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中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研究王小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内容提要】舞蹈创作能力包含多种创造力要素和多学科知识、技能,是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培养中学生舞蹈创作能力是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推动艺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全民舞蹈素养、培养舞蹈创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整合型教学模式,在学习领域和内容层面具有跨学科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则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诗乐舞”跨学科学习项目行动研究表明,开发和实施跨学科学习项目重在构建教学目标和表现性评价体系,设计实践取向和经验中心的结构性学习单元,并基于建构主义理念提供学习支持。【关键词】舞蹈
2、创作能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诗乐舞”跨学科学习项目【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小莲(),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舞蹈课程与教学论。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年度延续课题“核心素养取向的高中诗乐舞跨学科教学行动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舞蹈创作是以身体运动为载体形式的艺术产出。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培养中学生舞蹈创作能力,是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推动艺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全民舞蹈素养、培养舞蹈创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党和国家高度
3、重视美育教育,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科目共同构成的艺术课程是落实中学美育的重要载体,而创意或创作能力则是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指出,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并转化为艺术成果;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年修订版)指出,创意表达是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活动,并将“舞蹈创编与表演”作为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正如吕艺生倡导的,普通型舞蹈教育要重视对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而实现创意实践或创意表达,必须摆脱单纯模仿的教育模式。当前,中学舞蹈教育或以静态的舞蹈赏析为主要内容,或以舞蹈特长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存在教学方式落后、职业教育倾向严重等
4、现实问题。采取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形式,构建会赏、会编、会演的舞蹈创作能力培养闭环,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上述问题的积极回应。其次,中学生处在创造力发展高峰,不仅拥有较丰富的知识技能,身心变化也使他们更具艺术感知力和艺术表现的动机。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培养中学生舞蹈创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全民舞蹈素养提高,为舞蹈人才的涌现开辟广袤土壤并提供现实可能。通常认为,舞蹈创作能力是在专业院校培养,只有受过长期专业训练,谙熟舞蹈语言与编舞技法,才能站在艺术高位创作优秀作品。但放眼世界,有相当比例的舞蹈编导并不是专业院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例如美国的泰德肖恩、埃里克霍金斯、保罗泰勒、霍塞林蒙、艾尔文艾利、安娜哈尔普林,
5、韩国的洪信子,中国台湾的林怀民,美籍华人沈伟等等,其大学专业都与舞蹈无关,恰恰是因为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浓厚的舞蹈兴趣和大量创作实践推动了其舞蹈创作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对舞蹈创作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的文献研究入手,探讨跨学科项目学习理论及其在舞蹈教育中的应用,并以“诗乐舞”跨学科学习项目为例阐述其设计与实施策略。一、舞蹈创作能力意涵与培养途径 创作是指文艺产品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创造力在创作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创造力或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个过程,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舞蹈创作能力指创造力在舞蹈作品生
6、产全过程中的发挥,这一过程包括作品主题、题材、结构、动作、调度、音乐、舞美等多个方面,其创作除与舞蹈专业直接相关外,还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密不可分。因此,舞蹈创作能力是一种纵横发展的复杂艺术素养,培养舞蹈创作能力不仅需要关注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能力发展。要而言之,离不开两个素材(记忆表象、想象表象)、两个动力(舞蹈思维和艺术通感上的综合能力)和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经典理论中的重要成分(潜意识、力比多、直觉等)。舞蹈创作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以理念阐释为主,注重宏观逻辑(黄蕾;张蕾;李泽原等)。研究者将舞蹈创作能力分解为创
7、造力 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形象思维、感知力、文学素养等要素,主张整个学校教育环境都关注这些思维能力和素质,并在舞蹈素材学习、文学学习、文艺理论学习、舞蹈采风等课程中共同培养。相关研究分析创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并揭示创造力生成机制,强调学科协同孕育舞蹈创作能力,体现出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理念层面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重价值申说、轻方法提炼,现实层面往往变为一种口头宣示的教育哲学。二是以施教方法提炼为主,注重微观逻辑。例如,强调课堂训练(吴蓓;王黄蕾:浅谈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第 页。张蕾:舞蹈编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艺术评鉴 年第 期,第 页。
