纽站--广海湾铁路(远期计划),为广海湾区构建北上通道,和扎实海铁联运基础。
主动配合江门市确定江恩城际台山支线、斗珠城际铁路走廊,深化线路方案研究,尽可能服务更多沿线城镇,预留轨道走廊。
2.高快速路网。
(1)高速公路。
计划形成“两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络。“两纵”为新台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原高恩高速南延线),“四横”为中开高速、斗门至恩平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珠台高速(跨黄茅海通道)。
建成中开高速公路台山段,形成东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西连粤西东西向大通道。
主动配合江门市做好斗门至恩平高速公路、珠台高速(跨黄茅海通道)前期研究工作,对接港珠澳大桥,形成对接深港澳经济圈快捷通道, 有力推进广东省“珠西战略”,辐射带动国家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广海湾经济区。
加紧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原高恩高速南延线)开工,和高明至恩平高速一起形成江门市中西部南北向通道,为本市西部地域增加通往广佛经济圈通道。
(2)快速路。
加强互联互通,全力推进国道G240线台山至开平快速路及龙山支线工程等项目标建设。
(3)高、快、铁网衔接。
加强高、快、铁网之间驳接。完善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衔接,实施新台高速台城、大江出入口扩宽工程,建设新台高速水步互通,改扩建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川岛互通。
加强和高铁站等区域重大枢纽衔接,推进深茂铁路台山站周围道路建设。
3.干线公路网。
加紧本市新增国省道公路调整升级,提升台山公路网络通达性及干线道路通达深度。优化省道城区布局,结合城市外围主干道建设,分离内外交通。加强市区和周围市、镇道路衔接,增强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关键实施国道G240线台山大江至那金段改扩建工程、国道G240线台山那金至广海段改扩建工程、国道G240西部沿海高速南北出口至广海湾段扩建工程、国道G228全部斛至广海段(江门大道南延西线工程)等项目。
加强干线路网和高快速路、城市道路有效衔接,促进形成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布局均衡路网体系。“十三五”期间关键实施省道S273线开平水口至台山大江段(陈宜禧路北延线)、省道S274线三八至水西段、省道S533线三八至白沙段、省道S534线台城至白沙段等项目。
完善旅游公路网络。计划建设滨海公路(江门台山段),连接沿海乡镇和旅游景区。计划建设景区到交通干线连接路,加强县城到旅游景区之间、城市和关键乡村旅游目标地之间连接,深入提升游客出行体验。完善一般国省干线公路沿线休息区、停车区或便民服务点等基础设施服务区。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
研究制订公路环境提升计划,结合市域绿道建设推进路域整改。完善公路配套服务设施和公路交通应抢救援体系。
4.乡村公路网。
实施县乡道升级工程,构筑通畅高效内部交通网络。推进乡道升级县道计划建设工作。
完善地方经济网络连接, 深入加强工业园区和风景区道路计划建设,通畅客运和货运物流公路网络,改善和高等级公路连接情况,着力将县乡道路延伸或改线和高速出口连接,实现镇镇10公里通高速。实施上川环岛公路(X549上沙线)、斗海线改造工程等项目标建设。
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行好)建设,加紧推进200人以下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客运通行条件,完善没有通客车行政村道路条件和安保设施,关键整改通行客运班线和接送学生车辆集中农村公路关键路段安全隐患,确保全部行政村均符合通客车条件。
加强危桥改造和完善渡口设施,完成莲花桥、梅边桥等危桥改造工程,争取每十二个月完成村村通公路30公里及公路危桥改造加固工程。落实《江门市渡口渡船安全“十三五”计划》,推进渡口“撤、并、改”工作,优化渡口设置,继续降低渡口数量。
5.港航体系。
加紧推进广海湾综合港区建设,依靠“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粤澳共同构建大广海湾区有利契机,加紧沿海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大广海湾区港口体量和服务能力,加紧实施江门港广海湾港区广海湾作业区5万吨级码头工程,江门港广海湾港区广海湾作业区防波堤及进港航道工程,推进那扶河及镇海湾出海航道整改项目。结合大广海湾经济区综合交通体系计划及旅游发展需要,预留未来发展游轮停靠港可能,计划预留游轮码头岸线。
适度超前建设深水泊位、大型专业化泊位,推进公用物流码头扩能升级,实施川岛山咀、三洲、独湾三大码头升级改造。计划集休闲、娱乐、航运功效为一体游艇码头、邮轮停靠港,促进游艇码头泊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建设游艇旅游示范基地,在广海湾、川岛等地预留发展水上飞机等多元化功效岸线和配套条件。
全方面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加强专用疏港公路和高速公路便捷连接,建设江门港广海港区广海湾作业区疏港公路工程。
6.客货枢纽体系。
客运枢纽。以深茂铁路建设为契机,结合大广海湾经济区、台山市工业新城计划,科学布局客运枢纽。计划深茂铁路台山站为综合客运枢纽,配套开发建设汽车客运站和公交枢纽站,协调多种运输方法之间衔接,统筹利用土地资源。加紧一般汽车客运站建设,关键建设汽车客运站(新总站)、广海镇汽车客运站等客运枢纽。
货运枢纽和物流园区。计划在广海湾区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为广海湾区设置保税区打基础。依靠广海湾港区、新兴广海铁路和西部沿海高速、新台高速等骨架网络,推进“港站一体化”,计划广海湾物流中心,建设广海零担货运中心,以公铁水联运为抓手,发展航运物流、仓储保税等业务,和油气、化工等产品仓储中转运输,打造江门市广海湾港区多式联运节点,构建粤西地域出海货物集散基地。推进台城北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项目标建设,完善本市物流体系。
通用机场。加紧推进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设台山通用机场为大广海湾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构建覆盖广海湾及周围海域通用航空综合服务网络。通用机场定位为公用服务机场,为高端商务、滨海旅游提供配套服务,和满足海洋石油、海事监管和救助打捞等通用航空作业需求。
(三)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1.城镇城际客运。
推进城镇客运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和全方面小康相适应公共客运发展体系。
