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音乐家及作品一、巴洛克时期(1600-1750)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年文艺复兴到1750年巴赫去世这一阶段,在音乐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等方面风格的总称。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原意是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发源于意大利,早期的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部复调转变为单一曲调与和声的单声音乐。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
2、,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但也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
3、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勃兰登堡协奏曲又名伯兰德伯格协奏曲,展现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可以说,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当时已经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是巴赫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组。全曲共6首,每首的乐器组合各不相同。从这组乐曲中我们能体会到巴赫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杰出的作曲技能。这组乐曲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2.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出生于德国的哈勒城,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1703年,
4、亨德尔迁居汉堡,并担任了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在当时世界歌剧中心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不久他又远走英国。1712年定居英国后,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亨德尔的曲风雄伟、
5、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哈利路亚选自清唱剧弥赛亚中二部分终曲部分,“哈利路亚”意为赞美神,创作于1741年,仅用二十多天就完成了这部经典中的经典的作品。主调音乐风格明显,以旋律优美,和声洗练见长,全曲可分为五段及一个小尾声,乐曲一开始就用浑厚的和声唱出宏伟壮丽的“哈利路亚”之声,苍穹中回荡着动人的歌声,有的宁静安详,有的虔诚庄严,有的活泼欢愉,其歌词全部节选自圣经。二、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1820)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
6、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
7、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告别交响曲该曲写于1772年,该年正值禁令执行特别严格的时期,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海顿终
8、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2.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
9、始10年的创作生涯,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莫扎特的生命仅延续了35个春秋,但因为他的作品的普世价值、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所以传奏至今。莫扎特用心灵、生命谱写出的不朽乐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时光易逝,迄今与莫扎特的年代已有多年,但他留给世界的美妙音乐任然魅力无穷,滋润着世人的生活,扣动、慰藉着世人的心灵,带给世人难以言传的欢乐和美的感受。土耳其进行曲为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又称为土耳其风回旋曲。于1778年间在慕尼黑或维也纳所作。但在一般的回旋曲里
10、,主部主题在乐曲一开始,或开始不久就呈现出来,而在这乐曲里,主部出现在插部之后,而贯穿全曲的这个主题,模仿了土耳其军乐明朗、雄壮的特点。他在大调上以进行曲节奏三次出现,这就决定了乐曲进行曲的性质。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赋予纯器乐以最强烈的和最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性的特点,这种表现特点又反过来影响到戏剧音乐身。这里完成了一个循环。作曲家瓦格纳认为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影响应归于他打破了器乐的界限,接受了声乐与器乐统一的信仰,因为不
11、管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是多么崇高的创作,但不是这些作品,而是交响性思维提供了新乐种的语言。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三、浪漫乐派(1820-1900)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
12、,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一种音乐新风格。1.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
13、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他为不少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在音乐上有着执着的追求,流传下来的作品无不让人沉醉其中,舒伯特的音乐才华是受举世瞩目的,许多作品也备受争议。魔王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所创作的叙事曲,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乐
14、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从多个角度讨论作品中各音乐要素的特点,浅析该作品创作的风格特征。2.卡尔马利亚冯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1820年以前还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和指挥。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韦伯十分
15、钟爱钢琴的音色,因此写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其中要数1819年献给其妻子的钢琴独奏曲邀舞最为出色。邀舞原为钢琴曲,作于1819年,由卡尔玛里亚恩斯特冯韦伯(德国人,德国民族音乐先驱,代表作魔弹射手)所作。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这部作品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并以技巧华丽而著称,旋律语言近似当时奥地利和德国流行的圆舞曲的音调,和声质朴、清新而富于表现力。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具体生动,饶有风趣。3.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
16、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军队波兰舞曲又名军队波洛涅兹、第三波兰舞曲。钢琴曲。肖邦作于1838年10月。他创作的波兰舞曲的音乐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舞曲体裁所包
17、括的范围。他的波兰舞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情绪昂扬、气魄宏大,富于戏剧性;另一类情绪悲壮、细腻优美,富于诗意。本曲与肖邦的另一首英雄波兰舞曲均属于第一类。李斯特最赞赏这两首乐曲,几乎在他的每次钢琴演奏会上都要演奏这两首乐曲。4.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18、他首创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他强调钢琴的音乐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匈牙利狂想曲是一组由弗兰兹李斯特所写的钢琴曲目。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音调为主题,并于1846-1853年、1882年以及1885年期间所编写。其中第2、5、6、9、12及14首其后由奥地利音乐家法兰兹达普勒改编以交响乐方式来演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最为著名,它的旋律要么缓慢庄严,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