8、李泽原:浅论高校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吴蓓:舞蹈编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年第 期,第 页。丹等),通过利用音乐或道具即兴舞蹈、动作编创、选材结构、素材改编、环境编舞、角度法等,其中即兴训练最常用,因其可以营造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学习者会在瞬时即刻发挥出灵感、想象以及身体逻辑。再如,开展基于托兰斯创造力理论的课堂训练(王琨;高志毅等),营造“非评价的、安全的”课堂气氛,用口述训练要领代替提供具体形象,以保护学生的创造力。这些做法有一定成效,但随机性强,往往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再如,注重应用实践和学习经验(黄明珠
9、;刘波等),以“项目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等模式开展舞蹈编导实践。这些做法采取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但缺少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的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主要针对专业舞蹈编导,指向中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的研究数量很少,公开发表的个别教学案例偏向教学策略,对教学理念和模式建构关注不足。与职业教育相比,中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在构成要素和创作规律上具有一致性,相关研究可转化、应用于中学教学,但限于培养目标、课时场地、学生基础等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中学阶段的培养模式尤为迫切。一方面,创造力(或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舞蹈创作的关键能力,创造力培养除了要对灵感、想象、感觉等加以开发、
10、保护,还需对音乐、文学、戏剧、物理等多学科进行扩展学习,以综合提高创作水平和深度。另一方面,就学习方式而言,要让学生在舞蹈实践中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开展较长周期实践探索。因此,中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在理论上极具可行性的路径是立足于中学教育环境,采用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相融合的模式,借鉴相关研究理念与方法开展长期、系统的实证研究。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及其在舞蹈创作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一)跨学科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关系跨学科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已确立的领域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的过程,旨在促进对一个主题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理解,该理解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首先,“跨”不是否定,而是肯定
11、。所跨学科是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各学科前期知识是跨学科的基础,有学科才能“跨”,学科知识扎实才能为多学科的深度融合给予支持。因此跨学科并不否定学科,更不忽视学科的专业深度,而是利用现有知识,通过整合进而超越学科知识,所超越的正是跨学科试图生成的新理解。“跨”的意义在于构建出一个学科间对话与争议的场所,通过有机整合,促进认知发展。其次,“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指向整体目标的进程中,通过“跨”,有机选取各学科“为我所用”的知识、材料和技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学科优势,最大程度实现整体目标。每个学科都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它们能产生的贡献不是来自学科自身,而是能够匹配
12、其他学科,既有坚守又有妥协地进行整合。当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现实情境时,由于现实复杂问题不以学科为分界,学生将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学习因其具有打破学科壁垒、改变认知定势、综合运用知识、建立多元理解方面等多重作用,有助于学生未来积极应对真实复杂的现实问题。项目式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现想法并解决问题。“成果导向”和“任务驱动”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表征。“成果导向”是指项目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拟定一个或多个用于交付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的制作或产出,能够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并有效聚合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项目完成度及学习质量是否达标,主要根据该成果质量进行测评。“任务驱
13、动”本质上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因此项目学习中的任务必须依托真实情境,激发学习者“做事”的内在动机。另外,一个学习项目往往由多个学习任务组成,这些学习任务应构成排列有序的任务组,按照“难度递增、支持渐撤”的组织原则,逐渐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计划。在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或学习小组要全程参与产品设计、规划、制作、展示等王丹:舞蹈编导教学中关注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探索,中国教育学刊 年增刊,第 页。王琨:托兰斯创造力理念在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的应用,艺术教育 年第 期,第 页。高志毅:基于托兰斯创造力理念的舞蹈编导教学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年第 期,第 页。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创编教学实践项目教学
14、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年第 期,第 页。刘波:项目教学法在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课程中的应用,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第 页。环节,在任务驱动下适时调用知识和技能,创造性解决项目进程中的各种真实问题;教师要通过示范、指导、提供资源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并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都强调建构长周期课程单位,用以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但跨学科学习侧重学习领域和内容的整合,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打破学科壁垒;项目式学习则侧重于学习方式变革,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用做事经验引领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从逻辑上讲,跨学科学习可以采取