巩固农村客运三个“百分百”,加大对农村客运站(亭)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提升农村客运站(亭)服务水平,建设双向候车亭。有条件地域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开通毗邻镇之间农村公交线路,建立镇村公交体系。
实施正确扶贫,正确改善农村交通出行条件,依据行政村调整及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情况,采取适宜形式实现“路通车通”,基础实现行政村通客车百分比达100%。加紧推进陆岛交通运输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实现500人以上岛屿通客轮百分比达100%。
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构建公交化运行城镇、城际客运班线,服务于台山市区和江门市区及周围各区、市快速联络。开展城镇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相关工作,推进城镇客运班线和城市公交、镇村公交紧密对接。
以联网售票和电子客票为支撑,开展客运联程联运。主动应对铁路和轨道交通发展,发展高铁接驳专线。开设城市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和关键旅游景区景点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线路。
发展水路旅游客运,继续推进沿海陆岛间高速客轮发展;主动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观光旅游航线。
2.城市公交。
连续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台山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突出财政资金对车辆购置、站场建设、营运补助投入,处理公交站场不足等制约公交发展瓶颈问题。
扩大公交覆盖范围。计划新建公交枢纽站2个,首末站13个,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80%以上目标。推广应用新能源公交,更新破旧公交车辆,努力实现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8标台以上。主动配合建设纯电动公交车充电站及电动汽车充电桩。加强城市公交在高铁站、客运站、候机楼、旅游景点集疏运功效。
推进公交一体化。深入实施《江门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加强公交互联互通。优化公交线网布局,科学合理设置线路和站点,有效衔接旅游景点。发展跨市公交,推进城市公交向城市周围延伸覆盖。
全方面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品质。扩大公交服务广度和深度,提升公交出行快捷性、便利性。控制高峰时段车辆满载率,提升空调车百分比,提升公交出行舒适性。制订城市公交发展年度考评指标,引导公交优先、优质发展。研究制订旅游公交、定制公交等新型服务产品,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完善公共交通辅助系统,深化改革出租汽车行业,引导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转型升级,规范发展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构建多样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体系。
3.物流快递。
加强物流基础网络计划建设。完善高快速铁路、高快速公路、干线公路网络,强化出入城道路和高速公路衔接,加紧进出城快速通道建设,提升货运车辆进出城通行效率。打通连接枢纽“最终一公里”,超前计划铁路、公路引入广海湾港区、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项目。
建设多式联运体系,增强广海湾港口物流节点功效,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多式联运紧密衔接港口物流体系,提升港口物流功效。发挥铁路经济高效干线运输优势和公路机动灵活支线运输优势,支持公路运输企业发展铁路“最先一公里”和“最终一公里”接驳和集散服务,大力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
完善快递物流配送服务。推进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保障运输生鲜食品等车辆便利通行。调整市邮政业结构,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快递和制造业、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进快递服务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
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计划本市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三级物流网络。加强村镇末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整合利用现有邮政、供销、交通等物流资源,联合推进城镇快递服务,统筹利用农村客运服务、邮政服务等资源,利用已经有农村客运站、邮政服务点建设“客、货邮服务一体站”,促进运邮结合、一体发展。
(四)推进智慧绿色安全发展。
1.信息化建设。
以珠西数谷(云计算中心)计划建设为契机,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机动车驾驶培训服务管理平台, 探索“互联网+驾培”模式。按省交通运输厅布署,在全市二级客运站联网售票基础上,逐步实现等级客运站联网售票,方便群众购票出行。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建立健全车载GPS智能监控系统。开展汽车维修配件追溯试点,推进非现场执法科技信息化工作计划建设。
2.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利用。加强行业环境保护监管,集约节省高效利用资源;推进行业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实施;激励使用清洁能源运输车辆,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新工艺和新设备。推进绿色生态公路、铁路、港口、航道等建设。
3.安全生产管理。
以构建“平安交通、友好交通”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最大程度地遏制和降低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努力打造平安友好交通新环境。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