19、不幸的哀痛和控诉,要么富有速度感,展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5.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
20、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征求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婚礼进行曲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原是三幕传奇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因常用作婚礼音乐而得名婚礼进行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这首乐曲曲调优美,速度徐缓,庄重中不失抒情,是新人入场的绝配。6.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三B。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
21、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巴赫、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最初是由21首钢琴四手联弹的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
22、琴等乐器的独奏曲。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7.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
23、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1812序曲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
24、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8.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毕业于
25、维也纳音乐学院,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曲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
26、等等。大地之歌是交响性套曲,由马勒创作于1908年,1911年由弟子布鲁诺瓦尔特初演于慕尼黑。作品虽是交响曲,却未排入其交响曲的编号,按照马勒作品的顺序,这部作品应排为“第九交响曲”,而这被马勒认为不吉祥,因为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写完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后去世的,所以最后定名“大地之歌”。作品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为歌词,在西洋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9.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
27、导。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梯尔沃伦斯皮盖尔的恶作剧一八九五年,理查斯特劳斯以德国十六世纪民间故事梯尔沃伦斯皮盖尔的愉快的恶作剧为题材,写作了一部标题交响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外表粗鲁,但机灵、调皮、四处寻开心的“无赖”,从诸侯、教士、骑士,到医生、裁缝、铁匠、屠夫等,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人,都遭受过梯尔的戏弄和欺骗,无论是道貌岸然的贵族,还是自以为是的小市民、暴发户,都不是梯尔这淘气家伙的对手。这本故事书,被翻译成欧洲多国的文字,而梯尔则成了欧洲各国妇孺皆知的人物。理查斯特劳斯以这种喜剧性的题材作为交响诗的内容,可以说在交响诗的领域里,尚数首次。
28、西方音乐家及作品(二)一、俄罗斯民族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是指19世纪在俄罗斯兴起的,作曲家从自己本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作品的学派。1.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格林卡是第一个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而使之达到先进水平的作曲家,被视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以爱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路。他的歌剧,为
29、俄罗斯的歌剧发展铺设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历史性题材。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俄国格林卡创作的5幕歌剧。作于1842年,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剧本是由作曲家等7人根据诗人普希金的同名长诗的梗概集凑而成。歌剧描写武士鲁斯兰为解救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公主,在巫士的帮助下,历尽艰险,最后救出公主。该剧充满离奇的幻想和神秘的历险,在运用民间创作原则、掌握奏鸣曲式及其主题发展规律,写
30、出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合唱、独唱和咏叹调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2.巴拉基列夫(1837-1910)俄国作曲家与爱国主义作曲家格林卡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他的作品包括两部交响曲、钢琴幻想曲伊思拉美(1869)、歌剧李尔王的配乐音乐(18581861)以及一首钢琴协奏曲。他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像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民族主义的推崇者。塔玛拉巴拉基列夫作于1882年,题献给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翌年在彼得保义务音乐学校演奏会上首次演出,作者本人指挥。后曾被改编为同名舞剧配乐,乐曲题材源自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同名诗歌。3.凯撒安东诺维奇居伊(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
31、,生于立陶宛。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业余为浪漫主义作曲家,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成员之一。写出了大量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乐曲,曾根据海涅、雨果等著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歌剧。代表作品为器乐小品东方曲。4.亚历山大鲍罗丁(1833-1887)俄国作曲家,化学家。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于同地。少时受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擅长钢琴与长笛,14岁开始作曲。1850年入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1887年创办女子医科大学并任教。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作者为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鲍罗丁;
32、这部音乐作品实则是描绘俄罗斯军队保护阿拉伯商队穿越中亚西亚草原的场景,整个曲子,画面感极其强烈,在音响效果上特别出众;鲍罗丁用音乐把自己“和平”、“友爱”的思想和对民间生活的热爱都体现其中,使之成为一部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内容的标题交响音画作品。5.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俄国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
33、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雅那切克、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其构思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6.里姆