15、项目式学习,也可以采取讲授、实验等方式;项目式学习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但毋庸置疑,项目式学习更利于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静态的课程内容经由“学生经验”(学生的主动活动)才能活化;而原本外在、现成的学科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也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品格、价值观。同时,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也提高了项目难度,有利于项目式学习产出“整合跨学科见解的项目成果”。(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舞蹈创作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整合跨学科学习与项目式学习,开发“跨学科学习项目”,在各学段、各领域都具有可行性。应用于舞蹈创作能力培养不仅可行,从某种程度来说还非常必要。一方面,艺术本质上都是综合的
16、,任何一项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也都是综合的。没有多学科深度参与,就不可能有高水准的艺术表现;有了多学科的深度参与,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艺术素养,而是综合性、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当前,各学科在原有专业划分下各自为政,参与跨学科的学科不可能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具有“跨”的可能,但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关键概念、特定情境将各学科聚合起来,在知识网络中建立起知识结构洞,让学科知识在某些地方相遇和融合,共同服务于舞蹈创作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舞蹈创作能力培养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从酝酿到编舞再到排练演出,也需要一个长周期的实践过程。在跨学科的同时采用项目式学习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以“诗”“乐”“舞”三种古老的艺
17、术形式为例,它们本是由节奏、韵律结合成的同根同源的生命体。随着艺术品类不断细化,三者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形态,中小学教育随之将其拆解到语文、音乐、舞蹈课程范围。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完全可以返本归源,组织学生基于诗经名篇展开想象,根据诗、乐、舞在节奏、形象和情感的艺术相通性创编舞蹈作品。首先是节奏相通性。诗者,依节而诵;乐者,应节而歌;舞者,因节而动。朱光潜在诗论中也说:“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静态文本在产生时就已经蕴含了内在的节奏感,音乐和舞蹈以节奏为前提,向时间性(音乐)与视觉性(舞蹈)转换:三者都以内在节奏感为前提条件。其次,三者都具有塑造艺术形象的
18、功能:诗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具有间接性,如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人们通过想象可把握这些形象;音乐形象是以声音为载体,借助联想去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可以将诗歌中的文学形象转换为更为抽象的听觉形象,扩大形象的朦胧感和丰富感;舞蹈是以形体为载体,通过姿态、造型和表情的变化描绘出直观可视的形象,使人们能够在艺术的不确定性中抓住一些确定性。第三,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是情感表达,情感是诗乐舞发生的基础。诗经中的情感借助叠词、咏叹等语言形式来表现,音乐情感可以通过乐音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舞蹈情感可以通过幅度、力度、调度等方式展现。抓住上述相通性,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基
19、于诗经名篇编创古典舞或现代舞并藉此发展学生舞蹈创作能力,是中学阶段舞蹈教育可行路径。三、指向舞蹈创作能力培养的跨学科学习项目设计与实施 “诗乐舞”跨学科学习项目以创作舞蹈作品为目标,整合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通过理解、表现和创造的综合,展现和转化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郭华认为,该项目可以“使学生有能力去创造、去实现一个心目中想要的结果”;胡定荣认为,该项目“让学生在舞蹈理解、欣赏和创编中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下面以该项目为例,阐述指向舞蹈创作能力培养的跨学科学习项目设计与实施理念。(一)跨学科学习项目目标与评价体系的建构项目式学习目标具有双重性:舞蹈作品的完成是对象性目标,利用项
20、目产品的完成实现知识、技能的增长和跨学科思维的发展,则是其根本目标。在“诗乐舞”跨学科学习项目中,艺术作品创作是抓手,师生的根本目的是投入创作过程中,藉此发展学生舞蹈创作能力。据此教师将教学目标厘定为知识、视野和跨学科思维等维度并明确其内容要点和学习要求,如表 所示。其中,“知识”是跨学科创作的前提,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学科知识,还要让知识间形成关联,为跨学科提供可能。因此,跨学科学习不追求学科标准的知识脉络,而是追求个人认知层面的知识网格建构。“视野”本是医学概念,指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如何在解决问题时将已有的知识纳入视野,是达成目标的关键环节。改变单科学习视野窄化
21、的现状,让学生形成跨学科视野,需要强关联性练习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跨学科思维”是下意识地克服单科思维并且进行学科整合的思维能力,即能够迅速创建关联,形成整合式的理解和表达。教学目标是构建学习评价量表的依据,教师依据不同维度的学习要求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由此研制表现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持续推动学生学习趋近预期目标。表 诗乐舞跨学科学习项目教学目标维度要点学习要求知识知识积累收集整理诗、乐、舞相关文献并分析典型作品,理解诗、乐、舞对节奏、形象、情感的独特表现路径知识建构根据诗词、音乐和舞蹈的内在联系,构建诗乐舞创作的知识图谱和技术路线视野解决方案在团队合作中规划舞蹈作品创
22、编的主要环节和创作内容,形成一份可指导创作实践的问题解决方案文化诠释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特性,关注时代文化并在舞蹈创作中展现时代精神跨学科思维多元表达尝试对同一诗歌建构不同的表现主题,对同一乐舞主题进行多元化的肢体表现学科整合在跨学科舞蹈创编和排演过程中,基于作品创作质量和演出效果,反思跨学科思维如何综合用于舞蹈创作 (二)实践取向和经验中心的学习单元设计学生必经的活动经验和由此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促成目标达成的关键。正如杜威提倡的,需要将学科知识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诗歌创作、音乐创作、舞蹈创作都需要经历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的全过
23、程。据此,教师设置了实践取向和经验中心的结构性学习单元,包括入门、探究、创编、呈现等。“入门”对应艺术体验,是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启动阶段。艺术体验是长期对外界的观察思考和对自我情感的觉察感受,关键是产生反应。在诗乐舞课程中,使学生能够产生反应的是所处的环境,是由教师构建出来的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分析一些以诗经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艺术作品,分别介绍语文、音乐、舞蹈三门学科的关键知识,站在教师的视角传授他们认为该学科最有价值的知识,如诗歌的艺术性、古代五音的文化性、古典舞的身体语言特征,使学生初步感受三门艺术,总结差异性,强化各个学科的认知路径和思维方式。“探究”对应艺术构思,是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奠基阶
24、段。艺术构思是整理、选择、加工、提炼、确定艺术作品最终形态的想象过程,关键是形成意象。教育的使命在于不能满足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因此通过文献研究的活动,推动学生在更高级的水平上形成意象。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诗经篇章,检索相关的文学解读文章,再通过阅读以诗经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评论文章,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品质,以此检验自身的认知误区,形成对作品的通识理解,避免未来发生常识性错误。从而熟知学科表达术语,拓宽审美视野,建立学科间互通的通道,和自我内化后的跨学科思维,提高思辨判断和深度理解的能力。“创编”对应艺术传达,是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生产阶段。艺术传达是将头脑中的意象转化成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关键
25、是应用技能。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设计文案、作曲、填词、编舞、服装道具设计等学习活动,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是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补充,解决每一个难题都是对知识的主动探寻。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关注三个学科间的共同表达,必须综合使用学科知识,在学科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创新。“呈现”也对应艺术传达,但作为艺术作品最终样态,侧重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展示与反思。艺术作品的完成不都意味着一定要对外展示,但作为学习项目的艺术作品,必须包括展示活动,关键是总结和反思,以成果展示、评估和组织反思为载体,带领学生反复排练直至舞台演出,及时解决复杂多变的舞台问题,完成课程学习。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更新视角、重组学
26、科知识、修改完善艺术作品。同时引导学生在对自身作品的直觉体验中,在对其他小组作品的比较鉴别中,在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反思中,形成跨学科思维。(三)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学习支持诗乐舞跨学科学习项目贯彻建构主义理念,采取“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首先,采取“饥饿刺激”激发学习动机。“饥饿”是一种隐喻,代表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如果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欠缺,就能够有意识地去补齐短板。为此,教师采取熟悉材料陌生化的方式刺激学生认知。熟悉材料指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的诗经篇目,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很深入、认识很全面,这时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古典文学领域的专门文献、高质量的古风音乐和舞蹈视频等,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
27、足,产生挑战经典的欲望。其次,采取“知识拼图”,帮助学生取长补短。知识拼图来自“乔哈里视窗”理论,认为人的知识由四象限构成,即公开区、隐藏区、盲区和封闭区。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通过信息交互、合作分享,尽量扩展知识范畴。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也有利于作品创编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由擅长文学的 同学查阅有关诗经材料,擅长舞蹈的 同学查阅古代文物上的舞蹈形象特征以及服装样式,以及文章描述的舞蹈风格特点,解读古代舞蹈的不同文化视角等材料,擅长音乐的 同学查阅古代音乐风格特点、吟诵歌咏诗词的技巧、音乐表现技巧等。上课时分别向组内同学讲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创建共识。再次,采取案例分析
28、法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形成跨学科思维。案例分析教学强调对获取知识的方法论系统。在创编阶段,教师选择典范舞蹈作品,如采薇相和歌洛水佼人等,带领学生推测编导的创作过程和方法,评价作品的表现效果,指导学生把理念、方法与自选篇目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北 京: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年版 年修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田湉 不辍,一生为艺 吕艺生教授访谈录 文艺研究,():靳晓燕“新三科”来了,艺术素养如何落地 光明日报,()林崇德 创造性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平心,赵妍,
29、张锐 舞蹈教育与教育舞蹈:舞蹈教育美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华 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索耶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 版 徐晓东,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郭华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夏雪梅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 课程 教材 教法,():王小莲,陈欢,尹芳 指向艺术创作的高中跨学科教学初探 以诗乐舞跨学科教学为例 艺术教育,():李荀华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解读 中国文学研究,():朱光潜 诗论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郭华 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 人民教育,():胡定荣,徐昌 协同、育人、全面、规范与质量 北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分析 中国教育学刊,():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儿童与课程 赵祥麟,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田湉)