34、斯基-柯萨科夫(1839-1881)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俄国国民乐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他出身于贵族的家庭,但血缘中却含有强烈的农人成份。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为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活动,都有其丰硕的成果:他在音乐学院三十七年的教学工作,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格拉祖诺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他发扬了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续写和配器工作,使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的未完成作品,例如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等得以最后完成;他参加贝莱耶夫的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
35、动,并成为这个小组的一些创举的“顾问”这个小组组织的“俄罗斯交响乐演奏会”和乐谱出版社,对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推广、宣传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舍赫拉查德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一千零一夜这部伟大的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这部作品便是根据一千零一夜中的画面和场景,以音乐的形式描画出来的伟大作品。二、捷克民族乐派捷克处于中欧和东欧交界处,境内山川纵横,景色秀美,其民族舞蹈兼有
36、中欧和东欧的特色。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是捷克的两位音乐大师,他们的作品深受本民族舞蹈音乐的影响,用浓厚的色彩、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色,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1.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斯美塔那的音乐创作,以反映捷克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斗争事迹,颂赞捷克大好河山,描绘捷克的风土人情,表现捷克人民的喜好性格、伦理观念、生活理想为特征,以此而成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其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带有浓厚的捷克农村气息和丰富清新的
37、民族色彩而享誉世界,被认为是捷克民族歌剧无可比拟的杰作。其他几部歌剧在他去世许多年后,仍受到后人的好评。他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影响更大,尤其是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令人难以忘怀。斯美塔那的音乐有着勃勃的生机和力量,这保证了他音乐的普及性和大众性。沃尔塔瓦河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整部交响诗套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这首交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作。2.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1841-1904)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
38、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e小调第九交响曲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自新世界”交响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的第九首。这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三、北欧民族乐派北欧民族乐派也称“斯堪第纳维亚民族乐派”,其代表人物为格里格和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
39、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为主,虽然充满民族音乐特色,但却从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于创作,在真实的创作中把民族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1.挪威民族乐派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
40、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原是格里格为挪威的著名剧作家易卜生所写的诗剧培尔金特的配乐。诗剧取材于挪威的民间故事:培尔金特在农村的一次婚礼上诱拐了朋友的新娘,为了免受报复,不得不逃跑,可是落到了山林怪物山神的王国,后来偷偷地回到家乡去,给他的母亲送终。培尔金特的全部财产由于没交税而被充公,因此只能又离开家乡,飘洋过海,开始了他的冒险生涯。暮年回到故乡,已是一个谁也不知道和谁也不需要的人了。幸而他的忠实的未婚妻苏尔维格的爱情救了他。培尔金特的冒险故事,乃是一连串五光十色的带有讽刺寓意性质的插话,易卜生借培尔金特这个典型的市侩形象,揭露了惯于适应生活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者的口
41、是心非,怯懦而又残忍的面貌。在诗剧多次演出后,作曲家从中选出了八段改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它通俗易懂,成为许多乐团的演奏曲目。第一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一乐章都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成,音乐形象统一。2.芬兰民族乐派让西贝柳斯(1865-1957)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
42、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芬兰颂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四、东欧民族乐派1.罗马尼亚民族乐派乔治艾涅斯库(1881-1955)出生于摩尔多瓦北部的利汶尼村,1955年5月4日辞世于巴黎,是罗马尼亚作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艾涅斯库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的,但是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音乐体裁:三部交响曲、三首组曲、两首狂想曲、
43、一首合唱交响诗和一部歌剧及室内乐作品等。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由罗马尼亚著名作曲家乔治艾涅斯库创作,是作曲家本人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曲的作者是一位天才的小提琴家;而美国人则视他为指挥家。但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作曲家,他所创作的许多深刻、优美的作品,他一共留下了11部交响曲:四部交响曲习作(1895-1898),五部成熟的交响曲,以及一部大提琴与乐队的协奏交响曲和一部室内交响曲,其中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2.匈牙利民族乐派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托克(1881-1945)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今罗马尼亚境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一些专家们甚至坚信他的才华可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巴托克1936年为瑞士巴塞尔室内乐团成立10周年写了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这首炫技性乐曲的乐队编配和在舞台上的排列位置都很不平常,弦乐器分成同等重要和独立的两组,分别位于舞台的两侧,钢琴和竖琴,钢片琴和木琴,定音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则夹在两个弦乐器组当中,这种独出心裁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得到尽可能完美的音响效果。医学资料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